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剑形制、工艺发展比较初探

来源 :青年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udentOfJXUF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青铜剑的类型繁多,本文挑选比较有代表性的三种类型进行比较说明。分别为:巴蜀地区柳叶型青铜剑、吴越青铜剑以及秦青铜剑。他们分别代表了青铜剑的雏形、鼎盛和最后的绝唱。
  关键词:巴蜀柳叶型青铜剑;吴越青铜剑;秦青铜剑
  《左传》有云:“国之大事,唯祀与戎。”古人将祭祀与战争放在最重要的地位,视为国家大事。“古之言兵必言剑”。剑有着“百兵之君”的美称,剑作为中国武器的代表,在古代战场上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金属剑始于商代,青铜材质,一般剑身较短,制作也较粗糙。春秋晚期后,青铜剑的制作技艺达到成熟,形制趋于稳定,功能也逐渐从兵器向礼器过渡,可见青铜剑在古代有着重要的作用和特殊意义。作为兵器使用,具有进攻和防御的功能,重在实用。若作为装饰佩剑,重在外形华丽美观,和衣冠带佩一样。剑的外观形制,能够代表主人的身份、阶级,地位愈高,则愈讲究。因此兵器之精美,以剑居首位。春秋战国时期,为贵族阶级身份的标志。青铜剑反映着主人的身份地位,记录着一些重大的事件。在主人生前备受珍视,身后成为随葬品。
  青铜剑的材料组成,青铜属于铜、锡合金或铜、锡、铅合金。《考工记》中记载了铸造各类青铜器所用合金成分,即“六齐”,“齐”就是“剂”,六齐即六种青铜配方。这是目前已知世界上最早关于合金成分的记载。原文是“金有六齐:六分其金而锡居一 ,谓之钟鼎之齐; 五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斧斤之齐;四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戈戟之齐;三分其金而锡居一, 谓之大刃之齐;五分其金而锡居二,谓之削杀矢之齐;金锡半,谓之釜燧之齐。”青铜剑就是大刃。然则青铜剑的材料比例并非完全按照大刃之齐的比例,通常都有变化,所以“六齐”,只能看做是制作青铜器的大致的指导方案,青铜剑材料的配比也随着青铜工艺水平的提升而不断变化着。
  青铜剑的类型繁多,本文挑选比较有代表性的三种类型进行比较说明。分别为:巴蜀地区柳叶型青铜剑、吴越青铜剑以及秦青铜剑。他们分别代表了青铜剑的雏形、鼎盛和最后的绝唱。
  古巴蜀地区的柳叶型青铜剑出现的时间很早,起源于公元前三千纪的近东文明区,往东经西亚、中亚后,分南北两条线路,辗转传入古巴蜀地区。应当是后来中原地区青铜剑的雏形,典型的巴蜀式青铜剑是柳叶形短剑,长度一般在十几到二十厘米之间,也有达到30厘米的,称之为匕首也不为过。其特征是扁茎、茎上多有穿孔、通常无格、剑身呈柳叶形、剑茎与剑身同时铸成,茎与木片固定成为握柄。这种剑可分两类,一类剑身较宽而薄,中起脊,两侧有血槽,剑茎多浅刻虎纹和巴蜀符号;另一类剑身较窄而厚,不见纹饰符号。这类剑型,一般称之为“巴蜀柳叶形青铜剑”。柳叶形青铜剑除了砍削劈刺的功能外,还具有投掷的功能。
  春秋战国时期,南方吴、越之剑精益求精跃居首位。目前吴、越地区发现最早的剑,可能在西周初期。越王勾践剑的发现,曾震惊中外,成为稀世珍宝。
