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课堂“把脉”,让语文学习“活力四射”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99zh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改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语文课堂应该是富有生命力和人文关怀的鲜活课堂。可审视当前的语文教学,不难发现有些课堂,过多地追求成绩,关注效率,忽视了学生这个主体,背离了教育初心。笔者从“活教”“活学”“活用”“活练”等四方面阐述了如何给学生构建“和谐、自主、高效、可持续”的绿色课堂,如何引领学生“活力四射”地学习语文。
  【关键词】把脉 语文课堂 活的学习
  一、现状扫描:语文课堂背离教育初心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可是,现在的语文课堂呢,逐渐变成了枯燥乏味的技艺传授,乃至畸变为一种应试训练。课堂上,原本高高举起的小手和通红的小脸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几只胆怯的小手和漠然的脸庞。即使偶尔可见,课堂表面显得很“热闹”,学生似乎学得很“快乐”,但在“参与”和“表现”的背后,却透露出浮躁、盲从和形式化的倾向。
  德国哲学家雅思贝尔斯说:“什么是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德国教育文化学家普斯朗格也曾指出:“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引发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一直到精神生活的根。”教育在于塑造和培养人的健全人格,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很明显,我们现在的语文教学背离了教育初心。
  案例:
  二年级的《学棋》,老师带领孩子学习第二自然段:
  师:拜同一个师傅学棋,怎么会有截然不同的结果呢?他俩是怎么学的呢?请你好好读第二节。
  生自读第二节。
  师:请两名同学起来分别读两个学生不同表现的句子。
  师:两个学生学棋的态度一样吗?
  生:不一样的。(接着这名学生又读了书上的两句话)
  师:是的,他们两个学棋的态度不同,一个“专心致志”,一个“走了神儿”。(师让学生在书上圈出这两个词儿)
  师出示插图,接着又滔滔不绝地介绍什么叫专心致志,什么叫走了神儿。
  最后老师总结:因为学棋的态度不同,所以结果也不一样。所以我们大家一定要专心致志地学习。请大家再齐读这一节。
  我们清晰地看到,这位老师垄断了整个课堂,以自己条分缕析、口若悬河的宣讲,代替了学生的学。整个过程中,学生处于一种“无为”的状态,他们的思维没有碰撞,智慧没有交融,课堂没有“对话”,没有“生长”……
  二、分析把脉:寻觅“背离初心”之根
  认真审视当前的阅读教学,我们发现存在这样一些症结:
  1.“追求完美”的心态困住了自己的手脚
  我们经常看到,尤其是公开课,当课上出现“意外”时,很多老师因为预设不充分,而手忙脚乱,无法收场。老师生怕拓展后收不回来,就按部就班地、稳妥地按照自己预设把自己的设计一个个快捷地呈现,课堂上不敢放慢脚步随意停留,因此课堂只是停留在浅层次,每节课都是在挖“浅沟”,甚至是“枯井”。
  2.应试教育的体制绑架了自己的课堂
  为了适应应试教育的需要,有些语文老师走向了功利主义教育的歧途,语文教学呈现出“唯技术化”倾向,语文课堂成了传授技能的学堂。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更多地传授应试的技巧,而缺少人文关怀;教师更多地讲授书本知识,而忽视文本传达的情感。教师掌控着课堂,成为课堂的主体;学生成了看客,默默地看老师的表演,成了接受知识的储器。
  3.高高在上的权威扼杀了学生的发展
  部分老师认为自己就是课堂的“权威”,教学内容不确定,教学随意性大,想教什么就教什么,想怎么教就怎么教,致使有些内容每个年级都在重复,例如比喻、拟人等修辞,从三年级教到六年级,结果小学毕业时有些学生还是不会,因为老师每一次都是蜻蜓点水,浮光掠影。有些课上,表面教师成了课堂的引领者、组织者,实际呢,还是牵着学生的鼻子,于是乎,辩论、表演、比赛……热热闹闹的背后学生收获了多少?
