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在幼儿园自主游戏的整理环节,话题中的现象的确常见,尤其在小班阶段较为突出。作为老师,我们需要反思:幼儿是不是真的缺乏整理方法?我们教的整理方法真的适合孩子吗?近期,我们在小班的自主游戏中尝试了“整理环节游戏化”策略,尝试将“整理任务”变成“游戏”,利用音乐、情境等元素把乏味的整理环节变得有趣,从幼儿的反应来看,效果比较明显。
先引后导,采用有趣的游戏形式,
萌发幼儿整理意识
如何在整理过程中萌发幼儿整理意识和兴趣,从“要我理”转变为“我想要理”“我喜欢理”?
第一,引入角色任务,将游戏具体化
我们尝试将角色融入整理环节中,让幼儿自然而然地形成整理意识,把整理变成自己需要完成的事情而不是教师分配的任务,比教师反复强调和提醒孩子们“该收玩具啦!该收玩具啦!”更事半功倍。例如,小朋友们特别喜欢巧虎,在整理玩具前,老师在大屏幕上放了巧虎视频,小朋友们跟着巧虎一起做动作。紧接着,老师手拿巧虎手偶,在大屏幕上播放巧虎视频“我会收玩具”,小朋友们一边唱、一边跳,一边跟着巧虎来整理玩具。一段时间后,一到“巧虎来了”的时间,小朋友们就会开心地唱着“收玩具、收玩具,开开心心收玩具”来整理玩具,把自己当成了巧虎宝宝,跟着巧虎一起唱一唱、跳一跳,一起收玩具。
另外,我们尝试将整理环节从单纯的室内玩具整理拓展到户外,为幼儿创造多形式、多通道、多时段的整理,让整理环节变得有“弹性”。户外游戏空间开阔,幼儿可以跑起来、动起来,将户外游戏作为“引子”,激发幼儿兴趣,不知不觉已整理完毕。例如,在户外自主游戏玩沙包中,在游戏结束时请小朋友都站到离筐子略远一点儿的边上,在较近的距离处一次横排放五、六个小筐子,幼儿在“丢沙包比赛中”完成整理,将沙包投进筐子就胜利,到老师处排队,没扔进可重新再来。
我还在体育游戏中鼓励幼儿进行整理,简单易行,也较为快速。幼儿在扔一扔、玩一玩中完成整理,避免忘记整理和随意丢放玩具的行为出现。
第二,巧用多种导入整理游戏
在常规工作中,我们常常利用音乐、比赛等情境来促使幼儿进行整理。教师一般选择一段舒缓的音乐,当音乐响起的时候就是该整理玩具的时间了。这个策略简单易行,但仅仅只是给予了一个明确的开始时间。幼儿在整理中依然存在隨便一放就走开、越理越乱等现象。同时,建构区的整理通常比较慢,一些幼儿习惯于一边整理一边玩耍。为此,教师常常引导幼儿互相比赛。但是,小班孩子缺乏任务意识和竞争意识,“比赛法”收效亦不大。
于是,我们利用小班幼儿喜欢音乐、善于模仿,喜欢做重复简单的动作的特点,从简单易操作、重复动作多的音乐游戏入手,将“老策略”理出“新玩法”。激发幼儿的整理兴趣,形成整理意识,进而养成良好的整理习惯。
小班幼儿有强烈的情感依附要求,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需要恰当的氛围与引导,音乐游戏正好能够填补引导的缺失,动一动、玩一玩、唱一唱,在音乐游戏中整理能将枯燥乏味的“收拾”变得有趣生动,在促进幼儿音乐感受能力的同时产生整理意识,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和行为认知。比如,教师改编儿歌“哆啦咪、哆啦咪,收玩具收玩具,把小动物送回家,放好了、放好了;把积木送回家,放好了、放好了……”幼儿就在音乐游戏中边唱边整理。再如,教师利用道具来开展音乐游戏整理法。“大木头车来喽!木头玩具回家喽!”当老师跟着音乐推着整理车出来,正在玩积木的小朋友们兴奋地喊着“哇”,把木头玩具放进整理车里,把玩具送回家。
将整理环节设计成简单易行的音乐游戏。小班幼儿逐渐能一听到对应的音乐和语言,便知道自己应该来放玩具了,进一步促进整理意识的形成。
有规有矩,遵循游戏规律性,
引导幼儿学会有序整理
针对小班幼儿整理环节混乱无序的状态,我们尝试将整理环节设置成规则性游戏,在游戏过程中完成整理。小班幼儿的规则意识薄弱,对游戏中的动作、角色、情节感兴趣。而在游戏当中,体育游戏和益智游戏中的分类情节规则性体现较强。我们从这两个维度展开讨论,设计规则性游戏来为整理环节服务。
