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叙事学的奠基及其未来发展

来源 :鄱阳湖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ngjun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叙事是一种基本的精神文化活动,叙事学是当今文学研究的热门领域,而空间叙事研究则是这一领域中新的理论方向。叙事与时间和空间的关系均非常密切,但由于种种原因,在以往的叙事学研究中,却存在着重时间而轻空间的现象。龙迪勇研究员是国内最早提出建构空间叙事学的学者,且长期以来专注于“空间叙事”这一新的学术领域,从而成为空间叙事学的“拓荒者”①。在十多年以前,龙迪勇就认识到了空间维度对于叙事学研究的重要性,认为“空间”应该进入叙事学研究的视野,并得到研究者应有的重视。这十多年以来,他一直在空间叙事学这块处女地上耕耘,辛勤的劳作终于换来了丰硕的成果:其洋洋55万字的学术专著《空间叙事研究》入选2013年度的“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并于今年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发行。
  《空间叙事研究》一书的出版,必将有利于拓展叙事学乃至整个文艺理论的研究空间,并推动其进一步走向纵深发展。基于该书重要的学术理论价值,为了扩大这部优秀学术著作的影响力,同时也为了总结空间叙事学的成功经验并探讨其未来发展,江西省社会科学院与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于2014年11月16日在南昌成功举办了“《空间叙事研究》新书发布会暨学术研讨会”。来自全国各地的50余位专家学者②,以及《光明日报》、《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广东社会科学》、《黑龙江社会科学》等媒体和学术期刊的代表参加了本次研讨会。与会者全都作了精彩发言,他们既肯定了《空间叙事研究》的学术价值及其作者的学术精神,又为龙迪勇本人及空间叙事学的未来发展提出了不少极具建设性的意见。现把这次会议的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一、空间叙事学的奠基:《空间叙事研究》的学术价值
  叙事学本身就是一门很年轻的学科,20世纪60年代才正式成立。要使空间叙事学成为这一年轻学科的分支学科,当然绝非易事。但正如南京大学赵宪章教授在为该书所写的序言中所说,龙迪勇“在叙事学这块已被反复耕耘多年的田间发现了被抛荒的处女地”;四川大学赵毅衡教授则在该书的另一个序言中进一步指出:“《空间叙事研究》一书是开创历史的。”因此,从某种意义说,这部著作的问世标志着“空间叙事学”作为一门学科的正式亮相,并已经受到学界的高度关注。在此次研讨会上,学者们重点探讨了《空间叙事研究》一书的学术价值与学术贡献。
  (一)理论创新:空间叙事学的学理基础
  与会者认为,尽管在龙迪勇之前也有对于一些叙事作品进行空间叙事分析的学术成果,但真正从理论上对空间叙事问题进行概括、总结和开拓的,却非龙迪勇莫属,尤其是提出建构空间叙事学的理论主张,更是龙迪勇的创举。《空间叙事研究》是有关这一课题的第一部专著,我们有理由相信,该书必将会成为构建“空间叙事学”大厦的一块坚硬的基石。如今,从事“空间叙事研究”的人日渐多了起来,这在很大程度上和龙迪勇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姜玮)①
  为了完成其理论建构,龙迪勇付出了大量的心血。《空间叙事研究》的成书花费了作者12年的时间,之所以花费了这么长的时间,其原因很大程度上在于研究的难度,而这种难度又主要源于其试图开拓叙事学研究的新领域。这正是该书突出的学术贡献之一,即将叙事学引向空间领域,这对于空间叙事学的开创具有奠基作用。(赵宪章)
