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管理学院,江苏 南京 211168)
摘 要:本文通过对比分析发现,学校社会工作与高校学生工作存在专业化与非专业化、能动式与灌输式、人本主义与事本主义和全面性与片面性等差异性,传统高校学生工作方式不足明显。然而,两者具有角色重合性、对象相似性、价值关联性和功能一致性等契合点。因此,笔者尝试将学校社会工作的理念与方法嵌入到高校学生工作之中,实现两者从契合到结合再到融合。
关键词:学校社会工作;高校学校工作;契合性;嵌入性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6-0010-02
一、学校社会工作与高校学生工作差异性分析
学校社会工作指运用社会工作的理论、方法与技术运用到学校环境中,对教育体系中全体学生,特别是处境困难学生提供的专业服务。其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或学校解决所遇到的某些问题,调整学校、家庭与社区之间的关系,发挥学生潜能和学校、家庭及社区的教育功能,以实现教育目的及社会目标。
而高校学生工作指的是从事高校学生工作的工作者(辅导员)以提高教学质量,加强学生思想教育,营造良好的学风和校风,培养社会合格人才,维护高校安全稳定为主要任务,是高校学生培养、教育和管理的重要环节。学校社会工作于高校学生工作之间差异明显,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专业化与非专业化
学校社会工作三大专业方法包括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个案工作以人为入手,通过对个人与其所处社会环境的有效调适,促进个体成长。小组工作是运用群体经验和群体动力,协助参与的个人获得行为改变、社会功能恢复,促进整个学生群体的成长。社区工作以促成学校协助社区建设与完善为先导,后续利用社区资源为学校服务,最终使社区推动学校政策制定和学生成长。
高校学生工作者来源广泛且专业各异,非专业化、非职业化特征凸显,日常工作转变成就事论事和完成上级布置的任务,高校学生工作者成为“接受-分解-布置”工作的机器,对行为失范教导、心理问题疏导、职业规划辅导、人际关系训练等专业技术严重缺失。
(二)能动式与灌输式
学校社会工作基于对人的尊重,相信每个人都具有独特的个性,都具有自我改变、自我成长的能力。以此引申出学校社会工作的三个基本理念:1、助人自助。学校社会工作者的任务是帮助大学生挖掘自身潜能;2、强调人格平等。學校社会工作认为大学生每一个人体都是平等的;3、主体自决。学校社会工作者为帮助大学生提供建议而非忠告,对于是否接受帮助,接受何种帮助,由帮助对象自己决定。社会工作的核心理念体现出较强的能动性。
而现行的高校学生工作依然没有摆脱传统的管理主义理念,其工作模式多数仍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导、集体管理为主要方式,工作方法侧重于“灌输式”教育和“规范式”约束,客观上忽视了大学生的平等性、主体性和能动性,对大学生的独立人格和主体意识缺乏应有的尊重。忽视了学生的自主意识和人格独立,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人本主义与事本主义
社会工作崇尚的是服务社会、尊重生命、尊重个体独特性的理念。学校社会工作作为社会工作的一个分支,把学生看作平等的、应受到尊重的个体,强调每一个学生都有发展的潜能。其核心理念在于“以人为本、助人自助”。
而我国高校学生工作仍停留在以事论事的“事本主义”层面,未考虑到学生作为“社会人”的属性。这种做法导致对学生问题的管理和处理只能浮于表面,无法将其作为日常工作去研究、管理和预防,导致学生的问题得不到专业的解决,也缺少专业化的技术支持。
(四)全面性与片面性
学校社会工作以学生为中心,并以学生家长、教师、教辅人员为延伸,主要通过三种服务方式:1、个别学生和家庭的个案工作模式,如偏差行为、生活、学业和职业辅导等;2、学生、教师和家长的群体工作模式,主要针对共性需要和发展需求,尤其适合大学生群体;3、学校、家庭、社区参与的社区工作模式。体现出较好的全面性,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均衡发展。
传统高校学生工作主要是通过说服教育、关心感化、劝说引导、榜样示范等方法来开展,但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将思想政治教育概念化,过分强调统一思想、统一认识,按统一标准与方式行动。导致过于注重平均发展而忽视个性发展,以平均发展代替全面发展,缺乏对当事人的延伸服务和全面服务,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雷同的问题和矛盾层出不穷。
二、学校社会工作与高校学生工作契合性分析
(一)角色重合性
教育部2006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指出:“辅导员是高校教师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思政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应当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成长的知心朋友。”由此可见,高校辅导员角色定位已向管理、教育与服务等综合角色转变,这与学校社会工作者所扮演的助人者、支持者、治疗者、沟通者、指导者、咨询者、管理者和教育者具有重合性。
(二)对象相似性
学校社会工作的主要服务对象是教育体系中全体学生,特别是处境困难的学生。而高校学生工作的工作对象主要是大专院校和高职院校中所有的研究生、本科生和大专生。两者的服务对象相似度高,学校社会工作服务对象包涵高校学生工作的服务对象。因此学校社会工作介入高校学生工作具有可行性。
(三)价值关联性
