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惩罚是一种必要的教育手段,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但对学生进行惩罚时,教师要注意“适度”“巧妙”“及时”和“一致”。
关键词:教育教学 惩罚
当前,学校普遍提倡赏识教育、激励教育,而对于惩罚则使用较少,甚至完全不用,不少教师认为惩罚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使学生失去继续前进的动力,可能不仅不利于缺点的改正,还有可能使学生变本加厉。所以,教师对学生普遍多表扬鼓励,而少批评处罚。但是,我认为惩罚其实是一种必要的教育手段。有人说过:“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没有惩罚的教育是虚弱的教育,脆弱的教育,不负责任的教育。”这就是说,必要的惩罚就像是一种挫折教育,对学生将来面对人生中更大的挫折与失败时大有裨益。因此,必要时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合理的惩罚。但在对学生进行惩罚教育时,应注意到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惩罚要注意“适度”
“惩”在字典中的解释是处罚、惩戒。罚在字典里的意思是处分犯错误的人。“惩罚”合起来的意思是处罚犯错误的人,以起到警示、警戒的作用。可见,惩罚的目的在于起到警示、警戒的作用,意在让犯错者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加以改正。
教师应当注意,惩罚学生的根本目的是帮助学生改正错误或缺点,是出于教师对学生的爱。惩罚不是讽刺、挖苦,让学生失去前进的动力和勇气;惩罚也不是打击学生,伤及学生的自尊。教师在批评惩罚时应当避免类似语言,如“你太让我失望了,我对你不再抱有信心……”等等,而是要能让学生深切感受到教师对他的期望和关心,从而使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产生奋发向上的情感。惩罚中,教师的话语要犹如春风,催人奋进,要以情感人,要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勉励和期待:“努力一下,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老师相信你可以改正的。”
惩罚也要因人而异,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方法。例如,有些学生性格敏感、内向,教师就应当充分照顾这类学生的自尊心,点到为止;而有些学生比较顽皮,有些学生则比较狡猾,教师可以采取直接批评的方式,使他们深刻认识到自身的错误。因此,教师要了解学生的秉性,以免惩罚过度或无效。
教师在实施惩罚的过程中,必须要把握好这个“度”。用得好了,就可以达到教育和鞭策学生的目的;用得不好,可能会使学生一蹶不振,对学习不感兴趣。教师的言语也要恰当,既不能过重,也不能过轻,要恰到好处地表现出鼓励与鞭策。
二、惩罚要注意“巧妙”
教育学生是艺术,而惩罚学生是高难度的教育艺术。面对难教育的学生,教师要讲究策略,巧妙应对,精心设置处罚方式,“三思而后罚”。
在苏霍姆林斯基的惩罚中,有罚学生画画的,有罚学生写作的,与其说是这是一种惩罚,倒不如说是一种特殊的关爱,可以让学生明白教师的良苦用心,将心思转入正确的轨道上来。教师可以借鉴著名教育家魏书生的处罚方式,如为别人或集体做一件好事,以补偿内疚心理;写一份心理病例;写一份个人“法院”审判程序等。
此外,还有人这样巧妙地处罚学生:(1)作业不按时完成者,第二天晨会课上要讲一个三分钟的古人勤学的小故事。(2)上课不遵守纪律的学生,课后到教师的办公室读五遍课文,回家写一篇读后感,第二天张贴在教室黑板报上。(3)相互打骂者,罚整理对方的书包。(4)不注重自身卫生,随地乱扔杂物者,必须在校园拣一袋的纸屑。(5)作业字迹潦草者,回家后临一张字帖。
这些惩罚形式多样,有说的,有做的,有收集的,无论哪种方式都带着理解和宽容,包含着惩罚者对被惩罚者的爱,是善意的惩罚,也是恰如其分地惩罚,学生不仅乐于接受,而且可以学到知识。
三、惩罚要注意“及时”
及时的惩罚能使学生的不安内疚等感触体验更深,能使他们更清楚地看到错误造成的后果。延迟的惩罚处理会因时过境迁而使学生忘记,淡化错误行为,惩罚意义也不大。教师对学生的一些错误行为不能听之任之,等到学生的错误行为造成危害后,再进行批评指责,这样易使学生产生情绪上的反感与对立,不利于学生从思想上认识错误和改正错误。尤其是那些反复犯错的学生或行为习惯出现偏差的学生,他们很有可能就是故意的,甚至是恶意的。这时,教师一定要抓紧时间,对其进行惩戒教育,最好不要隔夜,最晚不能拖过第二天,这样及时惩戒才能让学生记在心头,真正起到教育的作用。
四、惩罚要注意“一致”
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协调发挥效能,特别是惩罚要注意家校一致。当学生经常犯相似的错误时,教师一定要及时告知家长,可以与家长一起探讨学生犯错的原因,商量如何对学生进行惩罚教育。教师、家长形成一股教育合力,对学生的惩罚才能真正起到作用,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总之,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正面教育和反面的惩罚教育都是不可缺少的。这两者是彼此兼容并相互对立的,关键是如何恰当地、适度地、巧妙地运用惩罚,这样惩罚才能深入学生的内心,触及学生的灵魂,才具有教育意义。
