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国际化承载着实现学校内涵式发展和推动国家对外开放等的双重使命。高职院校的国际化发展首先应通过行业、区位分析明确目标,依托行业、服务行业企业“走出去”战略,走特色化发展、集团化发展、多元化发展以及品牌化之路。本文以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认为高职院校应推进理念创新先导,以“组织、制度、管理、资源”支撑改革发展;产教融合主线,探索“政、行、企、校”多元发展路径;标准输出引领,推进“师、培、技、文”融合发展改革;人才培养核心,实施“培、赛、访、游”培养改革的“4+4”国际化发展模式实践。
关键词:双高计划;行业高职院校;国际化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13-0062-06
教育国际化是经济全球化发展背景下的必然趋势,是推动我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经过30余年的发展,我国职业教育在国际化发展方面取得了明显的进展,合作规模不断扩大,领域不断拓展,深度明显提高。同时,也存在国际化意识不强、教师国际交流深度不够、留学生机制有待完善、国际化课程建设滞后、国际化组织机构不健全等诸多问题 [1]。
为进一步推动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教育部以“双高计划”建设院校为主要试点对象,希冀进入“双高计划”的院校通过系统设计和改革,探索高职院校国际化发展的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示范、引领、带动高职教育整体国际化发展。对“双高计划”建设院校而言,机遇与挑战并存,如何按照“双高计划”的要求,结合院校自身实际情况,进行系统设计,凸显自身的特色和优势,探索形成可供我国高职院校普遍参考、借鉴、应用的国际化方案和模式,是“双高计划”建设院校必须交出满意答卷的考题。
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该校”)作为华南地区唯一一所以培养轨道交通特有专业人才为目标的高职院校,学校紧密对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中国高铁“走出去”战略和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发展战略,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和行业优势,确立了“中国高铁走到哪里,我们就服务到哪里”的服务理念,从行业、区位等视角明确国际化发展的具体目标,形成了特色化、集团化、多元化、品牌化的国际化发展“四化”策略,积极开展了“4+4”国际化改革与发展实践,构建了具有鲜明轨道交通行业特色的“广铁院方案”。
一、创新理念,明确国际化发展目标与定位
“中国特色、世界一流”是国家对“双高计划”建设院校的总体要求。这一目标的提出,意味着“双高计划”建设院校应以“扎根中国”为根本,构建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体系,服务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同时,也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具备较强的国际交流能力和较大的国际影响力,达到“世界一流”水平,为世界职业教育发展贡献“中国方案”。对于具体的“双高计划”建设院校而言,其国际化发展目标的具体策略及实践需进一步通过区位、行业、自身优势分析来确定。
(一)区位优势分析
高职院校国际化发展的区位分析主要是对院校所在区域的经济支柱产业全球化发展需求、国际化发展地缘优势与区域政策的综合分析。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是高职院校的重要使命,因所在区域经济支柱产业各有侧重,区域内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方面也应与之相适应,并结合区域内支柱产业、大型企业国际化发展战略,确定自身国际化发展的重点领域。地缘优势一般是因地理位置的毗邻、国家以及区域政策推动形成的良好关系,民间和其他领域合作的开展为高职院校开拓国际合作奠定了良好基础,在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时更为便捷和顺利。如东北地区高职院校与俄罗斯、韩国的合作,广西等地高职院校与东南亚国家的合作,均充分利用了其地缘优势。
(二)行业优势分析
行业高职院校一般是指具有行业背景、服务面向及相应学科特色的高等职业院校 [2]。它是我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双高计划”建设院校的主体部分。据不完全统计,在校名中凸显特定行业名称或具有行业主管经历的“双高计划”建设院校共144所,占比高达73%。这类院校多具有毕业生就业领域相对集中、学科专业设置相对聚焦、主要服务于相关特定行业以及曾经或依然归属行业主管等特征 [3]。
较之地方性高职院校,行业特色高职院校的国际化发展尤其要重视行业分析,要根据行业国际化发展的重大战略、行业先进技术革新要求、行业企业国际化发展的人才需求等,结合自身的基础和优势,确定院校国际化的“拳头产品”,走特色化、品牌化发展之路。
(三)自身优势分析
