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公共音乐教育不仅可以提升大学生审美能力,还有助于综合素质的完善与提高,本文通过分析现阶段公共音乐教育中存在的形式化、功利化、效率不高的问题,提出了创设充满音乐活力的公共音乐课堂、扩大公共音乐教育的延伸拓展空间的课内外相结合的创新策略。
关键词:公共音乐;音乐教育
高校公共音乐教育不仅承担着普及音乐知识、传播音乐魅力的责任,更在学生精神文化建设方面起到引导作用,随着高校学生身心发育逐渐趋于成熟,其审美需要也在不断增长。如何引导学生获得科学的审美观,建立正确的审美取向,对学生心理健康与精神丰富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而现如今不少高校公共音乐教育流于形式且内容不精,这对适应学生身心需要和满足审美需求不利,因此创新公共音乐教育势在必行。
一、高校公共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
音乐作为人类智慧的结晶,富集着丰富而真挚的情感,体验或者演绎他们将会获得极大的精神享受和精神力量,其对于人精神方面的启迪、抚慰与引领作用,远胜过苍白的语言或者其他形式的表达。而音乐艺术对于人心灵的洗涤净化作用却在公共音乐教育过程中常被有选择地忽视了,一些教师片面追求音乐为学生带来的学业上的助力或者名利上的满足,而对极有价值的音乐本身视而不见,音乐完全变成了学生获取优秀学业成绩、教师获得教学荣誉的工具,逐渐丧失了其审美地位,公共音乐教育的根本目的与高远追求被荒废。另外,公共音乐教育不同于专业的音乐教育,其普及性与趣味性比系统的音乐知识教学要丰富,教师却极易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走入误区,既想方设法地向学生灌输音乐乐理知识、表达技巧等知识性内容,带动学生将更多精力用在了细节且具体的音乐知识上,这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学生的音乐素养、增长了在音乐领域的见识,然而音乐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情感上的主观体验,因此教师将全部精力放在脱离了音乐情感本身的知识性内容的教学上是无效的,公共音乐教育独有的乐趣和音乐本身的魅力也就被冗长而枯燥的讲解和教师反复的强调消磨殆尽,学生逐渐丧失了最初那一份纯真的、不掺杂杂念的对于音乐本身的感动,其审美情趣和感知能力也就变得迟钝,也就越来越难以走入音乐的世界,倾听音乐浅吟低唱中的真正意味。
二、高校公共音乐教育创新策略
(一)创设充满音乐活力的公共音乐课堂
音乐的魅力在于人类在其中倾注的真挚的情感,要是读懂了这其中蘊含的情感,也就能够获得倾听的乐趣、更精准地感知音乐的魅力。因此,公共音乐课堂要以感知音乐情感、与音乐产生共鸣为基本指导,而教师扮演的角色应是学生体验过程中的引路人或者是指南针,在一些风格相似、创作背景相似的音乐作品赏析的情境中,教师引路人的角色就显得格外重要,既不是完全放任学生自己凭借自身朴素的情感价值认识,任意地感悟,也不是步步紧跟地全程提供帮助,引导的过程要讲究张弛有度、进退得体。这就要求教师用充满暗示性与启发性的语言来创设一个贴合音乐背景的课堂背景。首先,教师要充分分析学生在音乐领域的知识背景和感知能力,以此确立适宜学生理解的应对陈述方式,尽量避免过多专业性的术语的使用,帮助学生突破理解的障碍;其次,创设具有音乐活力的教学情境还要从突破思维定势的藩篱着手:许多学生经验与感情较为匮乏,在描述自己体会到的情感意境时语言匮乏且显得手足无措,一方面这是语言组织与表达能力匮乏的原因,另一方面与学生没有充分感知到情感和音乐所传递的讯息有关,因此教师要事先使用更加丰富的语言描述并向学生呈现一个被语言所具象化了的音乐世界,并且在更多的音乐情境中应用这些多元化的表达方式,久而久之学生也能够使用更加丰富的语言来表达与展现,而这就保证了学生自身已经拥有了较为全面而深入的情感体验。
(二)扩大公共音乐教育的延伸拓展空间