  吴越青銅剑结构组成,由剑身、茎与格三部分组成。剑身最前端为锋,正中多有突起之棱为脊,脊两旁坡下部分为从,左右两从合称腊;从的两边为刃,茎即是剑柄,茎的外端称为剑首,茎与剑身之间加有护手,截面为菱形、唇形等,称作格。
  吴越国的铸剑技术之所以有如此高的历史地位.是由于会稽一带丰富的铜、铅、锡等矿藏资源为铸剑提供了必需的物质条件保障.同时这里有大量的专业人才,涌现出诸如欧冶子、干将、莫邪等许多名垂青史的铸剑大师。
  吴越王剑是此类青铜剑中杰出代表,目前出土存世的吴越王家剑仅有二、三十把,一般剑茎为圆柱形或圆筒。剑首为圆形盘,盘上铸有同心圆或几何对称图形,早起也有喇叭口的,剑茎上通常有2个圆箍。剑格成凹型或菱形,格上有兽面纹雕饰或镶嵌宝石、金银线等。剑刃前部有向内收缩成两肩。剑身及格多做鎏金银处理,浮雕透雕,菱形氧化纹,有些剑身上有铭文。长度通常在40~60厘米之间。属于青铜短剑。
  吴越青铜剑有三绝:一绝为“剑首同心圆”。越王勾践剑剑首就有11圈同心圆,这类青铜剑,应该是采用分铸工艺。二绝为“复合双色剑”指呈现两种颜色的青铜剑,剑脊发黑,剑从及两刃泛白,以越王州句复合剑为代表,研究人员认为该技术是采用低锡青铜制作韧性好的剑脊,用高锡青铜制作强度和硬度高的剑从,通过榫卯结构以二次铸造“铸接法”将剑脊和剑从结合成一体,得到刚柔兼具的青铜双色复合剑。三绝是“菱形纹饰”指青铜剑身装饰的黑色菱形几何暗格花纹,是通过锡基合金粉末涂覆于青铜剑表面,经加热扩散到青铜剑基体之中形成。在氧化铬作用下,形成黑黄相间的菱形纹饰。
  秦始皇陵出土的秦剑,比较完整的共计17把,规格较一致。茎较扁,一字格,圆首、剑身扁、窄、长,最宽处仅3.5厘米左右。脊两边还有两道棱,剑身一侧能看见四个面,两侧共八个面。长度普遍在80~90厘米左右,属于青铜长剑。由于青铜性脆,越长需要的工艺越高,既窄又薄的秦青铜长剑充分说明了秦制剑技术的高超。
  有资料称,秦青铜剑的韧性惊人。“有一口剑,被一具150公斤重的陶俑压弯了,弯曲度超过45度。当陶俑被移开的一瞬间,奇迹发生,青铜剑反弹平直,自然还原”,这些流传虽然似经过了艺术加工,可信度不高,但相信未必是空穴来风。这种“记忆金属”技术确实令人惊叹。合理的铜锡分布使秦剑韧性和强度结合的恰到好处。
  古青铜剑铸造工艺,一般采用双合范铸造,陶范、石范均可,陶范成分主要为石英砂和粘土。而且母范、外范与内范、外范上的涂泥选用的材料粗细不同。按照两边对称形状分别做出上、下两件范,留出定位榫卯记号在剑首端部开出浇口,两范对准组合,立放捆紧后,浇注青铜液即成,一次浇铸而成(称浑铸法)。巴蜀典型的柳叶形剑,就是属于一次浇注而成。至于制范的材料,借鉴制陶技术的经验,有些青铜剑铸造工艺复杂,采用分段铸造,然后又采用铸合法连接各个结构部件,称分铸法。
  青铜剑,是一种精神象征。古人说,青铜剑为天地之精华所致,为难得而神圣的精粹。青铜剑因合金配比、温度、工艺不同而各有差异,陶范浇铸的特点使得从未出现过两柄相同的剑,每把剑都有自己的特点和精髓,正是这样,才使得存世的每一把剑都弥足珍贵,他们代表着时代的精神和民族的精神。
  参考文献:
  [1]朱利尧.《越式青铜剑及其工艺特点》.《中国集体经济》2013年20期.
  [2]周勇.《古巴蜀柳叶形青铜剑来源再探》.《新西部》2013.17期.
  [3]郑利平.《中国古代青铜剑的技术分析》.《金属世界》2008年2期.
