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有好多爱吃小龙虾的朋友,有的朋友,还是因为小龙虾认识的。
没错,夏天的晚上,一张方桌,三五马扎,团结在一盆小龙虾周围的人,太容易促进感情了。只需对着小龙虾一通围剿,友谊就会变得红彤彤的,话也说得麻辣,烫肤,带着虾黄的浓香。再用滴着油的手拿起酒杯碰一圈儿,冰啤酒下肚,冷热在体内交汇,人会恍惚起来,仿佛置身于暖流和寒流交汇时产生的海雾之中,从舌尖到心尖,美好的滋味让人几乎不敢确定。
然而,对小龙虾,很多人对其有误解。坊间有很多小龙虾的虚假传闻,认为小龙虾是一种不洁食品。我也曾对此深信不疑,以至于,好多年都对小龙虾敬而远之。
十五年前,还没有关于小龙虾的太多负面消息时,济南的省府前街开了好几家馆子,特色都是麻辣小龙虾,天天爆满。那时我刚工作,正怀揣一个吃遍济南特色馆子的梦想和一个薄薄的钱包。印象最深刻的是单炒龙虾球,就是掐去头尾的小龙虾,同样一盆,这样明显更加实惠一些。当时还有一家著名的川菜馆,麻辣小龙虾做得更精致,价格要贵些,小份88块钱,大份108块钱,因为是川菜做法,格外麻,吃上几个,嘴唇都要失去知觉,连烟都叼不住。
后来,不知从哪天起,小龙虾的负面消息开始满天飞。差不多有十年,我一只小龙虾也没有吃过。直到我认识了一个朋友,他们两口子都极爱小龙虾,在济南很有名的一家小龙虾店,他们是最早的一批顾客,从一盆80元,吃到一盆108元。状态好时,他们两口子每人可吃一大盆。
有一次,这个朋友请了两大桌人去吃小龙虾,结账花了5000多块钱。在一个走路不小心随时都能滑倒的地摊,在一个服务员爱搭不理的地摊,花5000多结账,不易。
我第一次和他们两口子一起吃饭,就是在立交桥下的一个地摊吃小龙虾。一起的,还有从北京赶来的高晓松。高晓松一下车就念叨,晚上不想吃太多东西,却也吃了多半盆。他们两口子和高晓松是很多年的朋友,过去高晓松每来济南,他们都会打包两盆小龙虾过去。借用高晓松的语气:世界很大,龙虾可以很小地说。
那家地摊的招牌叫原机床二厂龙虾,是从机床二厂搬来的,后来搬到了一个更远的偏僻之处,还叫原机床二厂龙虾,味道没变,龙虾个头大,味道足,麻辣之外,还带着一丝甜味。
再去时,是朋友的妻子带我找到的地方,我给这个朋友打电话,他有事不能来。当时,他们已经离婚了。我相信,他们会怀念,共同在一起剥小龙虾的酣畅时光。
人生不是戏剧,有时却比戏剧还具备戏剧性。小龙虾,这种学名叫作克氏原螯虾的甲壳纲螯虾科水生动物,一不小心,就给我们的人生带来太多悲喜。
在我重新对小龙虾产生信任之后,发现小龙虾确实是一种极有潜力的食材,可以承载更丰富、更复杂的味道。就像35岁之后再读《金瓶梅》,才能细细体会其无处不在的暗流涌动。与其相比,《红楼梦》就是龙虾,高大上,在昂贵的宴席中孤傲挺拔,《金瓶梅》是小龙虾,浸透了市井的汤汁,深藏着人间的酸甜苦辣。
在簋街,也曾排队等号,为能有几只小龙虾可以慰藉一下骚动着理想气息的北京长夜;在湖南,县城的街头,也曾和朋友们围虾而坐,饕餮着各自值得回忆的曾经;在江南,糟卤煨出的小龙虾放在冰块上,吃起来又是一种别致的美味;在济南,连着两次,下起了大雨,电闪雷鸣,塑料棚被打得噼啪作响,人们继续谈笑风生,任其狂风暴雨,照样狂剥暴饮,瓢泼倾盆,比不过小龙虾大盆。
曾让人们充满敌意的小龙虾,已征服了越来越多的人。人们对小龙虾的误解慢慢解除,人和人之间的误解,并不能因小龙虾而消失。世界上还有更多的误解,比我们当初对小龙虾的误解要深得多。
我那个极爱吃小龙虾的朋友,现在反倒不怎么吃小龙虾了,依然爱去卖小龙虾的店,点上小龙虾看别人吃,自己只用烧饼蘸汤,边蘸边煞有介事地说:“今儿这个汤好,是老汤。”
