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幼儿“朴素理论”,建构儿童生活课程

来源 :启迪与智慧·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j10203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幼儿教育的发展,我们越来越认识到观察儿童、理解儿童、解读儿童的重要性。幼儿朴素理论正是这样一种基于儿童本位的理论,幼儿朴素理论是指儿童在未接受相关教育前,对周围世界中一些观念、现象的直觉的认识与理解,它源自儿童内心的想法,是与科学、成熟的理论相对而言的。儿童用自己的朴素理论认识、探索、解读周围的世界,建构自己的认知。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尝试基于幼儿“朴素理论”开展儿童生活课程的研发与实施,真正走进儿童,促进儿童和谐而富有个性地发展。
  一、深入一日活动,发现“朴素理论”
  幼儿“朴素理论” 来源于儿童的生活,是儿童对世界的独特的认识,它体现了儿童对周围生活的直觉认知与理解。儿童的一日生活包含着丰富的信息,从晨间活动、生活活动、自由活动、进餐、散步到午睡、起床、离园,儿童时时刻刻都在和同伴交往,在探索世界、认识世界。
  小班自由活动时,总有孩子争抢玩具的现象,究其原因总有孩子认为“我先拿到的就是我的”“这个(玩具)和我的(玩具)一样,是我的”。针对孩子的这些朴素理论,我们开展了“我的玩具”这一主题活动,通过趣味化的游戏帮助孩子分清物品的归属权,知道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能拿,从而建立正确的规则意识,学会和同伴交往。
  晨间活动中,我们观察孩子如何自主分配材料、如何和同伴合作游戏;进餐环节观察孩子如何自主进餐;散步时观察孩子会设计怎样的路线、观察哪些沿途的景物……孩子在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中生发出了大量的朴素理论,“这个轮胎很大,它的力气也很大,所以一直滚不会倒下来”“香菇很香,我要多吃点,放的屁就不臭了”“秋天到了,风一吹,叶子就掉下来了,因为它长得不牢”……孩子们用自己的“朴素理论”来解释一日活动中的现象,来表达他们对世界的认识和理解。基于这些朴素理论,我们生成了相应的生活课程,如《一起玩轮胎》《有趣的食物》《奇妙的树叶》等,让课程更好地立足生活、回归生活、超越生活。
  通过对一日活动的观察和研究,我们进一步了解孩子看待世界的方式、孩子对周围生活的认识,感受到了孩子内心深处的真正想法,教师在认识幼儿“朴素理论”的基础上引导孩子通过观察、实验、比较等方法把“朴素理论”逐渐上升到科学理论,从而让教育真正与儿童的生存、生活、生命融为一体。
  二、开展游戏活动,重新解读儿童
  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在游戏中幼儿模仿现实世界,学习与人交往,学会表达情感。在游戏中,儿童时常会脱口而出一句句童言稚语,这是幼儿“朴素理论”对游戏的认识,而他们的“朴素理论”又在不自觉的情况下,潜意识影响、指导着儿童的游戏行为。于是我们开展了幼儿“朴素理论”指导下的游戏活动的研究,以班级为单位开展了丰富的区域游戏。我们巧妙利用各个专用游戏室,如美工室、建构室、角色游戏室、蒙氏室、生活室、阅览室、木工坊、科学发现室等,每周各班轮流进行游戏。我们为幼儿提供丰富、适宜且富有层次性的游戏材料,为幼儿创设与同伴交往的环境,让孩子通过与材料和同伴的互动来生成丰富的游戏情节。
  有一次,孩子们在玩娃娃家游戏。涵涵将枕头塞进衣服里,表示:“我怀孕了,要生小宝宝了!”浩浩连忙把涵涵扶到小床上:“你睡觉吧,我妈妈肚子里有小宝宝也躺在床上睡觉看电视的。”涵涵双手抱着肚子躺在床上说:“我要吃水果!”浩浩马上拿来了洗好的“水果”,涵涵啊呜啊呜地吃起了“水果”。过了会儿,浩浩又问:“你要去医院检查吗?”涵涵马上坐了起来:“好的,看看宝宝好不好。”说完,两人手拉手去“医院”做检查了。
  朴素理论源自于孩子们对生活的认识,孩子们将自己对生活的了解和认识内化为自己的朴素理论,并迁移到游戏中,从而促进游戏情节的发展。游戏时教师要注重对幼儿的观察,观察孩子游戏的进程,观察孩子如何协商角色的分配,观察孩子的游戏冲突及解决策略,观察孩子在游戏中获得了哪些进步,建构了哪些经验和朴素理论……通过对游戏的观察和记录,教师对儿童的解读能力有了很大提高。
  三、建构主题课程,促进儿童发展
  在日常活动中,我们是以主题课程的形式开展教育教学的。教师在活动前预设好主题网络以及具体的活动内容,但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儿童对预设内容不感兴趣、预设内容流于形式等现象。这是因为幼儿的“朴素理论”对周围世界有自己的认识和了解,他们可能会对活动中的某个点产生了兴趣,或由活动中的某样物品、某个问题、某个词语产生了联想,并由此扩散开去而引发了注意的转移。这就需要教师能够观察儿童,发现儿童的兴趣所在,发现儿童“朴素理论”对世界的认识,将儿童不感兴趣的、无价值的主题课程进行调整,基于儿童立场生成新的生活课程。
  小班主题活动“有趣的石头”中,我们和孩子一起寻找周围生活中的石头,孩子们发现操场上的“石头”会唱歌,他们围在一起议论纷纷“它(石头)怎么会唱歌?会变魔法吗?”“这是假的石头吧?”“它像我家里的玩具一样会唱歌”……孩子们经过仔细研究发现,原来这是一个石头音响,他们的注意力从石头转移到对声音的探索,我们追随儿童的兴趣点,剖析幼儿的“朴素理论”,对原有的主题课程进行调整,生成了新的基于幼儿“朴素理论”的生活课程——《奇妙的声音》。
  通过对儿童的观察,对幼儿“朴素理论”的发现与剖析,我们努力追随儿童,发现儿童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将幼儿“朴素理论”和儿童生活课程有机结合,让每一门生活课程都贴合儿童的兴趣和需要,都具有鲜活的生命力。通过这样一个不断“发现——生成——调整——实施——再发现——再生成……”循环往复的过程,来不断完善我们的生活课程,并在研究、实践的过程中促进幼儿“朴素理论”的再次建構和发展,从而让我们的课程真正基于儿童立场,促进儿童发展。
