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代鸿儒王国维在其著作《人间词话》里谈到:“古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一、文艺中的“境界”
清末民初鸿儒王国维在其著作《人间词话》里谈到:“古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1. 第一种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词句出晏殊的《蝶恋花》,原意是说,“我”上高楼眺望所见的更为萧飒的秋景,西风黄叶,山阔水长,案书何达?在王国维此句中解成,做学问成大事业者,首先要有执着的追求,登高望远,瞰察路径,明确目标与方向,了解事物的概貌。
2.第二种境界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引用的是北宋柳永《蝶恋花》最后两句词,原词是表现作者对爱的艰辛和爱的无悔。若把“伊”字理解为词人所追求的理想和毕生从事的事业,亦无不可。王国维则别有用心,以此两句来比喻成大事业、大学问者,不是轻而易举,随便可得的,必须坚定不移,经过一番辛勤劳动,废寝忘食,孜孜以求,直至人瘦带宽也不后悔。
3.第三种境界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是引用南宋辛弃疾《青玉案》词中的最后四句。梁启超称此词“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这是借词喻事,与文学赏析已无交涉。王国维已先自表明,“吾人可以无劳纠葛”。他以此词最后的四句为“境界”之第三,即最终最高境界。这虽不是辛弃疾的原意,但也可以引出悠悠的远意,做学问、成大事业者,要达到第三境界,必须有专注的精神,反复追寻、研究,下足功夫,自然会豁然贯通,有所发现,有所发明,就能够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
二、写作的境界
第一个境界是有感而发,有了感觉而写文章
第二个境界是命题而作,就是给了你命题,你能写出文章来
第三个境界就是让你写任何东西都有感觉,都能写出较好的文章。
三、 读书的境界
读一篇美文,欣赏一首诗歌,文中那感人的细节,诗中那拨动心灵的艺术,都会引起你对生活的回忆和幻想,进而想用笔去提炼自己的生活,去抒写心中的感受。这样,一种创作的灵感,一种创作的冲动便油然而生。因为文学作品作为人类智慧的结晶,本身就源于浩瀚的历史,源于大千世界五彩缤纷的风景。只要你全心投入,就会于字里行间读出种种神奇,读懂无数坎坷,读明世间哲理,读透那些让人为之高兴为之忧愁为之生为之死的种种内涵和真谛。
站在书前,仿佛觉得一座山,一条江,一棵树,一种阅历,一种想象,形态各异的人,蓦地站在你的面前,此时此刻,你已进入了读书的境界之中。 杜甫诗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试想,我们要成就学业,就必须博览群书。白居易16岁写就“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之不朽诗篇,与他自幼好学,读书读得“口舌成疮”,写字写得“手肘成胝”分不开。北宋欧阳修曾说:“余平日所作文章,多在‘三上’:马上,枕上,厕上也。” 莎士比亚由于大量读书,掌握了一万多个词汇,所以笔下的人物才那样多姿多彩,对话是那样妙趣横生、富于哲理。鲁迅的杂文尖锐泼辣,宛如投枪、匕首,令友称快,令敌胆寒,绝非一日之功。他六岁起攻读诗书经传、旷史杂记,年轻时博览中外名著,故能运笔自如,文若流水。 这正是“破卷炼得一锦句,一担桑叶一缕丝”啊! 但面对浩瀚书海,我们也要慎重选择,“泛览百书,不若精于一书”。课本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只是滄海之一粟,我们必须多读一些有益的有趣的有价值的书,以拓展视野,增长知识,开阔心胸,丰富情趣。 诗云:“胸藏万江凭吞吐,腹有诗书气自华。” 如何达到“腹有诗书”呢?" 背”,博闻强记之谓也。对一些名词术语、定理公式、名言警句、历史掌故、地理常识、诗词佳作,要经过反复吟咏、咀嚼、消化和吸收,使之变成自己头脑里的储备,最终达到“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的境界。 提高读书效率、读书品位、读书质量。
达到阅读最高境界的秘诀:世间最容易的事是坚持,最难的事也是坚持。说它容易,是因为只要愿意做,人人都能做到;说它难,是因为真正能够做到的,终究只是少数人。要想达到阅读的最高境界,秘诀就是坚持。一本书就是一扇窗户,四壁书就是万道风景,智者从里面走过,留下了时代的足音,我们即将开辟一条新路,创造佳境胜景。
四、境界是什么
王国维是用境界的“有无”来区分作品的高下,他说“有境界则自成高格”, “境界有大小,不以是而分优劣”。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是一种境界,“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也是一种境界。前者落笔眼前细雨、鱼儿、微风、燕子等细小景物,一个“出”字不仅让水中鱼儿的刹那动作跃于眼前,还赋予鱼儿无限的生气,读者透过它可想见到细雨绵绵中,水中小鱼有些憋闷,有些调皮,或探头探脑,或自在翻动水花。所以,境界是形象与情感所构成的一个统一的、完整的而又独立、浑融的整体。即王国维所说“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五、成功三境界
我心说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成功学学说,是成功学的基础理论。我心说认为,物质的成功应该有三种境界,分别是小我境界、大我境界和无我境界。小我境界者看到的是在这件事中的“我”,而大我境界者看到的是这件事中的“事”,无我者看到的是这件事里面蕴含的规律。看到“我”的人必然以自我为出发点,首先关心事态发展对个人利害的影响,而对事态中他人则放在次等的位置,至于事物发展的最终结果,以最小损害个人利益为基准。看到“事”的人必然以“事”的发展和结果为出发点,首先关心事态发展中的各种影响因素对结果的影响,一切努力都必然以达到结果为目的。至于牵扯事态发展中的人或物,则被放置在次等的位置。看到规律的人会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至于事态发展和结果通常都了然于心,甚至都不是其所关心的所在。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是这类人的坚持。
