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年度专题一等奖
海地表情(组照选登)“请让我来帮助你”
2010年2月3日,在海地首都太子港一个灾民安置点,一名中国医疗防疫救护队队员按照当地习俗与一名海地儿童互相问好。
新华社记者吴晓凌 摄
点评:以手传情的照片有很多,《乌干达旱灾的严重后果》以白人主教的大手和黑人的干瘪小手对比产生强烈的情感效果,获得过1981年WPP的年度照片大奖。“海地表情”这张照片在简洁形式上有着传承,但更多表现出“希望”与“平等”。
年度专题二等奖
朝鲜镜像
2010年8月12日,一位朝鲜女性从妙香山国际友谊展览馆的大门向外张望。这里收藏和展出各国送给朝鲜领导人的礼品。
新华社记者刘宇 摄
点评:一扇庄严的大门被打开的瞬间,身着传统服饰的朝鲜女子向外张望。一左一右两名站岗的士兵,如雕像般肃立。对称的构图,刚柔动静结合之间,更引人探究大门里的风景,想象着谁会从大门中走出。照片不仅反映出具有朝鲜特色的表面风貌,更意味深长,静水流深。
年度专题二等奖
印尼火山喷发(组照选登)
位于印度尼西亚中爪哇省的默拉皮火山于当地时间2010年11月1日早晨10点左右再次剧烈喷发。距离火山7公里左右的克拉登县21户人家的70名居民紧急疏散。
新华社记者张玉薇 摄
点评:背景是冲天浓烟,仿佛世界末日。一名居民乘坐汽车逃离,照片表现了火山剧烈喷发的时刻,色调阴郁,现场感极强。电影场景也不过如此。身处险地,能拍出如此端庄的灾难照片,女摄影师有着惊人的能量与定力。
年度专题三等奖
英国政权更迭
2010年5月11日,在英国首都伦敦,新首相卡梅伦携夫人萨曼莎进入首相府唐宁街10号。英国于5月6日举行大选投票,出现1974年以来首个“无多数议会”。经过五天紧张激烈的幕后博弈和讨价还价,保守党和自由民主党(自民党)宣布组成联合政府,保守党领袖卡梅伦出任首相,连续13年的工党执政时代宣告结束。
新华社记者曾毅 摄
点评:政治冰冷,选战残酷。但摄影记者曾毅镜头下的英国大选,却不乏温情的表现。比如这张卡梅伦与夫人萨曼莎牵手进入首相府的瞬间,展现了政治家的柔情,让一张时政照片充满人情味,好像小两口喜迁新居。新居唐宁街10号的门牌作为照片的要素也必不可少。
年度专题三等奖
雪橇手的葬礼
2010年2月18日,在格鲁吉亚小镇巴库里亚尼,诺达尔的母亲在家中守护着儿子的遗体。21岁的诺达尔·库马里塔什维利作为格鲁吉亚代表团的一员出战温哥华冬奥会。2月12日,诺达尔在进行雪橇训练时发生恶性碰撞事故,不幸身亡。
新华社记者刘力航 摄
点评:在欧洲宗教题材的绘画中能够见到这样的场景与情怀。悲伤的女子仿佛圣母,哀悼着看似熟睡的逝者。被转成黑白的灰度,去除了色彩的干扰,更显出远离物质靠近精神的纯粹。没有痛哭,画面静美,哀而不伤,却更让人动容。
新闻人物一等奖
朝鲜领导人金正日、金正恩同台阅兵
2010年10月10日,朝鲜在平壤金日成广场举行盛大阅兵式,庆祝朝鲜劳动党成立65周年。这是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日、朝鲜劳动党中央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金正恩等朝鲜党和国家领导人在阅兵式开始前走上主席台。
新华社记者姚大伟 摄
点评:金正恩的目光投向肃穆注视远方的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日。当人们的目光试图透过迷雾注视朝鲜时,这张照片为我们拨开迷雾,把朝鲜领导人清晰的身影带给世界。
新闻人物二等奖
签字后的表情
2010年4月8日,在捷克首都布拉格,美国总统奥巴马(左)和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签署新的核裁军条约后收起签字笔时面露相似表情。
新华社记者武巍 摄
