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细节决定一堂课的教学效率。笔者在一堂作文写作指导课的实践中切实体会到:教学设计的精巧实在,教师指导的细致具体和课堂训练的扎实到位都是一堂课成功的关键要素。
关键词:细节;教学设计;教师指导;课堂训练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8)11-087-2
9月28日,“同题异构区际作文教学交流与研讨”在昆山市第二中学举行,笔者有幸参加此次活动,在反复备课、摩课、修改、上课、听课、反思的过程中,我不但真切感受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关键在于课堂”这句话背后的分量,而且认识到备好一堂课,上好一节课需要老师做好很多“细节”工作。这里列举一二,与大家交流切磋。
细节之一:教学设计要精巧实在。
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的前提,教师需要根据学情、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标、重难点,精心设计教学环节,选择科学高效的教学方法等等,所有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相关的一切元素都要进行充分预设,这样才能在灵动的课堂上随时调整教学策略,引领学生去学习、感悟、积累、深化。
笔者的一堂写作指导课的教学设计过程再次印证了精巧、实在的教学设计的重要性。在这次《记叙文写作指导——生动细致的人物描写》的备课过程中,原教学设计为“直接导入——习作点评——品味精典——学以致用”这样四个环节。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直接导入”虽然能让学生直接把握本课学习重点,但却因为一下子就引出了本课学习的重点而使学生失去了探究的欲望,反而提不起学生的兴趣;在“习作点评”这个环节的处理上发现:学生由于对本课要学习的知识还没有形成系统的认识,尤其是对于人物描写“好”与“不好”的标准没有一个明确而具体的认识,这样一来,反而使学生觉得一时难以作出有质量的评价,一般学生只能笼统地说出“好”或者“不好”,而说不出理由,绝大多数同学感到了困难,干脆选择“沉默”,这样一来就严重抑制了学生发言的积极性和自信心,使得课堂气氛一开始就沉闷压抑。本来设计这个环节是为了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不料却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热情,这个环节放在这里显然得不偿失,而且此环节与后面的“学以致用”环节在具体操作中有重复,显得啰嗦。
在后来的教学设计中,笔者作了这样的调整:猜猜他是谁——聚焦课文,品味精典——感悟体验,学以致用。调整后的“猜猜他是谁”这个环节采用猜谜语的形式导入,从形式上看,谜语形式能够满足初中学生好奇的心理,这样就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引发其学习的兴趣;从内容上看,选取学生最近学过的两个写人物的精彩片断,用旧知引出新知,学生一看便知,这样一来,不但降低了提问的难度,调动了学生想说的欲望,而且增强了学生能说的自信心,一开始就打开了一个学生想说、能说的课堂局面,为下面引导学生积极探究“生动、细致的人物描写”打下了基础;从教学环节的衔接上看,这个环节从写人物的片段入手,自然过渡到下面“如何进行生动细致的人物描写”这个主要任务上来,衔接自然贴切。
细节之二:教师指导要具体细致。
在“聚焦课文,品味精典”这个环节中,笔者充分利用课本资源引导学生从描写手法、修饰语的运用、富有表现力的词语运用和作者情感等方面让学生借助于文本资源进一步明确“生动细致”的人物描写具体表现在哪里,从而对此形成了一个基本的认识标准和评价标准,在这样具体细致的指导分析下再对学生进行相关的人物描写训练就要显得有效多了。相反,教师如果指导不明往往会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认识不清,甚至会产生混淆,进而影响学生的判别能力。这里笔者以朱自清《背影》中“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一句为例加以说明。笔者在分析这段话的人物描写方法时,没有简单停留在外貌描写和动作描写这样的术语层面上,而是通过比较分析,让学生明白作者进行人物的外貌描写为什么写衣着,而且着重描写衣着的质地和色彩;进行人物的动作描写为什么只写父亲翻过月台的动作,而且着重写出翻越的过程和翻越的艰难,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对人物外貌描写和动作描写的理性的、规律性的认识和经验才能被学生所理解掌握。如果在指导中仅仅停留在“指出这段文字主要对人物采用什么描写”这样肤浅的层面上,那么学生在习作中仍然是写不好人物的外貌和动作描写的。
再有,笔者对“学以致用——修改点评”这个环节的指导处理上就显得粗糙,还需要改进。例如,一位学生在点评到习作中“一股脑儿地拿了出来”这处时,只是简单地说“拿”字用得不好,应该改为“倒”。事实上,若能对“拿”与“倒”的不同表达效果进行比较,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再修改,学生对“好”与“不好”的标准就有了更加具体的认识。另外,此处的“熟练地”“一股脑儿”等词也用得精当,学生倒是没有认真分析,教师如能在这些点上再多花一些时间引导学生去比较、体会,细细琢磨,训练效果肯定会更好。
