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教学内容
1. 什么是浮力?
2. 浮在水面上的物体和沉入水中的物体都受到水的浮力。
3. 会用测力计测量并计算出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第一次走进《力与生活》这个单元,第二课《浮力》学习前,学生知道了生活中的推力和拉力,能用测力计测定拉起物体时用多少力,知道力有大小和方向。
随机采访中了解学生前概念水平,并将学生的概念水平分为2个等级,即“能准确判断谁沉谁浮”和“不能准确判断谁沉谁浮”。全班31人中,10能准确判断谁沉谁浮,21人不能准确判断谁沉谁浮,暴露出学生的前认知中相同的概念少。所以课上“直接提供实物,看着这些实物思考:如果把这些物体放入水中会怎样?追问“你这样认为的依据是什么?”调取学生的前认知,制造认知矛盾,形成生生之间的认知碰撞。近而将话题聚焦在:“什么是浮力?浮在水面上的物体和沉入水中的物体都受到水的浮力?”上。重新构建浮力的概念,认识浮着的物体和沉入水中的物体都受到水的浮力。
三、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亲手压下水中的木板的体验活动和通过测定测量计算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的大小实验,知道在水中浮着的物体和下沉的物体都受到一个向上力,这个力叫浮力。
2.亲自体验反复向水中按压木板、泡沫、塑料小球感受在水中物体受到一个向上拖的力,这个力叫浮力;借助测力计材料,研究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学会用测力计测量计算出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的大小。
3.在亲身体验浮在水面上的物体受到浮力的过程中,感受科学就在身边的乐趣;在用测力计测定计算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的研究活动中,感受科学要以事实为依据的的严谨。
四、教学重难点
1.重点:知道浮在水面上的物体受到一种向上的力,这个力叫浮力;通过材料探究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
2.难点:用实验研究“下沉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的过程中,会用测力计测定和计算水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的大小,分析推理出在水中下沉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
五、教具准备
演示材料:木板 泡沫 塑料小球 螺丝母 橡皮泥 钩码 土豆 水水槽 測力计 钩码
分组材料1. 木板 泡沫 塑料小球 螺丝母 橡皮泥 钩码 土豆水和水槽
分组材料 2. 测力计 钩码 水和水槽、抹布、记录表
六、教学过程
(一)调取学生原认知聚焦话题
1.出示实物
2.提问:同学们见过这些物体吗?如果把它们放入水中,会怎样呢?你这么想的依据是什么呢?
3.学生交流
预设:塑料木板小球会浮在水面上,其余会沉入水中 因为塑料木板小球轻
预设:这些物体都会沉入水中,因为他们重
预设:木板会浮在水面上,因为它很轻,受到水的浮力
预设:小球浮在水面上,因为水里有一种力量,让小球浮在水面上
4. 提问:上浮的这个力是什么?什么是浮力?
5.谈话:同学们描述这么多,到底是什么样。不如我们一起去体验一下。
(二)借助体验活动,认识水的浮力,知道浮在水面上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
1.活动要求:用手指指尖将浮在水面上的木板、泡沫和塑料小球向下压,然后松开手,在往下压,松开手。反复几次记住体验中的指尖的感受和看到的现象。
2.学生按照要求分组进行体验:
3.学生汇报:反复几次记住体验中的指尖的感受和看到的现象。
预设:按下去手感觉有力量
预设:按下去了,手感觉到一种向上的力。
预设:按下去的时候,有一种力,使物体反弹回去。
4.提问:其他同学你们有这种感受吗?这个力是谁给的?它的方向呢?
5.小结:水给物体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叫“浮力”。
6.提问:现在你能解释“这些物体为什么漂浮在水面上?”
7.总结:因为水给物体一个向上的力,叫浮力。木板、泡沫和小球因为受到水的浮力而漂在水面上。
(三)实验探究“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
1.提问:它们浮在水面上受到水的浮力,剩余的沉入水中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吗?
2.提问:怎么做就能知道沉入水中的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呢?
4.提问:这时测力计上的读数是浮力吗?怎么能知道浮力呢?(解决教学难点)
5.提问: 从什么时候开始观察数值的变化?
6.出示实验要求及注意事项:
7.学生分组实验、分析数据、汇报:
8.小结:把钩码浸入水中后,用测力计测量,读数变小,说明钩码浸入水中受到水的浮力。钩码浸入水中的部分越多,受到的浮力就越大,当钩码完全浸入水中后,浮力的大小不变。
(四)总结延伸
1.提问:今天你的收获是什么?
2.思考:浮力可以使物体浮在水面上,能不能让这些沉在水中的物体,漂在水面上呢?
