祥林嫂没有春天

来源 :语文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baosen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目标】
  1,梳理情节,分析祥林嫂的形象。
  2,分析祥林嫂悲剧的根源,领悟小说的深层意蕴。
  3,理解“祝福”景象的描写对刻画人物和突出主题的作用。
  【课时安排】
  两课时(学生需提前预习)。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梳理情节,分析祥林嫂形象。
  一、导入
  鲁迅先生说,悲剧是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今天,我们就通过学习他的小说《祝福》,一起来认识祥林嫂,走近祥林嫂,探讨她悲惨的生命轨迹。
  二、复述故事梗概
  学生快速浏览小说,复述祥林嫂的故事。六七分钟时间。
  注意:语言要简练:根据学生的复述,师生共同补充完整。培养学生的概括和归纳能力。
  三、走进祥林嫂的世界
  注意:一是要紧扣祥林嫂的几次肖像描写和再嫁时的表现来进行,二是要抓住人物描写(肖像和动作等)的语言,通过品味语言来感受人物命运的变化。通过提问,步步深入。
  1,祥林嫂第一次到鲁镇是怎样的状态,后来又有什么变化?
  肖像:“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但两颊还是红的”“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又只是顺着眼”。——新寡,穿着朴素,“脸色青黄”说明遭受婆婆虐待,“只是顺着眼”,说明善良、安分。
  表现:“整天地做,似乎闲着就无聊,又有力,简直抵得过一个男子。”——做工不懈,食物不论,力气不惜。勤快耐劳。
  变化:“她反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要求极低,反衬出在婆婆家的遭遇。
  2,祥林嫂再嫁时有什么表现?说明了什么?
  分析:拼命反抗,这是一种本能的反抗。一方面,她觉得妇女应该从一而终,不能再嫁;二是对婆婆虐待自己和婆家人绑架自己的痛恨:三是卖给深山老林自己不认识的人,对自己未来的生活无法预料,害十自未来的日子更加难过:四是为自己作为“人”的尊严和命运本能的抗争,不惜生命。
  然而,她还是失败了,委屈地和贺老六生活在了一起。
  注意: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分析。
  3,祥林嫂第二次到鲁镇时肖像有哪些变化?从中反映出什么?
  分析:与前面第一次来时比较,两颊和眼睛发生了变化,说明她被卖改嫁,丧夫失子,精神倍受刺激,内心极度悲伤。作者正是用白描手法,在对比中显示人物内心的痛苦和悲哀。
  4,这一次祥林嫂的表现怎么样呢?
  分析:接二连三的不幸遭遇使祥林嫂身心各方面都受到重创,尤其是内在的精神备受打击。
  5,祥林嫂一而再、再而三地遭受打击和不幸,种种状况把她推向了死亡的边缘。那么,祥林嫂临死前的肖像描写是什么样子?这些描写有何作用?
  学生找出肖像描写并分析后,教师根据学生分析作些引导或者补充。可能的补充:从这一次的肖像描写中可以看出,“眼珠间或一轮”,说明祥林嫂对生活已经绝望,精神已经彻底麻木,濒于死亡。“内中一个破碗,空的”说明她乞讨无路,生活陷于绝境,失去了生存最基本的物质保障,预示着她的死亡。
  6,祥林嫂临死之前向“我”提出的三个问题,我们怎么来认识?
  三个问题:(1)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2)那么,也就有地狱了?(3)那么,死掉的一家的人,都能见面的?
  学生分析后,教师补充:生与死的精神上最后的挣扎。既然没有尊严,失去意义,那就和死去的家人团聚吧。
  师:“我”的回答对祥林嫂起了什么作用?
  明确:加速了祥林嫂精神上的死亡。
  总结:祥林嫂是旧中国千百万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她勤劳、善良、朴实、顽强,但在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占统治地位的社会,她被践踏、被迫害、被愚弄、被鄙视,最后悲惨地死去了。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分析祥林嫂的死因,领悟小说的深层意蕴。
  一、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一起分析了祥林嫂这个人物形象。春天给人以无限的生机和希望,但给祥林嫂的却只有打击与绝望。是谁剥夺了祥林嫂的春天,使她成为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
  二、分析祥林嫂的死因,领悟小说深层意蕴
  1,祥林嫂的生活中有哪些人?他们是怎样对待祥林嫂的?
