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改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语文课堂应该是富有生命力和人文关怀的鲜活课堂。可审视当前的语文教学,不难发现有些课堂,过多地追求成绩,关注效率,忽视了学生这个主体,背离了教育初心。笔者从“活教”“活学”“活用”“活练”等四方面阐述了如何给学生构建“和谐、自主、高效、可持续”的绿色课堂,如何引领学生“活力四射”地学习语文。
【关键词】把脉 语文课堂 活的学习
一、现状扫描:语文课堂背离教育初心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可是,现在的语文课堂呢,逐渐变成了枯燥乏味的技艺传授,乃至畸变为一种应试训练。课堂上,原本高高举起的小手和通红的小脸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几只胆怯的小手和漠然的脸庞。即使偶尔可见,课堂表面显得很“热闹”,学生似乎学得很“快乐”,但在“参与”和“表现”的背后,却透露出浮躁、盲从和形式化的倾向。
德国哲学家雅思贝尔斯说:“什么是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德国教育文化学家普斯朗格也曾指出:“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引发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一直到精神生活的根。”教育在于塑造和培养人的健全人格,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很明显,我们现在的语文教学背离了教育初心。
案例:
二年级的《学棋》,老师带领孩子学习第二自然段:
师:拜同一个师傅学棋,怎么会有截然不同的结果呢?他俩是怎么学的呢?请你好好读第二节。
生自读第二节。
师:请两名同学起来分别读两个学生不同表现的句子。
师:两个学生学棋的态度一样吗?
生:不一样的。(接着这名学生又读了书上的两句话)
师:是的,他们两个学棋的态度不同,一个“专心致志”,一个“走了神儿”。(师让学生在书上圈出这两个词儿)
师出示插图,接着又滔滔不绝地介绍什么叫专心致志,什么叫走了神儿。
最后老师总结:因为学棋的态度不同,所以结果也不一样。所以我们大家一定要专心致志地学习。请大家再齐读这一节。
我们清晰地看到,这位老师垄断了整个课堂,以自己条分缕析、口若悬河的宣讲,代替了学生的学。整个过程中,学生处于一种“无为”的状态,他们的思维没有碰撞,智慧没有交融,课堂没有“对话”,没有“生长”……
二、分析把脉:寻觅“背离初心”之根
认真审视当前的阅读教学,我们发现存在这样一些症结:
1.“追求完美”的心态困住了自己的手脚
我们经常看到,尤其是公开课,当课上出现“意外”时,很多老师因为预设不充分,而手忙脚乱,无法收场。老师生怕拓展后收不回来,就按部就班地、稳妥地按照自己预设把自己的设计一个个快捷地呈现,课堂上不敢放慢脚步随意停留,因此课堂只是停留在浅层次,每节课都是在挖“浅沟”,甚至是“枯井”。
2.应试教育的体制绑架了自己的课堂
为了适应应试教育的需要,有些语文老师走向了功利主义教育的歧途,语文教学呈现出“唯技术化”倾向,语文课堂成了传授技能的学堂。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更多地传授应试的技巧,而缺少人文关怀;教师更多地讲授书本知识,而忽视文本传达的情感。教师掌控着课堂,成为课堂的主体;学生成了看客,默默地看老师的表演,成了接受知识的储器。
3.高高在上的权威扼杀了学生的发展
部分老师认为自己就是课堂的“权威”,教学内容不确定,教学随意性大,想教什么就教什么,想怎么教就怎么教,致使有些内容每个年级都在重复,例如比喻、拟人等修辞,从三年级教到六年级,结果小学毕业时有些学生还是不会,因为老师每一次都是蜻蜓点水,浮光掠影。有些课上,表面教师成了课堂的引领者、组织者,实际呢,还是牵着学生的鼻子,于是乎,辩论、表演、比赛……热热闹闹的背后学生收获了多少?
