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次获得科技进步一等奖既是党和国家对我们云南省药物所工作给予的肯定,同时也给我们提出了一个更高的要求。从接受荣誉的那一刻起,我们就必须琢磨着下一步路该怎么走,做科研的干劲是不是该更足一些!”
——朱兆云
云南低纬高原地区,是我国天然药物资源最多的分布区,一些种类为全国乃至世界所特有,堪称为“药材之乡”。然而,多数种类属于野生,量小而分散,且生态环境脆弱、自然更新速度慢、基础研究滞后、种源混杂、规模化种植品种少、野生资源破坏严重等问题,也成为制约云药腾飞的“软肋”。
为了给“云药”挣得一个美好的未来,在国家科技攻关项目、省重点科技项目、省科技计划重大项目、中药现代化(云南)基地专项支持下,云南省药物研究所所长朱兆云带领全所工作人员以天然药物资源保护和持续开发利用为己任,并自筹投入4000多万元,独立完成“低纬高原地区天然药物资源野外调查与研究开发”项目,在野外调查、综合研究及新药创制三个方面取得了重大创新突破,产生了显著经济效益和重大社会效益。
2013年1月18日,云南省药物研究所历时40余年,累计野外行程80余万公里,最终完成的“低纬高原地区天然药物资源野外调查与研究开发”项目获得2012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填补了我国中医药行业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近10年的空缺。这对云南乃至全国中医药行业而言,是一个重大突破,意义非同寻常。与此同时,它还表明云南的天然药物调查研究走在了全国前列,云药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得到国家及同行认可,必将为天然药物及民族药研究、人类健康事业发展、自然物种资源保护做出重要的贡献,产生深远的重大影响。
当荣誉缤纷踏来,很多人都以为那鲜红的印章是药物所艰辛40载的完美句号,然而,身为云南省药物所所长的朱兆云却说,这只是个开始。
上篇:云药发展大过天万水千山只等闲
实现天然药物资源可持续利用是我国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低纬高原地区是世界上自然地理最为复杂、生物资源和民族文化最为多样的特殊生态区,云南属我国独特的低纬高原地区,拥有极其丰富的天然药物资源。摸清家底、种源清楚是研究开发、安全使用的源泉和基础。
从1970年开始,云南省药物所就展开了天然药物资源的野外调查。但是,这不是一项急功近利的工作,需要长时间的投入才会有产出,由于种种原因,该项目曾一度中止,直到朱兆云接手云南省药物所,该项目才再次成为云南省药物所工作重点。
在朱兆云接手药物所后,她带领药物所的工作人员,无惧奔波劳碌,无惧风霜雨雪,无惧不期而至的危险,走遍云南山山水水,持续、深入地进行着长期性的大规模野外调查。采用“全面 重点 民族民间医药”的调查方法,对低纬高原地区天然药物资源、重要天然药物及民族民间传统用药经验进行深入系统调查。
付出总会有回报。多年来项目组运用现代技术记录天然药物的原生生态和原生形态,拍摄原生态彩色照片近16万张,采集动、植、矿物标本11082种80378份,获得了低纬高原地区天然药物资源最为详实的第一手科学资料,系统地摸清了低纬高原地区天然药物资源现状,为其科学保护和持续开发利用提供了最基础、最全面的研究支持。
他们在天然药物资源摸底的过程中准确鉴定了354科1534属4012种天然药物,编研《云南天然药物图鉴》专著,为准确、安全用药提供可靠、科学的基础信息。在全国首次建立了4012种低纬高原地区天然药物资源共享信息数据库。
调研过程中,项目组共发现新分布药用植物93种,新药用植物资源451种。结合重点药材野外调查的原始资料,项目组对其药用历史、资源情况、生态环境、品种质量、开发现状及发展前景等进行了系统深入地研究和分析评价,对重点药材适宜生产区域进行科学规划。