该校在綜合区位、行业分析的基础上,结合自身轨道交通特色和铁路供电技术专业优势,确立了自身国际化发展的目标与定位:明确了“中国高铁走到哪里,我们就服务到哪里”的国际化服务理念。在实践中,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紧跟中国高铁 “走出去”战略,为高铁企业培养亟须的国际化专业人才,提供应用技术服务、员工技术培训以及语言文化培训等立体化服务;通过理念国际化、管理国际化、标准国际化、资源国际化、师资国际化和实习就业国际化的“六化”发展实现“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国际化办学目标,重点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输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轨道交通类专业职业教育教学标准、培训标准和课程标准,在轨道交通职业教育领域具有较强的国际交流能力、影响力和话语权。
二、系统设计,确立“四化”国际化发展策略
“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国际化发展承载着提升服务能力,助力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推进对外开放等国家战略以及创新发展模式,实现内涵式发展,引领新时代高职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向世界职业教育输出“中国方案”的双重使命。高职院校应确立系统化的国际化改革策略,从自发走向自觉,从缺乏战略思维和系统规划的零散、随意性实践转变为经过系统设计,有步骤、有计划的行为。 (一)依托行业、特色化发展
高职院校国际化的特色化发展策略,其一要注重“个性”,不要“一哄而上”,避免同质化、过多开展同类型项目。高职院校应在全面调研分析的基础上,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行业企业对人才、技术和服务的需求,并结合自身特征选取相应的合作项目。其二要注重“优势”,特色包含“个性”和“优势”,是在“比人更优”之上的“与人不同”,甚至“不可替代” [3]。相关院校要通过持续不断的创新,提高服务质量,打造核心竞争力,掌握相应职业教育领域的话语权。对于行业高职院校而言,依托行业是其特色化发展的基础。
(二)协同创新、集团化发展
集团化发展是指高职院校通过与其他高中等院校、服务机构、行业企业组建各种形式的联合体,聚集国际化办学资源,共同推进国际合作进程的策略。
高职院校国际化的集团化发展,一是要注重与同类型院校协同,如轨道类院校可以组建轨道交通类高职院校国际化发展联盟,聚集资源、共享资源,打造高品质的国际化办学项目,为“走出去”的轨道交通行业企业提供更优质、更全面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二是要注重与普通本科院校、教育服务机构的协同,较之普通本科院校和国际教育服务机构,高职院校开展国际化办学的历程相对较短,与之联合可以充分利用其已经搭建的渠道和平台,加快自身国际化发展进程。
三是要注重与“走出去”企业的协同,通过与“走出去”企业的协同,能够使国际化办学项目更具有针对性,更容易落地,也能够更好地满足行业企业的国际化发展需求。
(三)需求导向、多元化发展
多元化发展策略包含主体、形式、内容、客体多元化等多个方面。
一是办学主体的多元化。要积极推动和争取政府、企业、服务机构、其他中高等院校以及更为广泛的利益相关群体参与到自身的国际化改革之中。
二是形式的多样化。所在国家(区域)政府、合作者、服务对象以及受教育者需求的多样化要求高职院校的国际化办学形式应趋向多元,以满足不同类型的需求。
三是合作领域的多元化。高职院校国际化应结合合作对象以及自身发展的客观需求,积极拓展合作领域,开展包括合作办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教育培训等社会服务领域的广泛合作。
四是倡导多元化文化的融合与发展。在国际合作与交流中,既要尊重和遵循所在国家(区域)或生源所在地的历史、文化和习俗,又要宣传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并努力融合形成兼容并蓄的文化氛围,推进文化发展。
(四)质量为本、品牌化发展
品牌化就是要着力提高国际合作的质量,打造有中国特色的职教品牌项目,输出优质教育资源和管理模式。品牌化发展首先意味着要以质量建设为根本。由“引进”为主向“引进和输出”并重是新时代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的新态势 [4],客观上要求高职院校要以质量提升和内涵建设为根本,要通过深化院校治理改革和教育教学改革,确立国际化发展思路,推进国际化办学实践,建设一大批高质量、达到世界先进水准的专业、标准、课程、师资、技术等。品牌化发展同时意味着要有品牌意识和品牌经营思维。品牌的形成与壮大需要经过系统谋划和设计,高职院校要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和对外开放需要,结合自身的特色优势,聚焦服务方需求,综合专业、标准、技术、课程、师资、管理等职教品牌元素,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际化品牌项目;要注重品牌包装与宣传,采用多种行之有效的品牌宣传渠道和策略,塑造良好品牌形象,扩大品牌的国际影响力。
三、整体推进、实施 “4+4” 国际化发展模式改革
