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培养高素质的IT人才,是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进行专业教育和素质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的要求。
一、所需知识结构与素质结构的要求
职业院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的知识与素质应从如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增强和提高。
1.理论知识结构
(1)公共课。主要是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包括政治理论知识、法学知识、伦理道德知识,还有数学物理知识,外语知识;专业技术课;岗位技术课;素质拓展课。包括文化艺术、历史等知识。
2.素质知识结构。①思想道德素质。主要是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良好的职业道德观;②身体心理素质;③业务素质。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丰富的专业知识以及运用综合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反映了专业人才的业务素质。此外,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勇于探索的进取精神也是成功人士所必须的素质。④文化素质。专业人才也应对本民族和国外文化有一定了解,这样才能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才。
从以上分析可见,将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结合进行是可行的。周远清在“素质、素质教育、文化素质教育”一文中也提出:素质教育思想强调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为一体,或者说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要更加注重素质的提高。
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育与素质结构应思考的两个问题
从前面的分析可见,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可结合进行,我们的实践也说明了这一点。但从目前对素质教育本质内涵的认识人们也有不同看法,在实践中也有不同效果。
1.素质教育能否代替专业教育。①素质教育与“过窄的专业教育”不应对应起来,不应片面夸大素质教育有紧密关系,但不是必然关系。“通才”的成长即与专业有关,也与素质教育有关。②应认真研究大学教育如何与中学素质教育衔接,不应对大学生本来应在中学阶段形成的素质在大学期间“补缺”作为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与形式。
2.素质教育是否是均衡发展的统一模式。①不应仅以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为目的实施素质教育。这样可能形成“千校一面”的素质教育模式。这本质上是不分专业类型、不分层次、不求特色的所谓“普遍、适用的统一模式”。②大学教育中的科学教育不是过多过强了,而应继续加强科学教育。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创新型知识、高科技的应用及其务业化在经济与社会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目前,随着WTO的到来,我国经济面临巨大压力,更应以科学教育为本,在加强科学教育的同时,不能忽视素质教育,要同时实施素质教育。
基于上述的分析,针对我国各种类型、不同层次和各个科类的高校而言,素质教育应是一种教育理念和指导思想。在实践中体现为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和多样性的新型教育模式。
三、专业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对专业人才实施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时,核心的内容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浙江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计算机专家)潘云鹤在“大学应加强创新文化建设”一文中指出如下二点:
1.引导学生建立独特的知识结构。创新的思想总是生长在与众不同的知识结构上。
2.鼓励探索式、研究式和批判式学习。边研究边学习,不仅能学会解决问题,而且学会提出问题。批判式学习不仅可以多方位、多视角思考问题和发现问题,同时能培养学生独立思维的精神,崇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价值观。
为更好地培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学实践中应避免教条主义,应多采用启发式教学。给学生留下足够的独立思考余地,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可让学生参加科研项目,在研究过程中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低年级学生偏重于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高年级学生应偏重于分析、设计与系统开发。
四、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结合进行的实践
近几年来,武汉理工大学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学实践中,一直注重专业教学与素质教育的结合进行,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主要目标。