通过项目实施,他们全面抢救及传承低纬高原地区25个少数民族(其中15个为低纬高原地区特有少数民族)传统用药经验。准确鉴定低纬高原地区各民族主要传统药物1000余种的药物基原;系统整理研究民族验方5816首;翻译确证民族语言文字药名5567个;用附方注释确证附方中使用药物基原1679种,保障了民族用药安全。编研《云南民族药志》专著,避免少数民族传统医药面临遗忘及失传危险。
项目组还构建起了以低纬高原地区传统民族民间用药经验为基础的多学科药物筛选评价研究方法体系,从资源、生药、化学、药效、毒理等方面对民族民间广为使用的150种特色天然药物进行系统的筛选研究。首次对99种特色天然药物药材性状、显微特征、化学成份、抑菌抗菌、心血管疾病药效及急性毒性进行试验研究,建立了国内先进的150种特色天然药物共享信息系统。
他们首次编研了3部15卷系列专著共755万字。《云南天然药物图鉴》收载4012种具备鉴别部位(植物类有花或果)的原生态彩色天然药物图片,数量远超国内外同类研究;《云南重要天然药物》首次绘制低纬高原地区重要天然药物适宜栽培发展区划图;《云南民族药志》首次全面抢救及传承低纬高原地区25个少数民族主要使用的1000余种药物,5567个民族语言文字药名,5816首附方,注释确证1679种附方中使用药物基原。
更具突破性的是,项目组首次建立的3个低纬高原地区天然药物共享信息数据库,综合浏览量超过200万人次,提高了调查研究成果信息共用共享的实用性和公益性;填补了低纬高原地区天然药物、重要天然药物及民族药相关研究空白。
工作中,他们始终不忘以科技创新為己任,研发原创新药9个,其中6个进入国家基本药物和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成功提取分离的灯盏花素用于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属首次报道。金品系列5个药物疗效特别显著,首创使用气雾剂治疗乳腺小叶增生,获已实施的国家授权发明专利3项,成为彝族药新药创制的成功范例。 “低纬高原地区天然药物资源野外调查与研究开发”项目的研究成果得到了业内权威专家的肯定和赞誉。“这是一件功在国家,利在人民,惠及子孙之善举”;“项目持续时间之长、规模之大、覆盖面之广、带动作用之强,树立了同类研究的典范,借鉴价值高”;“项目的实施,将传统低附加值的民族药资源,转化成现代高附加值的优势资源,形成了新的民族药经济增长点”??
中科院院士吴征镒也对该项目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认为:“在天然药用植物资源日趋减少、生态环境日渐退化的形势下,天然资源的持续利用是个必须解决的难题。该项目在药用植物资源的创新发展和资源的持续利用方面取得一系列创新成果,走出了新的路子。对于区域性天然资源的持续和创新发展很有益鉴。”
中篇:发展解决问题創新谋求出路
绝地反击
朱兆云到任后,迅速分析了造成药物所现状的根本原因。最后她得出结论——“目标不明确”就是药物所的病根。
找到原因后,朱兆云第一时间组成了以自己为班长,李增荣、王作祥、王京昆、赵毅为成员的新领导班子,从零起步,开始了药物所两条主线的发展,即科研线“新平台、新项目、新人、新成果”和产业转化线“新产品、新厂房、新人、新网络”。随着科研和成果转化两条腿走路发展思路的确立,人事、管理、分配等一系列改革举措冲破了阻力得到了实施,慢慢的,云南省药物所理清了劳动关系,实行竞争上岗,双向选择,构建起合理、流动、竞争、开放的格局和科学合理的薪酬分配机制。
“怨天尤人无济于事,只有发展才是硬道理,才能解决问题!”朱兆云当年说的话至今仍回荡在每个成员耳边。
虽然找到了问题的根本,但是困难依旧如约而至。
朱兆云遇到的第一个困难就是资金。她刚到药物所的时候,所里账上的资金总共还不到100万,别说开展工作,就连工资发放都成问题,“如果工资不能按时发放,就很难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员工工作没有积极性,就很难创造利润,药物所将陷入一个恶性循环。”情急之下,朱兆云找到了总公司,得到了总公司领导的大力支持,总算了过了第一关。