第一,边操作,边整理
在游戏化整理策略尝试中,除了趣味性,还需要考虑整理的有序性和规则性,我们尝试在看似随意的玩耍中隐藏整理规则,将整理作为游戏的过程来开展。
例如,孩子们兴致盎然地参与到体育游戏“小刺猬运果子”中,轮流将果子放进背包,背起小书包爬过垫子,绕过障碍物到达目的地,再把果子放到筐子里。游戏结束后,果子已经整理完毕,就在各组的筐子里,并不需要再次进行整理。
第二,在分类、拼图游戏中,实现和强化有序整理
首先,我们从颜色入手,运用“一一对应”的整理策略,将整理变成分类益智游戏,让整理变得更有效。随着幼儿认知水平的增长,再增加难度,融入形状、图案等二次分类元素。比如,玩雪花片结束后,幼儿在红、黄、蓝、绿色的大无纺布纸上按照颜色分别放雪花片,完成后再用扭扭棒把装满雪花片的无纺布包成糖果形状。再如,制作几只纸盒小猫,当做积木的家,在每只小猫上分别贴上正方形、圆形等形状,幼儿在整理时按照积木的形状进行分类。当大部分幼儿较好完成时,加入颜色元素,将小猫身上的形状涂上颜色,将积木按照颜色和形状两个维度进行整理。
其次,小班幼儿平时已经在玩简单的拼图游戏,初步理解了“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我们据此把分类整理变成简易版的拼图游戏。比如,“不是这样放的,小公主在这里!”多多一边拿起贴着小公主头像的玩具筐,放到柜子下贴着公主裙的位置,一边说:“小宇放错了!”再如,在学习绘本阅读“猜猜这是谁”活动后,孩子们对物体的整体与局部有一定的了解。于是,我们在柜子上贴上各种人物、动物的部分图案,在玩具框上贴上另外一部分的图案,孩子们在寻找“另外一部分”中完成整理。
情境激发,利用游戏反馈形式,
促进幼儿有效整理
我们通过自我检查、互评冠军的方式来激发和提升幼儿的整理意愿。“整理冠军”可以选择做一件自己最喜欢的事情,比如中午吃好饭去娃娃家玩、起床后和值日生一起帮忙推床、下午下课后听老师讲一个恐龙的故事等。给予幼儿充分的主动权,由他们自己商量、自己检查,自己提出奖励方式,促进幼儿更主动地参与整理。
先引后导,采用有趣的游戏形式,
萌发幼儿整理意识
如何在整理过程中萌发幼儿整理意识和兴趣,从“要我理”转变为“我想要理”“我喜欢理”?
第一,引入角色任务,将游戏具体化
我们尝试将角色融入整理环节中,让幼儿自然而然地形成整理意识,把整理变成自己需要完成的事情而不是教师分配的任务,比教师反复强调和提醒孩子们“该收玩具啦!该收玩具啦!”更事半功倍。例如,小朋友们特别喜欢巧虎,在整理玩具前,老师在大屏幕上放了巧虎视频,小朋友们跟着巧虎一起做动作。紧接着,老师手拿巧虎手偶,在大屏幕上播放巧虎视频“我会收玩具”,小朋友们一边唱、一边跳,一边跟着巧虎来整理玩具。一段时间后,一到“巧虎来了”的时间,小朋友们就会开心地唱着“收玩具、收玩具,开开心心收玩具”来整理玩具,把自己当成了巧虎宝宝,跟着巧虎一起唱一唱、跳一跳,一起收玩具。
另外,我们尝试将整理环节从单纯的室内玩具整理拓展到户外,为幼儿创造多形式、多通道、多时段的整理,让整理环节变得有“弹性”。户外游戏空间开阔,幼儿可以跑起来、动起来,将户外游戏作为“引子”,激发幼儿兴趣,不知不觉已整理完毕。例如,在户外自主游戏玩沙包中,在游戏结束时请小朋友都站到离筐子略远一点儿的边上,在较近的距离处一次横排放五、六个小筐子,幼儿在“丢沙包比赛中”完成整理,将沙包投进筐子就胜利,到老师处排队,没扔进可重新再来。
我还在体育游戏中鼓励幼儿进行整理,简单易行,也较为快速。幼儿在扔一扔、玩一玩中完成整理,避免忘记整理和随意丢放玩具的行为出现。
第二,巧用多种导入整理游戏
在常规工作中,我们常常利用音乐、比赛等情境来促使幼儿进行整理。教师一般选择一段舒缓的音乐,当音乐响起的时候就是该整理玩具的时间了。这个策略简单易行,但仅仅只是给予了一个明确的开始时间。幼儿在整理中依然存在隨便一放就走开、越理越乱等现象。同时,建构区的整理通常比较慢,一些幼儿习惯于一边整理一边玩耍。为此,教师常常引导幼儿互相比赛。但是,小班孩子缺乏任务意识和竞争意识,“比赛法”收效亦不大。
