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艺术来自于生活,来自于自然,以造化为师才能创作美的作品。认真的对待每一次外出写生,整理材料,构思,再加入自己对自然的思想感情,才能创作出真情实感的作品。
【关键词】:青绿山水;创作;感悟;师造化;生活
创作源于自然源于生活,无论是美术、设计、音乐,它们都是对自然和生活的反映。见闻广博,要从实地观察得来,并不仅仅只单靠书本,两者是要相辅相成而行的。名山大川,熟于心中,胸中有了丘壑,下笔自然有所依据。要经历得多才有所获。不但山水如此,其他花卉、人物、禽兽也都是一样。”“‘行万里路’,即深入生活,开阔胸襟,积累创作素材”“‘目饱前代名迹’,继承一切优秀传统,借古以开今”。从山水画的角度来说,创作既要积累知识,熟练掌握和学习借鉴古人的山水画技法,还要走进自然、走进生活,去体会,去感悟自然和生活独特的魅力。
早期山水画是用作人物画的背景,所以出现了人大山小的现象,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就是如此。此时的山水只是人物画的背景,到了隋唐时期青绿山水趋向成熟,代表人物是展子虔等。
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说到:“山水之变始于吴,成于二李”。二李指李思训、李昭道父子。李思训学习和发展了展子虔的山水,把隋以来的金碧山水发展为以青绿为主的青绿山水。他的代表作是《江帆楼阁图》,画中山石还是有勾无皴,皴、擦、点、染、勾被运用到青绿中。到了元明清金碧、小青绿、大青绿相互发展但以小青綠为主,而明代元四家之一的仇英所绘的《桃源仙境图》属重彩大青绿,受赵伯驹的工细、刘松年的用笔、用色影响。
从以上青绿山水画发展的简要叙述来看,历代的山水画大师无不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观察自然、感悟自然,然后才能创造出具有强烈风格特点的经典之作。作为我们学生来讲,更应该不断学习研究传统,更应该不断观察自然、理解自然,才有可能创作出好的作品。
1、创作题材的选择
青绿山水分为金碧、小青绿、大青绿。大青绿设色厚重,用墨勾勒,再加皴擦,阴面用墨渲染,再用赭石打底,之后上汁绿或草绿,最后染厚厚的石青石绿。而我的创作选择了大青绿山水,构图结合了仇英的《桃源仙境图》,设色结合了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我的创作是一幅约六尺的中堂和两幅约六尺对开的条幅,中堂在构图上由山下的几颗松树向上引出一片枯藤,通过枯藤后进入一世外桃源,枯藤下方又用云气来分割画面,这点学习了《桃源仙境图》,枯藤后经过山崖上面的飞廊又到了另一楼廊之地。远处又用远山拉开空间。另两幅以突出树为主,两棵看似不成比例的松树与其后面的山前后拉开,因为后面的山是青绿色,所以我又在树下的石头上面略染石色与之相呼应。设色选择了《千里江山图》的方法,山石用线细细勾勒,用墨染出浓淡,然后用赭石打底,再用草绿染出明暗,最后染石色,即石青、石绿。能够画出《桃源仙境图》和《千里江山图》作者们必定做了不少努力,就构图来说,需要在自然中收集大量素材,然后根据自己的创作思想选择合适的素材运用到创作中去。在技法上作者一定下了很多功夫,临习了不少优秀古人画作。
2、创作的具体过程
说起画这幅画的动机还是因为我比较喜欢道、释文化,向往那种隐居山林与世隔绝的生活。特别是在读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后更是向往这种生活。我知道这种存在于内心的生活在现实中是很难实现的,在学了绘画后发现原来这些是可以借物抒情的,我可以把心中的东西用笔墨表现出来,就像陶渊明一样用文字来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在一次临摹课中看到了《桃园仙境图》的复制品,突然有所感。虽然之前在书上很多次都看到过这幅画,但都没有这幅印刷品感觉真切,用笔、用色都那么清楚的展现在眼前,虽然不是真迹但一切都那么清析。
构图这让我想到唐代张璪所说:“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和石涛的:“搜尽奇峰打草稿”。在构图这一环节中,写生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有句话叫“书到用时方恨少”,用在这里很恰当,不去写生不去收集素材,等到创作的时候就会发现脑子空空的,无法组合理想画面,可能心中是有想法的,但却由于脑中画面少而无法表达。虽然我们组织过写生,但我到现在才知道写生的重要性和怎样运用写生。要知道艺术源于生活,我们要在生活中找寻资料然后经过艺术构思形成完整的艺术形象,再落笔与纸上。
