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青铜剑的类型繁多,本文挑选比较有代表性的三种类型进行比较说明。分别为:巴蜀地区柳叶型青铜剑、吴越青铜剑以及秦青铜剑。他们分别代表了青铜剑的雏形、鼎盛和最后的绝唱。
关键词:巴蜀柳叶型青铜剑;吴越青铜剑;秦青铜剑
《左传》有云:“国之大事,唯祀与戎。”古人将祭祀与战争放在最重要的地位,视为国家大事。“古之言兵必言剑”。剑有着“百兵之君”的美称,剑作为中国武器的代表,在古代战场上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金属剑始于商代,青铜材质,一般剑身较短,制作也较粗糙。春秋晚期后,青铜剑的制作技艺达到成熟,形制趋于稳定,功能也逐渐从兵器向礼器过渡,可见青铜剑在古代有着重要的作用和特殊意义。作为兵器使用,具有进攻和防御的功能,重在实用。若作为装饰佩剑,重在外形华丽美观,和衣冠带佩一样。剑的外观形制,能够代表主人的身份、阶级,地位愈高,则愈讲究。因此兵器之精美,以剑居首位。春秋战国时期,为贵族阶级身份的标志。青铜剑反映着主人的身份地位,记录着一些重大的事件。在主人生前备受珍视,身后成为随葬品。
青铜剑的材料组成,青铜属于铜、锡合金或铜、锡、铅合金。《考工记》中记载了铸造各类青铜器所用合金成分,即“六齐”,“齐”就是“剂”,六齐即六种青铜配方。这是目前已知世界上最早关于合金成分的记载。原文是“金有六齐:六分其金而锡居一 ,谓之钟鼎之齐; 五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斧斤之齐;四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戈戟之齐;三分其金而锡居一, 谓之大刃之齐;五分其金而锡居二,谓之削杀矢之齐;金锡半,谓之釜燧之齐。”青铜剑就是大刃。然则青铜剑的材料比例并非完全按照大刃之齐的比例,通常都有变化,所以“六齐”,只能看做是制作青铜器的大致的指导方案,青铜剑材料的配比也随着青铜工艺水平的提升而不断变化着。
青铜剑的类型繁多,本文挑选比较有代表性的三种类型进行比较说明。分别为:巴蜀地区柳叶型青铜剑、吴越青铜剑以及秦青铜剑。他们分别代表了青铜剑的雏形、鼎盛和最后的绝唱。
古巴蜀地区的柳叶型青铜剑出现的时间很早,起源于公元前三千纪的近东文明区,往东经西亚、中亚后,分南北两条线路,辗转传入古巴蜀地区。应当是后来中原地区青铜剑的雏形,典型的巴蜀式青铜剑是柳叶形短剑,长度一般在十几到二十厘米之间,也有达到30厘米的,称之为匕首也不为过。其特征是扁茎、茎上多有穿孔、通常无格、剑身呈柳叶形、剑茎与剑身同时铸成,茎与木片固定成为握柄。这种剑可分两类,一类剑身较宽而薄,中起脊,两侧有血槽,剑茎多浅刻虎纹和巴蜀符号;另一类剑身较窄而厚,不见纹饰符号。这类剑型,一般称之为“巴蜀柳叶形青铜剑”。柳叶形青铜剑除了砍削劈刺的功能外,还具有投掷的功能。
春秋战国时期,南方吴、越之剑精益求精跃居首位。目前吴、越地区发现最早的剑,可能在西周初期。越王勾践剑的发现,曾震惊中外,成为稀世珍宝。
