汨罗江畔觅英魂

来源 :阅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jie19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一条江,它没有黄河、长江五千年来哺育中华儿女的母亲情怀。也没有金沙江的汹涌澎湃,雅鲁藏布江的雄浑跌宕,可它一流就流成了中华民族两千多年的民族魂魄,流成了每一个中国人心中激荡不已的情愫,对祖国的挚爱,对故土山河的那份拳拳的眷恋。这更是一条诗意纵横的江河,每一阵江风过后,江面上都会有那吟唱了几千年的楚歌在回响,千秋万世后,它会依然孤傲的荡漾着这亘古的诗风。这是一条独一无二的流淌着中华文化血脉的江河。你看,余光中先生的文字会让多少华夏的儿女潸然泪下,“悲苦时高歌一节离骚,千古的志士泪涌如潮,那浅浅的一弯汨罗江水,灌溉着天下诗人的骄傲!”是啊!这条载入史册的江河就叫——汨罗江。它就是有井水处每一个华夏儿女心中永恒的诗情,难怪先生会这样的赞咏它:“蓝墨水的上游是汩罗江”。
  有一个节日,其实就是一个人的忌日。现在,这个日子已经被纳入法定节假的休息日。一到这个节日,家家户户就忙活起来,包粽子、煮茶蛋、挂菖蒲、小孩子的手臂上还要系上五彩的丝线。这是怎样的一个人,两千多年来人们一直用这样的方式来祭奠他。小时候,那时候最盼望过的就是五月初五的端午节,在那样贫困的年月,能过一个和吃有关的节日,无疑是小孩子心中最为挂念的事情。一点一点地长大了,渐渐地知道了这个节日——端午节,是为了祭奠一位投身江水的诗人,当他抱石怀沙把自己的生命融入汨罗江的江水之中,从此,这条江、这个日子就得到了永恒。于是,它永恒在了亘古浩荡的诗风之中,永恒在了每一个炎黄子孙身上流淌的血液里。
  一条江、一个节日就这样和一个人的名字融为了一起。其实不用我说,这个名字,是每一个中国人都耳熟能详的名字。从他孤注一投的那一刻开始,人们就把他的名字镌刻在江水的烟波之间。从此,江水中就千百年地流淌着,他用悲愤和挚爱抒写的那些永远也不会沉沦的诗篇。两千多年了,为了纪念他,每一年的端午节,沿江的百姓都会沿水招魂,汨罗江上都会龙舟竞渡,那千帆竞渡的龙舟,百舸争先旗号翻飞,千桨破浪,这已经不是为了打捞上来什么了,其实,这就是为了追寻诗人留在这里的那份千古的悲凉。丹心碧血浸染的江水里还萦绕着那国破家亡的血泪,他的魂魄已融进了这一江的碧水之中。龙舟会唤起江水的记忆,江里的鱼虾也会被这样的祭奠慑服,它们也不敢惊扰诗人的亡魂,于是,“江鱼吞食了两千多年,也吞不下你的一根傲骨!”是啊!这是整个民族的傲骨,它将永远巍然的耸立在浩浩的天地之间。
  端午节、汨罗江、屈原,就这样血肉相连在了一起。连在一起了几千年,还将和着日夜不息的汨罗江水一起,流淌万代千秋。当我来置身于湖湘的土地,汨罗江就在我每一个梦境之中起伏,在梦中,那密匝匝的龙舟诱惑着我的脚步,有一个情结就结在了江水泛起的波浪之中。我要去,我知道我阻止不了我自己的脚步。前行,就是一次寻宗。我要寻觅我笔下每一个文字流淌而出的源泉,我要到那蓝墨水的上游,把自己按捺不住的情感赋于江流激荡的回音之中。汨罗江,我就这样牵着女儿的小手,一步步向你走近,当你那黄汤汤的江水流入我的眼中,我的心就像是龙舟竞渡间两岸敲起的鼓,好像要从胸口喷薄而出。鼓声紧密,江水喧哗起来,悲风中有一个苍凉又悲壮的声音在迎风狂啸,“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那沉闷的呐喊牵动我泪水长流。
  朦胧的泪眼中,江畔一步一吟,悲戚绝望的诗人是你吗?江风呼啸,把你斑白的长发吹起,一袭白衣遮不住你瘦骨嶙峋。你的眼里满是忧患的泪水,你的脸上是那种报国无门的悲愤。面对着山河破碎,你只能痛心疾首,却又无能为力。于是,游于江潭的你,行吟于泽畔,颜色是那样的憔悴,形容是那样的枯槁。忧愁苦闷中热血凝成的诗句,就这样倾尽这一江的江水深处。江水化成你眼中流不尽的泪水,流出这样的诗句:“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这样的情怀无处安放,忧谗畏讥、国破家亡,一颗忧国忧民的心碎为了粉齑,心碎了,魂尽了,你生怕自己不够分量,怀抱巨石,投身于滚滚的江流之中,你对故国火一样的热情与胸怀,在浪花淘不尽的江水里翻涌。你把自己交给了汨罗江。人逝去,江还在,从此,一个孤傲的魂灵永远和这里相依相伴。于是,多少后来人会在江水的呜咽低呤的波涛声中,为你诉说不朽!
