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研究区域经济产业结构调整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适应性问题,需要厘清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理论基础,包括产业结构及产业结构调整的含义、产业结构变化和人力资源需求的一般规律等;二是从不同的出发点研究区域经济产业结构调整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适应性的具体问题方面。
【关键词】产业结构;区域经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适应性
一、产业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含义
(一)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也称国民经济的部门结构。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之间以及各产业部门内部的构成。社会生产的产业结构或部门结构是在一般分工和特殊分工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二)产业结构调整
产业结构调整有两层含义:产业结构调整包括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两个方面。产业结构合理化是指各产业之间相互协调,有较强的产业结构转换能力和良好的适应性,能适应市场需求变化,并带来最佳效益的产业结构,具体表现为产业之间的数量比例关系、经济技术联系和相互作用关系趋向协调平衡的过程;产业结构高级化,又称为产业结构升级。是指产业结构系统从较低级形式向较高级形式的转化过程。产业结构的高级化一般遵循产业结构演变规律,由低级到高级演进。
二、产业结构变化与人力资源流动的一般规律
(一)新古典经济结构发展模式下产业结构调整与人力资源供求变化规律
发展中国家农业部门存在着劳动边际生产率为零的隐蔽性失业,农业部门和非农部门之间存在着工资差别;劳动力从农业部门向非农部门转移。
(二) 配第-克拉克定理
劳动力产业间转移的一般规律,被称之为配第-克拉克定理,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一次产业就业比重不断下降,二次三次产业就业人口不断增加。
(三)库兹涅茨的主要结论
劳动力由传统部门流向新兴工业部门;由供求基本物质生活资料的物质部门流向谋求发展、享受的部门;由劳动生产率提高较慢的部门流向劳动生产率提高较快的部门。
三、高职教育与产业结构调整的适应性
(一)从专业设置的角度论述人才培养与产业结構及产业结构调整的适应性问题
1.高职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产业结构相适应性的必要性
熊光慈在其论文《河南产业结构调整与高职教育专业建设对策研究》中认为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建设与区域产业发展的融合状况,是衡量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的基本尺度和重要指标。李艳娥等在其论文《高职专业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适应性研究--以广州城市职业学院为例》当中认为专业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相适应是国家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要求,也是高等职业院校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专业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相适应是高等职业教育就业导向的重要体现。何伟在其文章中《高职专业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的对接研究》认为区域产业结构决定着高职专业结构,任何新专业的设置都必须接受市场的检验和挑选,必须培养区域内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专业人才,迫使高职的专业结构必须与区域的产业结构相对接。周晓丽、曾骊等也在其各自的论文中表达了类似的观点。
2.从区域经济的角度论述高职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适应性方面存在的具体问题
潘建林(2008)在其论文《义乌市高职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适应性分析》认为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专业结构与主要产业、课程结构与产业技能结构存在错位;何伟认为专业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和人才需求结构不适应;汪义旺等在其论文《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的高职电类专业设置与调控研究》认为,高职教育专业设置要具备动态的调整机制,才能更好地适应产业结构。
3.基于某一区域的经济结构现状论述如何设置和优化调整专业设置
阙明坤在其论文《基于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实践--以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提出了几点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专业建设措施,如科学预测,适时调整与改造专业;紧贴市场,加快课程改革,建设品牌特色课程体系;大力推行校企、校区,抢占人才培养先机。王进宫等在其论文《高职专业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适应性研究--以陕西省为例》对于适应区域产业结构的高职专业设置的建议有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体系;以产业结构为依据,建立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调整动态体系;创特色教育,树品牌意识。潘建林认为要提高专业与三次产业的结合度;提高专业与主要产业的结合度;提高课程与产业的结合度。吴小燕等在其文章中提出优化专业设置的两层含义,第一是指减少供过于求的专业,增加供不应求的专业;第二是不同科类的专业在数量上增加或减少,包括专业口径宽窄的调整,如合并相近专业;拓宽专业口径,根据科技和社会发展需要,设置新兴专业与交叉专业;柔性设置专业,如按系招生,到高年级后分专业,或在同一专业中设置若干专业方向,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分流。
(二)现有研究的局限性及后续研究的思路
国内学者主要从专业设置的角度论述人才培养与产业结构及产业结构调整的适应性问题,更多体现为一种被动调整的过程,忽视了适应过程的相互性,从而也就忽视了高职教育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反作用。
后续研究可以考虑从产业结构变化与人力资源需求,高职教育与人力资源供给两个角度来分析,本质是研究人力资源的供求问题。
参考文献
[1] 何伟.高职专业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的对接研究一以湖北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4)
[2] 李艳娥,吴勇.高职院校专业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适应性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7,(31)