其实这幅创作在我看来是很失败的,我们必须多临习古人优秀的作品,熟练的掌握技法,这样才能很好的使用艺术语言来描写我们心中所想的内容。还要坚持去写生,去观察自然和生活,在生活和自然中有很多我们要学习的东西,我们把这些内容牢记心中,当我们创作的时候他们会起很大的作用。董其昌提倡“摹古”,学习古人技法。四王尊崇董其昌他们不断临摹古人绘画,确实做到了熟练掌握古人技法,但他们忽略了师造化,仅仅致力于临摹,从而导致他们的作品缺少创新力,无法脱离古人的影子。因此师造化和师古人是要相结合的。
3、创作的感悟
这次创作使我领悟到了写生与创作的关系,二者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古人绘画就是为了把自己看到的美丽的、感动到自己的景色留到纸上,想起时可以拿出来观赏,这类似现代照相机的功能。宗炳喜欢游览名山大川,著有《画山水序》,之后由于患病再无法游历,于是就把自己游山时画的山水挂在墙上,自己坐在中间,就感觉亲身到了自然之中,自说:“澄怀观道,卧以游之”。这便是应了山水画可居可观可游的特点了。一个没有见过真山真水的人画出来的画怎可称得上是真山水,一个优秀的作品是要有创作者的亲身体验和对生活的感受,从自然中搜寻创作题材,灵感,在大脑中进行加工再加入情感因素,做到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四王重摹古,重临习古人的绘画,观他们的绘画一个个都像是临摹作品,这便是他们永远脱离不出古人的原因。他们沉迷于拟古之中,他们所画的只是别人眼中之山水,胸中之山水,他们不去体会自然,就得不到自然回馈的感情,所画的山水就无法加入自己的情感,他们所加入的仅仅是对古人技法的感受。古人凭借自然山川寄托感情与笔墨,不改变原有的自然规律,而是顺应规律来做画,保留大自然的原始美,又进行人为加工,加入自己的情感因素,借物抒情,最后创作出来为我们所赞叹不止的艺术作品。我们不能墨守成规,停止不前,要在前人的基础上创新,以造化为师,学会在自然中找寻材料。
参考文献:
①王伯敏,山水画纵横谈,山东美术出版社
②薄松年,中国美术史教程(增订本),人民美术出版社
③葛路,中国画论史,北京大学出版社
④孔六庆,中国画专史-山水卷
⑤周积寅,中国历代画论,上编,江苏美术出版社,2013年5月第一版
⑥薛永年,罗世平,中国美术简史,中国青年出版社,2011年7月河北第16次印刷
作者简介:孙政(1993.1—),女,汉族,籍贯:山东曲阜人,齐鲁工业大学艺术学院 ,16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美术专业 研究方向:陶瓷美术。
【关键词】:青绿山水;创作;感悟;师造化;生活
创作源于自然源于生活,无论是美术、设计、音乐,它们都是对自然和生活的反映。见闻广博,要从实地观察得来,并不仅仅只单靠书本,两者是要相辅相成而行的。名山大川,熟于心中,胸中有了丘壑,下笔自然有所依据。要经历得多才有所获。不但山水如此,其他花卉、人物、禽兽也都是一样。”“‘行万里路’,即深入生活,开阔胸襟,积累创作素材”“‘目饱前代名迹’,继承一切优秀传统,借古以开今”。从山水画的角度来说,创作既要积累知识,熟练掌握和学习借鉴古人的山水画技法,还要走进自然、走进生活,去体会,去感悟自然和生活独特的魅力。
早期山水画是用作人物画的背景,所以出现了人大山小的现象,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就是如此。此时的山水只是人物画的背景,到了隋唐时期青绿山水趋向成熟,代表人物是展子虔等。
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说到:“山水之变始于吴,成于二李”。二李指李思训、李昭道父子。李思训学习和发展了展子虔的山水,把隋以来的金碧山水发展为以青绿为主的青绿山水。他的代表作是《江帆楼阁图》,画中山石还是有勾无皴,皴、擦、点、染、勾被运用到青绿中。到了元明清金碧、小青绿、大青绿相互发展但以小青綠为主,而明代元四家之一的仇英所绘的《桃源仙境图》属重彩大青绿,受赵伯驹的工细、刘松年的用笔、用色影响。
从以上青绿山水画发展的简要叙述来看,历代的山水画大师无不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观察自然、感悟自然,然后才能创造出具有强烈风格特点的经典之作。作为我们学生来讲,更应该不断学习研究传统,更应该不断观察自然、理解自然,才有可能创作出好的作品。
1、创作题材的选择