  江畔的风凌乱着我的思绪,掬一捧汨罗江的江水,我在感受一种气息,“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我于是又想起了你旷世的孤独,和那种痛彻心扉的爱国的情衷。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你一次次被流放在江湖。江畔的一草一木都记得你踽踽独行的身影,你走过的道路上,每一朵花儿都把你洒下的泪水,化成了晶莹的露珠。苟活是比死更可悲的,你投江时发出的声响,就这样回荡了两千多年,汨罗翻滚,千古不息。这江水就这样承载着你满腹的悲愤,也承载了千百年来多少伫足江畔的赤子,心中涌动的疼痛。江山更迭,岁月交替,江水依然翻腾着着不屈的浪花。江岸上的花开了,花又谢了,每一次花开,都是对诗人的一次缅怀,也许这些江花还记得他当初放歌江畔的身影。两千年多后,在涌动的河流之中,你的身影还会在有月光的夜晚,不动声色的倒影在江水里吗?如果会,我愿意千年的伫立在岸边等候……
  我在你的祠堂里,找寻你的踪迹。我漫步在濯缨桥上,我流连在九歌亭间。我仿佛看到三闾大夫衣袂萧萧长发飘飘,那一张白衣素服的画像深得你的神韵,你翘首横眉,神态庄重,正气凛然,一股满腔激愤与不平的神情,让感受到你被放逐时的心境。祠中天井内,有四株状如虬龙的金桂和银桂,枝繁叶茂,一如人们对你不尽的思念。两千多年了,每到端午节,祠前的江面上,龙舟竞渡,这成为了人民祭奠诗人的最隆重的方式。江水不休,祭奠不绝,一江江水让千古以来多少英雄豪杰随波逐流,找寻不到一丝的踪迹,可屈原,就活在每一个忠心爱国的华夏儿女的心中,让人们从四面八方前來,前来汨罗江畔凭吊那千古的忠魂。今天我来了,仿佛听到江水在呜咽地倾诉着那一个个悲愤动人的故事,细数着屈大夫忧国忧民的赤子之心。我也在江水的奔流间明白了一个道理,中华文化的源头就在这一江好水之间!
  (摘自新浪历史)
其他文献
在中国地图上,你或许找不到这条江。  她瘦弱,像一声苍老的叹息;她幽远,如一缕漂泊的诗魂。  然而,如果你是一个中国文化人,你不能不懂得这条美丽的江。  它环抱野花幽独的春晖山色,轻抚光洁如新的秋月沙洲,蜿蜒在千年不变的湘北音韵里。  她的名字,叫汩罗江。  汩罗与长沙近在咫尺。然而,这么多年来,数过汩罗而无缘见江,只任汩罗江在那一份古典的想象里流淌。  心中的汩罗江,是一脉远古的清澈与芬香。江水
期刊
很怀念小学时候的暑假,每一天都过得紧张而松弛,充实而快乐。没有补课班,没有传染病,没有川流不息、纵横驰骋的车辆,没有冒个没完的浓烟、把农田、山包都霸占去的工厂,没有灰霾没有被污染的空气,没有欺骗没有潲水食油染色馒头……老师给我们两本暑假作业,我三天就做完了。做完书面作业的我,又借来下学期的教材自己预习。我数学、语文(那时没有英语)一天预习一课,四十天下来整好预习一遍!  我最喜欢夏天。八十年代的夏
期刊
一本微微泛黄的《台儿庄大战》、一本精装《抗战将士忠烈录》(台湾出版),以及一份虽已过去了二十多年却光洁如新的“革命烈士证明书”,整整齐齐地摆放在茶几上。证书旁边,是一位中年男子的照片,身着戎装,这个人便是朱家麟,一个在时间长河里几乎被人遗忘了的将军。  “我母亲、我舅,我大姨,还有我们这些新中国成立后出生的人,都多多少少受了他的牵连,入党不行,提干不行,日子过得苦,心里更憋闷。”尽管朱家麟是常钢的
期刊
