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教师制定简明准确的教学目标,精心地选择并掌握精当的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通过与学生、文本之间的生动“对话”创造愉悦的境界,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语文课堂教学 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教学效果
但凡精彩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学,教师无不拥有深厚的文化修养和专业知识,都能制定简明准确的教学目标,精心地选择并掌握精当的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通过与学生、文本之间的生动“对话”创造令人愉悦的境界,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我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学。
一、制定简明、准确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体现了教学的目的、要求。小学语文老师要了解小学阶段课程的总目标,熟悉本年级段的教学目标,在制定一篇课文的教学目标的时候,教师应依据本年级段的教学目标,在教学中逐渐落实。具体到一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教师应在钻研教材的基础上,结合本年级段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进行整体思考。既要考虑目标在“三个维度上”的达成度,又要着重思考在语文训练在要让学生得到什么,还要想好实现目标的方法、策略。如我在教《荷花》一课时,学习了一位老师提出的教学目标:(1)识字学词,读准生字的字音,了解词意,正确书写字词。(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感受美的情景,用朗读表达对荷花的喜爱之情。(3)感悟作家笔下荷花的特点,了解抓住特点展开想象描写景物的方法。这个教学目标既重视了识字这个低年级的教学重点,又落实了学词这个中年级的教学特点。找准了语言训练点——有感情地朗读,读中悟写、学写。这样的教学目标有很高的实用价值。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学习课标,向名师看齐,学有样板,在模仿研讨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
二、精心地选择并掌握精当的教学内容
语文老师难当,不是难在驾驭教学上,而是难在驾驭教材上。课文是教材的主体,教什么学什么,除了借助“导学系统”“练学系统”的提示加以确定之外,还需要教师“从课文中找”,所以语文教学不应当是“教课文”,而应当是“用课文教”。教师要准确把握让学生借课文学什么、练什么。
一篇课文可学可练的内容很多,要学会依据《课程标准》研究“教本”,针对学生实际进行筛选取舍。教师根据课文的特点,联系年度目标,找准课文语言、形式和训练重点,一课一得或两得,切记不可贪多求全。这一得可以是学习富有表现力的词句,可以是学习典型的构段方式,可以是学习揣摩某一写作方法……教师通过课堂上精当的教学内容,挤出一些课上时间,让学生多读一些相关的文章,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这一点我深有感悟。如五年级上册《走遍天下书为侣》中“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一位朋友,也是一处你随时都可以去的故地。”这句话很生动、深刻。我最后引导学生根据自己读书的感受写一写:一本你喜爱的书还可以是什么?是一位老师,一位智者,一盏明灯,一眼清泉,一个阶梯……也是你的知己,是鼓励你奋进的号角,是滋养你一生的营养……此时再启发学生的思维:生活中还有什么是你的朋友呢?如你喜爱的动物,你喜爱的玩具,你喜爱的电视节目……这样学生在习作“我喜爱的……”时,在词汇方面可做到丰富精彩。
三、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将文章特点与教师自己理解的独特视角结合起来,恰当选择教学方法,定然会使你的课堂教学省时有效。
(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处理好部分和整体的关系。
1.重视提高学生对文体整体把握的能力。“整体把握”是指以宏观的视野对文体进行俯视、鸟瞰。教学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教师要根据不同年级的要求,逐步培养与提升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把握能力。先让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读熟练。这是教学的底线,让学生读整篇课文,在此基础上教师再根据不同年级的要求,提升学生对文本整体把握的能力。低年级了解课文内容,中年级把握主要内容,高年级理解文章主旨,理清叙述顺序。
2.整体与部分和谐统一。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一般是由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这是阅读教学的常规。第一个整体是指学生通过自读自悟,获得初步感受并能提出问题。这一步很重要,是精读的准备,也是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落实。有了这个基础,便可进入对“部分”的阅读教学。到部分时,一定要抓住重点,难点,不可面面俱到,平均使用力量,要“重锤敲打关键处”。最后回到整体,把握文章主旨,内化文体语言,领悟文章写法。
(二)精心设计提问。
最理想最精湛的教学艺术所遵循的最高准则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主探究问题的答案。教师要精心设计提问,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课堂上设计问题不在多而在精。问题要提在学生的疑点上,提在语文训练的重点上,提在课文内容、形式的特点上,最好能做到牵一发而动全身。如在教学《飞夺泸定桥》这篇课文时,我问:看到这个题目,你们有什么问题要提?生:泸定桥在哪里?为什么要夺?怎么夺的?结果怎样?夺的前面为什么要加上飞?这种抓课题启发学生自己提问题的设计从一开始就引导学生抓住了课文的中心内容,同时也为顺利地开展本课的阅读教学打下了基础。启发学生质疑之后,教师把预先设计的问题和学生提出的问题糅合在一起提出新问题。
(三)有效把握预设与生成。
预设应尽可能符合教材,学生、教师的实际,使提出的问题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但是预设再精心也仅仅是预设,教学是动态的发展过程,有不可预测的一面。顺学而导,促进生成更为重要。那种教师被学生“牵”着走的现象不是真正的生成,至少不是高效的生成。教师的职责就是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促进教学过程中的生成,善于抓住学生理解的难点、提出疑点和发言中的闪光点,在师与生、生与生的交流互动中,碰撞出思维、情感、认识的火花,最终生成知识、方法、能力。
