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写景作文,让不少学生望而却步,更不知如何把景物写好。学生只有掌握并熟练运用描写景物的方法,下笔才能生辉,行文才能如行云流水。本文笔者提出“十五字”描写景物的方法,即善观察、抓特征、理顺序、巧修饰、融情感,并进行了浅显的论述,以期对中学生的写作有所指导。
关键词:善观察 抓特征 理顺序 巧修飾 融情感
写景作文,让不少学生望而却步,无从下笔,更不知如何把景物写好。学生只有掌握并熟练运用描写景物的方法,下笔才能生辉,行文才能有如行云流水,挥洒自如。在此,笔者谈谈写景作文的基本写作方法。
一、善观察
鲁迅说过:“此后如要创作,第一须观察。”由此可见,观察是描写景物的前提。大自然中的景物特征各异,只有对描写对象进行细致的观察,才能写出好的景物。观察景物大体都有特定的位置,位置不同,视野、视线、角度也各有差别,所见景物的特点就有所不同。具体来说,观察景物的方法大致有以下四种:1.定点观察。定点观察是指观察者固定在某一位置上的观察,可分为平视、仰视、俯视和环视。2.动点观察。动点观察是指观察者沿着一定的路线,在不同的位置观察。动点观察是定点观察的连续,从不同的位置和角度观察某一种景物,可分为远景、中景、近景、特写。3.移步换景。移步换景是指随着立足点的移动,观察的对象一一展现,或观察同一对象的角度在不断变化,这是游记写景散文常见的方法。4.散点观察。散点观察是指选取某一范围的若干景点分别观察。散点观察是定点观察的分散。描写景物时把观察点和角度处理好了,思路就清晰了,写起来也就顺手了。
例如,在作文《公园之秋》中,有的学生拿到题目就头脑一片空白,只知道闭门造车,结果连常识性的知识都错了。如有的学生在作文中写道:“公园的秋天非常美丽,各种花儿都开放了,白的是梨花,红的是玫瑰,黄的是菊花……”秋天怎么会有白色的梨花呢?显然,这些描写是没有根据的胡编乱造。为了防止出现这样的问题,我让学生到公园里进行细致的观察以后,再动笔写作,这样学生写出的文章才真实、生动,具有美感。如有的学生写道:“秋天的公园美极了!远远看去,树木一层黄色,一层绿色,仿佛用油彩泼墨过一般。近处一片片菊花开得正盛,有黄的,红的,紫的,真是姹紫嫣红,美不胜收。人们悠闲地看着,品着,脸上都是笑盈盈的,在阳光下,仿佛度上了一层金……”
二、抓特征
确定了写景对象,在细致的观察之后,我们要抓住景物最鲜明的特点来进行写作。景物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形状、颜色、质地、声音、气味等方面。不同的景物,特点也不相同;时间或地点不同,同一景物的特点也有很大的差别,只要用心体味就不难抓住。
例如,对于春天,朱自清是这样描写的:“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这段描写抓住了春天独有的特征,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又如,都是描写春风,朱自清在《春》中表现了南方春风温暖、柔和的特点,而林斤澜在《春风》中则绘出了北方春风的粗犷、有力的特点。
三、理顺序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同一处景物,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角度,看到的就会不一样。如果不理清写作顺序,景物描写就陷入混乱,反之,则行文清晰,有条不紊。例如以下文章:
苏州是水城,因为苏州的水是闪闪发光的,是清澈见底的,是美丽多姿的。
白天,太阳照着水面,好像给水面穿上了一件闪闪发光的衣服,让人们看到了感觉风景很优美。那粼粼的波光就像妈妈的手在抚摩着我,让人觉得十分惬意。这时,河两岸青青的柳树倒映在河水中,就像一个披着长发的女孩在照镜子。河的两岸都是各式各样的石头,有的半浸在水中。河水清澈见底,各种各样的小鱼在石头缝里钻来钻去。
夜幕降临了,华灯初上,河面上的灯光与河两岸的灯光交相晖映,流光溢彩。如果是满天星光的夜晚,天上闪闪发光的星星与河面上闪闪的灯光相互映衬,真叫人分不清哪是天上哪里是人间!也许,这就是苏州被称作人间天堂的原因吧!