该校在确定发展目标与发展策略基础上,经过近年的国际化改革与实践,逐步形成“4+4”国际化发展模式,即以理念创新为先导,通过组织、制度、管理、资源等方面的建设支撑国际化发展;以产教融合为主线,探索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多元主体推动和共建模式;以轨道交通类高水平职业教育专业標准、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开发与输出为引领,推进师资交流与培养、人才培养与员工培训、科学研究与技术服务、文化交流与合作等多领域的融合发展;以国际化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为核心,注重通过学生参加国际赛事、国外实习实训、跨境访学和游学等方式提升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国际通过能力。
(一)理念创新先导、“组织、制度、管理、资源” 支撑改革发展
国际化办学理念的不断创新、国际化办学管理体制机制的不断优化、国际化办学资源的建设与聚集是保障国际化办学实践能够持续、有序开展的重要支撑和保障。该校以理念创新为先导,在“依托行业、立足广州、辐射全国、面向世界”的办学定位基础上,确立了“中国高铁走到哪里,我们就服务到哪里”的理念,并将其作为学校编制国际化发展规划、开展国际化办学实践的核心理念。
1. 健全组织机构
为保证在该理念指导下的国际化办学实践能够有效开展,该校首先从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入手,设立了凸显高铁特色的国际高铁合作学院(与国际交流处合署),该部门既是学校国际化发展的专门管理机构,同时也是服务和办学机构;负责统筹学校国际化发展项目、资金和资源,编制学校国际化发展规划、战略,制订相关制度,组织开展外事交流和服务等。
2. 构建国际化办学制度体系
其次,服务国际化发展,该校构建了包括规划、制度、实施细则三个层面的国际化办学制度体系。在规划层面,出台专门的国际化发展战略规划,并将其纳入学校的“十三五”发展规划以及“双高计划”建设项目、广东省一流高职院校建设以及广东省“创新强校工程”等重大项目之中。在实施层面,围绕国际化办学的人财物配置以及管理职责划分、项目开发与实施、绩效考核与评价,该校制定了一系列的制度和配套实施细则,确保国际化发展的各项实践活动规范、有序和有效。
3. 形成统筹机构
再次,在管理运行上,学校形成了国际合作部门统筹管理、业务部门归口管理、具体项目实施负责人制的运行机制,如协同人事部门和教师发展部门做好学校国际化师资队伍的规划与建设工作,协同教务部门开展国际化专业建设、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协同科技、继续教育部门开展技术服务、员工培训等。同时,对具体的国际化合作项目,实施项目负责人管理模式,项目负责人具体负责项目组织、实施、评价的各项具体事宜。 4. 加大国际化建设投入
最后,加大投入,加强国际化资源建设,支撑国际化发展战略。该校设立了每年不低于300万元的国际化专项经费。根据国际化发展需求,加强留学生宿舍、教学实训场所、校园环境、学校主页等一系列国际化办学基础条件建设,从组织设置、制度建设、运行机制和资源建设等方面有力地支撑了学校的国际化发展。
(二)产教融合主线、探索 “政、行、企、校” 多元发展模式
1. 平台搭建
该校主动出击,发挥自身优势,探索“政、行、企、校”多主体合作国际化发展模式,深化产教融合,助力“一带一路”倡议和中国高铁“走出去”战略。具体做法如下:
一是主动出击、撬动各方,搭建国际化发展大平台。2018年,该校牵头组建由广铁集团、广州地铁等17家企业,北京交通大学、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等15所国内高校,马来西亚拉曼大学学院、白俄罗斯国立交通大学等2所国外高校组成的“华南‘一带一路’轨道交通产教融合联盟”,联盟作为国际性、跨界性职业教育合作平台,以《联盟章程》为管理原则,实施理事会决议制,致力于整合国内外优质轨道交通类职业教育资源,推动联盟成员合作定制培养满足高铁“走出去”需求的国际化本土人才。
2. 多主体合作
二是依托联盟大平台,发挥各方优势,联合不同类型主体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合作。从参与主体差异角度,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国际化发展的典型模式有政府主导的“鲁班工坊”模式、行业企业主导的技能培训模式和高职院校主导的跨境教育模式等 [5]。该校联合各方主体,开展多主体、多形式的国际合作。
其一是按照“鲁班工坊建设联盟”统一部署,与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西南交通大学等在埃塞俄比亚共建鲁班工坊,开展轨道交通供电技术、电务等专业人才培养与员工培训活动,服务亚吉铁路建设。
其二是联合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中国南车股份有限公司等“走出去”企业,组建 “高铁技术培训中心”,开展包括埃塞俄比亚亚吉铁路供电人员培训,泰国轨道行业人员、赞比亚铁路官员与运营管理人员培训,香港铁路有限公司定制接触网设计理论培训等11期铁路援外培训项目,累计培训人数近500人、培训量达4691人次。
其三是与白俄罗斯国立交通大学联合设立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双方采取学分互认方式实施“3+2”五年贯通制人才培养,首批为90人的招生计划已正式下达;与马来西亚拉曼大学学院开展铁道机车专业留学生联合培养项目,该项目于2018年在东南亚国家招收17名全日制学历教育留学生,目前已有来华留学生34人,经过马来西亚拉曼大学学院与学校的共同努力,开展网络跨境招生宣传,圆满完成预期招收19名来华留学生的计划。