4.眼花缭乱的媒体限制了学生的思维
如今,多媒体技术迅速发展,并大量走进课堂。毋庸置疑,较之其他教学手段,它有无与伦比的优势,然而它的不尽如人意也不容小觑。课堂上,大量的文字、图片、音效生硬塞给学生,置学生于无奈、无语且无为之地,学生被动地接受各种感官刺激,浅尝辄止地感知文本,思维完全停留在简单浅层状态。
三、对症下药:追求“活”的语文学习
吕叔湘先生曾经指出:如果说一种教学法是一把钥匙,那么,在各种教学法上还有一把钥匙,它的名字叫作“活”。“活”是语文教学法的精髓,“活”是打开语文教学之门的钥匙。
一直以来,我们学校致力于霞客精神引领下学习文化建构的校本研究,提出让孩子“活的学习”,这里的“活”,是相对于呆板、机械、枯燥、单一而言的,改变陈旧死板的教学模式,构建以生为本的、勇于实践的、具有生命活力的课堂学习文化,力求让知识活在实践中,活在探究中,活在体验中,活在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1.比较发现,追求“活教”
对于新的知识,学生通常有很大的好奇心,想知道为什么,在这一过程中会出现自己的想法。此时,教师若毫无悬念地将答案直接告知学生,则扑灭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即使讲解得再精彩,学生也只是被动地接受,课堂就会成为一潭死水,波澜不惊;相反教师若能及时启发、引导,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知识的积累等发表不同的见解,对有分歧的问题进行辩论,让学生在思辨中主动地发现,则会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以充分体现。
一位教师在教学《我和祖父的园子》这篇课文时,请学生在文中找出表现萧红自由的语句好好读读,并结合所了解到的资料来说说自己的感受。其中几位同学说到了:“‘祖父铲地,我也铲地……其实哪里是铲,也不过爬在地上,用锄头乱勾一阵就是了。’我不是在铲地,而是在用锄头乱勾,在瞎闹,因此让我们感受到了萧红的自由。”于是这位教师让他们把自己体会到的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其中有一名同学读得非常好,极富感染力,可是却把“爬”讀成了“趴”,面对学生出现的这个错误,教师抓住契机,问:能否将“爬”改成“趴”?让他们将两个词语进行了比较,学生在朗读比较的过程中发现了两个词语的不同:“爬”表现的是一种动态,“趴”则反映的是一种静态,这里用“爬”更能表现出作者的自由和调皮。在两个词语的比较中,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了作者在祖父的园子中生活无忧无虑,随心所欲。 回想当时,如果老师只是提醒学生“请看清楚,是‘爬’而不是‘趴’”,那么课堂上就失去了一笔宝贵的资源,失去了一次很好的训练机会,课堂教学也会因此而失色很多。
2.合作探究,追求“活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应该是系着线的风筝,而不应该是系着牛绳的耕牛。
“活教育”教学原则十二指出:分组学习,共同探究。因为和别人讨论就有刺激,有刺激就有反应,刺激越多反应也越多。从刺激——反应的中间就可以研究出真理来。分组研究、共同讨论的方式就是合作学习,让各人都有意见发表,彼此都有不同的思想,思想愈多愈复杂,就可以整理出真理来。
如学习变色龙外形、捕食、变色这部分内容,师出示了合作学习要求:
(1)课文哪一部分给你留下深刻印象,选择你最感兴趣的一方面认真读读,你读懂了什么?
