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贾平凹作品的家园意识

来源 :大理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fengjun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老的商州,传说是秦国大改革家商鞅的封地,这是贾平凹的故乡,也是孕育其艺术才情的母腹,贾平凹的文学精品,几乎都以商州为创作背景,他说“商州成全了我作为一个作家的存在。”据华夏出版社的四卷本《商州说不尽的故事》收录了贾平凹的一部长篇,十九部中篇和一百六十九篇散文。贾平凹的创作根据地便是商州,他想以商州这块地方为圆心,来体验、研究、分析、解剖中国农村的历史发展和社会变革,以商州为切入点,“来反映大千世界和这大千世界的心声”。他笔下的商州成了沉积着浓厚的历史遗存和民俗文化,同时也显示了人与自然相依斗争充满血汗、悲痛和欢娱的一幅幅历史图画。
  贾平凹深爱商州的一草一木,一沙一石、一丘一谷,一山一水,他不仅爱故乡的山光水色更熟悉那里的风土人情,常常赋天地于灵性、草木于性格。月亮是夜的太阳;丑石富有美感;榆钱可以养活婆婆;野狐可以舍弃生命保护幼子。人嫌弃它,咒骂它,默默而卧的丑石,实际上是一块宝贵的陨石,丑到极处美到极处。碗口般的溪流,虽没有横冲直撞的模样,连哗哗的声音也没有,但却温温柔柔,羞涩得使人可怜,流淌而不歇,闪着迷人的美不声不响地给树木、禾苗输送着液汁,这是多么崇高的精神。《一棵小桃树》中,桃树花开得太白、太淡了,没有肉的感觉,没有粉的感觉,像是患了病的少女,苍白白的脸儿,又偏苦涩的笑着,连蜂蝶也不屑飞近它,我却惜怜它,牵挂它,把它当作美梦。“这似乎不是在写树,而是在给小人物立传,歌颂他们在风雨中千百次俯下身去又千百次挣扎着起来,终于在顶端留下一个航标灯似的花苞。风竹、水月、幽钟、苦茶、闲云、野荷都写得各有神韵,风以竹显形,竹以风得意,水在山外,月在水上,爬上山头云更远,山色遥看近却无,五色荷花,白云远去,暗香幽来,驴背上的水桶,苦楝树上的乌鸦,迎亲的唢呐,磨盘上安睡的黄狗,往年冒鱼的冰窟……都写得栩栩如生,极富地方色彩,贾平凹的早期作品中,描绘了一幅幅淡雅恬静、充满村俗乡情的水墨画,饶有田园牧歌式的情趣。他的《山地笔记》、《商州初录》、《商州又录》、《山迹》、《月迹》、《心迹》、《丑石》、《一棵桃树》等文章,都取材于商州。通过他灵动的笔墨,对商州的地理概貌、风土人情、历史基因、社会状况作了时空上的俯瞰式的展现。企图以悲悯的情怀,终极关怀的方式,述说商州,重构人生及人的生存环境,呈现天地自然的神秘与美,显示强烈的生命背景,讴歌弱小的事物深层的生命力,虽然许多篇章伴着悲凉的情丝,但却以不竭的生命暗流,高扬自强不息的生命意识。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七十年代末,当中国的大多数作家还在揭露“伤痕”,表现“反思”时,这个来自中国西部万山沟壑、穷乡僻壤中的山里“土著”,以其顽强的奋斗和旺健的生命力,以美的创造、美的发现、美的追求为创作目的,写下了《山地笔记》为代表的一组美文,表现家乡的自然美,人情美、儿女美,表现一颗无污染无杂尘的心灵,为自己赢得“唯美主义”的帽子,随后高潮迭起的一系列短篇、中篇、长篇创作不仅结构美,叙述美,而且人物美、心灵美、他笔下的人物,特别是女性形象,眉心传情、心理微妙,灵魂生动,什么时候看都是美艳动人,充实得撩人魂魄、放射着人性的光辉,《小河的冰哟》中青莹莹的秀儿;《水》吸两汪清水眼儿的芳儿;《春女》中的咯咯笑声;《她》中白云中飘动红头巾,《端阳》中的端阳月儿;《清油》中学英语的小姑娘,《第一堂课》中的乡村女教师;《竹子和含羞草》中的文章;《夏诚与巧姐》中的巧姐……这些女性,不仅名字美,而且性格中流溢着“阴柔”之气,个个动人,令人难以忘怀。相对于贾平凹笔下的女人,男人却显得有些边缘化,但也绝不道貌岸然,而是充满生命的渴求与自我牺牲的精神,在他们的生命旅程中,总是凭借女性找到人生的支点,从而无一例外地被推向尴尬的人生境遇。他笔下的男人往往都有自己的气质、灵魂、人格力量,淳厚而痴情,具有以静制动的智慧和豪勇侠义的人格力量。贾平凹描绘着人性的复杂与美丽,就在于他永远追求着、捍卫着那一方土地上人的心灵和生命之光。关怀着、呵护着陷于人生泥泞中的男人与女人们的心灵自由和精神高蹈。面对着现实的矛盾,时代和社会的大变革大冲突,人类历史的大尴尬,贾平凹写下了《浮躁》、《白夜》、《废都》等一系列作品。
  贾平凹是自然之子,平民之子,中国文化精神和美学精神之子,他生于汉江之侧,长于商洛大地,如果说文化上存在两种倾向——一种固守型,与世界文学相对隔膜;一种外向型,忽视本民族艺术思维和文学传统,那么,贾氏追求的则是以本民族的思维方式和表现手法来抒写中国人的感觉和生存,描绘从传统走向现代的中华民族灵魂的痛楚,蜕变、拷问与思考。他的创作河流是趋向世界的,但其河床却是扎根中国土地的。
  (文学天地主持张乃光)
其他文献