吴越青銅剑结构组成,由剑身、茎与格三部分组成。剑身最前端为锋,正中多有突起之棱为脊,脊两旁坡下部分为从,左右两从合称腊;从的两边为刃,茎即是剑柄,茎的外端称为剑首,茎与剑身之间加有护手,截面为菱形、唇形等,称作格。
吴越国的铸剑技术之所以有如此高的历史地位.是由于会稽一带丰富的铜、铅、锡等矿藏资源为铸剑提供了必需的物质条件保障.同时这里有大量的专业人才,涌现出诸如欧冶子、干将、莫邪等许多名垂青史的铸剑大师。
吴越王剑是此类青铜剑中杰出代表,目前出土存世的吴越王家剑仅有二、三十把,一般剑茎为圆柱形或圆筒。剑首为圆形盘,盘上铸有同心圆或几何对称图形,早起也有喇叭口的,剑茎上通常有2个圆箍。剑格成凹型或菱形,格上有兽面纹雕饰或镶嵌宝石、金银线等。剑刃前部有向内收缩成两肩。剑身及格多做鎏金银处理,浮雕透雕,菱形氧化纹,有些剑身上有铭文。长度通常在40~60厘米之间。属于青铜短剑。
吴越青铜剑有三绝:一绝为“剑首同心圆”。越王勾践剑剑首就有11圈同心圆,这类青铜剑,应该是采用分铸工艺。二绝为“复合双色剑”指呈现两种颜色的青铜剑,剑脊发黑,剑从及两刃泛白,以越王州句复合剑为代表,研究人员认为该技术是采用低锡青铜制作韧性好的剑脊,用高锡青铜制作强度和硬度高的剑从,通过榫卯结构以二次铸造“铸接法”将剑脊和剑从结合成一体,得到刚柔兼具的青铜双色复合剑。三绝是“菱形纹饰”指青铜剑身装饰的黑色菱形几何暗格花纹,是通过锡基合金粉末涂覆于青铜剑表面,经加热扩散到青铜剑基体之中形成。在氧化铬作用下,形成黑黄相间的菱形纹饰。
秦始皇陵出土的秦剑,比较完整的共计17把,规格较一致。茎较扁,一字格,圆首、剑身扁、窄、长,最宽处仅3.5厘米左右。脊两边还有两道棱,剑身一侧能看见四个面,两侧共八个面。长度普遍在80~90厘米左右,属于青铜长剑。由于青铜性脆,越长需要的工艺越高,既窄又薄的秦青铜长剑充分说明了秦制剑技术的高超。
有资料称,秦青铜剑的韧性惊人。“有一口剑,被一具150公斤重的陶俑压弯了,弯曲度超过45度。当陶俑被移开的一瞬间,奇迹发生,青铜剑反弹平直,自然还原”,这些流传虽然似经过了艺术加工,可信度不高,但相信未必是空穴来风。这种“记忆金属”技术确实令人惊叹。合理的铜锡分布使秦剑韧性和强度结合的恰到好处。
古青铜剑铸造工艺,一般采用双合范铸造,陶范、石范均可,陶范成分主要为石英砂和粘土。而且母范、外范与内范、外范上的涂泥选用的材料粗细不同。按照两边对称形状分别做出上、下两件范,留出定位榫卯记号在剑首端部开出浇口,两范对准组合,立放捆紧后,浇注青铜液即成,一次浇铸而成(称浑铸法)。巴蜀典型的柳叶形剑,就是属于一次浇注而成。至于制范的材料,借鉴制陶技术的经验,有些青铜剑铸造工艺复杂,采用分段铸造,然后又采用铸合法连接各个结构部件,称分铸法。
青铜剑,是一种精神象征。古人说,青铜剑为天地之精华所致,为难得而神圣的精粹。青铜剑因合金配比、温度、工艺不同而各有差异,陶范浇铸的特点使得从未出现过两柄相同的剑,每把剑都有自己的特点和精髓,正是这样,才使得存世的每一把剑都弥足珍贵,他们代表着时代的精神和民族的精神。
参考文献:
[1]朱利尧.《越式青铜剑及其工艺特点》.《中国集体经济》2013年20期.
[2]周勇.《古巴蜀柳叶形青铜剑来源再探》.《新西部》2013.17期.
[3]郑利平.《中国古代青铜剑的技术分析》.《金属世界》2008年2期.