本文中小作者采用的是先写白天苏州的水,再写夜幕下苏州的水,这样,苏州水“清澈、发光、美丽”的特点就被很清晰地表现出来了。
四、巧修饰
写作文除了要抓住景物的特征,理清写作的顺序,还要有文才,这就离不开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用好了修辞,文章句子自然就富有表现力。比如,朱自清在《春》中用“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的比喻和排比写出了春雨的细密、闪亮、绵长的特点。又如,老舍在《济南的冬天》中是这样描绘雪后美景的:“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贴切的比喻,准确的动词,生动地描绘出了景物的特征。那么,怎样才能做到恰当而奇妙的运用修辞呢?这就需要作者对写作对象要有情感投入。
五、融情感
作者只有将景物与自己的感情相结合,写出来的景物才有血有肉,富有有生命力。“一切景语皆情语。”“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这些话都说明景物描写应该融入作者的真切情感。景物描写是作者心灵感受的具体体现,所以,相同的景物在不同的人看来是不同的。因此,我们在写作文时,可以借助景物来表达我们的情感。
融情于景,既可直抒胸臆,也可间接抒情。例如,陆蠡在《囚绿记》中写道:“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作者直抒胸臆,直接写出了对绿的赞美和热爱之情。作者在描写景物时,巧妙地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更能起到融情于景的作用。
有时运用一些准确而生动的形容词、动词等词语也能融情于景。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二段中的“光滑”“肥胖”“直窜”等词语既抓住了景物的特点又体现了儿童的心理,也就融入了作者对百草园的热爱、忆恋之情了。
写作中,巧妙运用色彩也可以融情于景。例如,鲁迅在《故乡》的开头给文章涂上了一笔浓重的颜色:“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苍黄的天底下……”阴晦、苍黄,这种阴冷的色调使景物显得倍加荒凉,凄冷之气逼人而来,也自然地流露出了作者的忧郁之情。单色调则能渲染或突出某种感情。例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记》通篇的景物都集中在了青色上,这种单调凄苦的青色正是融入了作者激愤苦闷的心情。此外,多色调、反色调的运用也能起到融情于景的作用。
综上所述,要想描写好景物,细致的观察是前提,抓住景物的特点是根本,融情于景是灵魂,学会理清写作顺序、巧用修饰是技巧等。学生只有掌握了这些方法,才能做到“眼中有景笔生辉,心有写法气自华”。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教给学生写景的方法,给学生插上一双写作的翅膀,让学生遨游于文学这片美妙的天地之间。
(责编 张翼翔)
关键词:善观察 抓特征 理顺序 巧修飾 融情感
写景作文,让不少学生望而却步,无从下笔,更不知如何把景物写好。学生只有掌握并熟练运用描写景物的方法,下笔才能生辉,行文才能有如行云流水,挥洒自如。在此,笔者谈谈写景作文的基本写作方法。
一、善观察
鲁迅说过:“此后如要创作,第一须观察。”由此可见,观察是描写景物的前提。大自然中的景物特征各异,只有对描写对象进行细致的观察,才能写出好的景物。观察景物大体都有特定的位置,位置不同,视野、视线、角度也各有差别,所见景物的特点就有所不同。具体来说,观察景物的方法大致有以下四种:1.定点观察。定点观察是指观察者固定在某一位置上的观察,可分为平视、仰视、俯视和环视。2.动点观察。动点观察是指观察者沿着一定的路线,在不同的位置观察。动点观察是定点观察的连续,从不同的位置和角度观察某一种景物,可分为远景、中景、近景、特写。3.移步换景。移步换景是指随着立足点的移动,观察的对象一一展现,或观察同一对象的角度在不断变化,这是游记写景散文常见的方法。4.散点观察。散点观察是指选取某一范围的若干景点分别观察。散点观察是定点观察的分散。描写景物时把观察点和角度处理好了,思路就清晰了,写起来也就顺手了。
例如,在作文《公园之秋》中,有的学生拿到题目就头脑一片空白,只知道闭门造车,结果连常识性的知识都错了。如有的学生在作文中写道:“公园的秋天非常美丽,各种花儿都开放了,白的是梨花,红的是玫瑰,黄的是菊花……”秋天怎么会有白色的梨花呢?显然,这些描写是没有根据的胡编乱造。为了防止出现这样的问题,我让学生到公园里进行细致的观察以后,再动笔写作,这样学生写出的文章才真实、生动,具有美感。如有的学生写道:“秋天的公园美极了!远远看去,树木一层黄色,一层绿色,仿佛用油彩泼墨过一般。近处一片片菊花开得正盛,有黄的,红的,紫的,真是姹紫嫣红,美不胜收。人们悠闲地看着,品着,脸上都是笑盈盈的,在阳光下,仿佛度上了一层金……”
二、抓特征