细节之三:学生训练要扎实到位。
本节课是一堂作文写作指导课,指导的根本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进行相关写作技能训练。因此,“感悟体验,学以致用”这个环节就是这堂课的精华所在,师生教与学的效率将在这个环节中得到充分体现。因此,在设计这个教学环节时主观上应该留出课堂三分之二的时间给学生进行写作训练。在实际操作中,这个环节 中师生的双边活动要充分而实在,以学生为主,由学生对习作进行交流、点评与修改,教师则起引导作用,学生点评越是热烈,则表明学生对“生动、细致的人物描写”有了自己独到的体悟和认识,学习效率也就越高。如果训练时间不够,指导、点评不到位,往往会使学生的训练浮于表面,流于形式,致使大多数学生在实践训练中不能运用到课堂所学知识,只能停留在自己原有的认识水平上,没有突破,这样的训练也就没有效率的。
笔者在“学以致用——修改点评”这个训练环节的处理上就欠妥,从而影响了整个课堂效率。在这个环节中对于“点评”的处理仅仅单一地让学生进行口头交流,这样的交流只是停留在学生说出自己的修改成果这样的层面上,与上面的笔头修改没有实质区别,唯一不同的是“修改”是落实在笔头上,而“交流”则是把笔头的内容进行口头交流,这样两个环节其实是重复的,学生并没有在交流中形成思维的碰撞,这样的点评、交流是很肤浅的,因此用这种方法来处理学生的修改成果显然影响了学生的训练实效。如能把学生的修改习作借助于实物投影仪投影在黑板上,由一学生主讲点评,其他学生对此提出自己的修改意见共同来交流探讨,在此基础上就能形成新的思维碰撞,学生对“生动、细致的人物描写”的认识恐怕就要深刻得多,训练效果自然会在学生的思维碰撞中得到提高。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课堂教学中留给学生的实践训练一定要扎扎实实,不能为训练而训练,流于形式,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实践训练”这个环节的真正作用,让实践训练成为检验学生知识学习、深化学习成果的一个重要载体,因此马虎不得。
从整体上看,课堂教学应该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在这个系统里,关乎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教学手段的每一个细节,这些都需要教師在备课过程中认真考虑,充分预设,其中任何一个细节如果处理不当,往往就会影响课堂教学效率。也就是说,细节决定课堂效率,抓好课堂细节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细节;教学设计;教师指导;课堂训练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8)11-087-2
9月28日,“同题异构区际作文教学交流与研讨”在昆山市第二中学举行,笔者有幸参加此次活动,在反复备课、摩课、修改、上课、听课、反思的过程中,我不但真切感受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关键在于课堂”这句话背后的分量,而且认识到备好一堂课,上好一节课需要老师做好很多“细节”工作。这里列举一二,与大家交流切磋。
细节之一:教学设计要精巧实在。
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的前提,教师需要根据学情、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标、重难点,精心设计教学环节,选择科学高效的教学方法等等,所有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相关的一切元素都要进行充分预设,这样才能在灵动的课堂上随时调整教学策略,引领学生去学习、感悟、积累、深化。
笔者的一堂写作指导课的教学设计过程再次印证了精巧、实在的教学设计的重要性。在这次《记叙文写作指导——生动细致的人物描写》的备课过程中,原教学设计为“直接导入——习作点评——品味精典——学以致用”这样四个环节。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直接导入”虽然能让学生直接把握本课学习重点,但却因为一下子就引出了本课学习的重点而使学生失去了探究的欲望,反而提不起学生的兴趣;在“习作点评”这个环节的处理上发现:学生由于对本课要学习的知识还没有形成系统的认识,尤其是对于人物描写“好”与“不好”的标准没有一个明确而具体的认识,这样一来,反而使学生觉得一时难以作出有质量的评价,一般学生只能笼统地说出“好”或者“不好”,而说不出理由,绝大多数同学感到了困难,干脆选择“沉默”,这样一来就严重抑制了学生发言的积极性和自信心,使得课堂气氛一开始就沉闷压抑。本来设计这个环节是为了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不料却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热情,这个环节放在这里显然得不偿失,而且此环节与后面的“学以致用”环节在具体操作中有重复,显得啰嗦。