学校社会工作坚信学生都值得尊重,人格地位上是一样的。我国高校学生工作也逐渐从单一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事务性工作向综合服务转变,传统的管理主义价值理念已不能适应当前的学生工作的实际需求。因此,学校社会工作服务与促进大学生全面成长的价值理念与高校学生工作理念的发展具有内在的关联性。
(四)功能一致性
学校社会工作是在学校领域中实施的社会工作专业服务,其目的与高等学校教育的整体目标相统一,主要包括为大学生提供有益学习和成长的环境,使学生适宜未来的工作和生活;协助学生人格发展,获得适应变化的能力,既要重视学生在情绪、动机和人格等方面的发展,又要关注学生在学习、思考、解决问题等方面的发展。新时期高校学生工作除了思政教育和事务性管理之外,还包括学习辅导、心情辅导、职业辅导、帮困辅导等服务,这些领域与学校社会工作的上述功能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三、学校社会工作与高校学生工作嵌入性分析
嵌入(embeddedness)是K.Polany用于分析经济活动与社会高校的概念。本文中的“嵌入”指的是从能动与互动的角度,看待嵌入方的地位与作用,即在收外部结构制约的情况下,仍能积极发挥嵌入作用并扩大影响范围。王思斌认为,专业社会工作的嵌入指的是它必须进入行政占主导地位的社会空间发挥作用。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框架占主导的高校学生工作,学校社会工作的地位是一种“嵌入”,路径包括理念的嵌入与方法的嵌入。
(一)理念的嵌入
学校社会工作强调尊重学生自我表达及自我权力的实现、注重帮助学生发挥自身潜能、注重学生全面发展。作为高校工作者应当嵌入学校社会工作平等尊重的理念、助人自助的理念和服务的理念。
1、平等尊重是社会工作者与案主合作的前提,也应是高校学生工作的前提。在思政教育中,学生工作者只有以平视姿态与学生沟通,才能缩短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充分发挥学生潜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果。高校学生工作者应贯彻“以人为本”思想,体现教育者的人文关怀,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2、学校社会工作最突出的特点是“助人自助”,即立足于学生的实际困难,充分利用多方面资源,激发学生实现自身价值的潜力,帮助他们走出困境实现自我。高校学生工作者树立“助人自助”的理念,应积极肯定学生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不但要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困难,更要为他们提供机会,战胜自己的困难。
3、借鉴学校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形成为学生成长成才服务的观念,对有困难的学生提供针对性服务。高校学生工作者应有意识地从管理型工作模式向服务型工作模式转变,树立服务育人理念,为学生成长创造有利条件,最大限度激发学生全面成才的内在动力。
(二)方法的嵌入
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是学校社会工作的三大方法。个案工作以学生为着手点,通过对学生以及所处社会环境的有效调适,促进学生成长;小组工作是运用群体的经验和在群体中形成的动力,协助参与团体的个人获致行为的改变、社会功能的恢复与发展,达成群体的目标,促进整个学生群体的成长;学校社区工作认为“学校为社区的最大资源机构”,“学校为社区文化建设的堡垒”,“学校为社区组织发展之中心”。学校社区工作促成学校协助社区建设与发展,然后利用社区资源为学校服务,最终使社区对学校政策和学生成长有所贡献。
这三种方法,每一种方式都有它的适合人群、技巧和功能,需要针对学生的不同需求做出不同的安排。可以将这三大方法嵌入到高校学生工作中,高校学生工作者通过密切关注学生的成长,按照需要,运用不同的专业方法和技巧,帮助学生解决困难,促进其成长。
四、结语
当前,我国高校学生工作方法和工作体系虽已相对成熟,但随着社会转型,以及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到来,现行学生工作从观念、功能和技术上都呈现出“被动式”或“救火式”的不足,高校学生工作面临新的挑战,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家化的呼声越来越高。引进学校社会工作理念与方式,是适应时代发展、满足学生发展需求、实现高校学生专业化的可取途径。
将学校社会工作理念与方法嵌入高校学生工作,实现两者从契合到结合再到融合,有利于高校学生工作者的专业化和职业化发展,有利于促进“学生、学校、家庭和社区”的和谐互动,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因此,在高校原有学生工作体系上引入学校社会工作,能够整合各方资源,构建高校成才育人的大平台。
參考文献:
\[1\]K.Polany著,冯刚,刘阳译.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M\].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
\[2\]李晓凤.学校社会工作\[M\].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8).
\[3\]王小红.高校辅导员工作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9).
\[4\]蒋玉.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定位与工作伦理\[J\].高校辅导员学刊,2009,(8).
\[5\]刘芳.学校社会工作 高校学生工作的新思路研究\[J\].史教资料,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