  与会学者一致肯定了龙迪勇在空间叙事研究上的理论前瞻性。叙事中的空间维度和时间维度一起构成叙事和叙事作品的基本要素,但传统的叙事学研究(无论是经典叙事学,还是后经典叙事学),都侧重于关注时间问题的研究,忽视了对叙事中的空间性这一重大课题的研究。当今世界学科呈现出空间转向的大趋势,首先是创作领域的空间转向,接着是批评领域的空间转向,最后就应当是理论界的空间转向。可以说,龙迪勇的空间叙事研究正呼应了这一理论界的空间转向,它从一开始就具有一种学术的自觉、理论的自觉、方法的自觉。(陶水平)
  一个新的研究领域要在学界得到认可,首先必须有其充分的学理基础。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空间叙事研究的理论基础给予了认同和阐发。作为一门文艺理论的分支学科,龙迪勇的空间叙事研究是建立在康德关于空间与时间问题的哲学认识基础上的,即空间与时间作为先验的感性形式,是一切被我们称之为“现象”的事物的存在方式;而“空间”作为“外形式”,比作为“内形式”的“时间”在叙事活动中具有更为基本、更为重要的作用:时间维度只是叙事的表征,空间维度作为时间维度的前提,本来就是叙事表征所内含的维度,是使时间维度成为可能的维度。(赵宪章)从我们所处的社会语境来说,现代文明的崛起,传播技术的发展,使空间占据了人们的眼球。空间意识成为我们体验现代生活最重要的方式。当代学界对叙事更深刻的发展就应该建立在这个意识上,龙迪勇敏感地发现了这一点,并做出了自己的理论思考,这是难能可贵的。(杨文虎)叙事和记忆有关,而记忆恰恰又与空间有关。最新的生物学研究表明,人类和其他动物一样,大脑中存有网格细胞,它具有显著的空间放电特征,可以用于帮助空间的记忆(这是2014年诺贝尔生物学奖得主的最新研究成果)。这就是说,空间叙事研究进一步有了自然科学的学理基础,其合法性与合理性也就因而更加牢固。(刘松来)
  更难能可贵的是,理论界常年以来形成的模式是从理论到理论,而真正具有说服力的研究却往往是从作品中得出理论,龙迪勇的著作非常明显地具有这一特征。(杜吉刚)《空间叙事研究》中包含了大量深入细致的微观研究和具体的、令人耳目一新的文本解读,书中涉及到的文本数量之大、覆盖面之广,都令人惊叹。由此可见,作者对于空间叙事的问题思考正是源于其阅读的经验和体悟。这在当今这个浮躁的、假大空流行的时代非常不易。(赖骞宇)
  《空间叙事研究》的理论创新意义不仅体现在宏观层面上的理论开拓,还表现在阐释具体问题的独创性上。与会学者频频提及书中首次提出的对空间叙事学所涉及空间的分类:故事空间、心理空间、形式空间与存在空间,认为这种分类是合理的、科学的,也是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此外,对于龙迪勇首次提出并命名的“主题-并置叙事”与“分形叙事”,对于他别具匠心提出的人物形象塑造的“空间表征法”,对于图像叙事的空间性以及历史叙事的空间基础等内容,都给予了高度的赞同,认为这些问题的提出和解决体现了作者从事学术研究的魄力和胆识,而这种魄力和胆识又是建立在高度的学术敏感和深厚的学术功底基础之上的。   (二)学科意识: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叙事学理论
  虽然《空间叙事研究》没有以“空间叙事学”为书名,但它作为一门学科的开山之作的地位得到了大家的公认。在研讨会上,学者们的讨论并没有停留在单一地评述一部著作,而是把讨论提升到了如何构建中国本土化的文学理论这一重大问题上。
  中国对20世纪以后西方优秀的学术理论的翻译介绍已经基本完成,但是真正像王国维、钱钟书等前辈学人那样把它们运用于中国文学研究的实践才刚刚开始,还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赵宪章)叙事学研究在国内已蔚然成风,与此同时,学界对这门舶来学科的“本土化”要求也日益迫切。以往文学领域的叙事研究多从小说入手,而叙事传统的成因却极为复杂,需要在多个方向和层面上进行知识考古学般的刨根问底,这种全方位的考查,旨在为中西叙事的起源与形成提供更为合理的系统解释。龙迪勇的空间叙事研究,就属于这种跨学科视野中的刨根问底之作,具有不容低估的学术价值。(傅修延)