第二个困难是人才困境。刚刚上任的朱兆云为了督促工作人员认真对待工作,制定了严格的考勤制度,同时希望能招到一些本科毕业生来给药物所换换新鲜血液。“当时有一个本科生来到药物所一看,就不屑地说,这地儿还要本科生,中专生就足够了。”这件事刺激了她,“我就不信,药物所会一直这样下去!”现在,药物所兵强马壮:高级职称及博士、硕士占职工总数的26%。连全球制药行业排名前十五位的美国勃林格殷格翰公司的技术总监、国际药剂行业的领军人物王泽人博士也被吸引,辞去美国三十五万美元年薪的高薪工作,加入到药物所这个研发团队中来。
当时,面临转制的单位不止药物所一家,各个单位的情况都差不多,有一次省科技厅组织转制单位开会,各个单位的负责人纷纷抱怨眼前的困难多,希望政府可以给予帮助。可俗话说“救急不救穷”,如果一有困难就向政府伸手,那转制还有什么用?轮到朱兆云发言时,她明确的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只有发展了才能解决当前这些问题,如果没有发展,好多问题就会继续交织在一起,永远没办法解决!” 要想发展,就必须有靠得住的项目。
站在国家产业布局和国内外医药市场竞争的角度,朱兆云敏锐地认识到,开展低纬高原地区天然药物研究开发对云药及全国医药产业发展的重要科学价值和特殊战略意义,提出了全面开展云南天然药物调查,促进云南丰富多样的民族民间药物走向现代化、国际化的想法。
于是,作为负责人,朱兆云开始了“低纬高原地区天然药物研究开发”这一重大项目的实施。
“在事关药物所发展的重大关键决策上,朱兆云作为领头人,总是能做出有前瞻性的决策。”这是药物所的工作人员对朱兆云的一致评价。
成功开展“低纬高原地区天然药物研究开发”重大项目后,2004年,云南省药物所建GLP中心的时候,外部再次充斥着对一个小而全的研究所建高标准GLP中心的质疑之声,朱兆云没有理会这些质疑,而是号召全所,克服困难,举全所之力建好GLP中心。2006年,當GLP中心在云南开创性地通过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专家现场验收时,专家们感叹:“想不到这样一个地处边疆省份的药物研究所,这样一支年轻的科研人员队伍,在那么短的时间里竟然能完成如此严格、高标准的GLP现场检查。”
就这样,药物所一步步理顺了发展思路,整体科研实力显著提升。从2000年时仅有2个续研小项目到目前在研项目近30个,国家级项目5个,国际合作项目1个。委托项目30-40个;从1990年至2000年间仅有1个省级三等获奖项目到如今省部级以上奖励成果达12项;从2000年总资产约500万元到2010年总资产达1.3亿多元,拥有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云南省药物安全性评价(GLP)中心、昆明国家生物医药中试中心等多个高层次研发平台,职工收入也实现了从1999年人均收入不到1万元增至近5万元,总资产增长为转制时的20多倍。
在朱兆云团队的带领下,省药物所闯过转制“阵痛期”,药物所逐渐从困局中“突围”,创造并见证着自己的辉煌。业内称他们实现了“从困境到新天地的裂变”。
下篇:目中少有名与利无私奉献谱新篇
朱兆云做事情总是让人难以理解。
想当年她从“从米箩跳进糠箩”,眼见的就是个赔本的买卖,好在她真的力挽狂澜,10多年来,她带领云南省药物所天然药物资源中心团队顶着严寒酷暑,跋山涉水,冒着生命危险转战在数万平方公里的崇山峻岭、高原草甸、河流峡谷之中,对70种影响较大的重要天然药物的药用历史、资源情况、生态环境、开发情况及发展前景等进行了深入调查。终于,大家看到了可喜可贺的工作成果,最终编著了被誉为当代编研天然药物原生态、图文并茂巨著的《云南天然药物图鉴》(共八卷)。
可眼下,朱兆云又犯“傻”了。
《云南天然药物图鉴》(共八卷)居然完全是公益性的,朱兆云和她的团队没有任何收益。
2011年5月13日,在“低纬高原地区天然药物资源野外调查与研究开发”鉴定会上,专家们都认为:“在当今社会急功近利、浮躁之风日盛的情况下,省药物所能累计投入几千万元,10余年来坚持不懈地做这么一件充满艰辛,甚至冒着生命危险并短期内难见经济效益,却又能让全社会受益的公益研究,实为难能可贵。”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名誉所长、世界卫生组织传统医学中心主任肖培根院士更高度评价说:“这套书可算是云南医界的浩瀚巨著,是功在国家,利在人民,惠及子孙的善举。”
