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主阵地。不管是知识的传授,还是价值观的引领,教师都要向45分钟要质量。思想政治课要用足45分钟。
一、思想政治课堂要用足45分钟的必要性
首先,用足课堂45分钟是由高中政治课的现状决定的。就全国而言,虽然高考模式多样,但政治学科的小科地位(有的地方称为副科)是一直不变的。这种地位就决定了政治课的周课时数平均不会超过3节(多数为2节,高三为4节),而政治教材少则3本(会考或称小高考),多则5本(高考),还不算时政内容。内容多,课时少的现状要求师生必须充分利用好有限的课堂45分钟。
其次,传统偏见的压力使然。就课时的补助(有的地方称为课时津贴)而言,政治课要比主科(语数外)及理化低不少,理由很传统也很滑稽——“政治课技术含量不高”,言外之意,政治课谁都能教。其实不然。政治教师必须上好政治课,上出精彩的高质量的政治课,上出不是“谁都能教”的政治课,必须用足课堂45分钟。
再次,学生不够重视。重心在语数外上,既合情又合理,政治、历史等科目考前背背就行,这是多数同学的想法。这种情形要求政治老师必须抓紧政治课堂45分钟,充分调动学生,增强教学效果。
二、政治课堂要用足45分钟的可行性
所谓“用足45分钟”,从字面看,就是一分钟也不浪费,实质上,就是向有限的45分钟要质量。既不是教师都用来讲授,又不是学生全用来自学。我结合新课改的要求和近几年的一线课堂教学实践,作了如下尝试,效果不错。
课前教师精心备课,编制突出学生自主学习的导学案。课堂上,教师精心组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明确目标,自主学习。
课堂伊始,在3分钟之内,教师在完成对前一节课的复习检查导入新课的同时发放新课的导学案,引导学生对照“学习目标”(课程标准的要求),独立完成“自主学习”一栏。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记忆、体会、发现。这样既能很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又能把教学常规中的课前预习环节移入课堂(事实上,学生在课前主动预习政治新课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在自主学习这一环节,老师的精细设计很关键,自学提纲既要以书为本,又要紧扣课标,还要兼顾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自学时,目标明确,知道重点,主要任务是把书本知识简化到导学案上。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既在书本上划出要点,又在导学案上写一遍,强化了记忆,分清了主次,掌握了重点,找到了疑惑。
2.发现问题,合作探究。
在绝大多数同学完成了“自主学习”之后,老师让同一学习小组的同学彼此对照,相互交流,找出不同,并交换意见,力求统一。稍微平静之后,各小组选出一名代表展示自学成果,其他同学评价、补充。分歧较大、较有代表性的,由同学们分组讨论。如在师生共同学习《正确对待金钱》一节时,对待金钱的态度,学生争论激烈,引经据典,气氛活跃,争论的结果是大家认同书本的建议:既要承认金钱在现代社会中是财富的象征,又要取之有道、用之有度、用之有益。有的同学补充说,人应该有更高的精神追求。
3.适时点拨,释疑解惑。
一般的疑惑,同学之间经过互相帮助、讨论是可以解决的。学生完成自学任务,发现并通过讨论解决了一些问题,余下还需要老师的帮助。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的讲授是必需的,是适时适量的。如,学生在学习《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一节时,经过自学讨论,虽然初步明确了什么是真理,知道了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却说不清楚“为什么”。这时老师可以从两个方面加以引导:真理描述的内容是什么?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及其特征是什么?让学生归纳原因。这种启发式的讲授,适时适量。学生从中获得了启发。
4.当堂训练,及时巩固。
在完成自主学习、集体合作解决疑惑之后,学生要做老师在导学案中安排的数量适中、难度适当的当堂训练题。时间为5分钟。老师在当堂训练题的编排上要突出重点,难易适中,数量精简,一般为选择题4道左右,主观题1道。学生独立完成,相互批改,发现问题,互相讨论,老师作必要的点拨。
5.课堂小结,承前启后。
在课堂的最后3—5分钟,在完成当堂训练之后,师生共同做本课小结。在具体操作中,我或是让几位同学在黑板上板书学习要点,或是让个别同学简述学习内容,或是让学生齐读重点知识(导学案中标出),之后请一位同学畅谈学习心得体会,并在作简要评价之后注意引出下一节课的内容。如,在师生共同学习《世界的物质性》一框时,一位同学谈体会时说:“通过本课的学习,我知道了我的烦恼多是想法不现实,不该怨天尤人,我得逐步改正!”我适时加以评价和引导:“首先,恭喜这位同学!通过学习,我们确实有了收获:认识到了自然界、人类社会的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意识到自己的想法不能太不切实际,否则自寻烦恼。不过我们想一想,一些‘奇思妙想’却可以变为现实,给生活带来乐趣,这又是为什么呢?要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还要接着往下学习,因为人可以认识和改造世界。”这样的评价既给予了学生鼓励,又回顾了所学知识,还让学生有了新的求知欲望,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总之,用足课堂45分钟,对于高中政治课教学而言,不仅必要,而且可行。