(2)学生独立思考,记下自己的理解。
(3)小组合作学习,交流个人思考,让感受和想法走向深入。
下面是一个小组成员的交流实录:
组长:请同学们任选其中的一點说说自己的理解、感受和想法。
生1:我说变色龙的外形,它是似蛇非蛇的怪物。
组长:你从哪儿体会到的?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生1:作者写了它的头、嘴、眼、身躯、背部、腹部、脚、尾巴。
生2:我给这个同学补充,我也关注了变色龙的外形,请大家看课题右面的插图,每个部位都有自己的特点。它的头……
生3:我来说变色龙的捕食,它速度很快。
生4:变色龙捕获食物的动作干脆利索,一“伸”一“卷”就解决了问题。
组长:是的,变色龙动作快捷异常,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刷地伸出”“刹那间”“已被卷入”等词语可以看出来。
生3:我们的印象中,变色龙反应迟钝,不容易捕捉到食物,甚至有些替它担心。可事实上,变色龙动作神速,以至于“我们被它吓了一跳”,几乎不敢相信这是真的。
组长:谁再来说变色龙的变色,变色龙皮肤的颜色会随着周围颜色的不同而变化呢。
生5:课文写把它放到香蕉叶上,就变成香蕉叶色;把它放在泥土上,就变成棕色;把它放在水泥板上,就变成浅灰色,真是名副其实。
生:……
组长: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段话。
生齐读。
我们的课堂倡导自主学习、分组学习、共同研讨、多元互动,体现自信好学、充满活力、自我管理与激发、共同学习、机智富有创见等五种品质,真正实现了由“教”而“学”向主动“活学”的转变。
3.学以致用,追求“活用”
顾黄初先生在《语文要贴近生活》中说“要谋求语文效率的提高,老是把思想封闭在四壁合围的教室里,把眼光死盯在篇幅有限的课本上,恐怕很难求得突破性的进展。语文是在生活的广阔天地里频繁运用的重要工具,要教学生掌握好语文工具,我们的思想要向广阔的生活审视。”并强调“语文教学的改革,关键在贴近生活,这是‘根’”。
的确如此,知识重在迁移。有知识不迁移、不会用,人也就成了拥有知识的“两脚书橱”。我们语文老师不仅要给学生知识,还要指导学生活学活用,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做到“活教、活学、活用合一”。
六年级下册有一个“口语交际”,内容是“与××对话”。课上我让学生们知道了什么是对话?为什么要对话?怎样对话?等一些基本知识后,布置了一个作业:自己选择一个对象,就感兴趣的话题进行一次“面对面的对话”语文活动。
学生们立刻分头行动,兴趣盎然,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以下是一名学生的对话整理稿。
我与校长的对话,主题:关于校园安全
我:校长您好,我知道您工作很忙,谢谢您与我交流。我今天想聊的话题是“关于校园安全”。我想先请问您:校园安全教育包括哪些内容呢?
校长:校园安全教育涵盖了小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上课的安全、课间活动的安全,路上交通的安全及在校饮食的安全,等等。
我:哦,原来校园安全教育的内容那么多啊!这方面我们同学主要存在哪些问题呢?
校长:我们有些同学课间不文明游戏,喜欢追逐打闹;部分同学安全意识差,过马路时不注意左右看;还有,夏天天气热,一些男生喜欢瞒着大人私自去游泳,这些都是非常不安全的行为,要及时制止。
我:那学校是怎样对同学们进行教育的呢?
校长:1.加强宣传。学校准备通过升旗仪式、主题班会、霞小电视、观看宣传片等形式,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2.家校沟通。学校将联合家长的力量,一起来督促。3.实践演练。学校将不定期地进行安全逃生演练,培养学生应对危险自救的能力。
我:谢谢校长,我们一定会注意安全,保护自己。
教材与生活整合,生活融入课堂,教师指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在生活中用语文,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个性得以充分发展,学习效率成倍提升,更重要的是,他们感受到了语文喷射出的缤纷色彩,激荡起爱语文爱生活的热情。
4.“自牧”作业,追求“活练”
作业的目的是温故知新、锻炼能力、熟能生巧。所谓“自牧式”作业,就是打破以前的作业模式,在布置作业时圈出一片“空地”留给学生,让学生从自己实际需要出发,自己建设,自己耕耘,追求“活练”。
