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和管理者,是班级的灵魂。开展班级工作,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处理学生存在的问题,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教育都离不开班主任,而班主任最常使用的方法就是谈话。效果显著的谈话,就像一把金钥匙,一下子就能打开学生心头的锁,能使学生如临春风、如沐春雨,有“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之感。
一、谈话前,认真“备好课”
1. 明确谈话目的。班主任在与学生个别谈话前,特别是要纠正学生某一不正确行为时,一定要深入调查,掌握实情,了解清楚学生产生问题的原因,然后,对症下药。找学生谈话,要有明确的谈话主题,谈话的目标要尽量集中,时间不可拉得太长,要适可而止。
2. 把握谈话时机。所谓恰当的时机,就是在学生心理上最需要帮助和鼓励的时候。如:当学生知错认错,试图改变,需要帮助时;当犯了错误,已经自责,需要谅解时;当内心抑郁,愁绪满怀,需要排遣时;当取得成绩,满心欢喜,需要认同时;当遇到麻烦,一筹莫展,需要指点时,都是与学生谈话的最佳时机。
3. 选择谈话地点。谈话地点一般都应选在办公室无其他老师在时,单独对话。尤其是在批评学生时,在无第三者的环境中更容易减少或打消其惶恐心理或戒备心理,从而有利于谈话的进行。谈话环境可以是室内,也可以是室外,室内谈话可以增强谈话的严肃性,室外谈话则可以使双方增进感情。
4. 把握学生心理。与学生谈话时,学生的心理特点主要有:惶恐心理、对立心理、自弃心理、沮丧心理、期待(肯定和表扬)心理等,教师要正确揣摩学生的心里,以采取不同的切入点和谈话方式,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谈话时,做到“五要素”
1. 态度真诚是谈话的前提。在谈话过程中,如果班主任带有厌恶的情绪,甚至皱一皱眉,有一点走神,学生都会敏锐地觉察到。若让学生产生一种被轻视、被愚弄的愤怒,就会引起师生间的对立情绪,影响谈话效果。班主任只有真心诚意对待学生、关心爱护学生,才能引起学生心灵的震撼,才能与学生在思想上产生交流,心灵上引起共鸣,学生才能敝开心扉,将内心坦露无遗。
2. 富于感情是谈话的基础。教育过程是一个交心的过程,我觉得真的教育是心心相映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深入人心。班主任教育学生的实质是师生两颗心愉快地碰撞,在师生双方不断碰撞中,实现感情的交流、融洽、升华,由情知到理知。班主任和学生的谈话更是如此:天冷时,提醒学生多穿衣服;易患感冒的季节,提醒学生们注意天气变化;天热时,提醒学生们多喝水小心中暑。久而久之,在学生们心里,老师就不仅仅是老师,而变成他的亲人、朋友。这样,谈话才能有好的效果。
3. 运用恰当的方法是谈话的关键。教师要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采用不同的谈话方法。对于后进生,要善于发现其闪光点。因为后进生往往有一种自卑心理,容易情绪低落,对老师常表现出防御心理和对抗心理。与这些学生谈话,要发现他们的闪光点,鼓励他们抬起头来走路,树立自信心。与中等生谈话,教师要尽量挖掘其动力点。中等生总觉得自己“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容易缺乏前进的动力。对这类学生要挖掘他的动力点,激发他前进的动力。与优等生谈话,找出其自省点。很多老师都有这样的体会,优等生一般比较自信,也容易自负,有时看不到自身的缺点。与他们谈话,要起到提醒的作用,在肯定成绩的同时,含蓄地指出其不足,促使他们正确地评价自己,扬长避短,向新的目标奋进。
4. 以理服人是谈话的保障。班主任对学生进行谈话教育,就是要抓住一个“理”字,把道理讲透,以理服人,用真理塑造学生的灵魂。
5. 循循引导是谈话的途径。引导是一个以讨论为基础,以启发为目标的积极的思想过程。要培养学生自主的管理意识和责任心,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要我改”变成“我要改”才是我们班主任最终的目的。
三、谈话后,要及时反思和检查效果
经过谈话,要反思整理有关谈话的内容,如:谈话的目的是否达到、教育的任务是否完成等问题;学生的问题,是思想道德问题,还是心理问题?是认识的误区,还是心理的障碍?学生身上所反映的问题,是共性问题,还是个性问题?等等。