  中国学术一百多年来的问题在于,我们主要是在引用和依附西方的学术理念,我们的高等教育也总是局限于对知识的传授、对现有理论的灌输和引用。但是,要构建中国自己本土的人文社会科学理论体系,就不能停留在用西方的概念阐释中国文学上。龙迪勇的研究,在化解西方的叙事学理论尤其是以时间为本位的叙事学理论,以及在深化和拓展原有的空间概念等方面,其专业性和深刻性值得赞赏。(吴炫)
  龙迪勇对中国文化的空间特性的理解也具有说服力。《空间叙事研究》从叙事的空间性切入,折射出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截然不同的时空观,这突出体现在中国文字与西方文字的表意与表音的差异上,中国文字的表意性使其本身就有叙事功能,蕴含了独特的民族性。因此,在全球化的后现代,文化也将由西方中心主义向全球辐射,乃至向东方转移;重新审视中国文化,我们也将会得出与西方中心主义的叙事学不一样的结论。(陶水平)
  龙迪勇的空间叙事研究从诗画关系入手,找到空间与时间的关系,给予空间充分的诗学地位,构建了空间叙事学的诗学框架,在中国文学理论的历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王瑛)在全球化进程不断加速的时代,中国作为一个世界性大国的形象日益突显。在这种背景下,中国的学术界特别是人文社会领域也应该有国际化意识。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怎样走向世界,怎样争取世界话语权,这些问题是每一个从事科学研究的学者应当思考的问题。因此,龙迪勇的空间叙事研究或许标志着叙事学研究中国学派的崛起。(姚申)
  (三)跨界视野:对其他学科的启示意义
  据到会的三联书店专题分社社长朱利国介绍,《空间叙事研究》一书初版2000册,面市才刚刚半年就已经基本售罄。考虑到该书的学术影响和学界的实际需要,三联书店已经决定将出版平装本,并要使之成为一本常销书。作为一本理论性很强的学术专著,这样的销售业绩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它的创新性和实用性,而这种创新性和实用性更多源于该书本身的跨学科视野。如果说作者宽广的学术视野和学术积累,以及对各种学科领域的涉猎,成就了《空间叙事研究》一书极强的跨学科特性;(刘亚律)那么,它对其他学科的启迪和帮助当形成一种学科间的良性互动。在本次研讨会上,学者们几乎无一例外地谈到自己从空间叙事研究中受到的启发,以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有待深入思考的问题。
  建筑空间与叙事文本有很多相似之处。龙迪勇在中国古典建筑的“院落式”结构与明清章回小说的“缀段式结构”之间找到了同构性特征,他认为中国建筑的“形式空间”影响到了中国叙事的“故事空间”,建筑空间在很大程度上促成了中国文学叙事传统的形成。(傅修延)建筑空间的研究甚至还可以引申至景观叙事的研究。景观由符号组成,它也具有空间叙事的特征。景观常常是因为其背后的故事为世人瞩目,通过叙事被观光者所理解。那么,景观作为一种符号的特性是什么,它是如何叙事的,人们如何借用巧妙的叙事进行景观建设,这也可视之为空间叙事研究的现实性和应用性。(赖骞宇)
  把意象空间拓展到图像空间,其意义不亚于把叙事学引向空间维度的研究。人们对于图像的认识,特别是对于图像表意和语言表意关系的认识还十分有限。这个问题实际上是20世纪西方思想文化的一个核心概念和重要问题。甚至可以说,20世纪以来的母题就是文学与图像。从20世纪开始,电视文化迅速发展起来,图像对语言符号大有取代之势。人类如何化解两者之间的矛盾关系,从而解决这种符号危机,图像空间的研究或可成为一剂良药。(赵宪章)
  空间叙事研究作为一个前沿的领域,它不仅属于理论建构的范畴,也提供了一种适用性很强的批评视野。如其中关于小说中的经典场景,以及场景与背景之不同的阐释,引发出这样的思考:从背景到场景的变更,是时间向空间的转向;前者关注社会,而后者关注自然,这也意味着人类社会向生态文明的转变。虽然这本书多半以小说文本为论述对象,但诗歌研究者也可以从中获得启迪,我们可以思考空间是否有可能介入诗歌研究。在考虑诗歌是否具有叙事性,以及思考“叙事”与“抒情”的区别等问题时,这本书都让人深受启发。此外,该书还考察了“空间”的移动性问题,它对很多文学问题的研究都可以提供新的思想武器,也必然会对文学批评视野的拓展产生积极的影响。(吴笛)比如,我们要分析莫言小说特定的空间问题,就可以从《空间叙事研究》这部著作中受益。(刘亚律)