  4.眼花缭乱的媒体限制了学生的思维
  如今,多媒体技术迅速发展,并大量走进课堂。毋庸置疑,较之其他教学手段,它有无与伦比的优势,然而它的不尽如人意也不容小觑。课堂上,大量的文字、图片、音效生硬塞给学生,置学生于无奈、无语且无为之地,学生被动地接受各种感官刺激,浅尝辄止地感知文本,思维完全停留在简单浅层状态。
  三、对症下药:追求“活”的语文学习
  吕叔湘先生曾经指出:如果说一种教学法是一把钥匙,那么,在各种教学法上还有一把钥匙,它的名字叫作“活”。“活”是语文教学法的精髓,“活”是打开语文教学之门的钥匙。
  一直以来,我们学校致力于霞客精神引领下学习文化建构的校本研究,提出让孩子“活的学习”,这里的“活”,是相对于呆板、机械、枯燥、单一而言的,改变陈旧死板的教学模式,构建以生为本的、勇于实践的、具有生命活力的课堂学习文化,力求让知识活在实践中,活在探究中,活在体验中,活在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1.比较发现,追求“活教”
  对于新的知识,学生通常有很大的好奇心,想知道为什么,在这一过程中会出现自己的想法。此时,教师若毫无悬念地将答案直接告知学生,则扑灭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即使讲解得再精彩,学生也只是被动地接受,课堂就会成为一潭死水,波澜不惊;相反教师若能及时启发、引导,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知识的积累等发表不同的见解,对有分歧的问题进行辩论,让学生在思辨中主动地发现,则会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以充分体现。
  一位教师在教学《我和祖父的园子》这篇课文时,请学生在文中找出表现萧红自由的语句好好读读,并结合所了解到的资料来说说自己的感受。其中几位同学说到了:“‘祖父铲地,我也铲地……其实哪里是铲,也不过爬在地上,用锄头乱勾一阵就是了。’我不是在铲地,而是在用锄头乱勾,在瞎闹,因此让我们感受到了萧红的自由。”于是这位教师让他们把自己体会到的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其中有一名同学读得非常好,极富感染力,可是却把“爬”讀成了“趴”,面对学生出现的这个错误,教师抓住契机,问:能否将“爬”改成“趴”?让他们将两个词语进行了比较,学生在朗读比较的过程中发现了两个词语的不同:“爬”表现的是一种动态,“趴”则反映的是一种静态,这里用“爬”更能表现出作者的自由和调皮。在两个词语的比较中,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了作者在祖父的园子中生活无忧无虑,随心所欲。   回想当时,如果老师只是提醒学生“请看清楚,是‘爬’而不是‘趴’”,那么课堂上就失去了一笔宝贵的资源,失去了一次很好的训练机会,课堂教学也会因此而失色很多。
  2.合作探究,追求“活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应该是系着线的风筝,而不应该是系着牛绳的耕牛。
  “活教育”教学原则十二指出:分组学习,共同探究。因为和别人讨论就有刺激,有刺激就有反应,刺激越多反应也越多。从刺激——反应的中间就可以研究出真理来。分组研究、共同讨论的方式就是合作学习,让各人都有意见发表,彼此都有不同的思想,思想愈多愈复杂,就可以整理出真理来。
  如学习变色龙外形、捕食、变色这部分内容,师出示了合作学习要求:
  (1)课文哪一部分给你留下深刻印象,选择你最感兴趣的一方面认真读读,你读懂了什么?
  (2)学生独立思考,记下自己的理解。
  (3)小组合作学习,交流个人思考,让感受和想法走向深入。
  下面是一个小组成员的交流实录:
  组长:请同学们任选其中的一點说说自己的理解、感受和想法。
  生1:我说变色龙的外形,它是似蛇非蛇的怪物。
  组长:你从哪儿体会到的?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生1:作者写了它的头、嘴、眼、身躯、背部、腹部、脚、尾巴。
  生2:我给这个同学补充,我也关注了变色龙的外形,请大家看课题右面的插图,每个部位都有自己的特点。它的头……
  生3:我来说变色龙的捕食,它速度很快。
  生4:变色龙捕获食物的动作干脆利索,一“伸”一“卷”就解决了问题。
  组长:是的,变色龙动作快捷异常,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刷地伸出”“刹那间”“已被卷入”等词语可以看出来。
  生3:我们的印象中,变色龙反应迟钝,不容易捕捉到食物,甚至有些替它担心。可事实上,变色龙动作神速,以至于“我们被它吓了一跳”,几乎不敢相信这是真的。
  组长:谁再来说变色龙的变色,变色龙皮肤的颜色会随着周围颜色的不同而变化呢。
  生5:课文写把它放到香蕉叶上,就变成香蕉叶色;把它放在泥土上,就变成棕色;把它放在水泥板上,就变成浅灰色,真是名副其实。
  生:……
  组长: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段话。
  生齐读。