(三)标准输出引领、推进 “师、培、技、文” 融合发展模式
主动服务“走出去”企业和合作单位多样化的需求,该校国际化合作发展逐步由单一领域向多领域拓展,形成了以高质量专业标准输出为引领,师资交流与培养、人才培养与员工培训、科学研究与技术服务、文化交流与合作等多个合作领域纵深拓展、融合发展的形态。
1. 标准输出
在标准输出方面,该校按照国家对“双高计划”建设院校的要求,服务轨道交通产业,以学校“双高计划”建设项目铁道供电技术专业群为突破口,开发了包括铁道机车、铁道运营等2个高水平专业标准,铁道供电技术等24个课程标准,铁道供电和铁道电务等2个培训标准,目前已经在老挝、马来西亚、埃塞俄比亚等国相关专业人才培养和员工培训项目中应用,反响良好。
下一步,该校计划按照国际通过标准全面建设高水平的铁道供电技术专业群专业标准、课程标准和课程资源,并将其向更多的“丝路国家”推广应用。
以标准输出为引领,该校在其他国际化领域的改革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一是在师资交流与培养上,近兩年间,该校根据国际化发展需要,新引进通晓俄语、马来语的专业教师8名,兼职聘用白俄罗斯国立交通大学等海外专家学者22人,开展俄语和东南亚小语种专题培训4次近50人次;派出骨干教师80余人次赴境外访学进修,获得“广东省海外名师项目”立项3项。
2. 人才与员工培养
二是在人才培养与员工培训上,该校已经建立包括中白(白俄罗斯)铁道运营管理专业“3+2”人才培养项目、中马(马来西亚)铁道机车海外办学项目、中老(老挝)铁道供电“2+1”人才培养项目等国际化人才培养项目5个。服务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中国中车集团等行业龙头企业“走出去”需求,开发铁道供电、运营等员工培训项目11个。
3. 科学研究与技术服务
三是在科学研究与技术服务方向,该校依托华南“一带一路”轨道交通产教融合联盟,加强与独联体国家在技术创新和科研服务方向的合作,分别与乌克兰国立技术大学、乌克兰国家科学院控制学研究所联合开展“铁路行业关键岗位人员疲劳度检测算法和系统研究”等5项课题研究,并将其研究成果运用到相关铁路建设项目之中。在前期合作基础上,该校联合白俄罗斯国立交通大学启动“独联体国家轨道交通进口设备检测认证(中国)中心”的建设工作,建成后可承担独联体国家进口我国轨道交通设备检测认证系统化服务。
4. 文化交流与融合
四是在文化交流与融合上,该校注重中国传统文化、高铁文化与合作项目所在国家(区域)文化的有机融合,开发了汉语HSK1-5与高铁文化于一体的高铁情境汉语教学标准和教材5部,在学校为国外留学生开设了太极拳、广府文化等传统文化课程,促进多文化交流与融合。
(四)人才培养核心、实施 “赛、训、访、游” 培养模式改革
中国高铁“走出去”步伐的加快,轨道交通国际化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复合型、本土化的国际化技术技能人才缺乏成为影响中国高铁“走出去”的关键因素 [6]。为更好地培养具有国际视野,与“走出去”企业需求符合且熟悉目标国政治文化的高铁国际化人才,该校在加强学校环境内国际化人才培养改革的同时,拓展国际化人才培养路径,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国际赛事、境外实习实训、境外访学和游学等境外学习活动,提高国际化人才培养质量。 首先,该校设立专门的管理办法和专项资金,鼓励参加学生参加国际化竞赛。近3年,共有100多人次学生参加各类国际化赛事,获得了第五届东盟留学生汉字听写大赛、国际电梯安装比赛大赛的团体优秀奖和三等奖;学生在马来西亚SOLIDWORKS技能大赛获得冠亚军。
其次,建立学生国际访学游学常态化机制,该校对申请获得游学资格的学生予以一定的资助,并纳入个人学习计划,可根据实际成效转化学分。2019年,学校先后派出5批次共108名学生赴白俄罗斯国立交通大学、马来西亚拉曼大学学院进修访学和游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最后,依托合作联盟等国际化发展联盟,该校与高铁“走出去”企业紧密合作,有针对性地派遣学生到合作企业生产、施工和管理现场进修实习实训。近2年,500余名在校生先后在马来西亚、白俄罗斯、老挝等国(境外)中资企业承担的建设项目进行实习实训,累计11000余人次,学生在真实的国际化工作场景中获得宝贵的国际工作经验。
四、结语
国际化发展是“双高计划”建设院校的重要建设任务,也是其内涵发展的必然要求。助力国家重大战略、主动服务“走出去”企业发展需求,是高职院校国际化发展的方向,对行业高职院校而言尤为重要。院校需主动对接行业企业需求,准确定位,从支撑条件、合作主体、合作领域、国际化人才培养改革等多个方面打造自身的国际化特色品牌,成为“当地离不开、业内都认可、国际可交流”的高水平高职院校,与“走出去”企业同频共振,打造校企命运共同体。
参考文献:
[1] 柯婧秋,王亚南. 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现状、问题及对策——基于全国231所高职院校的调查[J]. 职业技术教育,2017(12):44 - 47.
[2] 刘献君. 行业特色高校发展中需要处理的若干关系[J]. 中国高教研究,2019(08):14 -18.
[3] 张炜,汪劲松. 行业特色高校的发展历程与辩证分析[J]. 中国高教研究,2020(08):1-5.
[4] 唐现文,吉文林. 新时期高职教育国际化:形势、对策与评价[J]. 教育与职业,2019(07):44 - 45
[5] 陈沛酉,闰广芬. “一带一路”倡议下高职国际化有路可循[N]. 中国教育报,2017-11-21(09).