  《空间叙事研究》也花了相当大的篇幅探讨历史叙事中的空间问题。历史也是一种叙事,过去人们注重时间、场景和人物,对空间虽有关注,但是很少。龙迪勇关于历史叙事的空间基础,在历史学的方法论上对从事历史研究的学者大有帮助,其创新性在于把历史叙事的基础归结到“空间”上。(江中孝)如在研究明代的文人与明代的园林之间是否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和影响,以及影响的层面如何,古代坐北朝南的建筑取向与星象学的联系等问题时,龙迪勇关于历史与空间、建筑与历史的见解就极为有用。(梁洪生)
  总之,当“叙事”中的“空间维度”得到关注之后,人们就会有意识地从“空间”的视角去观察问题,从“空间”的维度去思考问题,从而发现一些被传统研究所忽视的领域,并开辟出一些新的研究方向。这样一来,就必然会带动学科的新突破与新进展。比如,在艺术与设计领域,以前研究者很少从“叙事”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而空间叙事学既注重“空间”也注重“叙事”,这就给从事艺术与设计的人带来了新的思路。而一旦传统思维被打破,就必然会带来一些新的发现。比如说,我们思考一下这类问题:中国人生产很多玩具,可为什么中国没有芭比娃娃?中国人生产很多服装,可为什么没有产生皮尔卡丹这样的品牌?事实上,要产生芭比娃娃和皮尔卡丹这样的著名品牌,不仅仅关涉玩具和服装,还涉及“叙事”问题——每一个这样著名品牌的背后都可以发现一个我们耳熟能详的故事。这样一来,“空间叙事”就不仅关涉艺术与产品设计问题,它还和社会经济活动联系了起来。(凌继尧)   二、空间叙事学的提出者及其学术精神
  空间叙事学的提出者龙迪勇研究员,是我国叙事学界有影响的青年学者,现为江西省社会科学院中国叙事学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院重点学科“中国叙事学”学科带头人,并担任中国叙事学会副秘书长、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理事、江西省外国文学学会副会长等社会兼职。学界的朋友都注意到,近些年刊发的文艺理论述评中很少有不提到龙迪勇及其空间叙事学的,特别是空间叙事学的述评。(赵宪章)在当下浮躁、原创性缺乏的学术大背景下,作为一个地方社科院从事基础理论研究的青年学者能取得这些成绩,十分不易。与会的专家大多都提及龙迪勇在研究过程中的坚持和努力。在研讨会上,大家从各个方面总结了龙迪勇的治学精神和治学特点。
  (一)乐此不疲:学术的信念
  在大家不断提到的后记中,龙迪勇表达了他对于从事学术研究的态度及信念:“多年的阅读生涯和研究实践,使自己对于真学术有一种发自内心的热爱,对于真学者有一种源自本能的亲近。”熟知龙迪勇的朋友往往都能感觉到他对学术的热爱,也亲眼见证了他是怎样不辞辛劳、耐住寂寞,在空间叙事这一新的学术领域荜路蓝缕地开拓前行。许多中青年学者抱怨自己所处的环境不利于学术研究,但龙迪勇凭借自己的学术信仰战胜环境,极少有此类的抱怨。他与同行之间的谈话也几乎从不涉及柴米油盐等生活俗事。龙迪勇对学术事业的兴趣之浓、投入之大、购书之多、思考之执着、工作之勤奋,在同龄人当中都是罕见的。也正因为如此,他才能够在诸多同龄人中脱颖而出,成为受人关注的重量级学者。(傅修延)与龙迪勇一起工作相处的同事们也都认为,他把学术与人生相结合,从而使学术有了生命的气息。(胡颖峰)可以说,他对学术研究的那种近乎痴迷的热爱之情,必定会成为他在学术道路上越走越远的不竭动力。(倪爱珍)
  (二)厚积薄发:学术的积累