  我们的课堂倡导自主学习、分组学习、共同研讨、多元互动,体现自信好学、充满活力、自我管理与激发、共同学习、机智富有创见等五种品质,真正实现了由“教”而“学”向主动“活学”的转变。
  3.学以致用,追求“活用”
  顾黄初先生在《语文要贴近生活》中说“要谋求语文效率的提高,老是把思想封闭在四壁合围的教室里,把眼光死盯在篇幅有限的课本上,恐怕很难求得突破性的进展。语文是在生活的广阔天地里频繁运用的重要工具,要教学生掌握好语文工具,我们的思想要向广阔的生活审视。”并强调“语文教学的改革,关键在贴近生活,这是‘根’”。
  的确如此,知识重在迁移。有知识不迁移、不会用,人也就成了拥有知识的“两脚书橱”。我们语文老师不仅要给学生知识,还要指导学生活学活用,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做到“活教、活学、活用合一”。
  六年级下册有一个“口语交际”,内容是“与××对话”。课上我让学生们知道了什么是对话?为什么要对话?怎样对话?等一些基本知识后,布置了一个作业:自己选择一个对象,就感兴趣的话题进行一次“面对面的对话”语文活动。
  学生们立刻分头行动,兴趣盎然,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以下是一名学生的对话整理稿。
  我与校长的对话,主题:关于校园安全
  我:校长您好,我知道您工作很忙,谢谢您与我交流。我今天想聊的话题是“关于校园安全”。我想先请问您:校园安全教育包括哪些内容呢?
  校长:校园安全教育涵盖了小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上课的安全、课间活动的安全,路上交通的安全及在校饮食的安全,等等。
  我:哦,原来校园安全教育的内容那么多啊!这方面我们同学主要存在哪些问题呢?
  校长:我们有些同学课间不文明游戏,喜欢追逐打闹;部分同学安全意识差,过马路时不注意左右看;还有,夏天天气热,一些男生喜欢瞒着大人私自去游泳,这些都是非常不安全的行为,要及时制止。
  我:那学校是怎样对同学们进行教育的呢?
  校长:1.加强宣传。学校准备通过升旗仪式、主题班会、霞小电视、观看宣传片等形式,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2.家校沟通。学校将联合家长的力量,一起来督促。3.实践演练。学校将不定期地进行安全逃生演练,培养学生应对危险自救的能力。
  我:谢谢校长,我们一定会注意安全,保护自己。
  教材与生活整合,生活融入课堂,教师指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在生活中用语文,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个性得以充分发展,学习效率成倍提升,更重要的是,他们感受到了语文喷射出的缤纷色彩,激荡起爱语文爱生活的热情。
  4.“自牧”作业,追求“活练”
  作业的目的是温故知新、锻炼能力、熟能生巧。所谓“自牧式”作业,就是打破以前的作业模式,在布置作业时圈出一片“空地”留给学生,让学生从自己实际需要出发,自己建设,自己耕耘,追求“活练”。
  例:在教学完苏轼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后,我设计了以下作业(任选一项):(1)背诵并默写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2)《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发挥想象写一段话。(3)学习本课的另一首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比较两首诗中所描绘景物的异同。(4) 。显然,第一项作业是课堂的巩固,旨在积累语言。第二项是写话作业,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诗句。第三项是学法迁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第四项是特意留白,让学生自己选择。这几项作业难度不同,适用于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实际选择。
  第二天的语文课上,学生背、读、写、演,各展其能,不仅较好地达到了巩固《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这首古诗的学习效果,更满足了学生认同需求,给学生以新奇感、兴奋感,大大地激发了学生学语文的热情。
  “活教、活学、活用、活练”的语文课堂,是以人为本的、动态的、生长性的课堂,是学生们求知、做人的乐园。在这里,我们关注生命自然发展,我们享受语文教学的诗意与真谛。让我们的语文学习“活力四射”。
其他文献
识记,意为认识并记住。在心理学研究中,识记是记忆三部曲中的第一步,是保持与回忆的敲门砖,也是学生理解、记忆与运用知识的垫脚石。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词汇是根,是学生们汲取营养、消化知识、吸收养分的基础,它对于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有着十分显著的奠基式作用。正因如此,如何激发并提高学生英语词汇的识记兴趣与能力,就显得尤为关键。在本文教学探索中,笔者以学生词汇的自主