青绿山水分为金碧、小青绿、大青绿。大青绿设色厚重,用墨勾勒,再加皴擦,阴面用墨渲染,再用赭石打底,之后上汁绿或草绿,最后染厚厚的石青石绿。而我的创作选择了大青绿山水,构图结合了仇英的《桃源仙境图》,设色结合了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我的创作是一幅约六尺的中堂和两幅约六尺对开的条幅,中堂在构图上由山下的几颗松树向上引出一片枯藤,通过枯藤后进入一世外桃源,枯藤下方又用云气来分割画面,这点学习了《桃源仙境图》,枯藤后经过山崖上面的飞廊又到了另一楼廊之地。远处又用远山拉开空间。另两幅以突出树为主,两棵看似不成比例的松树与其后面的山前后拉开,因为后面的山是青绿色,所以我又在树下的石头上面略染石色与之相呼应。设色选择了《千里江山图》的方法,山石用线细细勾勒,用墨染出浓淡,然后用赭石打底,再用草绿染出明暗,最后染石色,即石青、石绿。能够画出《桃源仙境图》和《千里江山图》作者们必定做了不少努力,就构图来说,需要在自然中收集大量素材,然后根据自己的创作思想选择合适的素材运用到创作中去。在技法上作者一定下了很多功夫,临习了不少优秀古人画作。
2、创作的具体过程
说起画这幅画的动机还是因为我比较喜欢道、释文化,向往那种隐居山林与世隔绝的生活。特别是在读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后更是向往这种生活。我知道这种存在于内心的生活在现实中是很难实现的,在学了绘画后发现原来这些是可以借物抒情的,我可以把心中的东西用笔墨表现出来,就像陶渊明一样用文字来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在一次临摹课中看到了《桃园仙境图》的复制品,突然有所感。虽然之前在书上很多次都看到过这幅画,但都没有这幅印刷品感觉真切,用笔、用色都那么清楚的展现在眼前,虽然不是真迹但一切都那么清析。
构图这让我想到唐代张璪所说:“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和石涛的:“搜尽奇峰打草稿”。在构图这一环节中,写生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有句话叫“书到用时方恨少”,用在这里很恰当,不去写生不去收集素材,等到创作的时候就会发现脑子空空的,无法组合理想画面,可能心中是有想法的,但却由于脑中画面少而无法表达。虽然我们组织过写生,但我到现在才知道写生的重要性和怎样运用写生。要知道艺术源于生活,我们要在生活中找寻资料然后经过艺术构思形成完整的艺术形象,再落笔与纸上。
其实这幅创作在我看来是很失败的,我们必须多临习古人优秀的作品,熟练的掌握技法,这样才能很好的使用艺术语言来描写我们心中所想的内容。还要坚持去写生,去观察自然和生活,在生活和自然中有很多我们要学习的东西,我们把这些内容牢记心中,当我们创作的时候他们会起很大的作用。董其昌提倡“摹古”,学习古人技法。四王尊崇董其昌他们不断临摹古人绘画,确实做到了熟练掌握古人技法,但他们忽略了师造化,仅仅致力于临摹,从而导致他们的作品缺少创新力,无法脱离古人的影子。因此师造化和师古人是要相结合的。
3、创作的感悟
这次创作使我领悟到了写生与创作的关系,二者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古人绘画就是为了把自己看到的美丽的、感动到自己的景色留到纸上,想起时可以拿出来观赏,这类似现代照相机的功能。宗炳喜欢游览名山大川,著有《画山水序》,之后由于患病再无法游历,于是就把自己游山时画的山水挂在墙上,自己坐在中间,就感觉亲身到了自然之中,自说:“澄怀观道,卧以游之”。这便是应了山水画可居可观可游的特点了。一个没有见过真山真水的人画出来的画怎可称得上是真山水,一个优秀的作品是要有创作者的亲身体验和对生活的感受,从自然中搜寻创作题材,灵感,在大脑中进行加工再加入情感因素,做到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四王重摹古,重临习古人的绘画,观他们的绘画一个个都像是临摹作品,这便是他们永远脱离不出古人的原因。他们沉迷于拟古之中,他们所画的只是别人眼中之山水,胸中之山水,他们不去体会自然,就得不到自然回馈的感情,所画的山水就无法加入自己的情感,他们所加入的仅仅是对古人技法的感受。古人凭借自然山川寄托感情与笔墨,不改变原有的自然规律,而是顺应规律来做画,保留大自然的原始美,又进行人为加工,加入自己的情感因素,借物抒情,最后创作出来为我们所赞叹不止的艺术作品。我们不能墨守成规,停止不前,要在前人的基础上创新,以造化为师,学会在自然中找寻材料。
参考文献:
①王伯敏,山水画纵横谈,山东美术出版社
②薄松年,中国美术史教程(增订本),人民美术出版社
③葛路,中国画论史,北京大学出版社
④孔六庆,中国画专史-山水卷
⑤周积寅,中国历代画论,上编,江苏美术出版社,2013年5月第一版
⑥薛永年,罗世平,中国美术简史,中国青年出版社,2011年7月河北第16次印刷
作者简介:孙政(1993.1—),女,汉族,籍贯:山东曲阜人,齐鲁工业大学艺术学院 ,16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美术专业 研究方向:陶瓷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