(责编 张亚欣)
关键词:教育教学 惩罚
当前,学校普遍提倡赏识教育、激励教育,而对于惩罚则使用较少,甚至完全不用,不少教师认为惩罚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使学生失去继续前进的动力,可能不仅不利于缺点的改正,还有可能使学生变本加厉。所以,教师对学生普遍多表扬鼓励,而少批评处罚。但是,我认为惩罚其实是一种必要的教育手段。有人说过:“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没有惩罚的教育是虚弱的教育,脆弱的教育,不负责任的教育。”这就是说,必要的惩罚就像是一种挫折教育,对学生将来面对人生中更大的挫折与失败时大有裨益。因此,必要时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合理的惩罚。但在对学生进行惩罚教育时,应注意到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惩罚要注意“适度”
“惩”在字典中的解释是处罚、惩戒。罚在字典里的意思是处分犯错误的人。“惩罚”合起来的意思是处罚犯错误的人,以起到警示、警戒的作用。可见,惩罚的目的在于起到警示、警戒的作用,意在让犯错者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加以改正。
教师应当注意,惩罚学生的根本目的是帮助学生改正错误或缺点,是出于教师对学生的爱。惩罚不是讽刺、挖苦,让学生失去前进的动力和勇气;惩罚也不是打击学生,伤及学生的自尊。教师在批评惩罚时应当避免类似语言,如“你太让我失望了,我对你不再抱有信心……”等等,而是要能让学生深切感受到教师对他的期望和关心,从而使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产生奋发向上的情感。惩罚中,教师的话语要犹如春风,催人奋进,要以情感人,要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勉励和期待:“努力一下,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老师相信你可以改正的。”
惩罚也要因人而异,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方法。例如,有些学生性格敏感、内向,教师就应当充分照顾这类学生的自尊心,点到为止;而有些学生比较顽皮,有些学生则比较狡猾,教师可以采取直接批评的方式,使他们深刻认识到自身的错误。因此,教师要了解学生的秉性,以免惩罚过度或无效。
教师在实施惩罚的过程中,必须要把握好这个“度”。用得好了,就可以达到教育和鞭策学生的目的;用得不好,可能会使学生一蹶不振,对学习不感兴趣。教师的言语也要恰当,既不能过重,也不能过轻,要恰到好处地表现出鼓励与鞭策。
二、惩罚要注意“巧妙”
教育学生是艺术,而惩罚学生是高难度的教育艺术。面对难教育的学生,教师要讲究策略,巧妙应对,精心设置处罚方式,“三思而后罚”。
在苏霍姆林斯基的惩罚中,有罚学生画画的,有罚学生写作的,与其说是这是一种惩罚,倒不如说是一种特殊的关爱,可以让学生明白教师的良苦用心,将心思转入正确的轨道上来。教师可以借鉴著名教育家魏书生的处罚方式,如为别人或集体做一件好事,以补偿内疚心理;写一份心理病例;写一份个人“法院”审判程序等。
此外,还有人这样巧妙地处罚学生:(1)作业不按时完成者,第二天晨会课上要讲一个三分钟的古人勤学的小故事。(2)上课不遵守纪律的学生,课后到教师的办公室读五遍课文,回家写一篇读后感,第二天张贴在教室黑板报上。(3)相互打骂者,罚整理对方的书包。(4)不注重自身卫生,随地乱扔杂物者,必须在校园拣一袋的纸屑。(5)作业字迹潦草者,回家后临一张字帖。
这些惩罚形式多样,有说的,有做的,有收集的,无论哪种方式都带着理解和宽容,包含着惩罚者对被惩罚者的爱,是善意的惩罚,也是恰如其分地惩罚,学生不仅乐于接受,而且可以学到知识。
三、惩罚要注意“及时”
及时的惩罚能使学生的不安内疚等感触体验更深,能使他们更清楚地看到错误造成的后果。延迟的惩罚处理会因时过境迁而使学生忘记,淡化错误行为,惩罚意义也不大。教师对学生的一些错误行为不能听之任之,等到学生的错误行为造成危害后,再进行批评指责,这样易使学生产生情绪上的反感与对立,不利于学生从思想上认识错误和改正错误。尤其是那些反复犯错的学生或行为习惯出现偏差的学生,他们很有可能就是故意的,甚至是恶意的。这时,教师一定要抓紧时间,对其进行惩戒教育,最好不要隔夜,最晚不能拖过第二天,这样及时惩戒才能让学生记在心头,真正起到教育的作用。
四、惩罚要注意“一致”
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协调发挥效能,特别是惩罚要注意家校一致。当学生经常犯相似的错误时,教师一定要及时告知家长,可以与家长一起探讨学生犯错的原因,商量如何对学生进行惩罚教育。教师、家长形成一股教育合力,对学生的惩罚才能真正起到作用,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总之,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正面教育和反面的惩罚教育都是不可缺少的。这两者是彼此兼容并相互对立的,关键是如何恰当地、适度地、巧妙地运用惩罚,这样惩罚才能深入学生的内心,触及学生的灵魂,才具有教育意义。
(责编 张亚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