【摘要】让数学学习与学生生活密切融通,让学生学有兴趣、学而智慧、学成运用,一直是数学教师追求的目标。,数学实践活动,正贴切地实现了师生的心愿,真正让学生与数学融合,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真正让学生与时空融通,体验“超市”搬进课堂的乐趣;真正让学生与思维融洽,体验数学与思维共舞。  【关键词】数学学习 生活融通   教学内容: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第72~73页。   教学目标:   1.设计模
【摘要】课本剧以其生动活泼的形式深受孩子们的喜爱。传统教学行为常把课本剧表演作为一种终结性的展示形式,本文则尝试着将这种表演形式作为学生言语实践的基本策略贯穿全课始终,通过学背台词积累书面语言、创编台词内化书面语言、情境表演实践书面语言等过程的展开,激活学生参与言语实践的积极性,最终达成言语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课本剧表演 言语实践  语文言语能力,只有在学生作为阅读实践主体,在实践过程中对阅
【摘要】教材的呈现方式,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学效果与学生的学习效率,在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以“圆柱和圆锥”为研究对象,从形式与内容两个方面,对比研究人教版与苏教版教材呈现方式的异同。形式方面分为内容呈现顺序、图片的呈现、言语的呈现;内容方面分为概念、规则和问题解决的呈现。  【关键词】呈现方式 圆柱和圆锥 比较研究  在“一纲多本”的新课改理念下,不同版本的小学数学教材相继出版。其中,教材的
【摘要】音乐是人类文明和智慧的结晶,是极具审美价值的一种艺术形式,音乐鉴赏是陶冶性情、涤荡心灵、净化灵魂的路径。我们在音乐鉴赏的教学中,要优化课堂环境,营造宜人的鉴赏氛围;借助媒体造境,激发动人的鉴赏情趣;丰富实践体验,涵养骄人的鉴赏能力;借力他山之石,丰厚喜人的鉴赏经验。  【关键词】音乐鉴赏 环境 造境 体验 经验  冼星海说过:“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流,是陶冶性情的熔炉。”音乐是人类文明和
【摘要】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所以说问题是数学的核心。本文以《面积》一课为例,围绕“问题驱动”论述好的问题如何能够奠定教学基调,架构单元内容,明确教学难点,引发课堂学习的真实发生,激发学生后续研究的兴趣等,使教师教有所指、学生学有所获、学无止境。  【关键词】问题 奠定基调 驱动学习 激发兴趣  数学家哈尔莫斯说过:“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在教学上自古有
【摘要】概念图是一种直观性、层次性比较强的可视化学习工具。学生利用概念图辅助习作修改,在自主修改习作的实践过程中,快速、合理地理清习作思路,优化谋篇布局,紧扣主题,拓展习作思路,从而进行有效地写和改,达到言之有序,言之有物。概念图辅助习作修改,对习作修改教学来说,是一次创新尝试。  【关键词】概念图 习作修改  修改作文,目的在于深入揣摩。张志公先生认为:“多改,并不是依赖老师改,而是要求学生自己
【摘要】一所“年轻”的学校,一群年轻的教师,如何尽快完成由新手教师到“骨干教师”的转化,是学校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问题。在学校校本研修中引入“PCK”理论,让校本研修指向性、实践性更强,采用“课堂观察”的方式,通过“观察—修改—转化—反思”这个过程,以案例研究等方式提升教师“PCK”水平,最终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关键词】PCK 课堂观察 校本研修 教师专业化成长  一、案例缘起  俗语说:“要
“这次获得科技进步一等奖既是党和国家对我们云南省药物所工作给予的肯定,同时也给我们提出了一个更高的要求。从接受荣誉的那一刻起,我们就必须琢磨着下一步路该怎么走,做科研的干劲是不是该更足一些!”  ——朱兆云  云南低纬高原地区,是我国天然药物资源最多的分布区,一些种类为全国乃至世界所特有,堪称为“药材之乡”。然而,多数种类属于野生,量小而分散,且生态环境脆弱、自然更新速度慢、基础研究滞后、种源混杂
在这个以阅读为生活方式和力量源泉的全民阅读时代,图书馆将加快从传统意义上的公共阅读空间向全时空微型图书馆的转型。借鉴互联网思维,我校结合《青岛市义务教育学科教学改进指导意见》及《市北区中小学阅读素养提升计划》相关要求,落实课标实施建议,以《市北区中小学语文阅读实施方案》为指导,依托大数据分析系统,实施“图书馆 ”战略,倡导让图书馆成为学校不可或缺的公共空间,全面推进阅读素养提升工程,让阅读无所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