其他文献
【摘 要】 户外活动是幼儿园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户外活动比较自由,符合现在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但是,户外活动又受诸多因素影响,有些幼儿园在户外场地布置上投入不够,还有些幼儿家长比较传统,不愿接受户外教育,而且不同的幼师在户外活动这件事情上存在不一样的观点。解决这样的问题,我们首先要立足幼儿的角度来布置户外活动场地;其次我们要认真引导家长,帮助他们接受户外活动。  【关键词】 户外区域活动;问题;对
【摘 要】 新高考制度的推出意味着我国教育深化改革迈入了一个新的台阶,同时也为教育工作指明了新的方向。在高中数学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积极学习解读新高考制度背后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的变革,并积极调整教学策略,反思现有教学模式中存在的不足,为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本文结合实践教学经验,就新高考背景下高中数学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 新高考;高中数学;教学
我叫陈蕾,是一个从事学生德育工作15年的教育工作者。这些年来我始终坚守着一个信念:那就是对工作脚踏实地、真抓实干;对学生要真情实感,富有爱心;对社会要真诚奉献不计名利。正是秉承这个信念,我从未放弃对工作的热爱,尽职尽责,勇于创新。  我工作的学校名字叫做“熊猫路小学校”,从名字开始,就和大自然联系在了一起,我们学校以“自然教育”为教育哲学,作为熊猫路小学的一名教师,秉承学校理念,在校领导的统筹安排
【摘 要】 小学数学课程不仅是小学教育体系中的重要课程,是最基本的课程,也是学生形成學习能力的关键时期。作为一名合格的小学数学教师,我们必须把握好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给每个学生参与课堂学习、思考、实践和积累经验的机会,以保证每个学生的数学潜能被释放出来。基于此,分析小学数学教学中积累学生基本活动经验的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小学数学;基本活动;策略  数学是一门实
“家国情怀”培育是一个不容忽视的话题,它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五个维度中最后一个,其作用不可忽视。历史人物教学在整个历史教学中普遍存在,应核心素养要求,教师借助历史人物教学,打通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路径十分可行。诚然,家国情怀依附于历史事件中一个个鲜活的人物,知其人、明其事,方可学其精神,铸就学生强烈的家国情怀,这为学生核心素养培养提供肥沃而丰厚的土壤。  一、明晰家国情怀内涵,立足教材挖掘历史人物去开
【摘 要】 在幼儿园融合教育中,对自闭症儿童提供有针对性的语言发展支持显得极为重要。本文基于融合教育背景,主要从“情感建立”“语言环境”“多感官语言表达”“IEP支持”等方面,探讨自闭症儿童语言发展支持策略。  【关键词】 自闭症;语言发展;策略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语言领域中指出:“尊重和接纳幼儿的说话方式,无论幼儿的表达水平如何,都应认真地倾听并给予积极的回应。”自闭症儿童大多数
【摘 要】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在幼儿角色游戏教学中培养幼儿的正确行为已经成为了幼儿教师培养幼儿学习能力和学科核心素养的根本方式。众所周知,幼儿角色游戏教学属于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培养幼儿的正确行为将有效锻炼幼儿的综合实践能力。目前,已有很多幼儿教师正在探究培养幼儿正确行为的方式方法,而且已经取得了不少的研究成果。本文将根据这些研究成果进行如下分析,希望能为各位幼儿教师提供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 
【摘 要】 少数民族由于自身的自然地理位置、风俗习惯有着自身独特的特点和封闭性,德育教育的发展还很单薄不够深入,这些地区人口的素质与生活习惯不尽相同也有着较大的差异导致地区发展不平衡,在实施少数民族德育教育这一问题上是刻不容缓的。本文将就甘南州临潭县德育教育的重要性进行具体分析。  【关键词】 少数民族;思想品德;教育  良好的品德的形成对于一个人的人格形成、人品树立都是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的。培养
【摘 要】 生态语文概念的提出意味着教者对教材研究要达到更高的要求,既要捋清文本的结构与主题,更要考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元素,关注学生学习语文的内心需求。笔者从语文课堂结构设计的清晰、渐进、波澜、比较等几种方式入手,探索师生关系在课堂上的新高度,探求文本价值得以在课堂上的进一步挖掘。在教学设计上入手,教者充分思索教材的可塑性,与学生在课堂中一起探索语文之美。  【关键词】 初中;生态语文;清晰;梯
【摘 要】 从以往的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来看,大多数时候教师所能够采取的教学方案往往是学生听教师讲。这样的教学模式很难帮助学生的思维进行提高,虽然教师也能够完成相关任务,但是学生的思维与视野却受到了种种限制。在新课程改革路途中,小学语文教师需注重个性化教学手段,注重学生自我发展,改革传统课堂,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对自身有一个正确定位,创造宽松阅读氛围,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