[6] 林红梅. 高职院校国际化人才培养路径研究与实践——以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 辽宁高职学报,2020(07):10 -13.
(責任编辑:邹宇铭)
关键词:双高计划;行业高职院校;国际化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13-0062-06
教育国际化是经济全球化发展背景下的必然趋势,是推动我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经过30余年的发展,我国职业教育在国际化发展方面取得了明显的进展,合作规模不断扩大,领域不断拓展,深度明显提高。同时,也存在国际化意识不强、教师国际交流深度不够、留学生机制有待完善、国际化课程建设滞后、国际化组织机构不健全等诸多问题 [1]。
为进一步推动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教育部以“双高计划”建设院校为主要试点对象,希冀进入“双高计划”的院校通过系统设计和改革,探索高职院校国际化发展的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示范、引领、带动高职教育整体国际化发展。对“双高计划”建设院校而言,机遇与挑战并存,如何按照“双高计划”的要求,结合院校自身实际情况,进行系统设计,凸显自身的特色和优势,探索形成可供我国高职院校普遍参考、借鉴、应用的国际化方案和模式,是“双高计划”建设院校必须交出满意答卷的考题。
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该校”)作为华南地区唯一一所以培养轨道交通特有专业人才为目标的高职院校,学校紧密对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中国高铁“走出去”战略和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发展战略,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和行业优势,确立了“中国高铁走到哪里,我们就服务到哪里”的服务理念,从行业、区位等视角明确国际化发展的具体目标,形成了特色化、集团化、多元化、品牌化的国际化发展“四化”策略,积极开展了“4+4”国际化改革与发展实践,构建了具有鲜明轨道交通行业特色的“广铁院方案”。
一、创新理念,明确国际化发展目标与定位
“中国特色、世界一流”是国家对“双高计划”建设院校的总体要求。这一目标的提出,意味着“双高计划”建设院校应以“扎根中国”为根本,构建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体系,服务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同时,也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具备较强的国际交流能力和较大的国际影响力,达到“世界一流”水平,为世界职业教育发展贡献“中国方案”。对于具体的“双高计划”建设院校而言,其国际化发展目标的具体策略及实践需进一步通过区位、行业、自身优势分析来确定。
(一)区位优势分析
高职院校国际化发展的区位分析主要是对院校所在区域的经济支柱产业全球化发展需求、国际化发展地缘优势与区域政策的综合分析。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是高职院校的重要使命,因所在区域经济支柱产业各有侧重,区域内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方面也应与之相适应,并结合区域内支柱产业、大型企业国际化发展战略,确定自身国际化发展的重点领域。地缘优势一般是因地理位置的毗邻、国家以及区域政策推动形成的良好关系,民间和其他领域合作的开展为高职院校开拓国际合作奠定了良好基础,在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时更为便捷和顺利。如东北地区高职院校与俄罗斯、韩国的合作,广西等地高职院校与东南亚国家的合作,均充分利用了其地缘优势。
(二)行业优势分析
行业高职院校一般是指具有行业背景、服务面向及相应学科特色的高等职业院校 [2]。它是我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双高计划”建设院校的主体部分。据不完全统计,在校名中凸显特定行业名称或具有行业主管经历的“双高计划”建设院校共144所,占比高达73%。这类院校多具有毕业生就业领域相对集中、学科专业设置相对聚焦、主要服务于相关特定行业以及曾经或依然归属行业主管等特征 [3]。
较之地方性高职院校,行业特色高职院校的国际化发展尤其要重视行业分析,要根据行业国际化发展的重大战略、行业先进技术革新要求、行业企业国际化发展的人才需求等,结合自身的基础和优势,确定院校国际化的“拳头产品”,走特色化、品牌化发展之路。
(三)自身优势分析
该校在綜合区位、行业分析的基础上,结合自身轨道交通特色和铁路供电技术专业优势,确立了自身国际化发展的目标与定位:明确了“中国高铁走到哪里,我们就服务到哪里”的国际化服务理念。在实践中,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紧跟中国高铁 “走出去”战略,为高铁企业培养亟须的国际化专业人才,提供应用技术服务、员工技术培训以及语言文化培训等立体化服务;通过理念国际化、管理国际化、标准国际化、资源国际化、师资国际化和实习就业国际化的“六化”发展实现“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国际化办学目标,重点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输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轨道交通类专业职业教育教学标准、培训标准和课程标准,在轨道交通职业教育领域具有较强的国际交流能力、影响力和话语权。