一、思想政治课堂要用足45分钟的必要性
首先,用足课堂45分钟是由高中政治课的现状决定的。就全国而言,虽然高考模式多样,但政治学科的小科地位(有的地方称为副科)是一直不变的。这种地位就决定了政治课的周课时数平均不会超过3节(多数为2节,高三为4节),而政治教材少则3本(会考或称小高考),多则5本(高考),还不算时政内容。内容多,课时少的现状要求师生必须充分利用好有限的课堂45分钟。
其次,传统偏见的压力使然。就课时的补助(有的地方称为课时津贴)而言,政治课要比主科(语数外)及理化低不少,理由很传统也很滑稽——“政治课技术含量不高”,言外之意,政治课谁都能教。其实不然。政治教师必须上好政治课,上出精彩的高质量的政治课,上出不是“谁都能教”的政治课,必须用足课堂45分钟。
再次,学生不够重视。重心在语数外上,既合情又合理,政治、历史等科目考前背背就行,这是多数同学的想法。这种情形要求政治老师必须抓紧政治课堂45分钟,充分调动学生,增强教学效果。
二、政治课堂要用足45分钟的可行性
所谓“用足45分钟”,从字面看,就是一分钟也不浪费,实质上,就是向有限的45分钟要质量。既不是教师都用来讲授,又不是学生全用来自学。我结合新课改的要求和近几年的一线课堂教学实践,作了如下尝试,效果不错。
课前教师精心备课,编制突出学生自主学习的导学案。课堂上,教师精心组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明确目标,自主学习。
课堂伊始,在3分钟之内,教师在完成对前一节课的复习检查导入新课的同时发放新课的导学案,引导学生对照“学习目标”(课程标准的要求),独立完成“自主学习”一栏。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记忆、体会、发现。这样既能很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又能把教学常规中的课前预习环节移入课堂(事实上,学生在课前主动预习政治新课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在自主学习这一环节,老师的精细设计很关键,自学提纲既要以书为本,又要紧扣课标,还要兼顾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自学时,目标明确,知道重点,主要任务是把书本知识简化到导学案上。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既在书本上划出要点,又在导学案上写一遍,强化了记忆,分清了主次,掌握了重点,找到了疑惑。
2.发现问题,合作探究。
在绝大多数同学完成了“自主学习”之后,老师让同一学习小组的同学彼此对照,相互交流,找出不同,并交换意见,力求统一。稍微平静之后,各小组选出一名代表展示自学成果,其他同学评价、补充。分歧较大、较有代表性的,由同学们分组讨论。如在师生共同学习《正确对待金钱》一节时,对待金钱的态度,学生争论激烈,引经据典,气氛活跃,争论的结果是大家认同书本的建议:既要承认金钱在现代社会中是财富的象征,又要取之有道、用之有度、用之有益。有的同学补充说,人应该有更高的精神追求。
3.适时点拨,释疑解惑。
一般的疑惑,同学之间经过互相帮助、讨论是可以解决的。学生完成自学任务,发现并通过讨论解决了一些问题,余下还需要老师的帮助。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的讲授是必需的,是适时适量的。如,学生在学习《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一节时,经过自学讨论,虽然初步明确了什么是真理,知道了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却说不清楚“为什么”。这时老师可以从两个方面加以引导:真理描述的内容是什么?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及其特征是什么?让学生归纳原因。这种启发式的讲授,适时适量。学生从中获得了启发。
4.当堂训练,及时巩固。
在完成自主学习、集体合作解决疑惑之后,学生要做老师在导学案中安排的数量适中、难度适当的当堂训练题。时间为5分钟。老师在当堂训练题的编排上要突出重点,难易适中,数量精简,一般为选择题4道左右,主观题1道。学生独立完成,相互批改,发现问题,互相讨论,老师作必要的点拨。
5.课堂小结,承前启后。
在课堂的最后3—5分钟,在完成当堂训练之后,师生共同做本课小结。在具体操作中,我或是让几位同学在黑板上板书学习要点,或是让个别同学简述学习内容,或是让学生齐读重点知识(导学案中标出),之后请一位同学畅谈学习心得体会,并在作简要评价之后注意引出下一节课的内容。如,在师生共同学习《世界的物质性》一框时,一位同学谈体会时说:“通过本课的学习,我知道了我的烦恼多是想法不现实,不该怨天尤人,我得逐步改正!”我适时加以评价和引导:“首先,恭喜这位同学!通过学习,我们确实有了收获:认识到了自然界、人类社会的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意识到自己的想法不能太不切实际,否则自寻烦恼。不过我们想一想,一些‘奇思妙想’却可以变为现实,给生活带来乐趣,这又是为什么呢?要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还要接着往下学习,因为人可以认识和改造世界。”这样的评价既给予了学生鼓励,又回顾了所学知识,还让学生有了新的求知欲望,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总之,用足课堂45分钟,对于高中政治课教学而言,不仅必要,而且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