作者简介:惠建民,男,汉,1983-12,江苏无锡人,本科,职称:助讲,研究方向:计算机艺术设计
关键词:巴蜀柳叶型青铜剑;吴越青铜剑;秦青铜剑
《左传》有云:“国之大事,唯祀与戎。”古人将祭祀与战争放在最重要的地位,视为国家大事。“古之言兵必言剑”。剑有着“百兵之君”的美称,剑作为中国武器的代表,在古代战场上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金属剑始于商代,青铜材质,一般剑身较短,制作也较粗糙。春秋晚期后,青铜剑的制作技艺达到成熟,形制趋于稳定,功能也逐渐从兵器向礼器过渡,可见青铜剑在古代有着重要的作用和特殊意义。作为兵器使用,具有进攻和防御的功能,重在实用。若作为装饰佩剑,重在外形华丽美观,和衣冠带佩一样。剑的外观形制,能够代表主人的身份、阶级,地位愈高,则愈讲究。因此兵器之精美,以剑居首位。春秋战国时期,为贵族阶级身份的标志。青铜剑反映着主人的身份地位,记录着一些重大的事件。在主人生前备受珍视,身后成为随葬品。
青铜剑的材料组成,青铜属于铜、锡合金或铜、锡、铅合金。《考工记》中记载了铸造各类青铜器所用合金成分,即“六齐”,“齐”就是“剂”,六齐即六种青铜配方。这是目前已知世界上最早关于合金成分的记载。原文是“金有六齐:六分其金而锡居一 ,谓之钟鼎之齐; 五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斧斤之齐;四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戈戟之齐;三分其金而锡居一, 谓之大刃之齐;五分其金而锡居二,谓之削杀矢之齐;金锡半,谓之釜燧之齐。”青铜剑就是大刃。然则青铜剑的材料比例并非完全按照大刃之齐的比例,通常都有变化,所以“六齐”,只能看做是制作青铜器的大致的指导方案,青铜剑材料的配比也随着青铜工艺水平的提升而不断变化着。
青铜剑的类型繁多,本文挑选比较有代表性的三种类型进行比较说明。分别为:巴蜀地区柳叶型青铜剑、吴越青铜剑以及秦青铜剑。他们分别代表了青铜剑的雏形、鼎盛和最后的绝唱。
古巴蜀地区的柳叶型青铜剑出现的时间很早,起源于公元前三千纪的近东文明区,往东经西亚、中亚后,分南北两条线路,辗转传入古巴蜀地区。应当是后来中原地区青铜剑的雏形,典型的巴蜀式青铜剑是柳叶形短剑,长度一般在十几到二十厘米之间,也有达到30厘米的,称之为匕首也不为过。其特征是扁茎、茎上多有穿孔、通常无格、剑身呈柳叶形、剑茎与剑身同时铸成,茎与木片固定成为握柄。这种剑可分两类,一类剑身较宽而薄,中起脊,两侧有血槽,剑茎多浅刻虎纹和巴蜀符号;另一类剑身较窄而厚,不见纹饰符号。这类剑型,一般称之为“巴蜀柳叶形青铜剑”。柳叶形青铜剑除了砍削劈刺的功能外,还具有投掷的功能。
春秋战国时期,南方吴、越之剑精益求精跃居首位。目前吴、越地区发现最早的剑,可能在西周初期。越王勾践剑的发现,曾震惊中外,成为稀世珍宝。
吴越青銅剑结构组成,由剑身、茎与格三部分组成。剑身最前端为锋,正中多有突起之棱为脊,脊两旁坡下部分为从,左右两从合称腊;从的两边为刃,茎即是剑柄,茎的外端称为剑首,茎与剑身之间加有护手,截面为菱形、唇形等,称作格。
