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为语文教师,要树立大作文教学观,积极营造自由、开放、和谐的习作教学氛围,努力摆脱"课"的限制和"教"的束缚,灵活巧妙地把习作指导延伸到课前和课后,引导学生轻松获取习作素材,为写作奠定良好的基础,让习作乃至语文课程真正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关 键 词]:素材意识 单元主题 挖掘话题 参与活动 注重体验
一、教师拥有素材意识,开启学生写作欲望的阀门
在日本,认为习作教学有三个重要方面:"有写作动机","有东西可写","能够写出来"。那么只有教师具有了素材意识,能够以身作则,才能在学生中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于永正先生认为,教师的素材意识首先来自责任感。教师有了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能力的责任感,就留神了,心就细了,心眼儿也就多了,目光也就敏锐了,哪怕戴着几百度的近视眼镜。所谓"老师能想多远,学生就能走多远"。
其次,素材意识来自对生活的热爱。有爱才能有发现,才能有赏识;发现了,赏识了,才能有表达的欲望。对美好的事物视而不见,对美妙的声音充耳不闻,这如何谈素材积累?
再次,素材意识来自学习。人一定要不断学习,善于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要向书本学习,向同行学习(包括同外同行)。在这里,一加一,绝对大于二。
最后,素材意识还来自老师的动笔习惯。只有老师自己笔耕不缀才能首当其冲地去观察、思考,使其成为自觉。
二、整体把握单元主题,提前收集素材
在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很多老师往往在每个单元即将完成时的语文园地的习作课上才告诉学生要写什么作文,要求是什么,面对突如其来的习作任务,学生往往会手忙脚乱,晕头转向,因为他们没有充分的习作心理准备,没有足够的习作素材储备,要顺利完成习作任务,取得理想的习作效果犹如一步登天。
从《语文新课程标准》对教材编写的诸多建议中,不难看出教材本身就具有典范性,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能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人教版教材每个单元的选编更是注重了主题的统一。所以每到新学期伊始,我就引导学生阅读本组教材,明确单元主题,浏览"语文园地"中的习作主题,让他们初步明确本单元的习作任务和习作要求,提前准备材料,做到胸中有数,这样学生在习作时就不至于因为无材料而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了。
三、紧紧围绕已有教材,挖掘新颖话题
语文教材古今中外,无所不包,名家名篇甚多,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写作素材,只要善于选择,就能恰当地运用到写作中去。那么教师就要善于落实教材上已有话题,既而在已有材料上翻新,使其旧貌变新颜。如我在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后,联系学校宣传的地震防灾知识,启发学生想象,接着下面的内容写:地震发生后,阿曼达所在的那所昔日充满欢声笑语的漂亮的三层教学楼在一瞬间变成了废墟。阿曼达和十四个同学因为教室的水泥板塌了下来,架成了一个大三角,被埋在了废墟里。提示:阿曼达在废墟下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这样让学生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到一起,挖掘出课本以外全新的话题。
在开发新奇话题时,还要注意老话题新做法:语文老师都有这样的经历,孩子们经过了漫漫的暑假,大家常让学生回忆假期一件有意义的事,什么《难忘的一件事》,《假期趣事》等等就喷涌而出,孩子却是抓耳挠腮,不知所云了。但是如果换个说法《暑假偷着乐》情况就不一样了。我们班有一个孩子就写了在假期中的一天爸爸妈妈都出去了,临走前嘱咐他不能玩游戏。可父母前脚刚一走,他就偷偷地打开了电脑,还把家里所有的门窗都关得是严严实实。后来,突然听到楼道传来妈妈的脚步声,他灵機一动,赶快把家里的电脑都关掉,然后再把作业本打开,最后妈妈不明就里还表扬了他。那孩子高兴得不得了,这就叫偷着乐。所以说,好的作文题目能勾起学生的写作欲望。
