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来源 :阅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sl_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今天在这里讨论文化的发展,什么是真正的文化?文化其实就在你们呼吸的空气里,在你们眼前的山、脚下的大地里,在你们自己的生活方式里。大家知道“文化”这个词最早出自哪里呢?是出自于《周易》。《周易》的易傳上有一句话叫做:“关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关乎天文,就是我们要观察四时的变化,这个季节为什么来新疆的人特别多昵?因为这里的秋色特别纯美。
  所以文化这个词,你也可以把它理解为一个动词。让文明能够化入我们的生命。
  大家为什么要学习中国文化?
  在年轻的时候,在可以成长的时候把自己养大,以后你才不怕小事。趁自己能蓬勃成长的时候,靠自己的骨骼尽可能让它扩大。《庄子》里有一个境界,叫做“乘物游心”。他说,在这个世界上学习、工作,所有这一切其实都像搭乘车马去某个目的地一样,我们都是穿越了物质生活,这就叫“乘物”。只为唯一目标,就是“游心”。
  怎么样做到“心游万仞”,这是一种境界,要往这个境界上去走。道家给了我们很多,是因为它有宇宙坐标。庄子有一句话叫“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天地的大美永远沉默地张开它的怀抱,只要你投入进去,它就将你接纳为它欢心的孩子。每个人在自然面前都是一个赤子,你爱它,它一定爱你。它的爱亘古不变,只是我们这些狂妄的孩子太久没有回家了。你一次次的归来,只为了一次次的出发。
  再走到这个世界闯千难万险的时候,我们不积淀这种生命力量、我们不养气的话,我们用什么去对抗苍凉和不如意呢?这就是天地的大美无言。用这种眼光来看“四时有明法而不议”,春夏秋冬的流转,从来不曾改变,这是一种明明白白的法则,别老想着去改变它,遵循、顺应其实是最好的办法。而最后一句说得更好,叫做“万物有成理而不说”,万事万物有它已成的道理,不必言说。其实在建立社会坐标之外,再建立一种更为辽阔的宇宙坐标,我们的心打开了。
  文化是什么?开始我就说了是文而化之。在大学完成一件大事,给自己生命一个大承诺,让自己有眼界、有胸怀、有担当、有自己的道义。这样的一种大忠、大勇、大德、大义是在大学里应该培养起来的。
  我很喜欢苏东坡的词,“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我觉得这应该是中国人的素描像。人安静的时候,心中有浩然正气,气宇轩昂,人动起来,快意人生,驰走千里。也就是我们不要在静的时候嘀嘀咕咕、动的时候拖泥带水。怎样做这样的中国人呢?靠文化人心、入怀,滋养生命。
  儒释道融合在一个人的生命中之后,它能给我们什么承诺呢?它不能改变地震、海啸、泥石流这些自然灾害,也不能拯救金融危机、诚信危机,其实文化是让我们面对这一切的时候,内心有一个信念,从我们自己开始,让不如意的现实一点一点变好。
  我曾经看到这样一个故事,说有一个年轻的小伙子不服自己的老酋长,他觉得这个人很神奇,说任何事情从来就不带出错的,就想:“我跟你打个赌,非让你错一次不可。”就抓了一只小鸟。背在身后,胸有成竹地问老酋长:“你说我手里的小鸟是生是死?”他想,如果你说小鸟是活的,我手指一捻,就掐死它,如果你说小鸟是死的,我手心一张它就飞了。那个睿智的老人很宽容地一笑,说了一句话:“生命就在你的手中。”
  我一直希望,中国文化能够给我们一个依据,不管面对一个如意或不如意的现实,不管面对未来多少有限年华,我们都能够活得从容不迫,都能够活得气宇轩昂,能够在这样的长天大地之间,确立一个文化人格的自我,有承诺、有担当。
  (摘自《中国青年》)
其他文献
我想,如果不是这个春天的约会,如果不是文友的盛情相约,我是不会这样怀揣着教徒般虔诚的情感走近一个人的,也是不会这样以近乎于赤裸的心淌过一条江的。  我曾在书本上多次读到这位诗人传颂千古的名篇,也曾多次在车上远眺过这条美丽的江水,但却一直没有和这位诗人有过更多的接触,也没有真正涉足过这条江。但我知道,诗人跨越历史风云,远涉万水千山,江水奔流滔滔不绝,吟唱古今沧桑,诗人和江水从未远离过我,他们其实一直
期刊