教师在公共音乐课堂上将许多音乐中的人生经验与情感体验搬上了正式的课堂舞台,也就是将许多学生尚未经历过的事情在想象中经历一次,然而虚拟的精神体验往往需要结合现实的印证与升华才能够真正地被理解和内化。因此,教师要积极地拓展正式课堂之外的音乐教育空间,例如许多公共音乐教师负责音乐课程的教学之外还作为指导老师参与许多课外社团组织与校内外音乐活动,教师要利用好自己个人的音乐教育资源,为有兴趣和意愿的学生提供充足的表现和学习的舞台。具体来说,教师可以引导性地在公共音乐教学课堂中以自己的实践经历为实例,向学生介绍一些面向公众开放的音乐活动,或者以音乐人为突破点,围绕著名音乐人的生平及音乐造诣的介绍组织课堂教学逻辑,并且根据这个主题向学生推荐具有可及性的音乐活动,如展览、纪念活动、音乐节等。但在推荐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音乐主题及音乐人的选择,避免选择那些有一定争议性或者尚不成熟的音乐主题或流派,且要以启发的目标为主,并不一定要在课堂上将该风格音乐的发展始末完整地交代给学生,而要注重“留白”,展示较为吸人眼球和与学生兴趣相关的内容,并交代探索方法即可,细节与较为专业的内容尽量不要多加赘述。最后,教师要充分利用校园活动对于学生音乐艺术素养提升的作用,通过对近期校园音乐活动的推介和介绍,增加学生了解身边音乐活动的途径,学生也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在课下寻求教师的帮助。
综上,公共音乐教育是提升大学生审美能力与自身综合素质的有效教育方法,目前存在过于功利化的问题,亟待创新以改变现状。教师可以创设充满音乐活力的公共音乐课堂并扩大教育的延伸拓展空间,以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双管齐下的方式提升学生音乐素养。
参考文献:
[1]申嘉添.围绕审美核心的高校公共音乐教学模式构建[J].现代农业研究,2019(11):125-126.
[2]陈列.新时期我国一流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以浙江大学为例[J].艺术教育,2019(08):215-217.
[3]2020年阜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校级质量工程重点项目《美育视阈下高职院校公共音乐鉴赏课教学模式改革——以阜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课题编号:ZLGC2020JY002)
作者简介:张希(1992-)女,阜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助教,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作曲技术理论,音乐教育。
关键词:公共音乐;音乐教育
高校公共音乐教育不仅承担着普及音乐知识、传播音乐魅力的责任,更在学生精神文化建设方面起到引导作用,随着高校学生身心发育逐渐趋于成熟,其审美需要也在不断增长。如何引导学生获得科学的审美观,建立正确的审美取向,对学生心理健康与精神丰富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而现如今不少高校公共音乐教育流于形式且内容不精,这对适应学生身心需要和满足审美需求不利,因此创新公共音乐教育势在必行。
一、高校公共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
音乐作为人类智慧的结晶,富集着丰富而真挚的情感,体验或者演绎他们将会获得极大的精神享受和精神力量,其对于人精神方面的启迪、抚慰与引领作用,远胜过苍白的语言或者其他形式的表达。而音乐艺术对于人心灵的洗涤净化作用却在公共音乐教育过程中常被有选择地忽视了,一些教师片面追求音乐为学生带来的学业上的助力或者名利上的满足,而对极有价值的音乐本身视而不见,音乐完全变成了学生获取优秀学业成绩、教师获得教学荣誉的工具,逐渐丧失了其审美地位,公共音乐教育的根本目的与高远追求被荒废。另外,公共音乐教育不同于专业的音乐教育,其普及性与趣味性比系统的音乐知识教学要丰富,教师却极易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走入误区,既想方设法地向学生灌输音乐乐理知识、表达技巧等知识性内容,带动学生将更多精力用在了细节且具体的音乐知识上,这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学生的音乐素养、增长了在音乐领域的见识,然而音乐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情感上的主观体验,因此教师将全部精力放在脱离了音乐情感本身的知识性内容的教学上是无效的,公共音乐教育独有的乐趣和音乐本身的魅力也就被冗长而枯燥的讲解和教师反复的强调消磨殆尽,学生逐渐丧失了最初那一份纯真的、不掺杂杂念的对于音乐本身的感动,其审美情趣和感知能力也就变得迟钝,也就越来越难以走入音乐的世界,倾听音乐浅吟低唱中的真正意味。