这样的“犯傻”不是朱兆云的第一次,自然也不会是最后一次。
云南省药物研究所自主知识产权原创独家品种金品系列药物是云南医药行业原始创新的典范之作。该系列包括痛舒胶囊、肿痛气雾剂、肿痛搽剂、肿痛凝胶、伤益气雾剂5个新药,获得了全省乃至国家多项发明奖项,“金品”商标被认定为云南省著名商标,痛舒胶囊、肿痛气雾剂也被认定为云南省名牌产品。可谁会想到,这是朱兆云又一次“犯傻”的铁证。
朱兆云出生于中医药世家,从小就受祖辈熏陶的她对中医药民族医药事业有着难以言传的深情。1982年以优异成绩从云南中医学院中药系毕业以后,30余年间,朱兆云先后历经车间、科室、研究、管理等多个基层岗位磨练,还考取了国家西药、中药“双药师”资格,被聘为主任药师,正高级工程师。
来到药物所以后,朱兆云深知,医药产业要做大,首先要把科研搞上去。基于对自主创新的深刻理解,朱兆云确立了省药物所自主创新打造本土新药的战略定位。除了挖掘民间经典中医药配方,她还将自己家祖传用药经验贡献出来,带领药物所科研人员,通过不懈努力,最终主持研发出了“金品”系列。
“金品”成为药物所的重大转折点。它实现了自主转化,销售回款从2000年的100万元到2010年的1亿元,10年提升100倍,创造了令人惊叹的“药物所速度”。
“我喜欢科研工作,我希望能将自己的科研成果转化成为对病人最直接的帮助。他们的病痛缓解了,就是我们医药工作者的最大欣慰。”朱兆云在谈到将自家祖传用药经验提供出来的时候如此说道。
很多人不理解,辛辛苦苦这么多年,朱兆云名也不争利也不抢的图什么?
面对众多的不解,朱兆云讲了一段她与父亲的对话:“我记得读书的时候,我给父亲打电话,告诉他我以后一定要做一个像他一样的‘名医’,父亲问我;‘您说的是哪个名(民)?’我说是名人的名,父亲听后笑笑说;‘我可不是名人的名,我是民医,人民的民。我们要做的是人民的医生,要始终牢记为人民服务。’”
如今,朱兆云做到了。
——朱兆云
云南低纬高原地区,是我国天然药物资源最多的分布区,一些种类为全国乃至世界所特有,堪称为“药材之乡”。然而,多数种类属于野生,量小而分散,且生态环境脆弱、自然更新速度慢、基础研究滞后、种源混杂、规模化种植品种少、野生资源破坏严重等问题,也成为制约云药腾飞的“软肋”。
为了给“云药”挣得一个美好的未来,在国家科技攻关项目、省重点科技项目、省科技计划重大项目、中药现代化(云南)基地专项支持下,云南省药物研究所所长朱兆云带领全所工作人员以天然药物资源保护和持续开发利用为己任,并自筹投入4000多万元,独立完成“低纬高原地区天然药物资源野外调查与研究开发”项目,在野外调查、综合研究及新药创制三个方面取得了重大创新突破,产生了显著经济效益和重大社会效益。
2013年1月18日,云南省药物研究所历时40余年,累计野外行程80余万公里,最终完成的“低纬高原地区天然药物资源野外调查与研究开发”项目获得2012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填补了我国中医药行业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近10年的空缺。这对云南乃至全国中医药行业而言,是一个重大突破,意义非同寻常。与此同时,它还表明云南的天然药物调查研究走在了全国前列,云药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得到国家及同行认可,必将为天然药物及民族药研究、人类健康事业发展、自然物种资源保护做出重要的贡献,产生深远的重大影响。
当荣誉缤纷踏来,很多人都以为那鲜红的印章是药物所艰辛40载的完美句号,然而,身为云南省药物所所长的朱兆云却说,这只是个开始。
上篇:云药发展大过天万水千山只等闲