四、鼓励学生参与活动,积累感性素材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作文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可见,学生的作文来源于日常生活。每学期学校都会举行大大小小的活动,引导学生把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活动作为习作的素材,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从活动中获取源源不断的"活水"。如今年11月学校组织了张飞感恩教育--学会感恩,让生命自由飞翔的主题教育活动,在活动过程中,我和学生一起参与,一起感受,然后让他们通过体验把自己最深刻的感悟用文字表达出来,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接着,学校开展了校运动会,又恰逢教学《开国大典》,学习了场面描写,我依葫芦画瓢,让学生用自己独特的视角写激情飞扬的运动会,可谓是四两拨千斤,也起到了极好的效果。
除了学校组织的活动外,我还鼓励学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让他们亲身体验,从劳动中感受快乐,学生就会有话可说,有话可写。这样,学生在多种多样的活动中既锻炼了自己的能力,又享受了童年的乐趣,还积累了多彩的作文素材,真可谓一举多得。
五、抓住突发事件,积累习作素材
在生活中往往会发生一些突发性事件,在这些事件中,我抓住时机,让学生在事件中感受体验,从而自由表达。那天,上课铃打响后,我和另一个老师在台上讨论极其重要的事情,孩子们就觉得有机可乘了,在下面吵做了一锅粥。马上,我就对她们做了一番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教育,而后,当堂就以《上课铃声响后...》习作,学生不仅记述了事情的来龙去脉,还将老师的表情描述得栩栩如生,心理描写也极其到位。我想,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就应该具有敏锐的目光,珍视每一个突发事件,为学生习作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鲜活素材。
《新课程标准》指出:"不同学段学生的写作都需要占有真实、丰富的材料。"因此要让学生走进生活,使学生拥有丰富的写作素材;要让学生参与活动,使学生体验活动的快乐。"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在指导学生积累习作素材时,也要像做人一样,不让学生使用假大空的语言,做到我手写我心,我心抒我情!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
[2]于永正《永正小学"言语交际表达训练"作文实验》山东教育出版社
[3]吴立岗《吴立岗作文教学研究文集》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
[4]《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编辑,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
[关 键 词]:素材意识 单元主题 挖掘话题 参与活动 注重体验
一、教师拥有素材意识,开启学生写作欲望的阀门
在日本,认为习作教学有三个重要方面:"有写作动机","有东西可写","能够写出来"。那么只有教师具有了素材意识,能够以身作则,才能在学生中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于永正先生认为,教师的素材意识首先来自责任感。教师有了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能力的责任感,就留神了,心就细了,心眼儿也就多了,目光也就敏锐了,哪怕戴着几百度的近视眼镜。所谓"老师能想多远,学生就能走多远"。
其次,素材意识来自对生活的热爱。有爱才能有发现,才能有赏识;发现了,赏识了,才能有表达的欲望。对美好的事物视而不见,对美妙的声音充耳不闻,这如何谈素材积累?
