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在忘我地投入课堂活动时动起来,这样的课堂才能迸发出生命的活力。小学数学教育必须重视课堂活动的教学,使他们能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数学的魅力所在。
【关键词】数学活动;生活;体验
众所周知,学生学习数学感到困难,很多情况下是因为数学知识比较抽象,与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并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思维发展特点产生矛盾,因此,教师需要重视直观教学手段的运用,特别是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细化操作活动的设计,以更好地催生学生感性的活动经验。因此,小学数学教育必须重视课堂活动的教学,使他们能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数学的魅力所在。这就要求我们广大教师在教学时,应着眼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践经验,开展有效的数学活动,开启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学习的空间,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从而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从周围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那么应如何做到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以实际生活素材为切入点,设置情景教学
罗杰斯认为:“倘若要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活动,那就必须让学生面对他们个人有意义的或有关的问题。但我们的教育正在力图把学生与生活所有的现实隔绝开来,这种隔绝对意义学习构成一种障碍。然而我们希望让学生成为一个自由的和负责的个体的话,就得让他们直接面对各种现实问题。” 小学生经过课堂学习能够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但是这些实际问题已经经过数学处理,各种条件与问题都比较明显,然而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并非如此容易,因此要多联系生活实际,从学生遇到的疑惑、矛盾入手,引出新知识的实际问题或情境。日常生活中有大量的数学问题,结合数学内容选择一些简单的问题加以分析、解决,这对从小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数学观念尤为重要,同时也促进学生进一步理解所学的内容。作为数学教师,我们更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认清数学知识的实用性,从而产生兴趣。
例如《三角形的认识》一课,我就从学生生活中熟悉的红领巾、自行车车架、电线杆架、桥架等引出三角形;再比如: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小数除小数》一课,利用学校的报刊栏玻璃坏了,应如何换上一块新的玻璃?该付多少钱?引出这一课的课题。这样不仅使学生学得容易且印象深刻,兴趣盎然,还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实际生活中,数、形随处可见,无处不有。教师应根据教学的实际,让学生把所学知识和周围的生活环境相联系,设置熟悉的生活情景,帮助他们在形成知识、技能的同时,对数学充满兴趣,感受数学的魅力所在。
二、以数学活动为载体,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很少讲知识的来源和实际应用,即使是应用题教学,也只是把事先编好的现成的题目出示给学生,学生只是根据几个必需的条件套用解答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却不知道解决某一问题需要处理哪些信息和数据,更没有领悟到数学对于这一问题所具有的独特意义。这样就失去了数学所应该具备的应用价值,只是为了做题而做题,为了升学而做题,忽略了数学的应用价值。对学生来说只有亲身经历过程,通过具体的感受,枯燥乏味的知识,才容易理解。在课堂上,教师主导下创设活动,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学会观察、猜想、验证、推理、归纳等一系列数学体验。教师在教学时应利用有效的数学活动解决实际生活问题,让学生体验知识的生成过程,让学生共同参与交流,体会参与的快乐。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千米的认识》这一课时,由于身处农村的孩子很少见过正规的操场环形跑道,对于课本的解释理解上有困难,我就带领大家去校外感受1千米有多长?学生们热情很高涨,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印象深刻。再比如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一课时,就是让学生通过猜想—初步验证(数方格)—深层次验证(利用转化把一个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结论(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有效的教学活动,学生不仅真正体验到知识的生成过程,体会到解决问题的快乐,更为重要的是强化了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面对未知的世界,只要敢于实践,反复论证,就会取得成功。
三、以课堂所学为本,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数学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我们的数学教学最终是以使学生能够解决简单的实际生活问题为目的。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结束后,我们应注重知识的课后延伸,为学生提供将所学习的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的机会,使其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生活问题,使真正的数学活动上升为数学思维的思考。
比如学生学习了小数的加减法后,设计了数学超市这一活动,设计商品自由买卖,让学生把自己所学应用于生活,不仅巩固了知识的,还得到了锻炼。再比如:在统计的教学中,我让学生搜集了自家几个月用水的情况,通过收集、描述、分析数据的过程,得出了自家用水是否合理的判断,并做出今后用水情况的决策。让学生搜集这些信息,既渗透了环保教育,又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数学的发展,体会数学的价值,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勇气与信心,更可以帮助学生领悟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这些都说明学生只有在“亲身经历”中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是记忆深刻的。也正如波利亚指出:“学习任何东西,最有效的途径是自己去发现”。 作为一线数学教师,我们更应该站在为学生终身发展的高度,努力与学生一同实践,在教学中开展一切有现实意义的数学活动,通过各种数学活动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有效地激发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践的积极性,加大学生体验成功的频率,提高他们利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促进学生数学素质的提高。