二、系统设计,确立“四化”国际化发展策略
“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国际化发展承载着提升服务能力,助力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推进对外开放等国家战略以及创新发展模式,实现内涵式发展,引领新时代高职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向世界职业教育输出“中国方案”的双重使命。高职院校应确立系统化的国际化改革策略,从自发走向自觉,从缺乏战略思维和系统规划的零散、随意性实践转变为经过系统设计,有步骤、有计划的行为。 (一)依托行业、特色化发展
高职院校国际化的特色化发展策略,其一要注重“个性”,不要“一哄而上”,避免同质化、过多开展同类型项目。高职院校应在全面调研分析的基础上,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行业企业对人才、技术和服务的需求,并结合自身特征选取相应的合作项目。其二要注重“优势”,特色包含“个性”和“优势”,是在“比人更优”之上的“与人不同”,甚至“不可替代” [3]。相关院校要通过持续不断的创新,提高服务质量,打造核心竞争力,掌握相应职业教育领域的话语权。对于行业高职院校而言,依托行业是其特色化发展的基础。
(二)协同创新、集团化发展
集团化发展是指高职院校通过与其他高中等院校、服务机构、行业企业组建各种形式的联合体,聚集国际化办学资源,共同推进国际合作进程的策略。
高职院校国际化的集团化发展,一是要注重与同类型院校协同,如轨道类院校可以组建轨道交通类高职院校国际化发展联盟,聚集资源、共享资源,打造高品质的国际化办学项目,为“走出去”的轨道交通行业企业提供更优质、更全面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二是要注重与普通本科院校、教育服务机构的协同,较之普通本科院校和国际教育服务机构,高职院校开展国际化办学的历程相对较短,与之联合可以充分利用其已经搭建的渠道和平台,加快自身国际化发展进程。
三是要注重与“走出去”企业的协同,通过与“走出去”企业的协同,能够使国际化办学项目更具有针对性,更容易落地,也能够更好地满足行业企业的国际化发展需求。
(三)需求导向、多元化发展
多元化发展策略包含主体、形式、内容、客体多元化等多个方面。
一是办学主体的多元化。要积极推动和争取政府、企业、服务机构、其他中高等院校以及更为广泛的利益相关群体参与到自身的国际化改革之中。
二是形式的多样化。所在国家(区域)政府、合作者、服务对象以及受教育者需求的多样化要求高职院校的国际化办学形式应趋向多元,以满足不同类型的需求。
三是合作领域的多元化。高职院校国际化应结合合作对象以及自身发展的客观需求,积极拓展合作领域,开展包括合作办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教育培训等社会服务领域的广泛合作。
四是倡导多元化文化的融合与发展。在国际合作与交流中,既要尊重和遵循所在国家(区域)或生源所在地的历史、文化和习俗,又要宣传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并努力融合形成兼容并蓄的文化氛围,推进文化发展。
(四)质量为本、品牌化发展
品牌化就是要着力提高国际合作的质量,打造有中国特色的职教品牌项目,输出优质教育资源和管理模式。品牌化发展首先意味着要以质量建设为根本。由“引进”为主向“引进和输出”并重是新时代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的新态势 [4],客观上要求高职院校要以质量提升和内涵建设为根本,要通过深化院校治理改革和教育教学改革,确立国际化发展思路,推进国际化办学实践,建设一大批高质量、达到世界先进水准的专业、标准、课程、师资、技术等。品牌化发展同时意味着要有品牌意识和品牌经营思维。品牌的形成与壮大需要经过系统谋划和设计,高职院校要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和对外开放需要,结合自身的特色优势,聚焦服务方需求,综合专业、标准、技术、课程、师资、管理等职教品牌元素,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际化品牌项目;要注重品牌包装与宣传,采用多种行之有效的品牌宣传渠道和策略,塑造良好品牌形象,扩大品牌的国际影响力。
三、整体推进、实施 “4+4” 国际化发展模式改革
该校在确定发展目标与发展策略基础上,经过近年的国际化改革与实践,逐步形成“4+4”国际化发展模式,即以理念创新为先导,通过组织、制度、管理、资源等方面的建设支撑国际化发展;以产教融合为主线,探索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多元主体推动和共建模式;以轨道交通类高水平职业教育专业標准、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开发与输出为引领,推进师资交流与培养、人才培养与员工培训、科学研究与技术服务、文化交流与合作等多领域的融合发展;以国际化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为核心,注重通过学生参加国际赛事、国外实习实训、跨境访学和游学等方式提升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国际通过能力。