  明确:
  (1)祥林嫂的婆婆。逼迫祥林嫂干活,强迫她劳动:殴打祥林嫂;为了给小儿子娶亲,把祥林嫂从鲁四老爷家绑架了来并迅速卖给了贺家填的贺老六。
  (2)卫老婆子。旧农村中好事的、没有是非观念的人。
  (3)贺老六的哥哥。收房,又逼迫祥林嫂改嫁。
  (4)鲁四老爷。祥林嫂第一次到他家时,知道她是寡妇,他便“皱一皱眉”表示反感。发现祥林嫂被抢走,鲁四老爷说了两次“可恶!”“然而……”。第一次“可恶”的是婆婆“抢”的举动,给自己带来了麻烦。“然而”隐含的意思是:祥林嫂私自逃出,礼教不容;第二次说“可恶”是针对卫老婆子的,对卫老婆子先荐祥林嫂然后又合伙劫她,闹得沸反盈天,有损鲁家体面的行为不满。“然而”其行为是合乎礼法的,无可厚非。在祥林嫂死后,鲁四老爷又骂她是“谬种”,是因为节日的“祝福”喜庆氛围被冲淡了,显得不吉利。
  (5)四婶。她头一次留祥林嫂是看她能干,祥林嫂被婆家绑架走以后,她害怕给自己家惹麻烦。以后惦念祥林嫂不是因为关心她的命运,而是自己的佣人没有祥林嫂那样可心。以后祥林嫂再来,她“起初还踌躇”,后来倒是真心怜悯祥林嫂,留下她。但是祥林嫂没有以前那样灵活能干了,四婶开始“不满”,进而“警告”,最后把祥林嫂赶出家门。可以说四婶只是把祥林嫂当做一件工具来看。
  (6)柳妈。她主观愿望还是想为祥林嫂好,救她跳出苦海,实际上却给自己的姐妹造成了难以承受的精神重压,把祥林嫂推向更恐怖的深渊之中。同情他人,也把他推向深渊,柳妈正是这样一个同情祥林嫂而又给她痛苦的人。
  (7)鲁镇的女人们。她们听祥林嫂悲惨的故事,有同情的成分,也把它当做无聊生活的一种调剂。
  (8)茶房。他对祥林嫂的死是冷漠的,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还不是穷死的?”足以证明。
  (9)“我”。被成为乞丐的祥林嫂拦住时,首先想拿几个铜板来打发她。当祥林嫂问“我”三个问题时,“我”支支吾吾,不敢负责任。只是在祥林嫂死后心里觉得“不安”,不过这样的内疚也是暂时的。
  2,生活在这样一群人中,祥林嫂的命运会是什么样子?
  参考:
  鲁四老爷类人:固守着落后的封建思想,恪守着自己的行为,并且影响着别人,特别是祥林嫂,客观上使祥林嫂走向了悲剧。
  婆婆和贺老六的家人:封建家族观念的根深蒂固使祥林嫂失去自己的家,居无定所。
  周围的人们:一群社会弱势群体。思想:他们的观念受到封建思想比如礼教、迷信的严重束缚;态度:他们对同样属于弱势群体的祥林嫂冷眼旁观,冷漠,缺少同情心;即使有同情心,也以不损害自己的利益为前提。
  这些人的思想和行为构成了祥林嫂生活的社会环境,它使祥林嫂的生活每下愈况,思想也深受影响,对所谓的鬼神深信不疑,年纪轻轻头发便“花白”直至“全白”。同时,在这样 的艰难中,祥林嫂也一直在同命运抗争,比如,听了柳妈讲的阴司之事,她用了一年多的工钱毫不怀疑地去“捐门槛”;临死的时候,还在怀疑魂灵的有无。但这些抗争都没有用。
  3,祥林嫂悲剧的原因是什么?同学们可以从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两方面来思考。
  要给学生足够时间,让他们静静读书,然后交流、回答,并结合文本说明理由。学生回答可以自由一些,要具体一些,只要能自圆其说就可以。参考:
  直接原因:(1)冻死的。(2)穷死的。(3)丧失了劳动能力。(4)被鲁四老爷辞掉了。(5)精神受到极大打击,最后崩溃……
  间接原因:
  (1)夫权要求守节,族权可以将祥林嫂卖出,卖出以不能守节为前提,表明这种族权违反夫权,以暴力强制为特点,而这种野蛮却被视为常规。这证明封建礼教本身是野蛮和荒谬的。
  (2)所有的人包括祥林嫂自己,都认为寡妇再嫁是不对的:所有的人也都认为是有一个阴间存在的,这个阴间的道德标准是与阳间一致的。这就是集体无意识。
  (3)旧的礼教已经以一种神圣的标准、公理的化身被当时的人们不自觉地接受并维护着、遵守着,已经化为血肉而成为生活的一部分了,它不是以一种凶恶的被人反感、对抗的形式吞噬、残害人,而是以一种人人自觉奉为神圣、公理、正确的形式吞噬、残害人,又在这种吞噬、残害中获得一种维护正义的快意,这正是封建礼教吃人的可怕之处。
  三、深层探究
  师:小说中三次写到“祝福”景象,这有什么深层含意和作用?