点评:美俄两位领导人在签字后把笔放回衣袋的瞬间,相似的肢体动作,相似的古怪表情,仿佛文学修辞的对仗与排比。任何大人物的趣味性照片都会被津津乐道。这张照片更在无声处间,捕捉到两国元首的内心涟漪,这样的微表情,比随后礼貌性的笑容与握手,透露出更多大国间政治角力的信息。
新闻人物优秀奖
等待家人
2010年9月25日,在巴基斯坦信德胜特达地区,一名中国女孩在中国国际救援队流动医院里等待家人。
新华社记者周磊 摄
点评:这是张相当出色的肖像照,女孩在逆光中略带疑问的凝视,结合灾难的背景,让人怜惜与动容。肖像照很纯粹,回避了环境与场景,却能通过一张面孔传达表现更多的情感和信息,成为经典和永恒。
经济与环境新闻一等奖
华尔街掀开新金融时代序幕
7月21日,在美国纽约华尔街,华盛顿雕像的手臂指向晨光中的纽约证券交易所。当日,美国总统奥巴马签署金融监管改革法案,使之成为法律,标志着历时近两年的美国金融监管改革立法完成,华尔街正式掀开新金融时代序幕。
新华社记者申宏 摄
点评:就像评委所言,纽约证券交易所内外都被拍遍了,但摄影记者找到了新的角度和表现形式。手臂的指示和那束晨光,用来体现“华尔街掀开新金融时代序幕”也分外贴切。
经济与环境新闻三等奖
纽约:盛夏骄阳
2010年7月5日,落日的光辉洒满美国纽约曼哈顿42街。纽约最高气温已经连续三日维持在35摄氏度以上,身处独立日假期中的人们感受着盛夏骄阳的热度。
新华社记者申宏 摄
点评:夕阳从楼群的峡谷间下落,把一切染成金色。街头行人车辆的剪影,所有一切,不差分毫地表现着潜藏在帝国都市内部的热情与欲望。每件好的艺术品都是一个自足的世界。这张照片就是如此地恰到好处,让观者既不觉少,也不觉多。
日常新闻一等奖
团聚
8月28日,在美国首都华盛顿附近的迈尔堡军事基地,一名从伊拉克返回的美军士兵与孩子团聚。当天,美国陆军第三步兵团C连大约120名官兵结束在伊拉克的战斗任务,返回迈尔堡军事基地与亲友团聚。按照美国总统奥巴马的撤军计划,驻伊拉克美军定于当月31日前撤出所有战斗部队。7年战争除了留给伊拉克满目疮痍,也让数以万计美军士兵家庭或生离,或死别。美国为伊拉克战争付出的沉重代价,何止数千亿军费。
新华社记者张军 摄
点评:不谙世事的孩子扭头张望,战场归来的士兵深情怀抱,射灯的光茫透过黑暗。照片充满了情感。分离的苦涩,重逢的喜悦,战争的惊魂,都蕴含在士兵留给镜头和过去的背影中。
日常新闻二等奖
犹太教徒抗议示威
2010年6月17日,以色列数万名正统犹太教徒在耶路撒冷集会,抗议政府强制执行不同教派犹太儿童在同一所学校上学的政策。
新华社记者殷博古 摄
点评:肃穆的场面,眼神中透出不满。
文化娱乐新闻一等奖
中国选手获国际电手风琴大赛冠军
10月16日,中国选手王寒之在意大利首都罗马举行的第四届国际电子手风琴大赛决赛上演奏。当晚,来自中央音乐学院的王寒之从14名各国决赛选手中脱颖而出,夺得冠军。
新华社记者王庆钦 摄
点评:非常规的构图形式下,摄影师巧妙地利用了背景大屏幕特写画面,将处于照片两隅的人物与演奏的细节特写联系在一起,点面结合,形散神不散。
重大突发事件一等奖
菲律宾发生火灾
8月27日,在菲律宾首都大马尼拉地区北部纳沃塔斯市,一名男子试图从被大火毁坏的房屋废墟中救出自家的猪。菲律宾26日晚发生火灾,大火烧毁了马尼拉湾附近的300多间房屋,导致一人死亡。
鲁埃勒·乌马利 摄(新华社发)
点评:虽然这不是一起全球为之瞩目动容的灾难,最多影响到被火灾侵袭的居民的生活。但场景却让人动容。在一片灰烬沼泽中,在男人的牵引下,小猪奋力艰难前行,试图离开泥泞,俨然菲律宾版的“猪坚强”。无论何种坎坷与灾难,生活还要继续,生活还将继续。照片平静表现出对新生活的渴望。
重大与突发新闻三等奖
智利成功救出首名被困矿工
2010年10月12日,在智利圣何塞铜矿,搭载着第一名上井矿工弗洛伦西奥·阿瓦洛斯·席尔瓦的救人搭载舱顺利抵达地面。
马丁·萨巴拉 摄(新华社发)
点评:智利被困难矿工救援的最后时刻,大部分记者都被赶离现场,从远处用长焦镜头“调取”的照片同质化相当严重。但这张照片在表面平淡的背后却可圈可点,表现了第一名上井矿工成功抵达地面与总统拥抱的瞬间,画面结构紧凑,新闻要素齐全。重大事件,能够在场就是胜利。