(一)理念创新先导、“组织、制度、管理、资源” 支撑改革发展
国际化办学理念的不断创新、国际化办学管理体制机制的不断优化、国际化办学资源的建设与聚集是保障国际化办学实践能够持续、有序开展的重要支撑和保障。该校以理念创新为先导,在“依托行业、立足广州、辐射全国、面向世界”的办学定位基础上,确立了“中国高铁走到哪里,我们就服务到哪里”的理念,并将其作为学校编制国际化发展规划、开展国际化办学实践的核心理念。
1. 健全组织机构
为保证在该理念指导下的国际化办学实践能够有效开展,该校首先从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入手,设立了凸显高铁特色的国际高铁合作学院(与国际交流处合署),该部门既是学校国际化发展的专门管理机构,同时也是服务和办学机构;负责统筹学校国际化发展项目、资金和资源,编制学校国际化发展规划、战略,制订相关制度,组织开展外事交流和服务等。
2. 构建国际化办学制度体系
其次,服务国际化发展,该校构建了包括规划、制度、实施细则三个层面的国际化办学制度体系。在规划层面,出台专门的国际化发展战略规划,并将其纳入学校的“十三五”发展规划以及“双高计划”建设项目、广东省一流高职院校建设以及广东省“创新强校工程”等重大项目之中。在实施层面,围绕国际化办学的人财物配置以及管理职责划分、项目开发与实施、绩效考核与评价,该校制定了一系列的制度和配套实施细则,确保国际化发展的各项实践活动规范、有序和有效。
3. 形成统筹机构
再次,在管理运行上,学校形成了国际合作部门统筹管理、业务部门归口管理、具体项目实施负责人制的运行机制,如协同人事部门和教师发展部门做好学校国际化师资队伍的规划与建设工作,协同教务部门开展国际化专业建设、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协同科技、继续教育部门开展技术服务、员工培训等。同时,对具体的国际化合作项目,实施项目负责人管理模式,项目负责人具体负责项目组织、实施、评价的各项具体事宜。 4. 加大国际化建设投入
最后,加大投入,加强国际化资源建设,支撑国际化发展战略。该校设立了每年不低于300万元的国际化专项经费。根据国际化发展需求,加强留学生宿舍、教学实训场所、校园环境、学校主页等一系列国际化办学基础条件建设,从组织设置、制度建设、运行机制和资源建设等方面有力地支撑了学校的国际化发展。
(二)产教融合主线、探索 “政、行、企、校” 多元发展模式
1. 平台搭建
该校主动出击,发挥自身优势,探索“政、行、企、校”多主体合作国际化发展模式,深化产教融合,助力“一带一路”倡议和中国高铁“走出去”战略。具体做法如下:
一是主动出击、撬动各方,搭建国际化发展大平台。2018年,该校牵头组建由广铁集团、广州地铁等17家企业,北京交通大学、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等15所国内高校,马来西亚拉曼大学学院、白俄罗斯国立交通大学等2所国外高校组成的“华南‘一带一路’轨道交通产教融合联盟”,联盟作为国际性、跨界性职业教育合作平台,以《联盟章程》为管理原则,实施理事会决议制,致力于整合国内外优质轨道交通类职业教育资源,推动联盟成员合作定制培养满足高铁“走出去”需求的国际化本土人才。
2. 多主体合作
二是依托联盟大平台,发挥各方优势,联合不同类型主体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合作。从参与主体差异角度,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国际化发展的典型模式有政府主导的“鲁班工坊”模式、行业企业主导的技能培训模式和高职院校主导的跨境教育模式等 [5]。该校联合各方主体,开展多主体、多形式的国际合作。
其一是按照“鲁班工坊建设联盟”统一部署,与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西南交通大学等在埃塞俄比亚共建鲁班工坊,开展轨道交通供电技术、电务等专业人才培养与员工培训活动,服务亚吉铁路建设。
其二是联合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中国南车股份有限公司等“走出去”企业,组建 “高铁技术培训中心”,开展包括埃塞俄比亚亚吉铁路供电人员培训,泰国轨道行业人员、赞比亚铁路官员与运营管理人员培训,香港铁路有限公司定制接触网设计理论培训等11期铁路援外培训项目,累计培训人数近500人、培训量达4691人次。
其三是与白俄罗斯国立交通大学联合设立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双方采取学分互认方式实施“3+2”五年贯通制人才培养,首批为90人的招生计划已正式下达;与马来西亚拉曼大学学院开展铁道机车专业留学生联合培养项目,该项目于2018年在东南亚国家招收17名全日制学历教育留学生,目前已有来华留学生34人,经过马来西亚拉曼大学学院与学校的共同努力,开展网络跨境招生宣传,圆满完成预期招收19名来华留学生的计划。
(三)标准输出引领、推进 “师、培、技、文” 融合发展模式
主动服务“走出去”企业和合作单位多样化的需求,该校国际化合作发展逐步由单一领域向多领域拓展,形成了以高质量专业标准输出为引领,师资交流与培养、人才培养与员工培训、科学研究与技术服务、文化交流与合作等多个合作领域纵深拓展、融合发展的形态。
1. 标准输出