  除了对学术研究的热情,大家对龙迪勇的另一个直观印象就是他对购书、读书的热爱,他的私人藏书已达2万余册,用嗜书如命来形容他毫不为过。对书的热爱使之养成阅读经典著作的好习惯,而且他在购书、藏书、读书、谈书、写书过程中,把各种学科的阅读经验和思考融合起来,形成独特的见解。这是一个成功学者必备的条件。(赖功欧)由此,我们就不难理解,这部《空间叙事研究》何以花费了龙迪勇12年的时间。因为他的研究是经过长期的阅读而生发出问题意识,再不断思考探索,最后得出结论的漫长过程。也正是在这个不断积累的过程中,他才有了一种本体的、形而上的思维能力,才能产生学术与方法论的自觉性,从而形成系统的理论框架。(黄南南)
  (三)心无旁骛:学术的专注
  目前,叙事学在不断从文学往其他领域拓展,龙迪勇的研究注重在积累的基础上往深度发展。他把最重要的学术生涯全部奉献给了空间叙事研究,十几年来只耕耘这一块地,可谓是“十年磨一剑”,这种治学态度和精神难能可贵。(赖大仁)我们处在一个往往以数据、效率和速度衡量学术成绩的浮躁的时代,在这种大的学术环境下,十几年来专心致志、坚持不懈于一个研究领域非常不易,这种治学精神令人敬佩。(叶青)诚如龙迪勇自己说的,为了完成这部著作,他投入了大量精力,克服了许多困难,也抵制了很多诱惑。
  (四)雄心万丈:学术的抱负
  一个有志于将学术研究视为终生事业的人,必须要有较高的学术定位,才可能走得更远。龙迪勇就是这样一位有雄心、有抱负的学者。他从选题开始就有了宏大的构思,从撰写第一篇论文的时候,就有了建构学科的胆识。(叶青)龙迪勇的空间叙事研究最初是受约瑟夫·弗兰克等前人的成果启发的,但他从一开始就走出了不同的路子,不断地超越、探索,因此达到理论建构的高度。(赖功欧)
  当然,一个学者能取得成就是多方面因素的作用,龙迪勇的成功不仅与其个人的不懈努力和治学精神紧密相关,而且与其所处的环境的学术生态也有关。(赖大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龙迪勇对学术研究的兴趣之浓是一般人难以想象的。而且,他从来都是不愿人云亦云,他曾经把学术创新分为“从头说”、“重新说”、“接着说”,他的研究大都是属于发现了新问题的“从头说”。(倪爱珍)
  三、空间叙事学的未来发展
  对一部著作的出版给予严肃的、充分的学术交流、探讨、论辩甚至是质疑,都是对它最大的尊重和最好的祝贺。在此次研讨会上,专家们围绕《空间叙事研究》一书,也提出了丰富的、极具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这对龙迪勇本人的后续研究有很大的帮助,对空间叙事学的学科建设和未来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叶青)
  首先是空间叙事学的边界问题。在以往的叙事学研究中,人们一直在探讨叙事的边界问题。空间的概念也是一个大的概念,空间叙事学在进行理论构架的时候,也需要首先考虑其覆盖面。建构理论体系必须界定,到底空间叙事学研究的是文学叙事还是所有的人类叙事。(张永清)空间叙事学要设定一个边界。一些物质形态或非物质形态的空间意识,以及它们对于人类感悟和思想的表达的独特作用又是如何。(周平远)到底空间叙事学的基本边界、规则以及它对于中国叙事的指导意义何在,如古代神话的空间意识、子书的空间意识也都非常强。空间的形成、接受、重构过程是怎样的。这些问题都是建构中国叙事学需要弄清楚的问题。(包礼祥)
  其次是对中国当下文学的关注。构建文学理论的一个重要目的是用于观照当下的文学批评和文学创作。如果能有更多针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空间叙事的文本形态的阐释,就能引起更多反响。(颜敏)希望空间叙事学的研究,既可以描述中国古代作品的经验,同时也能阐释许多现当代优秀的文学作品(如莫言),这样它的材料支撑也会更强大。在叙事的空间维度上去阐释相关作品,理论就具有了现实意义,其辐射能力和影响力就能更为深远。它也会对理论家、评论家、作家产生影响,我们才算是完成了中国式文学理论的创造性的构建,才能和西方文学理论特别是叙事学理论进行对话。(吴炫)
  第三是空间与抒情的关系。抒情类作品与叙事类作品可以发生怎样的关系,这也是对空间与时间关系的进一步追问。(吴笛)空间与时间最终都体现在文学的根本落脚点——审美上。任何一种模式它最终必须引起人的心灵的震憾。因此,空间的边界与审美的无边界二者间如何形成一种有机的、高度的、科学的融会,这也是一个重要问题。(黄南南)
