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考试会因哪些原因延期

来源 :阅读时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yb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疫情之下,国家做出一个破天荒的决定,雷打不动的现代“高考”,延期一个月举行。那么古代的科举,是否也曾因某些事情延期举行呢?
  其实还真有。对于参加科举的考生来说,最怕遇到的状况就是科举改日期。
  和现代高考不同,古代科举是三年一次,而且是升级式考试。自古以来,科举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个台阶。通过乡试之后,才有资格参加会试,会试成功则可以进入殿试。如果你顺利过了三关,那么就将完成人生的蜕变,成功地“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科举制度的时间虽然名义上是三年一次,但实际上可以有各种变化,比如著名的“恩科”制度,如新帝登基、节日庆典之类,都可以额外进行考试。
  相比于“加试”,推迟才是真的悲剧。明朝洪武建文时期,因为“日有食之”,也就是日食,曾经推迟过科举。在古人看來,天子和太阳是对应的,日食明显是一场危机。所以,当发生日食时,科举只能延期。
  不过,推迟科举还有几种情况。比如,唐咸通十年曾取消科举,因为咸通九年爆发了唐朝历史上第二大规模的“庞勋起义”,这场起义横扫江南,仅次于后来接踵而至的黄巢起义,几十万人的起义大军把唐廷的江西两淮翻了个底朝天,所以唐朝决定取消科举专心应对。
  当时唐朝不少考生已经出发,不得已又回到家乡。唐朝廷一定想不到的是,这次科考取消居然成为唐朝最终崩溃的导火索之一,因为这次回家的人里面,就有后来那位震动天下的起义首领——黄巢。
  有时,科举的取消和皇帝本人操作有很大关系,比如,明朝正德十五年科举被迫取消,原因是正德皇帝当时不在京城,无法举办殿试,只得推迟。结果二月会试完毕后,到了三月,正德皇帝也没见回来,好不容易回来了,却突然驾崩。
  正德皇帝连个子嗣都没有,朝臣们的注意力都在寻找皇位继承人上,肯定没工夫顾及科举考试,结果这一届考生直到嘉靖时期才完成殿试。
  再比如,宋仁宗时期曾经因为韩琦的一个建议延期考试,韩琦颇受苏轼兄弟推崇,当时苏轼的弟弟苏辙病了,韩琦给宋仁宗提了个建议:今岁召制科,诸士为苏轼、苏辙最有声望,今闻苏辙偶病,未可试。如此人兄弟中一人不得就试,甚非众望,欲展限以俟。
  因为韩琦德高望重,宋仁宗恩准,结果科举真的延期了。后来,苏轼兄弟果然拔得头筹,宋仁宗还欣喜地表示:“朕今日为子孙得两相矣。”
  那么,宋仁宗为什么会同意延期呢?宋朝的考试日期在八月,但是八月往往还有夏天的余热,当时的开封正遭遇罕见的酷热天气,考生们要聚集考试苦不堪言,所以从这件事以后,宋朝的科举考试一律改到九月。
  比起这些延期,还有考生自己延期的。比如清朝才子王士禛,为清朝前期的文坛霸主,曾经自己放弃了一次殿试,也就是顺治十二年,他本应参加殿试,因为“致力于诗”而不就,不过三年之后,他再度参加殿试,而且取得了二甲三十六名的好成绩。
  近代教育家蔡元培也曾经在清末时期放弃过一次殿试。根据规定,考生不参加殿试但是资格仍在,以后是可以继续参加的,根据蔡元培的说法,他当时没参加殿试的理由很简单:“因殿试朝考的名次均以字为标准,我自量字写得不好,留俟下科殿试。”
  简而言之,殿试主要看字,蔡元培决定回家练好字,再回来考试。
  有趣的是,三年之后,蔡元培自称:“随便一写,结果被录取为二甲进士。”估计他可能只是单纯的不太自信,并非字不好看。不过,清朝以书法定殿试名次的风气十分盛行,所谓“竟至一笔之长短,一点之肥瘦。”所以,蔡元培先生的谨慎也是不无道理的。
  科举考试是很多人一生中的大事,历朝历代都会从各个方面平衡,能不推迟就尽量不推迟,有推迟也在所难免。
  责编:胡祖义王晓静
其他文献
期刊
【基本信息】  书名:《萨苏不信史》  作者:萨苏  出版社:重庆出版社  【编辑推荐】  ☆不信史,非不信历史,乃以独到有趣的方式讲述看似匪夷所思且未曾出现在史书中、咂摸起来却又在情理之中的历史。  ☆以独特的视角,发掘大背景下不被注意的小故事,和萨苏一起体味既熟悉又陌生的历史。  “萨苏不信史”,首次接触到这部书稿,心头立刻涌起一个疑问:何为“不信史”?不相信历史,抑或不是“信史”?  历史是