第一次白族有了自己的自治政府。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关怀下,1956年8月,中共大理地委和大理专署召开了全区各民族代表会议,成立了“大理白族自治州筹备委员会”,负责建州的各项筹备工作。1956年11月22日,大理白族自治州正式宣布成立。这是大理州各族人民的一件大喜事,是大理州历史进程中一个新的里程碑,是党和国家民族政策的重大胜利。成立这一天,在自治州首府所在地下关市举行了有3万人参加的庆祝盛会。  第
期刊
一    离开鸡足山  回到大理  再回到北京  我的心  仍留在大理  留在鸡足山    二    于是  在细雨霏霏的日子  在纷纷扬扬的大雪时  在风沙弥漫的天气  我常常伫立窗前  透过连绵的雨丝  透过漫天垂落的雪片  透过灰蒙蒙的烟尘  似乎都能看到  那神奇奥秘  而又清澈明亮的鸡足山    三    两年前五月的一天  同友人一起攀登鸡足山  行至半山腰  迎来喜降的甘霖  而到了
期刊
1983年8月份,我从大理师范学校毕业,被县教育局分配到鹤庆县六合乡的白依山寨任教,白依人是彝族的一个支系,因穿白色的火草衣而得名。火草,是旧时用火镰取火的引火原料,勤劳的白依妇女采集来后,佐以大麻,搓成线,织成具有民族特色的服饰。当然,也就发生了一系列与白依族孩子们之间的让人难以忘怀的故事。  那是我到白依山寨的第二个隆冬季节,我所任教的五年级班上,有个极为可爱的名叫绞查查的白依小男孩。黝黑的方
期刊
青黑的苔藓是岁月沧桑的眼睛  望着井边的小径  平平仄仄地伸入  唐诗宋词的意境    古井是悠闲的散文  散文里充满了云月风情  古井是旷远的朦胧诗  诗里翕张着鹰影    怡然的鱼儿吐着泡儿  在古井里做着意识流  恬然的绿藻吻着梦儿  在古井里描绘着存在主义的怪诞    古井是稻香花香氤氲的梦  梦清纯而芬芳  古井是蛙鸣和虫韵酝酿的向往  向往甜蜜地流向远方    古井用流利的高原乡音  
期刊
(一)    明于治乱秉忠良,  屈子谋国有主张。  楚王偏信奸邪计,  自毁长城取灭亡。    (二)    流放湖湘志未酬,  泽畔行吟屈子愁。  报国无门抒慷慨,  《离骚》一赋古今讴。    (三)    烈士投江万民哭,  纷纷泅水挽沉沦。  端午龙舟争渡热,  唤醒图强卫国心!
期刊
舞蹈是一门肢体语言艺术,人们用身体的舞动,诉说着内心的喜怒哀乐舞蹈无文字障碍,是人类心灵沟通相互交流的语言不同的地域,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劳作方式,产生出千姿百态的舞蹈;不同民族的舞蹈,将使你领悟到民族文化的丰富和奇异舞蹈向你展示出一个民族的文化艺术的风采舞蹈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注入新的内容,大理舞蹈在舞蹈的历程轨迹中变化发展着  追溯历史,公元800年,南诏王朝的大型乐舞《南诏奉圣乐》,以其恢弘的气
期刊
硕果满枝花烂漫    白剧,是流行于大理地区的少数民族剧种,它包括吹吹腔戏和由白族大本曲发展起来的大本曲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大本曲剧与吹吹腔戏合流为白剧  白剧有几百年的历史,有过十分繁荣的时期那时村村有戏台,寨寨唱吹吹腔戏,逢年过节时唱,劳动时唱,迎神赛会时唱,举行结婚仪式时唱,办丧事时也唱,唱吹吹腔戏成了白族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民国时期由于统治者实行大汉族主义,歧视压制排挤少数民族
期刊
1950年3月,我随部队来到大理古城当时我和谭百辛林德宏都在军文工团美工队,年方20出头,风华正茂建国之初部队实行的是供给制,生活比较艰苦,但我们这群年轻的文艺兵,个个豪情满怀,只顾在工作上努力去发挥自己的绘画特长在“为工农兵服务”的文艺方针指引下,我们经常深入到连队搜集素材,画速写,搞创作身背行囊,爬山涉水,足迹遍及滇西的丽江保山芒市等地虽然生活艰苦,但使我们得到锻炼,在美术创作上,打下了扎实的
期刊
2007年1月,在滇西北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海源头的洱源县,冬樱树正绽放着一簇簇的火苗,小城中四处游走的温泉蒸气氤氲,如梦如幻。使得这个以温泉著称的小城暖意融融。  在县城莲湖镇樱花灿烂、阳光明媚的街道上,洱源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党委书记、理事长桓锦胜微笑着说:“十年了,积小胜成大胜,以时间换空间,我们终于闯出了一片新天地!”  的确,十年来,桓锦胜带领信用社全体员工,披波斩浪,锐意进取,使一个困难重重
期刊
大理古城  点苍山下  一群栖息的鸽子    谁轻轻唤  灰白的声音  掠过大宋……    天空依然安详  洱海。一片高楼  如银    千寻塔  云中  寻到了吗?    从唐朝  到今……    风,无痕  佛  忘了  小普陀  站在洱海里  念佛    太阳  是高原的佛珠    千只慧眼睁开  一块玉  妙悟    大理石  一阵风  望夫云不见了    点苍山下工艺品店里  几朵彩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