二、高校公共音乐教育创新策略
(一)创设充满音乐活力的公共音乐课堂
音乐的魅力在于人类在其中倾注的真挚的情感,要是读懂了这其中蘊含的情感,也就能够获得倾听的乐趣、更精准地感知音乐的魅力。因此,公共音乐课堂要以感知音乐情感、与音乐产生共鸣为基本指导,而教师扮演的角色应是学生体验过程中的引路人或者是指南针,在一些风格相似、创作背景相似的音乐作品赏析的情境中,教师引路人的角色就显得格外重要,既不是完全放任学生自己凭借自身朴素的情感价值认识,任意地感悟,也不是步步紧跟地全程提供帮助,引导的过程要讲究张弛有度、进退得体。这就要求教师用充满暗示性与启发性的语言来创设一个贴合音乐背景的课堂背景。首先,教师要充分分析学生在音乐领域的知识背景和感知能力,以此确立适宜学生理解的应对陈述方式,尽量避免过多专业性的术语的使用,帮助学生突破理解的障碍;其次,创设具有音乐活力的教学情境还要从突破思维定势的藩篱着手:许多学生经验与感情较为匮乏,在描述自己体会到的情感意境时语言匮乏且显得手足无措,一方面这是语言组织与表达能力匮乏的原因,另一方面与学生没有充分感知到情感和音乐所传递的讯息有关,因此教师要事先使用更加丰富的语言描述并向学生呈现一个被语言所具象化了的音乐世界,并且在更多的音乐情境中应用这些多元化的表达方式,久而久之学生也能够使用更加丰富的语言来表达与展现,而这就保证了学生自身已经拥有了较为全面而深入的情感体验。
(二)扩大公共音乐教育的延伸拓展空间
教师在公共音乐课堂上将许多音乐中的人生经验与情感体验搬上了正式的课堂舞台,也就是将许多学生尚未经历过的事情在想象中经历一次,然而虚拟的精神体验往往需要结合现实的印证与升华才能够真正地被理解和内化。因此,教师要积极地拓展正式课堂之外的音乐教育空间,例如许多公共音乐教师负责音乐课程的教学之外还作为指导老师参与许多课外社团组织与校内外音乐活动,教师要利用好自己个人的音乐教育资源,为有兴趣和意愿的学生提供充足的表现和学习的舞台。具体来说,教师可以引导性地在公共音乐教学课堂中以自己的实践经历为实例,向学生介绍一些面向公众开放的音乐活动,或者以音乐人为突破点,围绕著名音乐人的生平及音乐造诣的介绍组织课堂教学逻辑,并且根据这个主题向学生推荐具有可及性的音乐活动,如展览、纪念活动、音乐节等。但在推荐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音乐主题及音乐人的选择,避免选择那些有一定争议性或者尚不成熟的音乐主题或流派,且要以启发的目标为主,并不一定要在课堂上将该风格音乐的发展始末完整地交代给学生,而要注重“留白”,展示较为吸人眼球和与学生兴趣相关的内容,并交代探索方法即可,细节与较为专业的内容尽量不要多加赘述。最后,教师要充分利用校园活动对于学生音乐艺术素养提升的作用,通过对近期校园音乐活动的推介和介绍,增加学生了解身边音乐活动的途径,学生也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在课下寻求教师的帮助。
综上,公共音乐教育是提升大学生审美能力与自身综合素质的有效教育方法,目前存在过于功利化的问题,亟待创新以改变现状。教师可以创设充满音乐活力的公共音乐课堂并扩大教育的延伸拓展空间,以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双管齐下的方式提升学生音乐素养。
参考文献:
[1]申嘉添.围绕审美核心的高校公共音乐教学模式构建[J].现代农业研究,2019(11):125-126.
[2]陈列.新时期我国一流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以浙江大学为例[J].艺术教育,2019(08):215-217.
[3]2020年阜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校级质量工程重点项目《美育视阈下高职院校公共音乐鉴赏课教学模式改革——以阜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课题编号:ZLGC2020JY002)
作者简介:张希(1992-)女,阜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助教,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作曲技术理论,音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