期刊
读书人是天底下最苦的人,尤其是出身寒门的学子,往往要比别人更加努力,才能够与他人竞争,古代关于读书人的典故很多,譬如“凿壁偷光”“悬梁刺股”“映雪夜读”等等,那都是感动了无数人的故事。不少人凭借顽强的毅力,最终取得功名,成就了自己的事业,实现了人生理想。所以说,每个人的成功,都不在朝夕之间,那得经历无数磨难。  古人写过很多劝学诗,对于许多人来说,要想改变自己的命运,唯一的出路就是读书,只有掌握了
期刊
书籍,的确比我们自己更能实现无穷。甚至连那些糟糕的书籍也能比它们的作者活得更长——这主要是因为,较之于它们的写作者,它们占据着较小的物理空间。常常是,在作者本人早已变成了一抔尘土之后,它们还披着尘土站在书架上。然而,这种形式的未来,仍胜过对几个健在的亲戚或几个不能指望的朋友的怀念。常常促使一个人拿起笔来写作的,正是这种对身后意义的渴望。  因此,当我们将这些长方形的东西——这些八开、四开、十三开等
期刊
近些年很多地方在举办“读书节”“读书月”等读书活动,还有地方特别设置“领读人”,以期助力养成阅读习惯。不过,我发现“领读人”大多是文人:小说家、诗人、编剧、记者,推荐的书籍绝大多数也是文学作品。  现在,每年全国出版部门推出的出版物在几十万种。如此之多的作品,相信不会都是文学作品。时代进步,科学发展,日新月异的变化产生了许多新的学科,人们的认知和兴趣在不断地更新拓展,出版给人们的阅读增添了更宽阔的
期刊
三十年老了一代人啊。那时候我们都还是“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年纪;今天再聚时,有人竟再也见不到了,见到的多也苍颜难识。可大家都说我老样子还在,最显年轻。我知道那是比较而言,岁月无情,人怎能不老呢?只是有人善养生,老得慢点而已。我以为,讲养生勿忘勤读书,人生抗老的办法,最好的还是多读书。  爱读书是一种高尚的生活方式,与养生的关系极其密切。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受到图书的熏陶,不仅能使我们的头脑变得聪明
期刊
大凡有点文化的人都知道“曌”(zhào)这个字的来历。  作为我国历史上空前绝后的一代女皇,为了纪念新政,展现一个崭新王朝的恢弘气象,武则天曾经新造了十七个“武周字”。她把许多文字重新以自己的理解而赋予新的字形,即把原来已有字的字形加以改变,变得更复杂化甚至篆化。在她看来这是她高明伟大、博学睿智的表现。如“臣”字改成“一”字加上“忠”字,表达她对臣民忠心不二的统治意愿;还有如“国”字改成了“口”字
期刊
《花冠病毒》8年前出版,很多情形,在现实中,复刻般上演。当年首印40万册的《花冠病毒》很快被买断了货。有人说,这书“神预言”,但作家毕淑敏不这么看自己的作品,她说:“那真不是我的本意。”  2003年,她曾深入北京抗击非典一线采访。  8年后,读了大量的书,做了很久的功课,甚至无数次在梦中见过病毒鲜艳而瑰丽的模样,她终于交出了一部长篇小说《花冠病毒》。小说的封底上写着,“20NN年,一种极其罕见的
期刊
解缙拍朱元璋马屁诗  君王昨夜降金龙,  化做嫦娥下九重。  料是世间留不住,  翻身跃入水晶宫。  朱元璋对解缙的才学很是赏识。一天,他突然对解缙说:“宫中昨夜有喜,你不作诗一首?”解缙立即想到可能有皇子诞生,随即出口一句:君王昨夜降金龙。朱元璋却说:“生的是个女孩。”解缙脑筋急转,吟出第二句:化做嫦娥下九重。哪知朱元璋接着说:“可惜已经死了。”解缙马上跟进:料是世间留不住。这句将其不幸处理成“
期刊
英国哲学家威廉·欧文在《打脸:辱骂为何会伤害人以及为何它们不应该让人感觉受到伤害》中说,辱骂主要跟阶层有关,辱骂是人们降低他人等级的方式。  2013年5月,英国拳击手柯蒂斯·伍德豪斯驱车100公里,去当面质问一个在网上对他出言不逊的人。这个人在网上说,伍德豪斯丢掉了他的轻量级冠军“非常丢人”。伍德豪斯悬赏1500美元,搜寻到这个人的家庭住址,然后开车赶过去。那个人立刻道歉,拳击手就返回了。加拿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