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程标准提出以语文素养作为语文教学的中心。要使语文教学直接指向语文素养,迅速有效生成语文素养,就必须有一种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式。语文素养是可以通过体验来生成和获得的,体验对于生成语文素养有其功能上的特殊优势。体验式学习是语文学习的最佳学习方式,是帮助语文教学走出“受益少、进展慢、效果差、费时费力”的困境的有效途径和有效方式。
【关键词】语文教学;语文素养;体验式学习
一、以生成语文素养为教学目标,是语文素质教育的新要求
新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把语文素养作为语文教学的中心;又提出“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把语文素养作为学生自我发展的基础。不仅如此,新课程标准还把语文素养作为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要使语文教学直接指向语文素养,迅速有效生成语文素养,就必须有一種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式。体验是一种“以身体之,以心验之”的过程。语文体验式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一种学习理念。作为学习方式,语文体验式学习是运用体验的方式对语文课程的言语对象进行学习,最终生成以言语素养为核心的语文素养的过程,它包括感受过程和表现过程。作为学习理念,它是一种认同素养语文观和体验学习观的教学理念,注重体验在生成语文素养过程中的作用和功能。可以说,语文体验式学习不是一种简单的学习方法,它是以体验为核心和过程的语文学习方法的总和,是体验在语文学习中的具体应用,是以语文素养为教学目标和教学中心,又以体验为学习手段和学习途径的教学思想和教学实践的体现。
二、体验是生成语文素养的有效教学途径
语文素养是可以通过体验来生成和获得的,而且体验对于生成语文素养有其功能上的特殊优势。语文知识的讲授和语文技能的训练都可以生成某方面的语文素养,但是这些学习方式较为单一,从生成效率上看,远比体验式学习差。
对于学生来说,目前语文知识的讲授的不足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学生被动地听,缺乏主体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二是学生只发挥听觉器官参与学习,既单调又容易疲劳;三是学习过程机械,主要是凭淡出的记忆和被动的理解来学习,不是自己“求证”所得,容易遗忘。上每一堂课时,教师生怕讲不透、讲不全,故而方方面面都讲到,事实上学生能记住的不多,能“内化”而生成素养的就更少了,往往只是用死记硬背来应付考试。于是,从语文素养的生成角度看,学习效率不佳。以学习李白的《静夜思》为例,学习这首诗时,教师如果把它进行拆分,分别讲解词义、语法、修辞、艺术手法、意境等等,就词义的解释、修辞的分析、诗人的介绍、意境的品评、思想感情的概括都能做得很好、很到位。但是光是这些并不能让学生真正领略到李白这首诗的艺术魅力,留在学生心中的就只能是一些抽象的、零碎的“语文信息”而已。因此,教师必须运用一种整体性的、体验式的学习方式,在对每个词义、每个意象进行理解和联想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思想感情积累和言语知识修养积累,通过对语文修辞的领悟,对“月下思乡”意境的体验,并调动自身个性心理去感受、品评、回味诗人的思想感情、诗歌的审美意味,根据该诗的语境条件正确领会诗的表层与深层的含义等等。这个学习过程可以说是浑然一体的,不是分解的心理过程,从理解、品味、诵读、鉴赏来说,都离不开体验,没有体验的参与,是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语文学习的。当前,那种拆分分析文章的语文学习方式正是语文教学急需改革的弊端。
语文技能的训练在语文学习中是必需的,但把它作为语文学习的主要途径则不可行,因为会陷入“题海战术”的学习误区。语文技能训练从实现知识转化、学习迁移和巩固学习效果来看,有其优势和必要性,但如果技能练习不注重主体的心理特征和主体对练习内容的理解和领悟,所做的练习就会陷入机械和盲目,纵然能生成一定的语文素养,也是事倍功半。
体验式学习讲究主体亲历,强调学习者的主动参与和多官能参与,比较容易激起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同时又可以避免学习的疲劳。体验式学习因为体验能“直指人心”,缩短了学习内容和学习主体之间的“心理距离”,并且因为强调“情感增力”,对情意性的学习内容有较高的学习效能。体验式学习建立在感知的基础上,它强调感性和情感,同时也强调感知在学习中的作用,既避免了学习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也避免了学习的浅尝辄止和低效能。
体验式学习与语文素养生成特征和语文的素质教育要求相适应、相契合,同时它有着独特而强大的学习功能,因此可以说,体验式学习正是语文学习的最佳学习方式,而且是帮助语文教学走出“受益少、进展慢、效果差、费时费力”困境的有效途径和有效方式。