  学生找出有关描写,思考、交流并回答。
  注意:此环节应根据学生情况灵活处理。整体基础好的学生宜独立思考,整体基础差的学生可以采用思考后小组讨论的形式。
  参考:
  第一次是描写鲁镇上各家准备“祝福”的情景,交代人物活动的社会环境。“祝福”是“鲁镇年终的大典”。这不仅仅是富人们的事情,而且是穷人的事情,“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操劳福礼是女人们的事,而“祝福”的活动却是要女人们走开的。这样的交代,告诉了人们,男尊女卑的传统风俗依旧,人们的思想意识依旧,千年来女性的地位和压在妇女头上的精神枷锁依旧。这样的环境描写,预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性,也预示了祥林嫂悲剧的必然性,更揭示出了祥林嫂悲剧的典型性。
  第二次是对鲁四老爷家“祝福”的描写。“祝福”本身就是旧社会中一项带有迷信色彩的民俗活动。初到鲁四老爷家的祥林嫂还能“享有”预备福礼的辛劳,可到了后来,就连这点辛劳的权利也都失去了。特定的环境描写,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同时也增强了人物形象的真实性与感染力。
  第三次是结尾通过“我”的感受来描写“祝福”景象。祥林嫂死亡的惨象和天地圣众“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的气氛,形成鲜明的对照,人们对于这样的惨剧,不但没有感到恐怖,相反,整个鲁镇照旧浸沉在欢乐的氛围之中,似乎天地圣众都在享受牲醴和香烟,鲁迅先生借此表达的是对整个鲁镇的绝望和无可奈何的情绪。同时在布局上也起到首尾呼应,使小说的结构更臻完善的作用。
  小说中三次年底的“祝福”作为一个时间标志,把祥林嫂的人生悲剧串联了起来,形成了清晰的发展脉络。作者巧妙地把祥林嫂悲剧性格上的几次重大变化,都集中在鲁镇“祝福”这一特定场景中,不但表现了祥林嫂悲剧的典型环境,而且也印下了祥林嫂悲惨一生的足迹。
  四、作业
  就小说《祝福》中的祥林嫂写一篇人物评论,题目:祥林嫂没有春天。
  【教学设计说明】
  《祝福》一直是传统的经典篇目。阅读小说,首先要解决的就是情节的梳理和把握问题,也就是一般意义上所说的文章写了什么内容,这是学习小说的第一要素。这个问题不解决好,后面的问题比如分析人物便不好解决,学生会感到很“生”,“生”极易导致教师唱独角戏,进而形成满堂灌的状态,因此要给足学生时间来阅读文本,这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和前提。
  小说最重要的要素是人物,因此一堂课最重要的就应该是分析人物,这是不能动摇的教学思想。《祝福》的主要人物是祥林嫂,因此应该紧紧围绕祥林嫂来设计课堂教学,这是不容置疑的。设计过程中,应该紧紧抓住祥林嫂的几次肖像描写的变化来分析她的思想和性格特征,展示她的形象全貌,以便全面认识这个人物。
  祥林嫂的形象在当时的广大农村有代表性,因而也就拥有了典型意义。分析生活在祥林嫂周围的人物以及他们的思想和生活状态对于探讨祥林嫂的死因具有无比重要性,这也会使课堂对文本的分析有一定深度,从而提高学生分析小说的能力(这本身就是一种学习、阅读小说的方法)。因而,第二节课意图拓开学生的思路,从另一个角度来解读这篇小说。
  在设计过程中,笔者—直力图从学生学习的角度考虑各个环节,使学生能够真正动起来;同时,努力使学生能够在课堂上静静地读书,深入地思考,然后交流、分享,力避热闹的、华而不实的小组合作、讨论;内容的处理上也力求整节课完整、纯净,不旁骛,更不拓展。
其他文献
文学教学是中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培育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至关重要。随着多媒体的发展,以影视文学为主流的视觉文化日益冲击着文本文化,不可避免地也给语文教育中的文学教学带来崭新思考。由张冲主编的《文本与视觉的互动:英美文学电影改编的理论与应用》一书,在文本与视觉交互的崭新视野下,从多个层面探讨了英美文学在新时代的传播与发展,这也为文学教学提供了一个可借鉴的思路与参考。  视觉文化与文本交互视
教育的基本问题年年相似年年同,但是,2011年仍有一些令人难忘的重大事件,刻画出强烈的年代特征。  一是“虎妈狼爸”的教育。美国华裔教授蔡美儿的一本《虎妈战歌》,使得“中国虎妈”风靡世界。而后,又有鼓吹“三天一顿打,孩子进北大”的“中国狼爸”登场。其背后则是一个“如狼似虎”的教育环境:炽烈的择校竞争、沉重的学业负担。在“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商业鼓噪下,众多儿童被逼入“赢在起点,输在终点”的悲惨人生