确定了写景对象,在细致的观察之后,我们要抓住景物最鲜明的特点来进行写作。景物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形状、颜色、质地、声音、气味等方面。不同的景物,特点也不相同;时间或地点不同,同一景物的特点也有很大的差别,只要用心体味就不难抓住。
例如,对于春天,朱自清是这样描写的:“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这段描写抓住了春天独有的特征,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又如,都是描写春风,朱自清在《春》中表现了南方春风温暖、柔和的特点,而林斤澜在《春风》中则绘出了北方春风的粗犷、有力的特点。
三、理顺序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同一处景物,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角度,看到的就会不一样。如果不理清写作顺序,景物描写就陷入混乱,反之,则行文清晰,有条不紊。例如以下文章:
苏州是水城,因为苏州的水是闪闪发光的,是清澈见底的,是美丽多姿的。
白天,太阳照着水面,好像给水面穿上了一件闪闪发光的衣服,让人们看到了感觉风景很优美。那粼粼的波光就像妈妈的手在抚摩着我,让人觉得十分惬意。这时,河两岸青青的柳树倒映在河水中,就像一个披着长发的女孩在照镜子。河的两岸都是各式各样的石头,有的半浸在水中。河水清澈见底,各种各样的小鱼在石头缝里钻来钻去。
夜幕降临了,华灯初上,河面上的灯光与河两岸的灯光交相晖映,流光溢彩。如果是满天星光的夜晚,天上闪闪发光的星星与河面上闪闪的灯光相互映衬,真叫人分不清哪是天上哪里是人间!也许,这就是苏州被称作人间天堂的原因吧!
本文中小作者采用的是先写白天苏州的水,再写夜幕下苏州的水,这样,苏州水“清澈、发光、美丽”的特点就被很清晰地表现出来了。
四、巧修饰
写作文除了要抓住景物的特征,理清写作的顺序,还要有文才,这就离不开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用好了修辞,文章句子自然就富有表现力。比如,朱自清在《春》中用“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的比喻和排比写出了春雨的细密、闪亮、绵长的特点。又如,老舍在《济南的冬天》中是这样描绘雪后美景的:“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贴切的比喻,准确的动词,生动地描绘出了景物的特征。那么,怎样才能做到恰当而奇妙的运用修辞呢?这就需要作者对写作对象要有情感投入。
五、融情感
作者只有将景物与自己的感情相结合,写出来的景物才有血有肉,富有有生命力。“一切景语皆情语。”“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这些话都说明景物描写应该融入作者的真切情感。景物描写是作者心灵感受的具体体现,所以,相同的景物在不同的人看来是不同的。因此,我们在写作文时,可以借助景物来表达我们的情感。
融情于景,既可直抒胸臆,也可间接抒情。例如,陆蠡在《囚绿记》中写道:“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作者直抒胸臆,直接写出了对绿的赞美和热爱之情。作者在描写景物时,巧妙地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更能起到融情于景的作用。
有时运用一些准确而生动的形容词、动词等词语也能融情于景。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二段中的“光滑”“肥胖”“直窜”等词语既抓住了景物的特点又体现了儿童的心理,也就融入了作者对百草园的热爱、忆恋之情了。
写作中,巧妙运用色彩也可以融情于景。例如,鲁迅在《故乡》的开头给文章涂上了一笔浓重的颜色:“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苍黄的天底下……”阴晦、苍黄,这种阴冷的色调使景物显得倍加荒凉,凄冷之气逼人而来,也自然地流露出了作者的忧郁之情。单色调则能渲染或突出某种感情。例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记》通篇的景物都集中在了青色上,这种单调凄苦的青色正是融入了作者激愤苦闷的心情。此外,多色调、反色调的运用也能起到融情于景的作用。
综上所述,要想描写好景物,细致的观察是前提,抓住景物的特点是根本,融情于景是灵魂,学会理清写作顺序、巧用修饰是技巧等。学生只有掌握了这些方法,才能做到“眼中有景笔生辉,心有写法气自华”。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教给学生写景的方法,给学生插上一双写作的翅膀,让学生遨游于文学这片美妙的天地之间。
(责编 张翼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