(作者为文化学者)
没错,夏天的晚上,一张方桌,三五马扎,团结在一盆小龙虾周围的人,太容易促进感情了。只需对着小龙虾一通围剿,友谊就会变得红彤彤的,话也说得麻辣,烫肤,带着虾黄的浓香。再用滴着油的手拿起酒杯碰一圈儿,冰啤酒下肚,冷热在体内交汇,人会恍惚起来,仿佛置身于暖流和寒流交汇时产生的海雾之中,从舌尖到心尖,美好的滋味让人几乎不敢确定。
然而,对小龙虾,很多人对其有误解。坊间有很多小龙虾的虚假传闻,认为小龙虾是一种不洁食品。我也曾对此深信不疑,以至于,好多年都对小龙虾敬而远之。
十五年前,还没有关于小龙虾的太多负面消息时,济南的省府前街开了好几家馆子,特色都是麻辣小龙虾,天天爆满。那时我刚工作,正怀揣一个吃遍济南特色馆子的梦想和一个薄薄的钱包。印象最深刻的是单炒龙虾球,就是掐去头尾的小龙虾,同样一盆,这样明显更加实惠一些。当时还有一家著名的川菜馆,麻辣小龙虾做得更精致,价格要贵些,小份88块钱,大份108块钱,因为是川菜做法,格外麻,吃上几个,嘴唇都要失去知觉,连烟都叼不住。
后来,不知从哪天起,小龙虾的负面消息开始满天飞。差不多有十年,我一只小龙虾也没有吃过。直到我认识了一个朋友,他们两口子都极爱小龙虾,在济南很有名的一家小龙虾店,他们是最早的一批顾客,从一盆80元,吃到一盆108元。状态好时,他们两口子每人可吃一大盆。
有一次,这个朋友请了两大桌人去吃小龙虾,结账花了5000多块钱。在一个走路不小心随时都能滑倒的地摊,在一个服务员爱搭不理的地摊,花5000多结账,不易。
我第一次和他们两口子一起吃饭,就是在立交桥下的一个地摊吃小龙虾。一起的,还有从北京赶来的高晓松。高晓松一下车就念叨,晚上不想吃太多东西,却也吃了多半盆。他们两口子和高晓松是很多年的朋友,过去高晓松每来济南,他们都会打包两盆小龙虾过去。借用高晓松的语气:世界很大,龙虾可以很小地说。
那家地摊的招牌叫原机床二厂龙虾,是从机床二厂搬来的,后来搬到了一个更远的偏僻之处,还叫原机床二厂龙虾,味道没变,龙虾个头大,味道足,麻辣之外,还带着一丝甜味。
再去时,是朋友的妻子带我找到的地方,我给这个朋友打电话,他有事不能来。当时,他们已经离婚了。我相信,他们会怀念,共同在一起剥小龙虾的酣畅时光。
人生不是戏剧,有时却比戏剧还具备戏剧性。小龙虾,这种学名叫作克氏原螯虾的甲壳纲螯虾科水生动物,一不小心,就给我们的人生带来太多悲喜。
在我重新对小龙虾产生信任之后,发现小龙虾确实是一种极有潜力的食材,可以承载更丰富、更复杂的味道。就像35岁之后再读《金瓶梅》,才能细细体会其无处不在的暗流涌动。与其相比,《红楼梦》就是龙虾,高大上,在昂贵的宴席中孤傲挺拔,《金瓶梅》是小龙虾,浸透了市井的汤汁,深藏着人间的酸甜苦辣。
在簋街,也曾排队等号,为能有几只小龙虾可以慰藉一下骚动着理想气息的北京长夜;在湖南,县城的街头,也曾和朋友们围虾而坐,饕餮着各自值得回忆的曾经;在江南,糟卤煨出的小龙虾放在冰块上,吃起来又是一种别致的美味;在济南,连着两次,下起了大雨,电闪雷鸣,塑料棚被打得噼啪作响,人们继续谈笑风生,任其狂风暴雨,照样狂剥暴饮,瓢泼倾盆,比不过小龙虾大盆。
曾让人们充满敌意的小龙虾,已征服了越来越多的人。人们对小龙虾的误解慢慢解除,人和人之间的误解,并不能因小龙虾而消失。世界上还有更多的误解,比我们当初对小龙虾的误解要深得多。
我那个极爱吃小龙虾的朋友,现在反倒不怎么吃小龙虾了,依然爱去卖小龙虾的店,点上小龙虾看别人吃,自己只用烧饼蘸汤,边蘸边煞有介事地说:“今儿这个汤好,是老汤。”
(作者为文化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