  总之,如同所有的新兴学科一样,空间叙事学的未来发展还需要不断拓展领域,并切实解决一些问题,如语言和图像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问题(赵宪章)、如何运用空间叙事学的理论批判现代社会机制(杨文虎)、宗教中的空间意识对人的意识形态的影响及其体现(刘松来)、中国的空间概念受儒释道三家的影响的程度和方式有什么不同(夏汉宁),等等。从学者们提出来的问题也可以看出,大家对龙迪勇及空间叙事学的研究寄予了厚望。事实上,龙迪勇本人对这些问题也已经在思考,有的还已经写成了新的论文,如他最近发表的《建筑空间与中国文学叙事传统》一文①,即把空间叙事学的研究拓展到了建筑空间叙事和中国叙事传统领域。
  会议最后,龙迪勇对各位专家的意见表示感谢,并表示:在以后的研究中,空间叙事学需要进一步拓展研究领域,除了文学叙事、历史叙事、图像叙事之外,还需要把建筑、城市规划、景观设计乃至哲学、教育等领域的空间叙事问题纳入考察的范围,并从理论上进行整合式的思考,以使空间叙事学更加具有理论的涵盖性和解释力。此外,龙迪勇还谈到,在前一阶段,空间叙事学主要忙于理论建构,对于中国叙事传统的空间特性问题尚来不及登堂入室地去进行梳理和探究,而事实上,由于在语言和思维方式等方面与西方不同,中国叙事传统的空间特征确实比西方更为明显。因此,在未来的发展中,空间叙事学需要更加关注中国文化传统中的空间叙事问题,在继续关注西方叙事传统的同时,进一步彰显中国源远流长的叙事传统,从而使空间叙事学真正成为旨在超越西方模式的独具中国特色的叙事理论。
  应该说,随着《空间叙事研究》一书的出版,“空间叙事学”已经具备了初步的理论框架,但要使这一新兴学科进一步走向成熟和完善,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我们有理由相信,龙迪勇的空间叙事研究,在未来的日子里必将会带给学界更多的惊喜;而空间叙事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也必将会在不久的将来从充满活力的树苗成长为学术园地中的参天大树。
  〔作者简介:王俊暐(1983—),女,江西省社会科学院中国叙事学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
  责任编辑:胡颖峰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在分析江西实现绿色崛起面临的问题与挑战的基础上,构建了江西绿色崛起的战略框架,提出了江西绿色崛起的四条路径,其中发展绿色经济是实现绿色崛起的重中之重,建设新型城镇是实现绿色崛起的重要载体,建设美丽乡村是实现绿色崛起的必要基础,发展绿色金融是实现绿色崛起的金融保障。最后,文章从转变资源开发模式、转变污染控制模式、转变管理模式的角度,针对发展绿色经济、建设新型城镇、建设美丽乡村、发展绿色
期刊
[摘 要]现代社会,消费主义的理念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财富、消费的档次逐渐成为幸福观念的内涵,消费被视为人生的最高目的。消费主义把消费异化,造成资源的浪费和生态的恶化,并把人拉入虚无的境地,束缚了心灵的自由。个人幸福的实质境界不在于物欲享受,从一定意义上说,它是一种可以由主体自我把握的东西。寻找消费和幸福的统一结合点,剔除异化消费因素,建立以生态消费为核心辐射的健康消费方式,这样我们会离幸福
期刊
[摘 要]2017年是美国著名文学家、政论家和哲学家梭罗200周年诞辰。梭罗生态整体主义思想的形成,与他的成长环境以及个人性格是分不开的。瓦尔登湖成为梭罗进行自我定位与理想探索的现实根据地。亲身在自然中独居的经历,不仅给梭罗更多自由的时间,也使其自然思想在与自然亲密接触的过程中得到升华,这些都为他后来写作《瓦尔登湖》提供了深厚的思想基础。梭罗带着他对自然和精神生活的热爱,对新教节忍品质的笃信,对于
期刊