实现天然药物资源可持续利用是我国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低纬高原地区是世界上自然地理最为复杂、生物资源和民族文化最为多样的特殊生态区,云南属我国独特的低纬高原地区,拥有极其丰富的天然药物资源。摸清家底、种源清楚是研究开发、安全使用的源泉和基础。
从1970年开始,云南省药物所就展开了天然药物资源的野外调查。但是,这不是一项急功近利的工作,需要长时间的投入才会有产出,由于种种原因,该项目曾一度中止,直到朱兆云接手云南省药物所,该项目才再次成为云南省药物所工作重点。
在朱兆云接手药物所后,她带领药物所的工作人员,无惧奔波劳碌,无惧风霜雨雪,无惧不期而至的危险,走遍云南山山水水,持续、深入地进行着长期性的大规模野外调查。采用“全面 重点 民族民间医药”的调查方法,对低纬高原地区天然药物资源、重要天然药物及民族民间传统用药经验进行深入系统调查。
付出总会有回报。多年来项目组运用现代技术记录天然药物的原生生态和原生形态,拍摄原生态彩色照片近16万张,采集动、植、矿物标本11082种80378份,获得了低纬高原地区天然药物资源最为详实的第一手科学资料,系统地摸清了低纬高原地区天然药物资源现状,为其科学保护和持续开发利用提供了最基础、最全面的研究支持。
他们在天然药物资源摸底的过程中准确鉴定了354科1534属4012种天然药物,编研《云南天然药物图鉴》专著,为准确、安全用药提供可靠、科学的基础信息。在全国首次建立了4012种低纬高原地区天然药物资源共享信息数据库。
调研过程中,项目组共发现新分布药用植物93种,新药用植物资源451种。结合重点药材野外调查的原始资料,项目组对其药用历史、资源情况、生态环境、品种质量、开发现状及发展前景等进行了系统深入地研究和分析评价,对重点药材适宜生产区域进行科学规划。
通过项目实施,他们全面抢救及传承低纬高原地区25个少数民族(其中15个为低纬高原地区特有少数民族)传统用药经验。准确鉴定低纬高原地区各民族主要传统药物1000余种的药物基原;系统整理研究民族验方5816首;翻译确证民族语言文字药名5567个;用附方注释确证附方中使用药物基原1679种,保障了民族用药安全。编研《云南民族药志》专著,避免少数民族传统医药面临遗忘及失传危险。
项目组还构建起了以低纬高原地区传统民族民间用药经验为基础的多学科药物筛选评价研究方法体系,从资源、生药、化学、药效、毒理等方面对民族民间广为使用的150种特色天然药物进行系统的筛选研究。首次对99种特色天然药物药材性状、显微特征、化学成份、抑菌抗菌、心血管疾病药效及急性毒性进行试验研究,建立了国内先进的150种特色天然药物共享信息系统。
他们首次编研了3部15卷系列专著共755万字。《云南天然药物图鉴》收载4012种具备鉴别部位(植物类有花或果)的原生态彩色天然药物图片,数量远超国内外同类研究;《云南重要天然药物》首次绘制低纬高原地区重要天然药物适宜栽培发展区划图;《云南民族药志》首次全面抢救及传承低纬高原地区25个少数民族主要使用的1000余种药物,5567个民族语言文字药名,5816首附方,注释确证1679种附方中使用药物基原。
更具突破性的是,项目组首次建立的3个低纬高原地区天然药物共享信息数据库,综合浏览量超过200万人次,提高了调查研究成果信息共用共享的实用性和公益性;填补了低纬高原地区天然药物、重要天然药物及民族药相关研究空白。
工作中,他们始终不忘以科技创新為己任,研发原创新药9个,其中6个进入国家基本药物和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成功提取分离的灯盏花素用于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属首次报道。金品系列5个药物疗效特别显著,首创使用气雾剂治疗乳腺小叶增生,获已实施的国家授权发明专利3项,成为彝族药新药创制的成功范例。 “低纬高原地区天然药物资源野外调查与研究开发”项目的研究成果得到了业内权威专家的肯定和赞誉。“这是一件功在国家,利在人民,惠及子孙之善举”;“项目持续时间之长、规模之大、覆盖面之广、带动作用之强,树立了同类研究的典范,借鉴价值高”;“项目的实施,将传统低附加值的民族药资源,转化成现代高附加值的优势资源,形成了新的民族药经济增长点”??