●训练内容  习作要求是:“啊,我发现了……”你一定有过这样兴奋的时刻吧?这次习作,就请你把自己的“发现”写出来,让大家与你共享“发现”的快乐。所写的内容不限,可以写平时观察中的发现,可以写学习中的发现,也可以写实验、制作中的发现,只要是你自己的发现就行。写的时候,要注意把发现了什么以及发现的过程写清楚。题目可以用“我发现了”,也可以根据你所写的具体内容自己拟定题目。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
[写话内容]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练习4“说说写写”《可爱的动物》。写话要求:观察一种生活中常见的动物,说说它的样子,再用几句话写下来。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在低年段综合性学习中指出:要“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本次写话通过猜谜来激发学生写话的兴趣,让学生认真观察,抓住动物的特点练习先说,在说的基础上进行写话,从而做到说写结合,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自2001秋季开始试验,如今已全面实施。我县从2004年秋季开始进入课改实验。在推进课改实验的过程中,笔者广泛深入学校,走进课堂,积极参与课改实验的调研与指导。通过对课改实验教师教学行为的诊断与分析,发现我县农村小语阅读课堂教学与课改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现撷取两个带有普遍性的教学案例,略作分析,试求探索适合农村教学特点的教学思路,希望能给老师们一些启示。    案例分析  【案例
作文作为一种综合的智力技能。模仿与创造总是交织、糅合在一起的,这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恰当、有效地使用例文,恰恰可以为学生指点迷津。那么,在小学生习作指导中该如何使用例文才能做到恰当、有效呢?    一、感悟内容,体验情感。在赏读中学会选材    叶圣陶先生曾经指出:“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这句话也可以用来指导我们的习作教学。目前,在小
2016年,荣维东教授的专著《交际语境写作》于语文出版社出版;2018年,该著作再版。作者提出了交际语境写作这样一个有价值的前瞻性问题,并对交际语境范式的发生发展、理论依据、知识要素、运行机制以及写作策略作了深入系统的研究,这对我国语文写作教学已经产生也必将继续产生重要影响。交际语境写作主要由“交际”“语境”“语篇”三个呈内在关联的子命题构成,以下围绕这三个命题及其关系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写作
《长恨歌》作于元和元年(806),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成名作。清代学者赵翼在《瓯北诗话》中说:“香山诗名最著,及身已风行海内,李谪仙后一人而已……盖其得名,在《长恨歌》一篇。”赵翼的评价颇能代表学界对白居易诗歌成就的主流看法。或许是咏吟对象太特殊,或许因为故事情节太感人,白居易在世时,这首诗的名气就已经很大了,甚至有歌妓在别人面前夸口说:“我能诵白学士《长恨歌》,岂与他妓等哉!”就连唐宣宗都在写给
统编本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收录了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一文。此文创作于元丰六年(1083年)十月,是苏轼黄州文学的精品,亦是其谪居生涯的精神结晶。全文虽仅85字,在苏氏小品文中短小罕见,但是其中寄寓的生命诉求却极为丰富。因为篇幅短小,文章书写,如叙事、描写、抒情皆点到即止,这无疑也增大了文章理解和课堂教学的难度。  许多解读尝试将“闲人”作为理解文章主旨的切口,教材配套教参亦主张“贬谪的悲凉、人生的
编者按:2008年我们刊发了程永超老师的《文言文教学:行于“文”“言”之中》、周保华老师的《也谈“文言文教学:行干‘文’‘言’之中”》等文,阐释了如何在文言文教学中处理好“文”与“言”的关系。本期我们刊发三篇文言文教学设计,在实践层面对文言文教学问题进行再探讨。  《人琴俱亡》为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文,所在单元主题为“至爱亲情”,本文侧重表现深厚的兄弟情谊。全文语言简洁,寥寥数十字,叙事曲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