1  1943年2月,虽至初春,但寒流依然控制着山城重庆。  此时,《大公报》主编王芸生更感寒气逼人,他刚接到中央政府命令:《大公报》停刊三天!原来,1942年的中国,抗日战争处于战略相持阶段,地处中原的河南遭遇大旱,土地龟裂,庄稼颗粒无收,发生严重大饥荒。然而,对于严重灾情,蒋介石政府出于政治考虑,不仅不予赈济灾民,还继续征实征赋,并且极力隐瞒真相。《大公报》于1943年2月1日刊登了战地记者张
期刊
小时候,每当母亲将挂在阳台上的干粽叶摘下来,我就知道端午节快到了,会数着日子等母亲将这些粽叶包成香甜的粽子。  那是上一年吃粽子后留下的相对完好的粽叶,母亲细心地将它们洗净,扎好,沥干水分,再捆成一把把的晒在阳台上。第二年用的时候先要在木盆里泡,还要在开水里煮,使之恢复韧性。当然这些粽叶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包好的粽子除了自己吃,还有一部分要送给邻里品尝。当孩子们背上书包上学的时候,母亲通常会顺手塞上
期刊
又到一年端午时。端午节的话题虽已传承了千年,可每到此时,人们还是不由得谈论起来。看大师们笔下的端午,则更有一番别样的趣味。  端午节是美丽的,老舍的《赵子曰》中,对北京端午节的描绘令人难忘。“小妞儿们黑亮的发辫上戴着各色绸子作成的小老虎,笑窝一缩一鼓地吹着小苇笛儿。光着小白脚丫的小孩子,提着一小竹筐虎眼似的樱桃,娇嫩地吆喝着‘赛李子的樱桃!’铺户和人家的门上插上一束两束的香艾,横框上贴上黄纸的神符
期刊
新浪微博上有一条热帖,主题是“33岁,他们在干什么”:  “1986年,习近平33岁,宁德地委书记;1988年,李克强33岁,团中央书记处书记;1988年,汪洋33岁,铜陵市市长;1993年,周强33岁,司法部办公厅副主任、部长办公室主任。”  我对他们的33岁一点都不感兴趣。我真正感兴趣的,是那些跟帖故事。  在跟帖中,我的一些朋友回忆了他们的33岁:  封新城,从电台辞职,创办《新周刊》;  
期刊
宋庆龄无法理解自己的父亲为何如此“无情”,而且自己的母亲和大弟宋子文都反对这桩婚事,想到这里,她鼻子一酸,再也抑制不住自己的泪水……这是宋庆龄记忆中的第一次哭泣。  作为一名伟大的女性,宋庆龄一直以坚忍、智慧的形象享誉国内外。7岁那年,她依依不舍地离开家去中西女塾上学时不曾哭泣;14岁,她携妹妹宋美龄离开亲人赴美留学时不曾哭泣;在广东军阀陈炯明叛乱期间,叛军的子弹两次掠过她的鬓角,她没有哭泣;孙中
期刊
我们今天在这里讨论文化的发展,什么是真正的文化?文化其实就在你们呼吸的空气里,在你们眼前的山、脚下的大地里,在你们自己的生活方式里。大家知道“文化”这个词最早出自哪里呢?是出自于《周易》。《周易》的易傳上有一句话叫做:“关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关乎天文,就是我们要观察四时的变化,这个季节为什么来新疆的人特别多昵?因为这里的秋色特别纯美。  所以文化这个词,你也可以把它理解为
期刊
她可能是中国最老的出诊大夫,97岁还坚持出诊。她不收红包,不开“大处方”。有人说她守旧、过气,有人说她身上有“医道”。  97岁的胡佩兰是新中国第一批上岗的医生,是新中国首批全国劳模之一。行医将近70年,她坚持每天8点半准时出现在医院。她的脑子里只有一个念头:病人在等她。  病人眼里的胡佩兰“医术好,看病仔细,而且从不乱开药”。找她看病的不少是一家几代人。或者同一个村子里的村民。胡佩兰总结自己信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