再次,素材意识来自学习。人一定要不断学习,善于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要向书本学习,向同行学习(包括同外同行)。在这里,一加一,绝对大于二。
最后,素材意识还来自老师的动笔习惯。只有老师自己笔耕不缀才能首当其冲地去观察、思考,使其成为自觉。
二、整体把握单元主题,提前收集素材
在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很多老师往往在每个单元即将完成时的语文园地的习作课上才告诉学生要写什么作文,要求是什么,面对突如其来的习作任务,学生往往会手忙脚乱,晕头转向,因为他们没有充分的习作心理准备,没有足够的习作素材储备,要顺利完成习作任务,取得理想的习作效果犹如一步登天。
从《语文新课程标准》对教材编写的诸多建议中,不难看出教材本身就具有典范性,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能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人教版教材每个单元的选编更是注重了主题的统一。所以每到新学期伊始,我就引导学生阅读本组教材,明确单元主题,浏览"语文园地"中的习作主题,让他们初步明确本单元的习作任务和习作要求,提前准备材料,做到胸中有数,这样学生在习作时就不至于因为无材料而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了。
三、紧紧围绕已有教材,挖掘新颖话题
语文教材古今中外,无所不包,名家名篇甚多,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写作素材,只要善于选择,就能恰当地运用到写作中去。那么教师就要善于落实教材上已有话题,既而在已有材料上翻新,使其旧貌变新颜。如我在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后,联系学校宣传的地震防灾知识,启发学生想象,接着下面的内容写:地震发生后,阿曼达所在的那所昔日充满欢声笑语的漂亮的三层教学楼在一瞬间变成了废墟。阿曼达和十四个同学因为教室的水泥板塌了下来,架成了一个大三角,被埋在了废墟里。提示:阿曼达在废墟下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这样让学生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到一起,挖掘出课本以外全新的话题。
在开发新奇话题时,还要注意老话题新做法:语文老师都有这样的经历,孩子们经过了漫漫的暑假,大家常让学生回忆假期一件有意义的事,什么《难忘的一件事》,《假期趣事》等等就喷涌而出,孩子却是抓耳挠腮,不知所云了。但是如果换个说法《暑假偷着乐》情况就不一样了。我们班有一个孩子就写了在假期中的一天爸爸妈妈都出去了,临走前嘱咐他不能玩游戏。可父母前脚刚一走,他就偷偷地打开了电脑,还把家里所有的门窗都关得是严严实实。后来,突然听到楼道传来妈妈的脚步声,他灵機一动,赶快把家里的电脑都关掉,然后再把作业本打开,最后妈妈不明就里还表扬了他。那孩子高兴得不得了,这就叫偷着乐。所以说,好的作文题目能勾起学生的写作欲望。
四、鼓励学生参与活动,积累感性素材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作文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可见,学生的作文来源于日常生活。每学期学校都会举行大大小小的活动,引导学生把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活动作为习作的素材,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从活动中获取源源不断的"活水"。如今年11月学校组织了张飞感恩教育--学会感恩,让生命自由飞翔的主题教育活动,在活动过程中,我和学生一起参与,一起感受,然后让他们通过体验把自己最深刻的感悟用文字表达出来,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接着,学校开展了校运动会,又恰逢教学《开国大典》,学习了场面描写,我依葫芦画瓢,让学生用自己独特的视角写激情飞扬的运动会,可谓是四两拨千斤,也起到了极好的效果。
除了学校组织的活动外,我还鼓励学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让他们亲身体验,从劳动中感受快乐,学生就会有话可说,有话可写。这样,学生在多种多样的活动中既锻炼了自己的能力,又享受了童年的乐趣,还积累了多彩的作文素材,真可谓一举多得。
五、抓住突发事件,积累习作素材
在生活中往往会发生一些突发性事件,在这些事件中,我抓住时机,让学生在事件中感受体验,从而自由表达。那天,上课铃打响后,我和另一个老师在台上讨论极其重要的事情,孩子们就觉得有机可乘了,在下面吵做了一锅粥。马上,我就对她们做了一番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教育,而后,当堂就以《上课铃声响后...》习作,学生不仅记述了事情的来龙去脉,还将老师的表情描述得栩栩如生,心理描写也极其到位。我想,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就应该具有敏锐的目光,珍视每一个突发事件,为学生习作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鲜活素材。
《新课程标准》指出:"不同学段学生的写作都需要占有真实、丰富的材料。"因此要让学生走进生活,使学生拥有丰富的写作素材;要让学生参与活动,使学生体验活动的快乐。"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在指导学生积累习作素材时,也要像做人一样,不让学生使用假大空的语言,做到我手写我心,我心抒我情!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
[2]于永正《永正小学"言语交际表达训练"作文实验》山东教育出版社
[3]吴立岗《吴立岗作文教学研究文集》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
[4]《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编辑,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