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疫情之下,国家做出一个破天荒的决定,雷打不动的现代“高考”,延期一个月举行。那么古代的科举,是否也曾因某些事情延期举行呢?
其实还真有。对于参加科举的考生来说,最怕遇到的状况就是科举改日期。
和现代高考不同,古代科举是三年一次,而且是升级式考试。自古以来,科举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个台阶。通过乡试之后,才有资格参加会试,会试成功则可以进入殿试。如果你顺利过了三关,那么就将完成人生的蜕变,成功地“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科举制度的时间虽然名义上是三年一次,但实际上可以有各种变化,比如著名的“恩科”制度,如新帝登基、节日庆典之类,都可以额外进行考试。
相比于“加试”,推迟才是真的悲剧。明朝洪武建文时期,因为“日有食之”,也就是日食,曾经推迟过科举。在古人看來,天子和太阳是对应的,日食明显是一场危机。所以,当发生日食时,科举只能延期。
不过,推迟科举还有几种情况。比如,唐咸通十年曾取消科举,因为咸通九年爆发了唐朝历史上第二大规模的“庞勋起义”,这场起义横扫江南,仅次于后来接踵而至的黄巢起义,几十万人的起义大军把唐廷的江西两淮翻了个底朝天,所以唐朝决定取消科举专心应对。
当时唐朝不少考生已经出发,不得已又回到家乡。唐朝廷一定想不到的是,这次科考取消居然成为唐朝最终崩溃的导火索之一,因为这次回家的人里面,就有后来那位震动天下的起义首领——黄巢。
有时,科举的取消和皇帝本人操作有很大关系,比如,明朝正德十五年科举被迫取消,原因是正德皇帝当时不在京城,无法举办殿试,只得推迟。结果二月会试完毕后,到了三月,正德皇帝也没见回来,好不容易回来了,却突然驾崩。
正德皇帝连个子嗣都没有,朝臣们的注意力都在寻找皇位继承人上,肯定没工夫顾及科举考试,结果这一届考生直到嘉靖时期才完成殿试。
再比如,宋仁宗时期曾经因为韩琦的一个建议延期考试,韩琦颇受苏轼兄弟推崇,当时苏轼的弟弟苏辙病了,韩琦给宋仁宗提了个建议:今岁召制科,诸士为苏轼、苏辙最有声望,今闻苏辙偶病,未可试。如此人兄弟中一人不得就试,甚非众望,欲展限以俟。
因为韩琦德高望重,宋仁宗恩准,结果科举真的延期了。后来,苏轼兄弟果然拔得头筹,宋仁宗还欣喜地表示:“朕今日为子孙得两相矣。”
那么,宋仁宗为什么会同意延期呢?宋朝的考试日期在八月,但是八月往往还有夏天的余热,当时的开封正遭遇罕见的酷热天气,考生们要聚集考试苦不堪言,所以从这件事以后,宋朝的科举考试一律改到九月。
比起这些延期,还有考生自己延期的。比如清朝才子王士禛,为清朝前期的文坛霸主,曾经自己放弃了一次殿试,也就是顺治十二年,他本应参加殿试,因为“致力于诗”而不就,不过三年之后,他再度参加殿试,而且取得了二甲三十六名的好成绩。
近代教育家蔡元培也曾经在清末时期放弃过一次殿试。根据规定,考生不参加殿试但是资格仍在,以后是可以继续参加的,根据蔡元培的说法,他当时没参加殿试的理由很简单:“因殿试朝考的名次均以字为标准,我自量字写得不好,留俟下科殿试。”
简而言之,殿试主要看字,蔡元培决定回家练好字,再回来考试。
有趣的是,三年之后,蔡元培自称:“随便一写,结果被录取为二甲进士。”估计他可能只是单纯的不太自信,并非字不好看。不过,清朝以书法定殿试名次的风气十分盛行,所谓“竟至一笔之长短,一点之肥瘦。”所以,蔡元培先生的谨慎也是不无道理的。
科举考试是很多人一生中的大事,历朝历代都会从各个方面平衡,能不推迟就尽量不推迟,有推迟也在所难免。
责编:胡祖义王晓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