[摘 要]生态女性主义作为女性主义的理论产物,如今已经发展成为一种比以往更具包容性的批评性话语,它关心一切被压迫对象以及存在于压迫体系之内的那些关联性的重要研究价值。素食生态女性主义的出现是对生态女性主义理论发展的重要补充,对于分析动物解放思想,探究生态与女性之间的内部关系,以及发展其自身和其他相关理论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本文将细致地对素食生态女性主义予以追根溯源,全面地考察众多素食生态女性主义者的
期刊
[摘 要]基于农业文明条件下的中华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中国文象思维的哲学内涵,其文化的生态特征培育了浓厚的生态自觉。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中的生态自觉,强调了自然主体的优先地位。在生态文明时代,传统的“天地人”、“天人关系”应该让渡于“自然、社会、人”这样一种新的“天人关系”,在新的“天人关系”中,社会应该作为“他者”而存在,各种社会主体应该明确尊崇自然主体——自然、人。“自然、社会、人”
期刊
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环境哲学专业委员会、清华大学生态文明研究中心主办,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承办的全国“生态文明新时代的时代精神”研讨会,于2017年10月28—29日在江西赣州召开,来自清华大学、中央编译局、内蒙古大学、南开大学、东南大学、厦门大学、河南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河南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海南师范大学、中共广东省委党校、江西理工大学、东华理工大学、山西社科院等高校及科研
期刊
[摘 要]本文指出了中国推进城镇化所面临的可持续发展三要素即人口、资源、环境方面的挑战,并结合新世纪以来江西省推进城镇化的成就与问题,提出中国城镇化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要遵循城镇化发展规律,提出以人为本、创新驱动、深化改革、集约发展、低碳发展、智能发展的发展战略。  [关键词]城镇化;城市群;城镇体系;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2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848(20
期刊
[摘 要]非裔美国科幻小说家奥克塔维娅·巴特勒通过其《异种繁殖》三部曲参与了当代人对种族主义、性别歧视和环境主义等问题的探讨。她对这些社会领域的研究,揭示了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关系,而她在异形语境中对自然的大胆重塑,旨在为许多迫切的社会问题提供可能解决之道。因此,巴特勒直接涉足生态女性主义,这是生态批评的一个分支,专注于在不忽略性别和种族维度的同时分析环境问题。本文将讨论巴特勒在虚构的非裔美
期刊
[摘 要]绿色和平组织是全球范围内最具影响力的非政府组织,该组织以“非暴力直接行动”的激进精神为宗旨,致力于全球环境保护的工作。为了更切实有效地开展全球环保工作,绿色和平组织在全球30个国家拥有43个分部,以当地国家的政治文化、地理、历史等为依托,因地制宜地开展工作。然而,在环保工作进展过程中,一些主客观因素阻碍了绿色和平组织的发展步伐,促使该组织的环保行为发生了转变。  [关键词]绿色和平组织;
期刊
[摘 要]本文论述了绿色和平组织在挪威的发展脉络,分析了挪威的环保运动和政治之间互动的关系。环保运动在挪威政治中的作用至关重要,19世纪70年代后期到20世纪60年代末之间传统社会运动的目标是广泛的,这些组织独立于国家,但仍与国家保持强力而持久的合作,并从国家获得财政支持。与此同时,社会运动对国家政治和文化变革以及国家的建设和民主化进程至关重要。挪威环保主义论和政治互动的过程使得挪威具有自身的显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