例:在教学完苏轼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后,我设计了以下作业(任选一项):(1)背诵并默写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2)《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发挥想象写一段话。(3)学习本课的另一首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比较两首诗中所描绘景物的异同。(4) 。显然,第一项作业是课堂的巩固,旨在积累语言。第二项是写话作业,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诗句。第三项是学法迁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第四项是特意留白,让学生自己选择。这几项作业难度不同,适用于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实际选择。
第二天的语文课上,学生背、读、写、演,各展其能,不仅较好地达到了巩固《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这首古诗的学习效果,更满足了学生认同需求,给学生以新奇感、兴奋感,大大地激发了学生学语文的热情。
“活教、活学、活用、活练”的语文课堂,是以人为本的、动态的、生长性的课堂,是学生们求知、做人的乐园。在这里,我们关注生命自然发展,我们享受语文教学的诗意与真谛。让我们的语文学习“活力四射”。
【关键词】把脉 语文课堂 活的学习
一、现状扫描:语文课堂背离教育初心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可是,现在的语文课堂呢,逐渐变成了枯燥乏味的技艺传授,乃至畸变为一种应试训练。课堂上,原本高高举起的小手和通红的小脸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几只胆怯的小手和漠然的脸庞。即使偶尔可见,课堂表面显得很“热闹”,学生似乎学得很“快乐”,但在“参与”和“表现”的背后,却透露出浮躁、盲从和形式化的倾向。
德国哲学家雅思贝尔斯说:“什么是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德国教育文化学家普斯朗格也曾指出:“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引发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一直到精神生活的根。”教育在于塑造和培养人的健全人格,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很明显,我们现在的语文教学背离了教育初心。
案例:
二年级的《学棋》,老师带领孩子学习第二自然段:
师:拜同一个师傅学棋,怎么会有截然不同的结果呢?他俩是怎么学的呢?请你好好读第二节。
生自读第二节。
师:请两名同学起来分别读两个学生不同表现的句子。
师:两个学生学棋的态度一样吗?
生:不一样的。(接着这名学生又读了书上的两句话)
师:是的,他们两个学棋的态度不同,一个“专心致志”,一个“走了神儿”。(师让学生在书上圈出这两个词儿)
师出示插图,接着又滔滔不绝地介绍什么叫专心致志,什么叫走了神儿。
最后老师总结:因为学棋的态度不同,所以结果也不一样。所以我们大家一定要专心致志地学习。请大家再齐读这一节。
我们清晰地看到,这位老师垄断了整个课堂,以自己条分缕析、口若悬河的宣讲,代替了学生的学。整个过程中,学生处于一种“无为”的状态,他们的思维没有碰撞,智慧没有交融,课堂没有“对话”,没有“生长”……
二、分析把脉:寻觅“背离初心”之根
认真审视当前的阅读教学,我们发现存在这样一些症结:
1.“追求完美”的心态困住了自己的手脚
我们经常看到,尤其是公开课,当课上出现“意外”时,很多老师因为预设不充分,而手忙脚乱,无法收场。老师生怕拓展后收不回来,就按部就班地、稳妥地按照自己预设把自己的设计一个个快捷地呈现,课堂上不敢放慢脚步随意停留,因此课堂只是停留在浅层次,每节课都是在挖“浅沟”,甚至是“枯井”。
2.应试教育的体制绑架了自己的课堂
为了适应应试教育的需要,有些语文老师走向了功利主义教育的歧途,语文教学呈现出“唯技术化”倾向,语文课堂成了传授技能的学堂。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更多地传授应试的技巧,而缺少人文关怀;教师更多地讲授书本知识,而忽视文本传达的情感。教师掌控着课堂,成为课堂的主体;学生成了看客,默默地看老师的表演,成了接受知识的储器。
3.高高在上的权威扼杀了学生的发展
部分老师认为自己就是课堂的“权威”,教学内容不确定,教学随意性大,想教什么就教什么,想怎么教就怎么教,致使有些内容每个年级都在重复,例如比喻、拟人等修辞,从三年级教到六年级,结果小学毕业时有些学生还是不会,因为老师每一次都是蜻蜓点水,浮光掠影。有些课上,表面教师成了课堂的引领者、组织者,实际呢,还是牵着学生的鼻子,于是乎,辩论、表演、比赛……热热闹闹的背后学生收获了多少?