[3] 曾骊.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05)
[4] 潘建林.义乌市高职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适应性分析[J].职业教育研究,2008,(04)
【关键词】产业结构;区域经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适应性
一、产业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含义
(一)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也称国民经济的部门结构。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之间以及各产业部门内部的构成。社会生产的产业结构或部门结构是在一般分工和特殊分工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二)产业结构调整
产业结构调整有两层含义:产业结构调整包括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两个方面。产业结构合理化是指各产业之间相互协调,有较强的产业结构转换能力和良好的适应性,能适应市场需求变化,并带来最佳效益的产业结构,具体表现为产业之间的数量比例关系、经济技术联系和相互作用关系趋向协调平衡的过程;产业结构高级化,又称为产业结构升级。是指产业结构系统从较低级形式向较高级形式的转化过程。产业结构的高级化一般遵循产业结构演变规律,由低级到高级演进。
二、产业结构变化与人力资源流动的一般规律
(一)新古典经济结构发展模式下产业结构调整与人力资源供求变化规律
发展中国家农业部门存在着劳动边际生产率为零的隐蔽性失业,农业部门和非农部门之间存在着工资差别;劳动力从农业部门向非农部门转移。
(二) 配第-克拉克定理
劳动力产业间转移的一般规律,被称之为配第-克拉克定理,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一次产业就业比重不断下降,二次三次产业就业人口不断增加。
(三)库兹涅茨的主要结论
劳动力由传统部门流向新兴工业部门;由供求基本物质生活资料的物质部门流向谋求发展、享受的部门;由劳动生产率提高较慢的部门流向劳动生产率提高较快的部门。
三、高职教育与产业结构调整的适应性
(一)从专业设置的角度论述人才培养与产业结構及产业结构调整的适应性问题
1.高职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产业结构相适应性的必要性
熊光慈在其论文《河南产业结构调整与高职教育专业建设对策研究》中认为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建设与区域产业发展的融合状况,是衡量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的基本尺度和重要指标。李艳娥等在其论文《高职专业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适应性研究--以广州城市职业学院为例》当中认为专业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相适应是国家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要求,也是高等职业院校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专业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相适应是高等职业教育就业导向的重要体现。何伟在其文章中《高职专业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的对接研究》认为区域产业结构决定着高职专业结构,任何新专业的设置都必须接受市场的检验和挑选,必须培养区域内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专业人才,迫使高职的专业结构必须与区域的产业结构相对接。周晓丽、曾骊等也在其各自的论文中表达了类似的观点。
2.从区域经济的角度论述高职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适应性方面存在的具体问题
潘建林(2008)在其论文《义乌市高职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适应性分析》认为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专业结构与主要产业、课程结构与产业技能结构存在错位;何伟认为专业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和人才需求结构不适应;汪义旺等在其论文《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的高职电类专业设置与调控研究》认为,高职教育专业设置要具备动态的调整机制,才能更好地适应产业结构。
3.基于某一区域的经济结构现状论述如何设置和优化调整专业设置
阙明坤在其论文《基于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实践--以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提出了几点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专业建设措施,如科学预测,适时调整与改造专业;紧贴市场,加快课程改革,建设品牌特色课程体系;大力推行校企、校区,抢占人才培养先机。王进宫等在其论文《高职专业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适应性研究--以陕西省为例》对于适应区域产业结构的高职专业设置的建议有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体系;以产业结构为依据,建立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调整动态体系;创特色教育,树品牌意识。潘建林认为要提高专业与三次产业的结合度;提高专业与主要产业的结合度;提高课程与产业的结合度。吴小燕等在其文章中提出优化专业设置的两层含义,第一是指减少供过于求的专业,增加供不应求的专业;第二是不同科类的专业在数量上增加或减少,包括专业口径宽窄的调整,如合并相近专业;拓宽专业口径,根据科技和社会发展需要,设置新兴专业与交叉专业;柔性设置专业,如按系招生,到高年级后分专业,或在同一专业中设置若干专业方向,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分流。
(二)现有研究的局限性及后续研究的思路
国内学者主要从专业设置的角度论述人才培养与产业结构及产业结构调整的适应性问题,更多体现为一种被动调整的过程,忽视了适应过程的相互性,从而也就忽视了高职教育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反作用。
后续研究可以考虑从产业结构变化与人力资源需求,高职教育与人力资源供给两个角度来分析,本质是研究人力资源的供求问题。
参考文献
[1] 何伟.高职专业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的对接研究一以湖北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4)
[2] 李艳娥,吴勇.高职院校专业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适应性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7,(31)
[3] 曾骊.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05)
[4] 潘建林.义乌市高职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适应性分析[J].职业教育研究,20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