一、文艺中的“境界”
清末民初鸿儒王国维在其著作《人间词话》里谈到:“古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1. 第一种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词句出晏殊的《蝶恋花》,原意是说,“我”上高楼眺望所见的更为萧飒的秋景,西风黄叶,山阔水长,案书何达?在王国维此句中解成,做学问成大事业者,首先要有执着的追求,登高望远,瞰察路径,明确目标与方向,了解事物的概貌。
2.第二种境界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引用的是北宋柳永《蝶恋花》最后两句词,原词是表现作者对爱的艰辛和爱的无悔。若把“伊”字理解为词人所追求的理想和毕生从事的事业,亦无不可。王国维则别有用心,以此两句来比喻成大事业、大学问者,不是轻而易举,随便可得的,必须坚定不移,经过一番辛勤劳动,废寝忘食,孜孜以求,直至人瘦带宽也不后悔。
3.第三种境界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是引用南宋辛弃疾《青玉案》词中的最后四句。梁启超称此词“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这是借词喻事,与文学赏析已无交涉。王国维已先自表明,“吾人可以无劳纠葛”。他以此词最后的四句为“境界”之第三,即最终最高境界。这虽不是辛弃疾的原意,但也可以引出悠悠的远意,做学问、成大事业者,要达到第三境界,必须有专注的精神,反复追寻、研究,下足功夫,自然会豁然贯通,有所发现,有所发明,就能够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
二、写作的境界
第一个境界是有感而发,有了感觉而写文章
第二个境界是命题而作,就是给了你命题,你能写出文章来
第三个境界就是让你写任何东西都有感觉,都能写出较好的文章。
三、 读书的境界
读一篇美文,欣赏一首诗歌,文中那感人的细节,诗中那拨动心灵的艺术,都会引起你对生活的回忆和幻想,进而想用笔去提炼自己的生活,去抒写心中的感受。这样,一种创作的灵感,一种创作的冲动便油然而生。因为文学作品作为人类智慧的结晶,本身就源于浩瀚的历史,源于大千世界五彩缤纷的风景。只要你全心投入,就会于字里行间读出种种神奇,读懂无数坎坷,读明世间哲理,读透那些让人为之高兴为之忧愁为之生为之死的种种内涵和真谛。
站在书前,仿佛觉得一座山,一条江,一棵树,一种阅历,一种想象,形态各异的人,蓦地站在你的面前,此时此刻,你已进入了读书的境界之中。 杜甫诗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试想,我们要成就学业,就必须博览群书。白居易16岁写就“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之不朽诗篇,与他自幼好学,读书读得“口舌成疮”,写字写得“手肘成胝”分不开。北宋欧阳修曾说:“余平日所作文章,多在‘三上’:马上,枕上,厕上也。” 莎士比亚由于大量读书,掌握了一万多个词汇,所以笔下的人物才那样多姿多彩,对话是那样妙趣横生、富于哲理。鲁迅的杂文尖锐泼辣,宛如投枪、匕首,令友称快,令敌胆寒,绝非一日之功。他六岁起攻读诗书经传、旷史杂记,年轻时博览中外名著,故能运笔自如,文若流水。 这正是“破卷炼得一锦句,一担桑叶一缕丝”啊! 但面对浩瀚书海,我们也要慎重选择,“泛览百书,不若精于一书”。课本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只是滄海之一粟,我们必须多读一些有益的有趣的有价值的书,以拓展视野,增长知识,开阔心胸,丰富情趣。 诗云:“胸藏万江凭吞吐,腹有诗书气自华。” 如何达到“腹有诗书”呢?" 背”,博闻强记之谓也。对一些名词术语、定理公式、名言警句、历史掌故、地理常识、诗词佳作,要经过反复吟咏、咀嚼、消化和吸收,使之变成自己头脑里的储备,最终达到“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的境界。 提高读书效率、读书品位、读书质量。
达到阅读最高境界的秘诀:世间最容易的事是坚持,最难的事也是坚持。说它容易,是因为只要愿意做,人人都能做到;说它难,是因为真正能够做到的,终究只是少数人。要想达到阅读的最高境界,秘诀就是坚持。一本书就是一扇窗户,四壁书就是万道风景,智者从里面走过,留下了时代的足音,我们即将开辟一条新路,创造佳境胜景。
四、境界是什么
王国维是用境界的“有无”来区分作品的高下,他说“有境界则自成高格”, “境界有大小,不以是而分优劣”。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是一种境界,“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也是一种境界。前者落笔眼前细雨、鱼儿、微风、燕子等细小景物,一个“出”字不仅让水中鱼儿的刹那动作跃于眼前,还赋予鱼儿无限的生气,读者透过它可想见到细雨绵绵中,水中小鱼有些憋闷,有些调皮,或探头探脑,或自在翻动水花。所以,境界是形象与情感所构成的一个统一的、完整的而又独立、浑融的整体。即王国维所说“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五、成功三境界
我心说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成功学学说,是成功学的基础理论。我心说认为,物质的成功应该有三种境界,分别是小我境界、大我境界和无我境界。小我境界者看到的是在这件事中的“我”,而大我境界者看到的是这件事中的“事”,无我者看到的是这件事里面蕴含的规律。看到“我”的人必然以自我为出发点,首先关心事态发展对个人利害的影响,而对事态中他人则放在次等的位置,至于事物发展的最终结果,以最小损害个人利益为基准。看到“事”的人必然以“事”的发展和结果为出发点,首先关心事态发展中的各种影响因素对结果的影响,一切努力都必然以达到结果为目的。至于牵扯事态发展中的人或物,则被放置在次等的位置。看到规律的人会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至于事态发展和结果通常都了然于心,甚至都不是其所关心的所在。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是这类人的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