于是,我们利用小班幼儿喜欢音乐、善于模仿,喜欢做重复简单的动作的特点,从简单易操作、重复动作多的音乐游戏入手,将“老策略”理出“新玩法”。激发幼儿的整理兴趣,形成整理意识,进而养成良好的整理习惯。
小班幼儿有强烈的情感依附要求,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需要恰当的氛围与引导,音乐游戏正好能够填补引导的缺失,动一动、玩一玩、唱一唱,在音乐游戏中整理能将枯燥乏味的“收拾”变得有趣生动,在促进幼儿音乐感受能力的同时产生整理意识,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和行为认知。比如,教师改编儿歌“哆啦咪、哆啦咪,收玩具收玩具,把小动物送回家,放好了、放好了;把积木送回家,放好了、放好了……”幼儿就在音乐游戏中边唱边整理。再如,教师利用道具来开展音乐游戏整理法。“大木头车来喽!木头玩具回家喽!”当老师跟着音乐推着整理车出来,正在玩积木的小朋友们兴奋地喊着“哇”,把木头玩具放进整理车里,把玩具送回家。
将整理环节设计成简单易行的音乐游戏。小班幼儿逐渐能一听到对应的音乐和语言,便知道自己应该来放玩具了,进一步促进整理意识的形成。
有规有矩,遵循游戏规律性,
引导幼儿学会有序整理
针对小班幼儿整理环节混乱无序的状态,我们尝试将整理环节设置成规则性游戏,在游戏过程中完成整理。小班幼儿的规则意识薄弱,对游戏中的动作、角色、情节感兴趣。而在游戏当中,体育游戏和益智游戏中的分类情节规则性体现较强。我们从这两个维度展开讨论,设计规则性游戏来为整理环节服务。
第一,边操作,边整理
在游戏化整理策略尝试中,除了趣味性,还需要考虑整理的有序性和规则性,我们尝试在看似随意的玩耍中隐藏整理规则,将整理作为游戏的过程来开展。
例如,孩子们兴致盎然地参与到体育游戏“小刺猬运果子”中,轮流将果子放进背包,背起小书包爬过垫子,绕过障碍物到达目的地,再把果子放到筐子里。游戏结束后,果子已经整理完毕,就在各组的筐子里,并不需要再次进行整理。
第二,在分类、拼图游戏中,实现和强化有序整理
首先,我们从颜色入手,运用“一一对应”的整理策略,将整理变成分类益智游戏,让整理变得更有效。随着幼儿认知水平的增长,再增加难度,融入形状、图案等二次分类元素。比如,玩雪花片结束后,幼儿在红、黄、蓝、绿色的大无纺布纸上按照颜色分别放雪花片,完成后再用扭扭棒把装满雪花片的无纺布包成糖果形状。再如,制作几只纸盒小猫,当做积木的家,在每只小猫上分别贴上正方形、圆形等形状,幼儿在整理时按照积木的形状进行分类。当大部分幼儿较好完成时,加入颜色元素,将小猫身上的形状涂上颜色,将积木按照颜色和形状两个维度进行整理。
其次,小班幼儿平时已经在玩简单的拼图游戏,初步理解了“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我们据此把分类整理变成简易版的拼图游戏。比如,“不是这样放的,小公主在这里!”多多一边拿起贴着小公主头像的玩具筐,放到柜子下贴着公主裙的位置,一边说:“小宇放错了!”再如,在学习绘本阅读“猜猜这是谁”活动后,孩子们对物体的整体与局部有一定的了解。于是,我们在柜子上贴上各种人物、动物的部分图案,在玩具框上贴上另外一部分的图案,孩子们在寻找“另外一部分”中完成整理。
情境激发,利用游戏反馈形式,
促进幼儿有效整理
我们通过自我检查、互评冠军的方式来激发和提升幼儿的整理意愿。“整理冠军”可以选择做一件自己最喜欢的事情,比如中午吃好饭去娃娃家玩、起床后和值日生一起帮忙推床、下午下课后听老师讲一个恐龙的故事等。给予幼儿充分的主动权,由他们自己商量、自己检查,自己提出奖励方式,促进幼儿更主动地参与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