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同时也是一位著名的演说家。以孔子教授学生《诗经》为例:
《公孟》有言:儒者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
《史记·孔子世家》云: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
这两则史料告诉我们:孔子给学生讲《诗经》,那是边歌、边舞、边诵、边演说的。应该说,孔子不仅很有演讲才能而且还是立体的,现代的演说家又有几位能像孔子那样儒雅博学、多才多艺吸引听众呢!
然而,孔子在给他的学生传授演讲经验与技巧时却一再说: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刚、毅、木、讷,近仁。
这里的“讷”本意是指言语迟钝,不善言辞。后人解释《论语》多做牵强推理:以孔子的口才,决不至于言语迟钝,不会说话,那是孔子教人说话要谨慎,轻易不言。
显然,这是并没有真正领会演讲与口才中“讷”字之法。
“讷”字,在演讲与口才中我们姑且叫它“笨嘴”吧。老子对这种“笨嘴”有很好的诠释:
大智若愚,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我们不至于怀疑老子在演讲上的才能吧!从史载第一次的“儒、道高峰论坛”(参见司马迁《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会上,老子把孔子骂得狗血喷头(在这次会议上,老子听了孔子的发言后,骂道:你这个人啊,年纪不大,骨头却都腐朽了。你如此的骄气、多欲、好色、淫志,你还配做老师吗?),但从孔子对老子佩服得五体投地这件事来看,老子的论辩演讲口才决不在孔子之下。
从传统的观点来看,真正善于演讲者,不只在于伶牙俐齿口若悬河滔滔不绝,“笨嘴”也能表现出极好的演讲效果。古代“苏秦以连横说秦”是最好的例子。
起先,苏奏“负书担囊”、“资用乏绝”、“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后来回家闭门思过,头悬梁锥刺股,揣摩演说的要领,终得真法,与赵王“抵掌而谈”,受到重用,用的就是“讷”字之法。
“笨嘴”说到现代,著名的小说家沈从文也有一例:
1928年,在沈从文生活最困苦的时候,由徐志摩从中介绍,时任中国公学校长的胡适聘请沈从文来校演讲,沈从文以小学毕业的资历来大学作演讲,在当时不能不说是一件新鲜事儿。
沈从文也很兴奋,演讲那天,他梳洗打扮一番,还特意花八块钱租一辆包车到校(当时说好演讲一个钟头,六块钱报酬。显然亏本了)。由于沈从文当时在小说创作上已小有名气,所以慕名来一睹尊容的学生不少,教室里挤满了人。沈从文站在讲台上,抬眼望去,黑压压的—片人头,心里陡然一惊,脑子里“嗡”地一声,原先准备好的演讲辞飞了,留下一片空白。
一分钟过去了,他未能发出声来;五分钟过去了,他仍然不知从何说起……众目睽睽之下,他竟呆呆地站了近十分钟!
这时台下就坐着当时被称为校花的一位窈窕淑女——张兆和(后为沈从文之妻)!起初大家还指指点点议论纷纷的,后来整个教室鸦雀无声,沈从文“讷讷”地开口了,教室里响起了掌声。然而,由于紧张,沈从文把准备了一个钟点的演讲用了十分钟又讲完了。再一次陷于窘迫,怎么办?后来沈从文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道:
第一次演讲,见你们人多,怕了!
教室里再次响起了阵阵掌声。
无疑,沈从文这是一次“笨嘴”的讲演,讲演后学生们也是褒贬不一,然而,消息传到胡适那儿,胡适竟说:“讲不出来,学生不哄他,这就是成功!”看来,胡适是懂得“笨嘴”演讲的门道的。
上海作家陈村演讲也颇有“笨嘴”风范,陈村由于有腰疾带来的后遗症,总是缩着身子,像个小老头,有—次他给研究生演讲,开口就有些木讷:
我叫陈村,上海人,像名字一样,穿的衣服很旧,人也很旧……
陈村结结巴巴的演讲,一开始就博得了满堂彩。
接着,陈村又期期艾艾地介绍他的文坛老友:
王安忆将自己包裹得太紧,用豪猪般的硬毛抵御靠近的企图;吴亮吃着狗肉鼻血就出来了,有理讲不清拳头就提起来了;王蒙是多金属共生的富矿;马原无耻得可爱;许子东浑身上下每一个毛孔都滴着幸福……
陈村的“笨嘴”一次次地赢得了掌声。
诚然,在演讲中,“笨嘴”只不过是一种手段,与通常意义上演讲技巧不同的是,“笨嘴”的演讲是拙中有巧、拙中见巧、拙中藏巧。这种“笨”与“拙”在演讲中如海洋中显露的冰山一角,它基于坚实的海底深蕴。孔子、老子、苏秦也罢,沈从文、陈村也罢,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独具特色的思想洞见使他们在演讲中已不再去关注那些所谓的灵巧小计,正如庄子所云:“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外物》)。
本色的演讲可以做到“得意而忘言”,何况是“木讷”呢?