关键词: 语文课堂教学 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教学效果
但凡精彩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学,教师无不拥有深厚的文化修养和专业知识,都能制定简明准确的教学目标,精心地选择并掌握精当的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通过与学生、文本之间的生动“对话”创造令人愉悦的境界,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我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学。
一、制定简明、准确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体现了教学的目的、要求。小学语文老师要了解小学阶段课程的总目标,熟悉本年级段的教学目标,在制定一篇课文的教学目标的时候,教师应依据本年级段的教学目标,在教学中逐渐落实。具体到一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教师应在钻研教材的基础上,结合本年级段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进行整体思考。既要考虑目标在“三个维度上”的达成度,又要着重思考在语文训练在要让学生得到什么,还要想好实现目标的方法、策略。如我在教《荷花》一课时,学习了一位老师提出的教学目标:(1)识字学词,读准生字的字音,了解词意,正确书写字词。(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感受美的情景,用朗读表达对荷花的喜爱之情。(3)感悟作家笔下荷花的特点,了解抓住特点展开想象描写景物的方法。这个教学目标既重视了识字这个低年级的教学重点,又落实了学词这个中年级的教学特点。找准了语言训练点——有感情地朗读,读中悟写、学写。这样的教学目标有很高的实用价值。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学习课标,向名师看齐,学有样板,在模仿研讨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
二、精心地选择并掌握精当的教学内容
语文老师难当,不是难在驾驭教学上,而是难在驾驭教材上。课文是教材的主体,教什么学什么,除了借助“导学系统”“练学系统”的提示加以确定之外,还需要教师“从课文中找”,所以语文教学不应当是“教课文”,而应当是“用课文教”。教师要准确把握让学生借课文学什么、练什么。
一篇课文可学可练的内容很多,要学会依据《课程标准》研究“教本”,针对学生实际进行筛选取舍。教师根据课文的特点,联系年度目标,找准课文语言、形式和训练重点,一课一得或两得,切记不可贪多求全。这一得可以是学习富有表现力的词句,可以是学习典型的构段方式,可以是学习揣摩某一写作方法……教师通过课堂上精当的教学内容,挤出一些课上时间,让学生多读一些相关的文章,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这一点我深有感悟。如五年级上册《走遍天下书为侣》中“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一位朋友,也是一处你随时都可以去的故地。”这句话很生动、深刻。我最后引导学生根据自己读书的感受写一写:一本你喜爱的书还可以是什么?是一位老师,一位智者,一盏明灯,一眼清泉,一个阶梯……也是你的知己,是鼓励你奋进的号角,是滋养你一生的营养……此时再启发学生的思维:生活中还有什么是你的朋友呢?如你喜爱的动物,你喜爱的玩具,你喜爱的电视节目……这样学生在习作“我喜爱的……”时,在词汇方面可做到丰富精彩。
三、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将文章特点与教师自己理解的独特视角结合起来,恰当选择教学方法,定然会使你的课堂教学省时有效。
(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处理好部分和整体的关系。
1.重视提高学生对文体整体把握的能力。“整体把握”是指以宏观的视野对文体进行俯视、鸟瞰。教学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教师要根据不同年级的要求,逐步培养与提升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把握能力。先让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读熟练。这是教学的底线,让学生读整篇课文,在此基础上教师再根据不同年级的要求,提升学生对文本整体把握的能力。低年级了解课文内容,中年级把握主要内容,高年级理解文章主旨,理清叙述顺序。
2.整体与部分和谐统一。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一般是由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这是阅读教学的常规。第一个整体是指学生通过自读自悟,获得初步感受并能提出问题。这一步很重要,是精读的准备,也是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落实。有了这个基础,便可进入对“部分”的阅读教学。到部分时,一定要抓住重点,难点,不可面面俱到,平均使用力量,要“重锤敲打关键处”。最后回到整体,把握文章主旨,内化文体语言,领悟文章写法。
(二)精心设计提问。
最理想最精湛的教学艺术所遵循的最高准则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主探究问题的答案。教师要精心设计提问,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课堂上设计问题不在多而在精。问题要提在学生的疑点上,提在语文训练的重点上,提在课文内容、形式的特点上,最好能做到牵一发而动全身。如在教学《飞夺泸定桥》这篇课文时,我问:看到这个题目,你们有什么问题要提?生:泸定桥在哪里?为什么要夺?怎么夺的?结果怎样?夺的前面为什么要加上飞?这种抓课题启发学生自己提问题的设计从一开始就引导学生抓住了课文的中心内容,同时也为顺利地开展本课的阅读教学打下了基础。启发学生质疑之后,教师把预先设计的问题和学生提出的问题糅合在一起提出新问题。
(三)有效把握预设与生成。
预设应尽可能符合教材,学生、教师的实际,使提出的问题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但是预设再精心也仅仅是预设,教学是动态的发展过程,有不可预测的一面。顺学而导,促进生成更为重要。那种教师被学生“牵”着走的现象不是真正的生成,至少不是高效的生成。教师的职责就是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促进教学过程中的生成,善于抓住学生理解的难点、提出疑点和发言中的闪光点,在师与生、生与生的交流互动中,碰撞出思维、情感、认识的火花,最终生成知识、方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