在后来的教学设计中,笔者作了这样的调整:猜猜他是谁——聚焦课文,品味精典——感悟体验,学以致用。调整后的“猜猜他是谁”这个环节采用猜谜语的形式导入,从形式上看,谜语形式能够满足初中学生好奇的心理,这样就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引发其学习的兴趣;从内容上看,选取学生最近学过的两个写人物的精彩片断,用旧知引出新知,学生一看便知,这样一来,不但降低了提问的难度,调动了学生想说的欲望,而且增强了学生能说的自信心,一开始就打开了一个学生想说、能说的课堂局面,为下面引导学生积极探究“生动、细致的人物描写”打下了基础;从教学环节的衔接上看,这个环节从写人物的片段入手,自然过渡到下面“如何进行生动细致的人物描写”这个主要任务上来,衔接自然贴切。
细节之二:教师指导要具体细致。
在“聚焦课文,品味精典”这个环节中,笔者充分利用课本资源引导学生从描写手法、修饰语的运用、富有表现力的词语运用和作者情感等方面让学生借助于文本资源进一步明确“生动细致”的人物描写具体表现在哪里,从而对此形成了一个基本的认识标准和评价标准,在这样具体细致的指导分析下再对学生进行相关的人物描写训练就要显得有效多了。相反,教师如果指导不明往往会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认识不清,甚至会产生混淆,进而影响学生的判别能力。这里笔者以朱自清《背影》中“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一句为例加以说明。笔者在分析这段话的人物描写方法时,没有简单停留在外貌描写和动作描写这样的术语层面上,而是通过比较分析,让学生明白作者进行人物的外貌描写为什么写衣着,而且着重描写衣着的质地和色彩;进行人物的动作描写为什么只写父亲翻过月台的动作,而且着重写出翻越的过程和翻越的艰难,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对人物外貌描写和动作描写的理性的、规律性的认识和经验才能被学生所理解掌握。如果在指导中仅仅停留在“指出这段文字主要对人物采用什么描写”这样肤浅的层面上,那么学生在习作中仍然是写不好人物的外貌和动作描写的。
再有,笔者对“学以致用——修改点评”这个环节的指导处理上就显得粗糙,还需要改进。例如,一位学生在点评到习作中“一股脑儿地拿了出来”这处时,只是简单地说“拿”字用得不好,应该改为“倒”。事实上,若能对“拿”与“倒”的不同表达效果进行比较,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再修改,学生对“好”与“不好”的标准就有了更加具体的认识。另外,此处的“熟练地”“一股脑儿”等词也用得精当,学生倒是没有认真分析,教师如能在这些点上再多花一些时间引导学生去比较、体会,细细琢磨,训练效果肯定会更好。
细节之三:学生训练要扎实到位。
本节课是一堂作文写作指导课,指导的根本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进行相关写作技能训练。因此,“感悟体验,学以致用”这个环节就是这堂课的精华所在,师生教与学的效率将在这个环节中得到充分体现。因此,在设计这个教学环节时主观上应该留出课堂三分之二的时间给学生进行写作训练。在实际操作中,这个环节 中师生的双边活动要充分而实在,以学生为主,由学生对习作进行交流、点评与修改,教师则起引导作用,学生点评越是热烈,则表明学生对“生动、细致的人物描写”有了自己独到的体悟和认识,学习效率也就越高。如果训练时间不够,指导、点评不到位,往往会使学生的训练浮于表面,流于形式,致使大多数学生在实践训练中不能运用到课堂所学知识,只能停留在自己原有的认识水平上,没有突破,这样的训练也就没有效率的。
笔者在“学以致用——修改点评”这个训练环节的处理上就欠妥,从而影响了整个课堂效率。在这个环节中对于“点评”的处理仅仅单一地让学生进行口头交流,这样的交流只是停留在学生说出自己的修改成果这样的层面上,与上面的笔头修改没有实质区别,唯一不同的是“修改”是落实在笔头上,而“交流”则是把笔头的内容进行口头交流,这样两个环节其实是重复的,学生并没有在交流中形成思维的碰撞,这样的点评、交流是很肤浅的,因此用这种方法来处理学生的修改成果显然影响了学生的训练实效。如能把学生的修改习作借助于实物投影仪投影在黑板上,由一学生主讲点评,其他学生对此提出自己的修改意见共同来交流探讨,在此基础上就能形成新的思维碰撞,学生对“生动、细致的人物描写”的认识恐怕就要深刻得多,训练效果自然会在学生的思维碰撞中得到提高。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课堂教学中留给学生的实践训练一定要扎扎实实,不能为训练而训练,流于形式,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实践训练”这个环节的真正作用,让实践训练成为检验学生知识学习、深化学习成果的一个重要载体,因此马虎不得。
从整体上看,课堂教学应该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在这个系统里,关乎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教学手段的每一个细节,这些都需要教師在备课过程中认真考虑,充分预设,其中任何一个细节如果处理不当,往往就会影响课堂教学效率。也就是说,细节决定课堂效率,抓好课堂细节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