1.在本专业培养方案中体现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并举。在每年的新培养方案的制订中,特别是1999年教育部新专业目录出台后,我们将本专业教学计划分为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选修课、跨专业选修课等。公共基础课包含政治、军事、法学、外语等课程;专业基础课包括相关专业(信息类专业)课程;跨专业选修课含文艺、历史、管理、经济等人文、社会、经管等方面的课程。
2.在课程教学与实践环节中体现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几年来,我们在“计算机科学概论”和“数据结构”等课程的教学和实践环节中同时进行专业教育和素质教育。“计算机科学概论”是一门非常重要的低年级专业入门性、引导性专业课。它主要从学生学习中普遍关心的问题出发,就学科特点、学科形态、历史渊源、发展变化、典型方法、学科知识组织和分类体系、各年级课程重点以及如何认识计算机科学、如何学好计算机科学等问题从科学哲学和高级科普的角度去回答学生的疑问,将学生正确地引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领域。在本课程教学中,即有理论教学又有实验课时;即要讲授专业知识,又要介绍哲学、历史、数学、物理等方面的知识,对专业入门与素质提高,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在教学课程和课程实践中,我们组织了若干名学生参加了湖北省教改项目“计算机科学概论多媒体课件”和教育部网络课程项目“计算机科学导论网络课程”的研究与开发工作,进一步提高了学生们的专业水平,也增加了他们勇于探索、求实进取、团结协作的科研道德与综合素质。这些同学中有的被推荐或考上硕士研究生,有的被华为等著名公司吸纳为技术人员。在进一步的学习和工作中,他们都表现出了很好的专业能力和很高的素质水平。
“数据结构”是本专业非常重要的骨干专业课程,它涉及各种离散结构(如线性表、链、栈、队列、字符串、树、图、查找、排序、文件的组织等)在计算机上如何存储和处理。现代计算机是信息处理的工具,信息处理系统的工作、信息的形式多种多样,信息处理系统也涉及社会的各个领域,要用到数学、管理、控制、电子等方面的知识。在本课程的教学与实践环节中,我们也组织了若干学生参与小型应用系统、多媒体课件、网络课程的研究与开发。经过这些理论教学与研究开发的综合训练,学生们在专业知识学习过程中,综合素质也有了较大提高。这些学生中有些考上北大、清华、国防科大、上海交大、复旦、武汉理工大学的硕士、博士研究生,有的被著名IT企业招入为技术人员,为国家的建设起到了自己的作用。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是一个综合性很强、不断发展变化的学科。国家对IT人才的需求规格也随社会的不断发展而充实新的内容。只有具有较强专业知识和较高综合素质的人才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才能适应本专业发展的变化。
从本专业人才结构和素质要求来看,作为一个成功的IT人士,上述两方面缺一不可。同时基于专业知识结构和素质要求的互相兼容性,在大学教育过程可以将这二种教育融合一起进行实施。经过我们这几年的实践,效果是明显的,人才培养也是有效的。
一、所需知识结构与素质结构的要求
职业院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的知识与素质应从如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增强和提高。
1.理论知识结构
(1)公共课。主要是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包括政治理论知识、法学知识、伦理道德知识,还有数学物理知识,外语知识;专业技术课;岗位技术课;素质拓展课。包括文化艺术、历史等知识。
2.素质知识结构。①思想道德素质。主要是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良好的职业道德观;②身体心理素质;③业务素质。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丰富的专业知识以及运用综合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反映了专业人才的业务素质。此外,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勇于探索的进取精神也是成功人士所必须的素质。④文化素质。专业人才也应对本民族和国外文化有一定了解,这样才能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才。
从以上分析可见,将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结合进行是可行的。周远清在“素质、素质教育、文化素质教育”一文中也提出:素质教育思想强调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为一体,或者说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要更加注重素质的提高。
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育与素质结构应思考的两个问题
从前面的分析可见,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可结合进行,我们的实践也说明了这一点。但从目前对素质教育本质内涵的认识人们也有不同看法,在实践中也有不同效果。
1.素质教育能否代替专业教育。①素质教育与“过窄的专业教育”不应对应起来,不应片面夸大素质教育有紧密关系,但不是必然关系。“通才”的成长即与专业有关,也与素质教育有关。②应认真研究大学教育如何与中学素质教育衔接,不应对大学生本来应在中学阶段形成的素质在大学期间“补缺”作为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与形式。