谁愿意谁就为诗歌死去吧。我不是不热爱诗歌,更不是怕死,我要做活着的烈士。其实这意味着更大的牺牲。你难道不觉得吗?在一种绝望中坚持写诗。绝望似乎比希望更令我感到兴奋。我要在有生之年就成为别人仰叹的雕像:瞧,他居然还会眨眼睛!  诗简直比宗教还厉害。它甚至可以俘虏无神论者。这就是我的信仰。这就是我的诗经,每天都要念一遍。说实话,也只有我自己能听得懂。做一个茫茫人海里的托钵僧,把诗当成铁饭碗来端着,像祈
期刊
在中国地图上,你或许找不到这条江。  她瘦弱,像一声苍老的叹息;她幽远,如一缕漂泊的诗魂。  然而,如果你是一个中国文化人,你不能不懂得这条美丽的江。  它环抱野花幽独的春晖山色,轻抚光洁如新的秋月沙洲,蜿蜒在千年不变的湘北音韵里。  她的名字,叫汩罗江。  汩罗与长沙近在咫尺。然而,这么多年来,数过汩罗而无缘见江,只任汩罗江在那一份古典的想象里流淌。  心中的汩罗江,是一脉远古的清澈与芬香。江水
期刊
很怀念小学时候的暑假,每一天都过得紧张而松弛,充实而快乐。没有补课班,没有传染病,没有川流不息、纵横驰骋的车辆,没有冒个没完的浓烟、把农田、山包都霸占去的工厂,没有灰霾没有被污染的空气,没有欺骗没有潲水食油染色馒头……老师给我们两本暑假作业,我三天就做完了。做完书面作业的我,又借来下学期的教材自己预习。我数学、语文(那时没有英语)一天预习一课,四十天下来整好预习一遍!  我最喜欢夏天。八十年代的夏
期刊
一本微微泛黄的《台儿庄大战》、一本精装《抗战将士忠烈录》(台湾出版),以及一份虽已过去了二十多年却光洁如新的“革命烈士证明书”,整整齐齐地摆放在茶几上。证书旁边,是一位中年男子的照片,身着戎装,这个人便是朱家麟,一个在时间长河里几乎被人遗忘了的将军。  “我母亲、我舅,我大姨,还有我们这些新中国成立后出生的人,都多多少少受了他的牵连,入党不行,提干不行,日子过得苦,心里更憋闷。”尽管朱家麟是常钢的
期刊
1  1943年2月,虽至初春,但寒流依然控制着山城重庆。  此时,《大公报》主编王芸生更感寒气逼人,他刚接到中央政府命令:《大公报》停刊三天!原来,1942年的中国,抗日战争处于战略相持阶段,地处中原的河南遭遇大旱,土地龟裂,庄稼颗粒无收,发生严重大饥荒。然而,对于严重灾情,蒋介石政府出于政治考虑,不仅不予赈济灾民,还继续征实征赋,并且极力隐瞒真相。《大公报》于1943年2月1日刊登了战地记者张
期刊
小时候,每当母亲将挂在阳台上的干粽叶摘下来,我就知道端午节快到了,会数着日子等母亲将这些粽叶包成香甜的粽子。  那是上一年吃粽子后留下的相对完好的粽叶,母亲细心地将它们洗净,扎好,沥干水分,再捆成一把把的晒在阳台上。第二年用的时候先要在木盆里泡,还要在开水里煮,使之恢复韧性。当然这些粽叶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包好的粽子除了自己吃,还有一部分要送给邻里品尝。当孩子们背上书包上学的时候,母亲通常会顺手塞上
期刊
又到一年端午时。端午节的话题虽已传承了千年,可每到此时,人们还是不由得谈论起来。看大师们笔下的端午,则更有一番别样的趣味。  端午节是美丽的,老舍的《赵子曰》中,对北京端午节的描绘令人难忘。“小妞儿们黑亮的发辫上戴着各色绸子作成的小老虎,笑窝一缩一鼓地吹着小苇笛儿。光着小白脚丫的小孩子,提着一小竹筐虎眼似的樱桃,娇嫩地吆喝着‘赛李子的樱桃!’铺户和人家的门上插上一束两束的香艾,横框上贴上黄纸的神符
期刊
新浪微博上有一条热帖,主题是“33岁,他们在干什么”:  “1986年,习近平33岁,宁德地委书记;1988年,李克强33岁,团中央书记处书记;1988年,汪洋33岁,铜陵市市长;1993年,周强33岁,司法部办公厅副主任、部长办公室主任。”  我对他们的33岁一点都不感兴趣。我真正感兴趣的,是那些跟帖故事。  在跟帖中,我的一些朋友回忆了他们的33岁:  封新城,从电台辞职,创办《新周刊》;  
期刊
宋庆龄无法理解自己的父亲为何如此“无情”,而且自己的母亲和大弟宋子文都反对这桩婚事,想到这里,她鼻子一酸,再也抑制不住自己的泪水……这是宋庆龄记忆中的第一次哭泣。  作为一名伟大的女性,宋庆龄一直以坚忍、智慧的形象享誉国内外。7岁那年,她依依不舍地离开家去中西女塾上学时不曾哭泣;14岁,她携妹妹宋美龄离开亲人赴美留学时不曾哭泣;在广东军阀陈炯明叛乱期间,叛军的子弹两次掠过她的鬓角,她没有哭泣;孙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