总之,实施语文体验式学习不仅有理论的可能性,而且有现实的必要性。当然,在教学中,强调实施语文体验式学习,并不是意味着以它为唯一的学习方式,讲解式学习、训练式学习、直觉式学习等诸多学习方式均有其某方面的学习优势,可以为语文体验式学习所吸收,亦可成为语文体验式学习的必要辅助和配套。
【关键词】语文教学;语文素养;体验式学习
一、以生成语文素养为教学目标,是语文素质教育的新要求
新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把语文素养作为语文教学的中心;又提出“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把语文素养作为学生自我发展的基础。不仅如此,新课程标准还把语文素养作为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要使语文教学直接指向语文素养,迅速有效生成语文素养,就必须有一種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式。体验是一种“以身体之,以心验之”的过程。语文体验式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一种学习理念。作为学习方式,语文体验式学习是运用体验的方式对语文课程的言语对象进行学习,最终生成以言语素养为核心的语文素养的过程,它包括感受过程和表现过程。作为学习理念,它是一种认同素养语文观和体验学习观的教学理念,注重体验在生成语文素养过程中的作用和功能。可以说,语文体验式学习不是一种简单的学习方法,它是以体验为核心和过程的语文学习方法的总和,是体验在语文学习中的具体应用,是以语文素养为教学目标和教学中心,又以体验为学习手段和学习途径的教学思想和教学实践的体现。
二、体验是生成语文素养的有效教学途径
语文素养是可以通过体验来生成和获得的,而且体验对于生成语文素养有其功能上的特殊优势。语文知识的讲授和语文技能的训练都可以生成某方面的语文素养,但是这些学习方式较为单一,从生成效率上看,远比体验式学习差。
对于学生来说,目前语文知识的讲授的不足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学生被动地听,缺乏主体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二是学生只发挥听觉器官参与学习,既单调又容易疲劳;三是学习过程机械,主要是凭淡出的记忆和被动的理解来学习,不是自己“求证”所得,容易遗忘。上每一堂课时,教师生怕讲不透、讲不全,故而方方面面都讲到,事实上学生能记住的不多,能“内化”而生成素养的就更少了,往往只是用死记硬背来应付考试。于是,从语文素养的生成角度看,学习效率不佳。以学习李白的《静夜思》为例,学习这首诗时,教师如果把它进行拆分,分别讲解词义、语法、修辞、艺术手法、意境等等,就词义的解释、修辞的分析、诗人的介绍、意境的品评、思想感情的概括都能做得很好、很到位。但是光是这些并不能让学生真正领略到李白这首诗的艺术魅力,留在学生心中的就只能是一些抽象的、零碎的“语文信息”而已。因此,教师必须运用一种整体性的、体验式的学习方式,在对每个词义、每个意象进行理解和联想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思想感情积累和言语知识修养积累,通过对语文修辞的领悟,对“月下思乡”意境的体验,并调动自身个性心理去感受、品评、回味诗人的思想感情、诗歌的审美意味,根据该诗的语境条件正确领会诗的表层与深层的含义等等。这个学习过程可以说是浑然一体的,不是分解的心理过程,从理解、品味、诵读、鉴赏来说,都离不开体验,没有体验的参与,是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语文学习的。当前,那种拆分分析文章的语文学习方式正是语文教学急需改革的弊端。
语文技能的训练在语文学习中是必需的,但把它作为语文学习的主要途径则不可行,因为会陷入“题海战术”的学习误区。语文技能训练从实现知识转化、学习迁移和巩固学习效果来看,有其优势和必要性,但如果技能练习不注重主体的心理特征和主体对练习内容的理解和领悟,所做的练习就会陷入机械和盲目,纵然能生成一定的语文素养,也是事倍功半。
体验式学习讲究主体亲历,强调学习者的主动参与和多官能参与,比较容易激起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同时又可以避免学习的疲劳。体验式学习因为体验能“直指人心”,缩短了学习内容和学习主体之间的“心理距离”,并且因为强调“情感增力”,对情意性的学习内容有较高的学习效能。体验式学习建立在感知的基础上,它强调感性和情感,同时也强调感知在学习中的作用,既避免了学习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也避免了学习的浅尝辄止和低效能。
体验式学习与语文素养生成特征和语文的素质教育要求相适应、相契合,同时它有着独特而强大的学习功能,因此可以说,体验式学习正是语文学习的最佳学习方式,而且是帮助语文教学走出“受益少、进展慢、效果差、费时费力”困境的有效途径和有效方式。
总之,实施语文体验式学习不仅有理论的可能性,而且有现实的必要性。当然,在教学中,强调实施语文体验式学习,并不是意味着以它为唯一的学习方式,讲解式学习、训练式学习、直觉式学习等诸多学习方式均有其某方面的学习优势,可以为语文体验式学习所吸收,亦可成为语文体验式学习的必要辅助和配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