在标准输出方面,该校按照国家对“双高计划”建设院校的要求,服务轨道交通产业,以学校“双高计划”建设项目铁道供电技术专业群为突破口,开发了包括铁道机车、铁道运营等2个高水平专业标准,铁道供电技术等24个课程标准,铁道供电和铁道电务等2个培训标准,目前已经在老挝、马来西亚、埃塞俄比亚等国相关专业人才培养和员工培训项目中应用,反响良好。
下一步,该校计划按照国际通过标准全面建设高水平的铁道供电技术专业群专业标准、课程标准和课程资源,并将其向更多的“丝路国家”推广应用。
以标准输出为引领,该校在其他国际化领域的改革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一是在师资交流与培养上,近兩年间,该校根据国际化发展需要,新引进通晓俄语、马来语的专业教师8名,兼职聘用白俄罗斯国立交通大学等海外专家学者22人,开展俄语和东南亚小语种专题培训4次近50人次;派出骨干教师80余人次赴境外访学进修,获得“广东省海外名师项目”立项3项。
2. 人才与员工培养
二是在人才培养与员工培训上,该校已经建立包括中白(白俄罗斯)铁道运营管理专业“3+2”人才培养项目、中马(马来西亚)铁道机车海外办学项目、中老(老挝)铁道供电“2+1”人才培养项目等国际化人才培养项目5个。服务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中国中车集团等行业龙头企业“走出去”需求,开发铁道供电、运营等员工培训项目11个。
3. 科学研究与技术服务
三是在科学研究与技术服务方向,该校依托华南“一带一路”轨道交通产教融合联盟,加强与独联体国家在技术创新和科研服务方向的合作,分别与乌克兰国立技术大学、乌克兰国家科学院控制学研究所联合开展“铁路行业关键岗位人员疲劳度检测算法和系统研究”等5项课题研究,并将其研究成果运用到相关铁路建设项目之中。在前期合作基础上,该校联合白俄罗斯国立交通大学启动“独联体国家轨道交通进口设备检测认证(中国)中心”的建设工作,建成后可承担独联体国家进口我国轨道交通设备检测认证系统化服务。
4. 文化交流与融合
四是在文化交流与融合上,该校注重中国传统文化、高铁文化与合作项目所在国家(区域)文化的有机融合,开发了汉语HSK1-5与高铁文化于一体的高铁情境汉语教学标准和教材5部,在学校为国外留学生开设了太极拳、广府文化等传统文化课程,促进多文化交流与融合。
(四)人才培养核心、实施 “赛、训、访、游” 培养模式改革
中国高铁“走出去”步伐的加快,轨道交通国际化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复合型、本土化的国际化技术技能人才缺乏成为影响中国高铁“走出去”的关键因素 [6]。为更好地培养具有国际视野,与“走出去”企业需求符合且熟悉目标国政治文化的高铁国际化人才,该校在加强学校环境内国际化人才培养改革的同时,拓展国际化人才培养路径,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国际赛事、境外实习实训、境外访学和游学等境外学习活动,提高国际化人才培养质量。 首先,该校设立专门的管理办法和专项资金,鼓励参加学生参加国际化竞赛。近3年,共有100多人次学生参加各类国际化赛事,获得了第五届东盟留学生汉字听写大赛、国际电梯安装比赛大赛的团体优秀奖和三等奖;学生在马来西亚SOLIDWORKS技能大赛获得冠亚军。
其次,建立学生国际访学游学常态化机制,该校对申请获得游学资格的学生予以一定的资助,并纳入个人学习计划,可根据实际成效转化学分。2019年,学校先后派出5批次共108名学生赴白俄罗斯国立交通大学、马来西亚拉曼大学学院进修访学和游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最后,依托合作联盟等国际化发展联盟,该校与高铁“走出去”企业紧密合作,有针对性地派遣学生到合作企业生产、施工和管理现场进修实习实训。近2年,500余名在校生先后在马来西亚、白俄罗斯、老挝等国(境外)中资企业承担的建设项目进行实习实训,累计11000余人次,学生在真实的国际化工作场景中获得宝贵的国际工作经验。
四、结语
国际化发展是“双高计划”建设院校的重要建设任务,也是其内涵发展的必然要求。助力国家重大战略、主动服务“走出去”企业发展需求,是高职院校国际化发展的方向,对行业高职院校而言尤为重要。院校需主动对接行业企业需求,准确定位,从支撑条件、合作主体、合作领域、国际化人才培养改革等多个方面打造自身的国际化特色品牌,成为“当地离不开、业内都认可、国际可交流”的高水平高职院校,与“走出去”企业同频共振,打造校企命运共同体。
参考文献:
[1] 柯婧秋,王亚南. 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现状、问题及对策——基于全国231所高职院校的调查[J]. 职业技术教育,2017(12):44 - 47.
[2] 刘献君. 行业特色高校发展中需要处理的若干关系[J]. 中国高教研究,2019(08):14 -18.
[3] 张炜,汪劲松. 行业特色高校的发展历程与辩证分析[J]. 中国高教研究,2020(08):1-5.
[4] 唐现文,吉文林. 新时期高职教育国际化:形势、对策与评价[J]. 教育与职业,2019(07):44 - 45
[5] 陈沛酉,闰广芬. “一带一路”倡议下高职国际化有路可循[N]. 中国教育报,2017-11-21(09).
[6] 林红梅. 高职院校国际化人才培养路径研究与实践——以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 辽宁高职学报,2020(07):10 -13.
(責任编辑:邹宇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