4.眼花缭乱的媒体限制了学生的思维
如今,多媒体技术迅速发展,并大量走进课堂。毋庸置疑,较之其他教学手段,它有无与伦比的优势,然而它的不尽如人意也不容小觑。课堂上,大量的文字、图片、音效生硬塞给学生,置学生于无奈、无语且无为之地,学生被动地接受各种感官刺激,浅尝辄止地感知文本,思维完全停留在简单浅层状态。
三、对症下药:追求“活”的语文学习
吕叔湘先生曾经指出:如果说一种教学法是一把钥匙,那么,在各种教学法上还有一把钥匙,它的名字叫作“活”。“活”是语文教学法的精髓,“活”是打开语文教学之门的钥匙。
一直以来,我们学校致力于霞客精神引领下学习文化建构的校本研究,提出让孩子“活的学习”,这里的“活”,是相对于呆板、机械、枯燥、单一而言的,改变陈旧死板的教学模式,构建以生为本的、勇于实践的、具有生命活力的课堂学习文化,力求让知识活在实践中,活在探究中,活在体验中,活在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1.比较发现,追求“活教”
对于新的知识,学生通常有很大的好奇心,想知道为什么,在这一过程中会出现自己的想法。此时,教师若毫无悬念地将答案直接告知学生,则扑灭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即使讲解得再精彩,学生也只是被动地接受,课堂就会成为一潭死水,波澜不惊;相反教师若能及时启发、引导,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知识的积累等发表不同的见解,对有分歧的问题进行辩论,让学生在思辨中主动地发现,则会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以充分体现。
一位教师在教学《我和祖父的园子》这篇课文时,请学生在文中找出表现萧红自由的语句好好读读,并结合所了解到的资料来说说自己的感受。其中几位同学说到了:“‘祖父铲地,我也铲地……其实哪里是铲,也不过爬在地上,用锄头乱勾一阵就是了。’我不是在铲地,而是在用锄头乱勾,在瞎闹,因此让我们感受到了萧红的自由。”于是这位教师让他们把自己体会到的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其中有一名同学读得非常好,极富感染力,可是却把“爬”讀成了“趴”,面对学生出现的这个错误,教师抓住契机,问:能否将“爬”改成“趴”?让他们将两个词语进行了比较,学生在朗读比较的过程中发现了两个词语的不同:“爬”表现的是一种动态,“趴”则反映的是一种静态,这里用“爬”更能表现出作者的自由和调皮。在两个词语的比较中,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了作者在祖父的园子中生活无忧无虑,随心所欲。 回想当时,如果老师只是提醒学生“请看清楚,是‘爬’而不是‘趴’”,那么课堂上就失去了一笔宝贵的资源,失去了一次很好的训练机会,课堂教学也会因此而失色很多。
2.合作探究,追求“活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应该是系着线的风筝,而不应该是系着牛绳的耕牛。
“活教育”教学原则十二指出:分组学习,共同探究。因为和别人讨论就有刺激,有刺激就有反应,刺激越多反应也越多。从刺激——反应的中间就可以研究出真理来。分组研究、共同讨论的方式就是合作学习,让各人都有意见发表,彼此都有不同的思想,思想愈多愈复杂,就可以整理出真理来。
如学习变色龙外形、捕食、变色这部分内容,师出示了合作学习要求:
(1)课文哪一部分给你留下深刻印象,选择你最感兴趣的一方面认真读读,你读懂了什么?