1. 什么是浮力?
2. 浮在水面上的物体和沉入水中的物体都受到水的浮力。
3. 会用测力计测量并计算出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第一次走进《力与生活》这个单元,第二课《浮力》学习前,学生知道了生活中的推力和拉力,能用测力计测定拉起物体时用多少力,知道力有大小和方向。
随机采访中了解学生前概念水平,并将学生的概念水平分为2个等级,即“能准确判断谁沉谁浮”和“不能准确判断谁沉谁浮”。全班31人中,10能准确判断谁沉谁浮,21人不能准确判断谁沉谁浮,暴露出学生的前认知中相同的概念少。所以课上“直接提供实物,看着这些实物思考:如果把这些物体放入水中会怎样?追问“你这样认为的依据是什么?”调取学生的前认知,制造认知矛盾,形成生生之间的认知碰撞。近而将话题聚焦在:“什么是浮力?浮在水面上的物体和沉入水中的物体都受到水的浮力?”上。重新构建浮力的概念,认识浮着的物体和沉入水中的物体都受到水的浮力。
三、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亲手压下水中的木板的体验活动和通过测定测量计算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的大小实验,知道在水中浮着的物体和下沉的物体都受到一个向上力,这个力叫浮力。
2.亲自体验反复向水中按压木板、泡沫、塑料小球感受在水中物体受到一个向上拖的力,这个力叫浮力;借助测力计材料,研究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学会用测力计测量计算出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的大小。
3.在亲身体验浮在水面上的物体受到浮力的过程中,感受科学就在身边的乐趣;在用测力计测定计算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的研究活动中,感受科学要以事实为依据的的严谨。
四、教学重难点
1.重点:知道浮在水面上的物体受到一种向上的力,这个力叫浮力;通过材料探究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
2.难点:用实验研究“下沉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的过程中,会用测力计测定和计算水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的大小,分析推理出在水中下沉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
五、教具准备
演示材料:木板 泡沫 塑料小球 螺丝母 橡皮泥 钩码 土豆 水水槽 測力计 钩码
分组材料1. 木板 泡沫 塑料小球 螺丝母 橡皮泥 钩码 土豆水和水槽
分组材料 2. 测力计 钩码 水和水槽、抹布、记录表
六、教学过程
(一)调取学生原认知聚焦话题
1.出示实物
2.提问:同学们见过这些物体吗?如果把它们放入水中,会怎样呢?你这么想的依据是什么呢?
3.学生交流
预设:塑料木板小球会浮在水面上,其余会沉入水中 因为塑料木板小球轻
预设:这些物体都会沉入水中,因为他们重
预设:木板会浮在水面上,因为它很轻,受到水的浮力
预设:小球浮在水面上,因为水里有一种力量,让小球浮在水面上
4. 提问:上浮的这个力是什么?什么是浮力?
5.谈话:同学们描述这么多,到底是什么样。不如我们一起去体验一下。
(二)借助体验活动,认识水的浮力,知道浮在水面上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
1.活动要求:用手指指尖将浮在水面上的木板、泡沫和塑料小球向下压,然后松开手,在往下压,松开手。反复几次记住体验中的指尖的感受和看到的现象。
2.学生按照要求分组进行体验:
3.学生汇报:反复几次记住体验中的指尖的感受和看到的现象。
预设:按下去手感觉有力量
预设:按下去了,手感觉到一种向上的力。
预设:按下去的时候,有一种力,使物体反弹回去。
4.提问:其他同学你们有这种感受吗?这个力是谁给的?它的方向呢?
5.小结:水给物体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叫“浮力”。
6.提问:现在你能解释“这些物体为什么漂浮在水面上?”
7.总结:因为水给物体一个向上的力,叫浮力。木板、泡沫和小球因为受到水的浮力而漂在水面上。
(三)实验探究“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
1.提问:它们浮在水面上受到水的浮力,剩余的沉入水中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吗?
2.提问:怎么做就能知道沉入水中的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呢?
4.提问:这时测力计上的读数是浮力吗?怎么能知道浮力呢?(解决教学难点)
5.提问: 从什么时候开始观察数值的变化?
6.出示实验要求及注意事项:
7.学生分组实验、分析数据、汇报:
8.小结:把钩码浸入水中后,用测力计测量,读数变小,说明钩码浸入水中受到水的浮力。钩码浸入水中的部分越多,受到的浮力就越大,当钩码完全浸入水中后,浮力的大小不变。
(四)总结延伸
1.提问:今天你的收获是什么?
2.思考:浮力可以使物体浮在水面上,能不能让这些沉在水中的物体,漂在水面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