中学生的意志品质在发展,但他们还很稚嫩,自制力、毅力还不够,因此在自我反思后还应该做大量的工作。检查谈话的效果是一个重要环节。检查的方法,可以观察学生的行动,向周围同学了解情况,也可以进行第二次谈话,再听听学生谈话后的想法,使谈话不只停留在师生思想认识上的统一,而要迅速成为学生行动的动力。
责任编辑 黄日暖
一、谈话前,认真“备好课”
1. 明确谈话目的。班主任在与学生个别谈话前,特别是要纠正学生某一不正确行为时,一定要深入调查,掌握实情,了解清楚学生产生问题的原因,然后,对症下药。找学生谈话,要有明确的谈话主题,谈话的目标要尽量集中,时间不可拉得太长,要适可而止。
2. 把握谈话时机。所谓恰当的时机,就是在学生心理上最需要帮助和鼓励的时候。如:当学生知错认错,试图改变,需要帮助时;当犯了错误,已经自责,需要谅解时;当内心抑郁,愁绪满怀,需要排遣时;当取得成绩,满心欢喜,需要认同时;当遇到麻烦,一筹莫展,需要指点时,都是与学生谈话的最佳时机。
3. 选择谈话地点。谈话地点一般都应选在办公室无其他老师在时,单独对话。尤其是在批评学生时,在无第三者的环境中更容易减少或打消其惶恐心理或戒备心理,从而有利于谈话的进行。谈话环境可以是室内,也可以是室外,室内谈话可以增强谈话的严肃性,室外谈话则可以使双方增进感情。
4. 把握学生心理。与学生谈话时,学生的心理特点主要有:惶恐心理、对立心理、自弃心理、沮丧心理、期待(肯定和表扬)心理等,教师要正确揣摩学生的心里,以采取不同的切入点和谈话方式,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谈话时,做到“五要素”
1. 态度真诚是谈话的前提。在谈话过程中,如果班主任带有厌恶的情绪,甚至皱一皱眉,有一点走神,学生都会敏锐地觉察到。若让学生产生一种被轻视、被愚弄的愤怒,就会引起师生间的对立情绪,影响谈话效果。班主任只有真心诚意对待学生、关心爱护学生,才能引起学生心灵的震撼,才能与学生在思想上产生交流,心灵上引起共鸣,学生才能敝开心扉,将内心坦露无遗。
2. 富于感情是谈话的基础。教育过程是一个交心的过程,我觉得真的教育是心心相映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深入人心。班主任教育学生的实质是师生两颗心愉快地碰撞,在师生双方不断碰撞中,实现感情的交流、融洽、升华,由情知到理知。班主任和学生的谈话更是如此:天冷时,提醒学生多穿衣服;易患感冒的季节,提醒学生们注意天气变化;天热时,提醒学生们多喝水小心中暑。久而久之,在学生们心里,老师就不仅仅是老师,而变成他的亲人、朋友。这样,谈话才能有好的效果。
3. 运用恰当的方法是谈话的关键。教师要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采用不同的谈话方法。对于后进生,要善于发现其闪光点。因为后进生往往有一种自卑心理,容易情绪低落,对老师常表现出防御心理和对抗心理。与这些学生谈话,要发现他们的闪光点,鼓励他们抬起头来走路,树立自信心。与中等生谈话,教师要尽量挖掘其动力点。中等生总觉得自己“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容易缺乏前进的动力。对这类学生要挖掘他的动力点,激发他前进的动力。与优等生谈话,找出其自省点。很多老师都有这样的体会,优等生一般比较自信,也容易自负,有时看不到自身的缺点。与他们谈话,要起到提醒的作用,在肯定成绩的同时,含蓄地指出其不足,促使他们正确地评价自己,扬长避短,向新的目标奋进。
4. 以理服人是谈话的保障。班主任对学生进行谈话教育,就是要抓住一个“理”字,把道理讲透,以理服人,用真理塑造学生的灵魂。
5. 循循引导是谈话的途径。引导是一个以讨论为基础,以启发为目标的积极的思想过程。要培养学生自主的管理意识和责任心,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要我改”变成“我要改”才是我们班主任最终的目的。
三、谈话后,要及时反思和检查效果
经过谈话,要反思整理有关谈话的内容,如:谈话的目的是否达到、教育的任务是否完成等问题;学生的问题,是思想道德问题,还是心理问题?是认识的误区,还是心理的障碍?学生身上所反映的问题,是共性问题,还是个性问题?等等。
中学生的意志品质在发展,但他们还很稚嫩,自制力、毅力还不够,因此在自我反思后还应该做大量的工作。检查谈话的效果是一个重要环节。检查的方法,可以观察学生的行动,向周围同学了解情况,也可以进行第二次谈话,再听听学生谈话后的想法,使谈话不只停留在师生思想认识上的统一,而要迅速成为学生行动的动力。
责任编辑 黄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