  作者简介:惠建民,男,汉,1983-12,江苏无锡人,本科,职称:助讲,研究方向:计算机艺术设计
其他文献
摘要:舞蹈是舞者结合现实生活用肢体和动作表达什么思想感情与社会生活的一种方式。舞蹈创编来源于生活,在实践中得到总结,本文将深入讨论,在当下文化交融的背景下,舞蹈创编该如何进行。  关键词:社会生活;文化交融;舞蹈创编;源于生活  舞蹈是舞者以身体和动作为语言,表达情感与社会生活的一种独特的艺术方式。舞蹈在艺术领域有着无法替代的地位,舞者用自己的身体造型和动作就可勾勒出一幅动人的画面,使人直观的感受
期刊
摘要:歌剧艺术起源于意大利,发展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歌剧中存在着许多的声部,总结来说可分为女声部:女中音,女高音,男声部:男低音,男中音,男高音。而每一个声部又可以进行再细致的分化,而分化得最细致的就是男高音这一声部,因此,不同类型的男高音在歌剧舞台上演绎的人物,从人物定位以及技术特点来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而当我们了解了这样的差异,会对我们在歌剧舞台上的演绎或者平时欣赏歌剧艺术时有非常大的
期刊
摘要: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都发表过对宗教问题的精彩言论,但是他们都没有专门写过论述宗教的方面著作。通过对三人宗教观的发展演变作一个线性的梳理,可以呈现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从诞生到成熟的基本样貌。  关键词: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宗教观  一、马克思的宗教观  (一)萌芽时期  1818年马克思出生于一个德国犹太人家庭,他的父亲从事着律师工作。在那时,普鲁士政府统治着德国。但是从法国大革命后期到1815
期刊
摘要:本文将分析美籍华裔女作家水仙花在《春香夫人》中运用的转折式结局写作手法,并对其进行分类研究和文学性解析,从而进一步挖掘水仙花作品的文学价值及其对美籍华裔文学的贡献。  关键词:水仙花;春香夫人;转折式结局  水仙花,本名伊迪丝·莫德·伊顿(Edith Maud Eaton),是北美第一位华裔女作家。作为“一手伸向西方,一手伸向东方”的欧亚裔混血儿,水仙花致力于描写美国华人社区和华裔经历,充当
期刊
摘要:元朝建立以后, 实行两都制度。从忽必烈开始正式实行两都巡幸制,元代很多文人都跟随皇帝进行了两都巡幸活动,并留下了大量的诗篇,一方面借诗保存了大量的文献史料,另一方面也抒发了巡幸中独特的情致,这些上京纪行诗具有重要的文献学价值,也是元诗研究的重要内容, 对研究元代诗歌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元代;上京纪行诗;综述  前言  在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人们一直认为元代的诗歌无法比肩唐诗宋诗,同时期
期刊
摘要:我国的雕塑文化有着源远流长的文化历史,也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其实在我国雕塑的历史上雕塑的种类可以分成很多种类的:从雕塑的使用材料方面来看,雕塑可以分成石雕、木雕、骨雕、冰雕、玉雕等;从雕塑呈现的形式来看,可分成浮雕、圆雕以及透雕。雕塑的形态不仅仅能够展现工匠们的卓越技术,优美的雕塑更能给人一种文化的视觉盛宴以及精神上的享受,另外在大多数的雕塑艺术中都蕴含着一定意义,值得人们去深入体会。
期刊
《春江水暖》  《琥珀》  《前行》  《石榴熟了》  作者简介:张子珩(1993—),女,漢族,辽宁省沈阳市,学生,研究生在读,景德镇陶瓷大学,雕塑方向
期刊
摘要:少数民族传统歌舞作为传播历史、文化、人文、艺术的重要载体,是传统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云南仍然保留有多种少数民族传统歌舞艺术,但传承方式单一,受众范围狭隘,并且在经济全球化的冲击之下逐渐成为获得利益与名利的工具和手段,在少数民族传统歌舞的传承方式上逐渐陷入一种极端,呈现出商业化与世俗化趋势。可以说,现如今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歌舞的地位在社会现代化飞速发展进程中显得岌岌可危。  关键词:云南
期刊
摘要:艺术的美感来源于生活。在艺术创作过程中,技术的追求、欲望的彰显和大道的把握,此三者之间以道为本,技与欲相互依存,紧紧围绕之。作者通过对古典主义时期维也纳乐派代表人物莫扎特的歌剧作品《魔笛》的分析,将创作中的技欲道的展现深度剖析,以求更深层次的了解音乐艺术中美的体现。  新道论中的基本观点是:欲望、技术和大道游戏将美和艺术完满显现。从新道论(欲技道的游戏说)的哲学和美学出发来探讨一下莫扎特歌剧
期刊
摘要:自明清时期以来,昆曲风靡全国,饱受官僚阶级、骚客文人的喜爱。昆曲起源于苏州地区,专供政府官员和文士名流闲暇时的消遣。随其逐渐流传,慢慢地从宫廷之中流传至平民百姓之间,让田间地头的农民也能享受音乐文化带来的人文交流。如今,需要更多的学者来发掘和保护这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对历史的负责也是对将来的交代。  随着苏州昆曲戏班传入各地,与当地的语言和音乐结合、演变,衍生出了众多其他的流派,形成了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