中科院院士吴征镒也对该项目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认为:“在天然药用植物资源日趋减少、生态环境日渐退化的形势下,天然资源的持续利用是个必须解决的难题。该项目在药用植物资源的创新发展和资源的持续利用方面取得一系列创新成果,走出了新的路子。对于区域性天然资源的持续和创新发展很有益鉴。”
中篇:发展解决问题創新谋求出路
绝地反击
朱兆云到任后,迅速分析了造成药物所现状的根本原因。最后她得出结论——“目标不明确”就是药物所的病根。
找到原因后,朱兆云第一时间组成了以自己为班长,李增荣、王作祥、王京昆、赵毅为成员的新领导班子,从零起步,开始了药物所两条主线的发展,即科研线“新平台、新项目、新人、新成果”和产业转化线“新产品、新厂房、新人、新网络”。随着科研和成果转化两条腿走路发展思路的确立,人事、管理、分配等一系列改革举措冲破了阻力得到了实施,慢慢的,云南省药物所理清了劳动关系,实行竞争上岗,双向选择,构建起合理、流动、竞争、开放的格局和科学合理的薪酬分配机制。
“怨天尤人无济于事,只有发展才是硬道理,才能解决问题!”朱兆云当年说的话至今仍回荡在每个成员耳边。
虽然找到了问题的根本,但是困难依旧如约而至。
朱兆云遇到的第一个困难就是资金。她刚到药物所的时候,所里账上的资金总共还不到100万,别说开展工作,就连工资发放都成问题,“如果工资不能按时发放,就很难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员工工作没有积极性,就很难创造利润,药物所将陷入一个恶性循环。”情急之下,朱兆云找到了总公司,得到了总公司领导的大力支持,总算了过了第一关。
第二个困难是人才困境。刚刚上任的朱兆云为了督促工作人员认真对待工作,制定了严格的考勤制度,同时希望能招到一些本科毕业生来给药物所换换新鲜血液。“当时有一个本科生来到药物所一看,就不屑地说,这地儿还要本科生,中专生就足够了。”这件事刺激了她,“我就不信,药物所会一直这样下去!”现在,药物所兵强马壮:高级职称及博士、硕士占职工总数的26%。连全球制药行业排名前十五位的美国勃林格殷格翰公司的技术总监、国际药剂行业的领军人物王泽人博士也被吸引,辞去美国三十五万美元年薪的高薪工作,加入到药物所这个研发团队中来。
当时,面临转制的单位不止药物所一家,各个单位的情况都差不多,有一次省科技厅组织转制单位开会,各个单位的负责人纷纷抱怨眼前的困难多,希望政府可以给予帮助。可俗话说“救急不救穷”,如果一有困难就向政府伸手,那转制还有什么用?轮到朱兆云发言时,她明确的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只有发展了才能解决当前这些问题,如果没有发展,好多问题就会继续交织在一起,永远没办法解决!” 要想发展,就必须有靠得住的项目。
站在国家产业布局和国内外医药市场竞争的角度,朱兆云敏锐地认识到,开展低纬高原地区天然药物研究开发对云药及全国医药产业发展的重要科学价值和特殊战略意义,提出了全面开展云南天然药物调查,促进云南丰富多样的民族民间药物走向现代化、国际化的想法。
于是,作为负责人,朱兆云开始了“低纬高原地区天然药物研究开发”这一重大项目的实施。
“在事关药物所发展的重大关键决策上,朱兆云作为领头人,总是能做出有前瞻性的决策。”这是药物所的工作人员对朱兆云的一致评价。
成功开展“低纬高原地区天然药物研究开发”重大项目后,2004年,云南省药物所建GLP中心的时候,外部再次充斥着对一个小而全的研究所建高标准GLP中心的质疑之声,朱兆云没有理会这些质疑,而是号召全所,克服困难,举全所之力建好GLP中心。2006年,當GLP中心在云南开创性地通过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专家现场验收时,专家们感叹:“想不到这样一个地处边疆省份的药物研究所,这样一支年轻的科研人员队伍,在那么短的时间里竟然能完成如此严格、高标准的GLP现场检查。”