海地表情(组照选登)“请让我来帮助你”
2010年2月3日,在海地首都太子港一个灾民安置点,一名中国医疗防疫救护队队员按照当地习俗与一名海地儿童互相问好。
新华社记者吴晓凌 摄
点评:以手传情的照片有很多,《乌干达旱灾的严重后果》以白人主教的大手和黑人的干瘪小手对比产生强烈的情感效果,获得过1981年WPP的年度照片大奖。“海地表情”这张照片在简洁形式上有着传承,但更多表现出“希望”与“平等”。
年度专题二等奖
朝鲜镜像
2010年8月12日,一位朝鲜女性从妙香山国际友谊展览馆的大门向外张望。这里收藏和展出各国送给朝鲜领导人的礼品。
新华社记者刘宇 摄
点评:一扇庄严的大门被打开的瞬间,身着传统服饰的朝鲜女子向外张望。一左一右两名站岗的士兵,如雕像般肃立。对称的构图,刚柔动静结合之间,更引人探究大门里的风景,想象着谁会从大门中走出。照片不仅反映出具有朝鲜特色的表面风貌,更意味深长,静水流深。
年度专题二等奖
印尼火山喷发(组照选登)
位于印度尼西亚中爪哇省的默拉皮火山于当地时间2010年11月1日早晨10点左右再次剧烈喷发。距离火山7公里左右的克拉登县21户人家的70名居民紧急疏散。
新华社记者张玉薇 摄
点评:背景是冲天浓烟,仿佛世界末日。一名居民乘坐汽车逃离,照片表现了火山剧烈喷发的时刻,色调阴郁,现场感极强。电影场景也不过如此。身处险地,能拍出如此端庄的灾难照片,女摄影师有着惊人的能量与定力。
年度专题三等奖
英国政权更迭
2010年5月11日,在英国首都伦敦,新首相卡梅伦携夫人萨曼莎进入首相府唐宁街10号。英国于5月6日举行大选投票,出现1974年以来首个“无多数议会”。经过五天紧张激烈的幕后博弈和讨价还价,保守党和自由民主党(自民党)宣布组成联合政府,保守党领袖卡梅伦出任首相,连续13年的工党执政时代宣告结束。
新华社记者曾毅 摄
点评:政治冰冷,选战残酷。但摄影记者曾毅镜头下的英国大选,却不乏温情的表现。比如这张卡梅伦与夫人萨曼莎牵手进入首相府的瞬间,展现了政治家的柔情,让一张时政照片充满人情味,好像小两口喜迁新居。新居唐宁街10号的门牌作为照片的要素也必不可少。
年度专题三等奖
雪橇手的葬礼
2010年2月18日,在格鲁吉亚小镇巴库里亚尼,诺达尔的母亲在家中守护着儿子的遗体。21岁的诺达尔·库马里塔什维利作为格鲁吉亚代表团的一员出战温哥华冬奥会。2月12日,诺达尔在进行雪橇训练时发生恶性碰撞事故,不幸身亡。
新华社记者刘力航 摄
点评:在欧洲宗教题材的绘画中能够见到这样的场景与情怀。悲伤的女子仿佛圣母,哀悼着看似熟睡的逝者。被转成黑白的灰度,去除了色彩的干扰,更显出远离物质靠近精神的纯粹。没有痛哭,画面静美,哀而不伤,却更让人动容。
新闻人物一等奖
朝鲜领导人金正日、金正恩同台阅兵
2010年10月10日,朝鲜在平壤金日成广场举行盛大阅兵式,庆祝朝鲜劳动党成立65周年。这是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日、朝鲜劳动党中央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金正恩等朝鲜党和国家领导人在阅兵式开始前走上主席台。
新华社记者姚大伟 摄
点评:金正恩的目光投向肃穆注视远方的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日。当人们的目光试图透过迷雾注视朝鲜时,这张照片为我们拨开迷雾,把朝鲜领导人清晰的身影带给世界。
新闻人物二等奖
签字后的表情
2010年4月8日,在捷克首都布拉格,美国总统奥巴马(左)和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签署新的核裁军条约后收起签字笔时面露相似表情。
新华社记者武巍 摄
点评:美俄两位领导人在签字后把笔放回衣袋的瞬间,相似的肢体动作,相似的古怪表情,仿佛文学修辞的对仗与排比。任何大人物的趣味性照片都会被津津乐道。这张照片更在无声处间,捕捉到两国元首的内心涟漪,这样的微表情,比随后礼貌性的笑容与握手,透露出更多大国间政治角力的信息。