吴越国的铸剑技术之所以有如此高的历史地位.是由于会稽一带丰富的铜、铅、锡等矿藏资源为铸剑提供了必需的物质条件保障.同时这里有大量的专业人才,涌现出诸如欧冶子、干将、莫邪等许多名垂青史的铸剑大师。
吴越王剑是此类青铜剑中杰出代表,目前出土存世的吴越王家剑仅有二、三十把,一般剑茎为圆柱形或圆筒。剑首为圆形盘,盘上铸有同心圆或几何对称图形,早起也有喇叭口的,剑茎上通常有2个圆箍。剑格成凹型或菱形,格上有兽面纹雕饰或镶嵌宝石、金银线等。剑刃前部有向内收缩成两肩。剑身及格多做鎏金银处理,浮雕透雕,菱形氧化纹,有些剑身上有铭文。长度通常在40~60厘米之间。属于青铜短剑。
吴越青铜剑有三绝:一绝为“剑首同心圆”。越王勾践剑剑首就有11圈同心圆,这类青铜剑,应该是采用分铸工艺。二绝为“复合双色剑”指呈现两种颜色的青铜剑,剑脊发黑,剑从及两刃泛白,以越王州句复合剑为代表,研究人员认为该技术是采用低锡青铜制作韧性好的剑脊,用高锡青铜制作强度和硬度高的剑从,通过榫卯结构以二次铸造“铸接法”将剑脊和剑从结合成一体,得到刚柔兼具的青铜双色复合剑。三绝是“菱形纹饰”指青铜剑身装饰的黑色菱形几何暗格花纹,是通过锡基合金粉末涂覆于青铜剑表面,经加热扩散到青铜剑基体之中形成。在氧化铬作用下,形成黑黄相间的菱形纹饰。
秦始皇陵出土的秦剑,比较完整的共计17把,规格较一致。茎较扁,一字格,圆首、剑身扁、窄、长,最宽处仅3.5厘米左右。脊两边还有两道棱,剑身一侧能看见四个面,两侧共八个面。长度普遍在80~90厘米左右,属于青铜长剑。由于青铜性脆,越长需要的工艺越高,既窄又薄的秦青铜长剑充分说明了秦制剑技术的高超。
有资料称,秦青铜剑的韧性惊人。“有一口剑,被一具150公斤重的陶俑压弯了,弯曲度超过45度。当陶俑被移开的一瞬间,奇迹发生,青铜剑反弹平直,自然还原”,这些流传虽然似经过了艺术加工,可信度不高,但相信未必是空穴来风。这种“记忆金属”技术确实令人惊叹。合理的铜锡分布使秦剑韧性和强度结合的恰到好处。
古青铜剑铸造工艺,一般采用双合范铸造,陶范、石范均可,陶范成分主要为石英砂和粘土。而且母范、外范与内范、外范上的涂泥选用的材料粗细不同。按照两边对称形状分别做出上、下两件范,留出定位榫卯记号在剑首端部开出浇口,两范对准组合,立放捆紧后,浇注青铜液即成,一次浇铸而成(称浑铸法)。巴蜀典型的柳叶形剑,就是属于一次浇注而成。至于制范的材料,借鉴制陶技术的经验,有些青铜剑铸造工艺复杂,采用分段铸造,然后又采用铸合法连接各个结构部件,称分铸法。
青铜剑,是一种精神象征。古人说,青铜剑为天地之精华所致,为难得而神圣的精粹。青铜剑因合金配比、温度、工艺不同而各有差异,陶范浇铸的特点使得从未出现过两柄相同的剑,每把剑都有自己的特点和精髓,正是这样,才使得存世的每一把剑都弥足珍贵,他们代表着时代的精神和民族的精神。
参考文献:
[1]朱利尧.《越式青铜剑及其工艺特点》.《中国集体经济》2013年20期.
[2]周勇.《古巴蜀柳叶形青铜剑来源再探》.《新西部》2013.17期.
[3]郑利平.《中国古代青铜剑的技术分析》.《金属世界》2008年2期.
作者简介:惠建民,男,汉,1983-12,江苏无锡人,本科,职称:助讲,研究方向:计算机艺术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