能赢得掌声的演讲就是有境界的演讲,即便你是“笨嘴”!
《公孟》有言:儒者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
《史记·孔子世家》云: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
这两则史料告诉我们:孔子给学生讲《诗经》,那是边歌、边舞、边诵、边演说的。应该说,孔子不仅很有演讲才能而且还是立体的,现代的演说家又有几位能像孔子那样儒雅博学、多才多艺吸引听众呢!
然而,孔子在给他的学生传授演讲经验与技巧时却一再说: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刚、毅、木、讷,近仁。
这里的“讷”本意是指言语迟钝,不善言辞。后人解释《论语》多做牵强推理:以孔子的口才,决不至于言语迟钝,不会说话,那是孔子教人说话要谨慎,轻易不言。
显然,这是并没有真正领会演讲与口才中“讷”字之法。
“讷”字,在演讲与口才中我们姑且叫它“笨嘴”吧。老子对这种“笨嘴”有很好的诠释:
大智若愚,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我们不至于怀疑老子在演讲上的才能吧!从史载第一次的“儒、道高峰论坛”(参见司马迁《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会上,老子把孔子骂得狗血喷头(在这次会议上,老子听了孔子的发言后,骂道:你这个人啊,年纪不大,骨头却都腐朽了。你如此的骄气、多欲、好色、淫志,你还配做老师吗?),但从孔子对老子佩服得五体投地这件事来看,老子的论辩演讲口才决不在孔子之下。
从传统的观点来看,真正善于演讲者,不只在于伶牙俐齿口若悬河滔滔不绝,“笨嘴”也能表现出极好的演讲效果。古代“苏秦以连横说秦”是最好的例子。
起先,苏奏“负书担囊”、“资用乏绝”、“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后来回家闭门思过,头悬梁锥刺股,揣摩演说的要领,终得真法,与赵王“抵掌而谈”,受到重用,用的就是“讷”字之法。
“笨嘴”说到现代,著名的小说家沈从文也有一例:
1928年,在沈从文生活最困苦的时候,由徐志摩从中介绍,时任中国公学校长的胡适聘请沈从文来校演讲,沈从文以小学毕业的资历来大学作演讲,在当时不能不说是一件新鲜事儿。
沈从文也很兴奋,演讲那天,他梳洗打扮一番,还特意花八块钱租一辆包车到校(当时说好演讲一个钟头,六块钱报酬。显然亏本了)。由于沈从文当时在小说创作上已小有名气,所以慕名来一睹尊容的学生不少,教室里挤满了人。沈从文站在讲台上,抬眼望去,黑压压的—片人头,心里陡然一惊,脑子里“嗡”地一声,原先准备好的演讲辞飞了,留下一片空白。
一分钟过去了,他未能发出声来;五分钟过去了,他仍然不知从何说起……众目睽睽之下,他竟呆呆地站了近十分钟!
这时台下就坐着当时被称为校花的一位窈窕淑女——张兆和(后为沈从文之妻)!起初大家还指指点点议论纷纷的,后来整个教室鸦雀无声,沈从文“讷讷”地开口了,教室里响起了掌声。然而,由于紧张,沈从文把准备了一个钟点的演讲用了十分钟又讲完了。再一次陷于窘迫,怎么办?后来沈从文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道:
第一次演讲,见你们人多,怕了!
教室里再次响起了阵阵掌声。
无疑,沈从文这是一次“笨嘴”的讲演,讲演后学生们也是褒贬不一,然而,消息传到胡适那儿,胡适竟说:“讲不出来,学生不哄他,这就是成功!”看来,胡适是懂得“笨嘴”演讲的门道的。
上海作家陈村演讲也颇有“笨嘴”风范,陈村由于有腰疾带来的后遗症,总是缩着身子,像个小老头,有—次他给研究生演讲,开口就有些木讷:
我叫陈村,上海人,像名字一样,穿的衣服很旧,人也很旧……
陈村结结巴巴的演讲,一开始就博得了满堂彩。
接着,陈村又期期艾艾地介绍他的文坛老友:
王安忆将自己包裹得太紧,用豪猪般的硬毛抵御靠近的企图;吴亮吃着狗肉鼻血就出来了,有理讲不清拳头就提起来了;王蒙是多金属共生的富矿;马原无耻得可爱;许子东浑身上下每一个毛孔都滴着幸福……
陈村的“笨嘴”一次次地赢得了掌声。
诚然,在演讲中,“笨嘴”只不过是一种手段,与通常意义上演讲技巧不同的是,“笨嘴”的演讲是拙中有巧、拙中见巧、拙中藏巧。这种“笨”与“拙”在演讲中如海洋中显露的冰山一角,它基于坚实的海底深蕴。孔子、老子、苏秦也罢,沈从文、陈村也罢,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独具特色的思想洞见使他们在演讲中已不再去关注那些所谓的灵巧小计,正如庄子所云:“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外物》)。
本色的演讲可以做到“得意而忘言”,何况是“木讷”呢?
能赢得掌声的演讲就是有境界的演讲,即便你是“笨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