(2)学生独立思考,记下自己的理解。
(3)小组合作学习,交流个人思考,让感受和想法走向深入。
下面是一个小组成员的交流实录:
组长:请同学们任选其中的一點说说自己的理解、感受和想法。
生1:我说变色龙的外形,它是似蛇非蛇的怪物。
组长:你从哪儿体会到的?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生1:作者写了它的头、嘴、眼、身躯、背部、腹部、脚、尾巴。
生2:我给这个同学补充,我也关注了变色龙的外形,请大家看课题右面的插图,每个部位都有自己的特点。它的头……
生3:我来说变色龙的捕食,它速度很快。
生4:变色龙捕获食物的动作干脆利索,一“伸”一“卷”就解决了问题。
组长:是的,变色龙动作快捷异常,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刷地伸出”“刹那间”“已被卷入”等词语可以看出来。
生3:我们的印象中,变色龙反应迟钝,不容易捕捉到食物,甚至有些替它担心。可事实上,变色龙动作神速,以至于“我们被它吓了一跳”,几乎不敢相信这是真的。
组长:谁再来说变色龙的变色,变色龙皮肤的颜色会随着周围颜色的不同而变化呢。
生5:课文写把它放到香蕉叶上,就变成香蕉叶色;把它放在泥土上,就变成棕色;把它放在水泥板上,就变成浅灰色,真是名副其实。
生:……
组长: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段话。
生齐读。
我们的课堂倡导自主学习、分组学习、共同研讨、多元互动,体现自信好学、充满活力、自我管理与激发、共同学习、机智富有创见等五种品质,真正实现了由“教”而“学”向主动“活学”的转变。
3.学以致用,追求“活用”
顾黄初先生在《语文要贴近生活》中说“要谋求语文效率的提高,老是把思想封闭在四壁合围的教室里,把眼光死盯在篇幅有限的课本上,恐怕很难求得突破性的进展。语文是在生活的广阔天地里频繁运用的重要工具,要教学生掌握好语文工具,我们的思想要向广阔的生活审视。”并强调“语文教学的改革,关键在贴近生活,这是‘根’”。
的确如此,知识重在迁移。有知识不迁移、不会用,人也就成了拥有知识的“两脚书橱”。我们语文老师不仅要给学生知识,还要指导学生活学活用,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做到“活教、活学、活用合一”。
六年级下册有一个“口语交际”,内容是“与××对话”。课上我让学生们知道了什么是对话?为什么要对话?怎样对话?等一些基本知识后,布置了一个作业:自己选择一个对象,就感兴趣的话题进行一次“面对面的对话”语文活动。
学生们立刻分头行动,兴趣盎然,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以下是一名学生的对话整理稿。
我与校长的对话,主题:关于校园安全
我:校长您好,我知道您工作很忙,谢谢您与我交流。我今天想聊的话题是“关于校园安全”。我想先请问您:校园安全教育包括哪些内容呢?
校长:校园安全教育涵盖了小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上课的安全、课间活动的安全,路上交通的安全及在校饮食的安全,等等。
我:哦,原来校园安全教育的内容那么多啊!这方面我们同学主要存在哪些问题呢?
校长:我们有些同学课间不文明游戏,喜欢追逐打闹;部分同学安全意识差,过马路时不注意左右看;还有,夏天天气热,一些男生喜欢瞒着大人私自去游泳,这些都是非常不安全的行为,要及时制止。
我:那学校是怎样对同学们进行教育的呢?
校长:1.加强宣传。学校准备通过升旗仪式、主题班会、霞小电视、观看宣传片等形式,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2.家校沟通。学校将联合家长的力量,一起来督促。3.实践演练。学校将不定期地进行安全逃生演练,培养学生应对危险自救的能力。
我:谢谢校长,我们一定会注意安全,保护自己。
教材与生活整合,生活融入课堂,教师指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在生活中用语文,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个性得以充分发展,学习效率成倍提升,更重要的是,他们感受到了语文喷射出的缤纷色彩,激荡起爱语文爱生活的热情。
4.“自牧”作业,追求“活练”
作业的目的是温故知新、锻炼能力、熟能生巧。所谓“自牧式”作业,就是打破以前的作业模式,在布置作业时圈出一片“空地”留给学生,让学生从自己实际需要出发,自己建设,自己耕耘,追求“活练”。
例:在教学完苏轼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后,我设计了以下作业(任选一项):(1)背诵并默写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2)《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发挥想象写一段话。(3)学习本课的另一首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比较两首诗中所描绘景物的异同。(4) 。显然,第一项作业是课堂的巩固,旨在积累语言。第二项是写话作业,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诗句。第三项是学法迁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第四项是特意留白,让学生自己选择。这几项作业难度不同,适用于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实际选择。
第二天的语文课上,学生背、读、写、演,各展其能,不仅较好地达到了巩固《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这首古诗的学习效果,更满足了学生认同需求,给学生以新奇感、兴奋感,大大地激发了学生学语文的热情。
“活教、活学、活用、活练”的语文课堂,是以人为本的、动态的、生长性的课堂,是学生们求知、做人的乐园。在这里,我们关注生命自然发展,我们享受语文教学的诗意与真谛。让我们的语文学习“活力四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