【关键词】数学活动;生活;体验
众所周知,学生学习数学感到困难,很多情况下是因为数学知识比较抽象,与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并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思维发展特点产生矛盾,因此,教师需要重视直观教学手段的运用,特别是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细化操作活动的设计,以更好地催生学生感性的活动经验。因此,小学数学教育必须重视课堂活动的教学,使他们能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数学的魅力所在。这就要求我们广大教师在教学时,应着眼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践经验,开展有效的数学活动,开启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学习的空间,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从而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从周围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那么应如何做到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以实际生活素材为切入点,设置情景教学
罗杰斯认为:“倘若要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活动,那就必须让学生面对他们个人有意义的或有关的问题。但我们的教育正在力图把学生与生活所有的现实隔绝开来,这种隔绝对意义学习构成一种障碍。然而我们希望让学生成为一个自由的和负责的个体的话,就得让他们直接面对各种现实问题。” 小学生经过课堂学习能够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但是这些实际问题已经经过数学处理,各种条件与问题都比较明显,然而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并非如此容易,因此要多联系生活实际,从学生遇到的疑惑、矛盾入手,引出新知识的实际问题或情境。日常生活中有大量的数学问题,结合数学内容选择一些简单的问题加以分析、解决,这对从小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数学观念尤为重要,同时也促进学生进一步理解所学的内容。作为数学教师,我们更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认清数学知识的实用性,从而产生兴趣。
例如《三角形的认识》一课,我就从学生生活中熟悉的红领巾、自行车车架、电线杆架、桥架等引出三角形;再比如: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小数除小数》一课,利用学校的报刊栏玻璃坏了,应如何换上一块新的玻璃?该付多少钱?引出这一课的课题。这样不仅使学生学得容易且印象深刻,兴趣盎然,还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实际生活中,数、形随处可见,无处不有。教师应根据教学的实际,让学生把所学知识和周围的生活环境相联系,设置熟悉的生活情景,帮助他们在形成知识、技能的同时,对数学充满兴趣,感受数学的魅力所在。
二、以数学活动为载体,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很少讲知识的来源和实际应用,即使是应用题教学,也只是把事先编好的现成的题目出示给学生,学生只是根据几个必需的条件套用解答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却不知道解决某一问题需要处理哪些信息和数据,更没有领悟到数学对于这一问题所具有的独特意义。这样就失去了数学所应该具备的应用价值,只是为了做题而做题,为了升学而做题,忽略了数学的应用价值。对学生来说只有亲身经历过程,通过具体的感受,枯燥乏味的知识,才容易理解。在课堂上,教师主导下创设活动,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学会观察、猜想、验证、推理、归纳等一系列数学体验。教师在教学时应利用有效的数学活动解决实际生活问题,让学生体验知识的生成过程,让学生共同参与交流,体会参与的快乐。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千米的认识》这一课时,由于身处农村的孩子很少见过正规的操场环形跑道,对于课本的解释理解上有困难,我就带领大家去校外感受1千米有多长?学生们热情很高涨,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印象深刻。再比如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一课时,就是让学生通过猜想—初步验证(数方格)—深层次验证(利用转化把一个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结论(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有效的教学活动,学生不仅真正体验到知识的生成过程,体会到解决问题的快乐,更为重要的是强化了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面对未知的世界,只要敢于实践,反复论证,就会取得成功。
三、以课堂所学为本,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数学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我们的数学教学最终是以使学生能够解决简单的实际生活问题为目的。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结束后,我们应注重知识的课后延伸,为学生提供将所学习的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的机会,使其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生活问题,使真正的数学活动上升为数学思维的思考。
比如学生学习了小数的加减法后,设计了数学超市这一活动,设计商品自由买卖,让学生把自己所学应用于生活,不仅巩固了知识的,还得到了锻炼。再比如:在统计的教学中,我让学生搜集了自家几个月用水的情况,通过收集、描述、分析数据的过程,得出了自家用水是否合理的判断,并做出今后用水情况的决策。让学生搜集这些信息,既渗透了环保教育,又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数学的发展,体会数学的价值,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勇气与信心,更可以帮助学生领悟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这些都说明学生只有在“亲身经历”中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是记忆深刻的。也正如波利亚指出:“学习任何东西,最有效的途径是自己去发现”。 作为一线数学教师,我们更应该站在为学生终身发展的高度,努力与学生一同实践,在教学中开展一切有现实意义的数学活动,通过各种数学活动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有效地激发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践的积极性,加大学生体验成功的频率,提高他们利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促进学生数学素质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