2.素质教育是否是均衡发展的统一模式。①不应仅以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为目的实施素质教育。这样可能形成“千校一面”的素质教育模式。这本质上是不分专业类型、不分层次、不求特色的所谓“普遍、适用的统一模式”。②大学教育中的科学教育不是过多过强了,而应继续加强科学教育。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创新型知识、高科技的应用及其务业化在经济与社会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目前,随着WTO的到来,我国经济面临巨大压力,更应以科学教育为本,在加强科学教育的同时,不能忽视素质教育,要同时实施素质教育。
基于上述的分析,针对我国各种类型、不同层次和各个科类的高校而言,素质教育应是一种教育理念和指导思想。在实践中体现为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和多样性的新型教育模式。
三、专业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对专业人才实施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时,核心的内容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浙江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计算机专家)潘云鹤在“大学应加强创新文化建设”一文中指出如下二点:
1.引导学生建立独特的知识结构。创新的思想总是生长在与众不同的知识结构上。
2.鼓励探索式、研究式和批判式学习。边研究边学习,不仅能学会解决问题,而且学会提出问题。批判式学习不仅可以多方位、多视角思考问题和发现问题,同时能培养学生独立思维的精神,崇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价值观。
为更好地培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学实践中应避免教条主义,应多采用启发式教学。给学生留下足够的独立思考余地,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可让学生参加科研项目,在研究过程中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低年级学生偏重于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高年级学生应偏重于分析、设计与系统开发。
四、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结合进行的实践
近几年来,武汉理工大学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学实践中,一直注重专业教学与素质教育的结合进行,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主要目标。
1.在本专业培养方案中体现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并举。在每年的新培养方案的制订中,特别是1999年教育部新专业目录出台后,我们将本专业教学计划分为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选修课、跨专业选修课等。公共基础课包含政治、军事、法学、外语等课程;专业基础课包括相关专业(信息类专业)课程;跨专业选修课含文艺、历史、管理、经济等人文、社会、经管等方面的课程。
2.在课程教学与实践环节中体现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几年来,我们在“计算机科学概论”和“数据结构”等课程的教学和实践环节中同时进行专业教育和素质教育。“计算机科学概论”是一门非常重要的低年级专业入门性、引导性专业课。它主要从学生学习中普遍关心的问题出发,就学科特点、学科形态、历史渊源、发展变化、典型方法、学科知识组织和分类体系、各年级课程重点以及如何认识计算机科学、如何学好计算机科学等问题从科学哲学和高级科普的角度去回答学生的疑问,将学生正确地引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领域。在本课程教学中,即有理论教学又有实验课时;即要讲授专业知识,又要介绍哲学、历史、数学、物理等方面的知识,对专业入门与素质提高,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在教学课程和课程实践中,我们组织了若干名学生参加了湖北省教改项目“计算机科学概论多媒体课件”和教育部网络课程项目“计算机科学导论网络课程”的研究与开发工作,进一步提高了学生们的专业水平,也增加了他们勇于探索、求实进取、团结协作的科研道德与综合素质。这些同学中有的被推荐或考上硕士研究生,有的被华为等著名公司吸纳为技术人员。在进一步的学习和工作中,他们都表现出了很好的专业能力和很高的素质水平。
“数据结构”是本专业非常重要的骨干专业课程,它涉及各种离散结构(如线性表、链、栈、队列、字符串、树、图、查找、排序、文件的组织等)在计算机上如何存储和处理。现代计算机是信息处理的工具,信息处理系统的工作、信息的形式多种多样,信息处理系统也涉及社会的各个领域,要用到数学、管理、控制、电子等方面的知识。在本课程的教学与实践环节中,我们也组织了若干学生参与小型应用系统、多媒体课件、网络课程的研究与开发。经过这些理论教学与研究开发的综合训练,学生们在专业知识学习过程中,综合素质也有了较大提高。这些学生中有些考上北大、清华、国防科大、上海交大、复旦、武汉理工大学的硕士、博士研究生,有的被著名IT企业招入为技术人员,为国家的建设起到了自己的作用。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是一个综合性很强、不断发展变化的学科。国家对IT人才的需求规格也随社会的不断发展而充实新的内容。只有具有较强专业知识和较高综合素质的人才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才能适应本专业发展的变化。
从本专业人才结构和素质要求来看,作为一个成功的IT人士,上述两方面缺一不可。同时基于专业知识结构和素质要求的互相兼容性,在大学教育过程可以将这二种教育融合一起进行实施。经过我们这几年的实践,效果是明显的,人才培养也是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