就这样,药物所一步步理顺了发展思路,整体科研实力显著提升。从2000年时仅有2个续研小项目到目前在研项目近30个,国家级项目5个,国际合作项目1个。委托项目30-40个;从1990年至2000年间仅有1个省级三等获奖项目到如今省部级以上奖励成果达12项;从2000年总资产约500万元到2010年总资产达1.3亿多元,拥有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云南省药物安全性评价(GLP)中心、昆明国家生物医药中试中心等多个高层次研发平台,职工收入也实现了从1999年人均收入不到1万元增至近5万元,总资产增长为转制时的20多倍。
在朱兆云团队的带领下,省药物所闯过转制“阵痛期”,药物所逐渐从困局中“突围”,创造并见证着自己的辉煌。业内称他们实现了“从困境到新天地的裂变”。
下篇:目中少有名与利无私奉献谱新篇
朱兆云做事情总是让人难以理解。
想当年她从“从米箩跳进糠箩”,眼见的就是个赔本的买卖,好在她真的力挽狂澜,10多年来,她带领云南省药物所天然药物资源中心团队顶着严寒酷暑,跋山涉水,冒着生命危险转战在数万平方公里的崇山峻岭、高原草甸、河流峡谷之中,对70种影响较大的重要天然药物的药用历史、资源情况、生态环境、开发情况及发展前景等进行了深入调查。终于,大家看到了可喜可贺的工作成果,最终编著了被誉为当代编研天然药物原生态、图文并茂巨著的《云南天然药物图鉴》(共八卷)。
可眼下,朱兆云又犯“傻”了。
《云南天然药物图鉴》(共八卷)居然完全是公益性的,朱兆云和她的团队没有任何收益。
2011年5月13日,在“低纬高原地区天然药物资源野外调查与研究开发”鉴定会上,专家们都认为:“在当今社会急功近利、浮躁之风日盛的情况下,省药物所能累计投入几千万元,10余年来坚持不懈地做这么一件充满艰辛,甚至冒着生命危险并短期内难见经济效益,却又能让全社会受益的公益研究,实为难能可贵。”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名誉所长、世界卫生组织传统医学中心主任肖培根院士更高度评价说:“这套书可算是云南医界的浩瀚巨著,是功在国家,利在人民,惠及子孙的善举。”
这样的“犯傻”不是朱兆云的第一次,自然也不会是最后一次。
云南省药物研究所自主知识产权原创独家品种金品系列药物是云南医药行业原始创新的典范之作。该系列包括痛舒胶囊、肿痛气雾剂、肿痛搽剂、肿痛凝胶、伤益气雾剂5个新药,获得了全省乃至国家多项发明奖项,“金品”商标被认定为云南省著名商标,痛舒胶囊、肿痛气雾剂也被认定为云南省名牌产品。可谁会想到,这是朱兆云又一次“犯傻”的铁证。
朱兆云出生于中医药世家,从小就受祖辈熏陶的她对中医药民族医药事业有着难以言传的深情。1982年以优异成绩从云南中医学院中药系毕业以后,30余年间,朱兆云先后历经车间、科室、研究、管理等多个基层岗位磨练,还考取了国家西药、中药“双药师”资格,被聘为主任药师,正高级工程师。
来到药物所以后,朱兆云深知,医药产业要做大,首先要把科研搞上去。基于对自主创新的深刻理解,朱兆云确立了省药物所自主创新打造本土新药的战略定位。除了挖掘民间经典中医药配方,她还将自己家祖传用药经验贡献出来,带领药物所科研人员,通过不懈努力,最终主持研发出了“金品”系列。
“金品”成为药物所的重大转折点。它实现了自主转化,销售回款从2000年的100万元到2010年的1亿元,10年提升100倍,创造了令人惊叹的“药物所速度”。
“我喜欢科研工作,我希望能将自己的科研成果转化成为对病人最直接的帮助。他们的病痛缓解了,就是我们医药工作者的最大欣慰。”朱兆云在谈到将自家祖传用药经验提供出来的时候如此说道。
很多人不理解,辛辛苦苦这么多年,朱兆云名也不争利也不抢的图什么?
面对众多的不解,朱兆云讲了一段她与父亲的对话:“我记得读书的时候,我给父亲打电话,告诉他我以后一定要做一个像他一样的‘名医’,父亲问我;‘您说的是哪个名(民)?’我说是名人的名,父亲听后笑笑说;‘我可不是名人的名,我是民医,人民的民。我们要做的是人民的医生,要始终牢记为人民服务。’”
如今,朱兆云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