新闻人物优秀奖
等待家人
2010年9月25日,在巴基斯坦信德胜特达地区,一名中国女孩在中国国际救援队流动医院里等待家人。
新华社记者周磊 摄
点评:这是张相当出色的肖像照,女孩在逆光中略带疑问的凝视,结合灾难的背景,让人怜惜与动容。肖像照很纯粹,回避了环境与场景,却能通过一张面孔传达表现更多的情感和信息,成为经典和永恒。
经济与环境新闻一等奖
华尔街掀开新金融时代序幕
7月21日,在美国纽约华尔街,华盛顿雕像的手臂指向晨光中的纽约证券交易所。当日,美国总统奥巴马签署金融监管改革法案,使之成为法律,标志着历时近两年的美国金融监管改革立法完成,华尔街正式掀开新金融时代序幕。
新华社记者申宏 摄
点评:就像评委所言,纽约证券交易所内外都被拍遍了,但摄影记者找到了新的角度和表现形式。手臂的指示和那束晨光,用来体现“华尔街掀开新金融时代序幕”也分外贴切。
经济与环境新闻三等奖
纽约:盛夏骄阳
2010年7月5日,落日的光辉洒满美国纽约曼哈顿42街。纽约最高气温已经连续三日维持在35摄氏度以上,身处独立日假期中的人们感受着盛夏骄阳的热度。
新华社记者申宏 摄
点评:夕阳从楼群的峡谷间下落,把一切染成金色。街头行人车辆的剪影,所有一切,不差分毫地表现着潜藏在帝国都市内部的热情与欲望。每件好的艺术品都是一个自足的世界。这张照片就是如此地恰到好处,让观者既不觉少,也不觉多。
日常新闻一等奖
团聚
8月28日,在美国首都华盛顿附近的迈尔堡军事基地,一名从伊拉克返回的美军士兵与孩子团聚。当天,美国陆军第三步兵团C连大约120名官兵结束在伊拉克的战斗任务,返回迈尔堡军事基地与亲友团聚。按照美国总统奥巴马的撤军计划,驻伊拉克美军定于当月31日前撤出所有战斗部队。7年战争除了留给伊拉克满目疮痍,也让数以万计美军士兵家庭或生离,或死别。美国为伊拉克战争付出的沉重代价,何止数千亿军费。
新华社记者张军 摄
点评:不谙世事的孩子扭头张望,战场归来的士兵深情怀抱,射灯的光茫透过黑暗。照片充满了情感。分离的苦涩,重逢的喜悦,战争的惊魂,都蕴含在士兵留给镜头和过去的背影中。
日常新闻二等奖
犹太教徒抗议示威
2010年6月17日,以色列数万名正统犹太教徒在耶路撒冷集会,抗议政府强制执行不同教派犹太儿童在同一所学校上学的政策。
新华社记者殷博古 摄
点评:肃穆的场面,眼神中透出不满。
文化娱乐新闻一等奖
中国选手获国际电手风琴大赛冠军
10月16日,中国选手王寒之在意大利首都罗马举行的第四届国际电子手风琴大赛决赛上演奏。当晚,来自中央音乐学院的王寒之从14名各国决赛选手中脱颖而出,夺得冠军。
新华社记者王庆钦 摄
点评:非常规的构图形式下,摄影师巧妙地利用了背景大屏幕特写画面,将处于照片两隅的人物与演奏的细节特写联系在一起,点面结合,形散神不散。
重大突发事件一等奖
菲律宾发生火灾
8月27日,在菲律宾首都大马尼拉地区北部纳沃塔斯市,一名男子试图从被大火毁坏的房屋废墟中救出自家的猪。菲律宾26日晚发生火灾,大火烧毁了马尼拉湾附近的300多间房屋,导致一人死亡。
鲁埃勒·乌马利 摄(新华社发)
点评:虽然这不是一起全球为之瞩目动容的灾难,最多影响到被火灾侵袭的居民的生活。但场景却让人动容。在一片灰烬沼泽中,在男人的牵引下,小猪奋力艰难前行,试图离开泥泞,俨然菲律宾版的“猪坚强”。无论何种坎坷与灾难,生活还要继续,生活还将继续。照片平静表现出对新生活的渴望。
重大与突发新闻三等奖
智利成功救出首名被困矿工
2010年10月12日,在智利圣何塞铜矿,搭载着第一名上井矿工弗洛伦西奥·阿瓦洛斯·席尔瓦的救人搭载舱顺利抵达地面。
马丁·萨巴拉 摄(新华社发)
点评:智利被困难矿工救援的最后时刻,大部分记者都被赶离现场,从远处用长焦镜头“调取”的照片同质化相当严重。但这张照片在表面平淡的背后却可圈可点,表现了第一名上井矿工成功抵达地面与总统拥抱的瞬间,画面结构紧凑,新闻要素齐全。重大事件,能够在场就是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