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根据本人对核心素养的认识,结合历史学科的特点,本文以人教版新课程标准七年级历史上册《第8课百家争鸣》为例,从角色情境、探究情境、辩论情境、问题情境四个方面,诠释学生的核心素养: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
关键词:核心素养;情境教学;培养
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关于立德树人的要求落到实处,2014年教育部研制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的培养既是对人的树立和培养,是可以通过学校教育而获得。一方面,核心素养可以指导、引领、辐射学科课程教学,发扬学科教学的育人价值,使学科学习能够真正的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使“教学”升华为“教育”。另一方面,核心素养的达成,还依赖于各个学科育人功能的发挥、学科魅力的发掘,只有通过更富有活力和思想的学科教学,才能顺利抵达核心素养的彼岸。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从“学科教学”转向“学科教育”,这即是顺应了从“知识核心”走向“核心素养”的时代发展的要求。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3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各素养之间相互联系、互相补充、相互促进,在不同情境中整体发挥作用。
根据对核心素养的认识,结合历史学科的特点,本文以人教版新课程标准七年级历史上册第8课百家争鸣为例,从物具情境、角色情境、现场情境、问题情境四个方面,诠释学生的核心素养: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
一、角色扮演情境培养责任担当和实践创新素养
苏霍林姆斯基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到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如何让学生对枯燥的内容产生兴趣呢?本课在导入时,利用学生的角色扮演历史故事《苛政猛于虎也》,关注历史故事背景生活,由此引起反思。
故事:有一次,孔子去齐国,路经泰山,见一妇人在坟前痛哭。他叫学生子路去询问,得知是苛政逼得他们背井离乡,来到这里,亲人又被老虎咬死。即使这样,他们仍不愿返回故乡。孔子感叹:“残暴统治比老虎还厉害呀!”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反思当今社会面临的治国问题,并提出解决办法。这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责任担当素养,在处理与社会、国家关系方面,具备社会责任感和国家认同意识。
第二个角色情境在老子教学环节,由学生扮演再现历史故事《塞翁失马,焉知非福》,配上音乐与造型。
古文故事: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读音bì,股,大腿),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侵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设计意图】采用角色扮演的方法,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在活动中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得以体现,在应对问题挑战时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二、探究情境培養人文底蕴和学会学习素养
“思维随问题而出现,并与问题形影相随”。“问题探究法”是激发学习动机,启迪求知欲望,点燃智慧火花,追求真知灼识的重要教学手方法,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疑为思之始”,有疑才会有思考,才会有探究,才会有钻研,才会有对真理追求孜孜不倦的意志和毅力。因此,“问题探究”是激发和增强学习兴趣和内驱力的有效方法。在学习孔子的学习教育成就教学环节中,通过以下环节进行探究,创设历史情境,培养人文底蕴和学会学习素养。
(1)首先提问:你知道孔子的那些教育言论?(小学学过)教师补充“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之,是知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等。指导看书,完成讨论题:孔子有哪些教育思想成就?对我们的学习有什么帮助或指导?四人小组讨论。
(2)最后出示国画:孔子“逝者如斯夫”提醒学生珍惜今天的学习生活。
展示与孔子有关的各种图片回答已有知识。了解孔子生平。
看书自读培养自学能力,展开想象回答问题。结合做人的道德,进一步认识孔子思想,增强崇敬感。
(3)合作讨论,集体探究。发挥群体智慧,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历史与现实结合,认识孔子的伟大之处。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大胆发言,积极参与,了解孔子的地位和思想对后世的影响,培养学生人文底蕴和学会学习素养。)
三、问题情境浸润科学精神素养
不断提问、不断诱导,与学生开展交流,才能让每个学生都有收获。学生思维一旦活跃了起来,同样一个问题,有时他们能想出的解决方式甚至比教师的还好。
在“总结板书”教学环节,通过在设问“本课有哪些学派,各有什么思想主张,及其著作?”由学生抢答并说出其思想主张。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和抢答的方式,使得课堂氛围一下子活跃起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且对知识点进行概括梳理,达到突破重点的目的。问题设置、积极抢答环节,使学生在批判质疑中,培养了理性思维和勇于探究的精神。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完成表格。
【设计意图】选取问题,利用表格,旨在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素养,能独立思考、独立判断;思维缜密,能多角度、辩证地分析问题,做出选择和决定。 四、辩论现场情境渗透人文底蕴和健康生活素养
通过辩论赛现场,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怎样来接受“诸子百家思想”,围绕辩题 “诸子百家的思想是否都值得继承和发扬”,由一位主持人,4个正方辩手,4个反方辩手,展开一场辩论赛。双方辩手很快进入角色,在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前提下,你一言我一语,唇枪舌剑,你来我往,互不相让。其他学生也被双方选手的表现所感染,专注于双方的激辩之中。辩论后,以小组为单位概况百家思想的消极性与积极性。
正方认为: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②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③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④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⑤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⑥墨子的“兼爱”“非攻”;
⑦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这些可以传承和发扬。
……
反方认为:
①清心寡欲,顺其自然 。
②吾以是明仁义爱惠之不足用,而严刑重罚之可以治国也
③輕人性本恶,惟法为治,轻罪重刑。
……
这些是要摒弃的。
辩论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形成课堂兴奋点;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活跃与拓展;有利于教师把握学生的思维过程,发现学生学习存在的问题;有利于“精讲、互动、高效”教育教学改革目标的实现,有利于课程标准较好地贯彻实施。
【设计意图】通过辩论和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学会搜集、整理信息,培养学生的人文底蕴。主要包括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等基本要点。通过知识、技能的智慧成果,涵养的内在精神,使人追求真善美,发展成为有宽厚文化基础、有更高精神追求的人,培养学生的健康生活素养。
总之,教学要跟随新课改的步伐,努力做好一名“教书匠”,这要求教师要适应教改,寻觅与时俱进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7-01-9.
[2]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正式发布.中国教育新闻网,2017-0-19.
[3]苏霍林姆斯基.给教师的建议.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第97页.
[4]王维.问题探究法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中国校外教育杂志.
[5]高帆,李秀华.名师营造课堂氛围的经典细节.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15页.
作者简介:周慧玲(1984—),女,广东信宜人,本科,中学二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历史。
关键词:核心素养;情境教学;培养
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关于立德树人的要求落到实处,2014年教育部研制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的培养既是对人的树立和培养,是可以通过学校教育而获得。一方面,核心素养可以指导、引领、辐射学科课程教学,发扬学科教学的育人价值,使学科学习能够真正的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使“教学”升华为“教育”。另一方面,核心素养的达成,还依赖于各个学科育人功能的发挥、学科魅力的发掘,只有通过更富有活力和思想的学科教学,才能顺利抵达核心素养的彼岸。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从“学科教学”转向“学科教育”,这即是顺应了从“知识核心”走向“核心素养”的时代发展的要求。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3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各素养之间相互联系、互相补充、相互促进,在不同情境中整体发挥作用。
根据对核心素养的认识,结合历史学科的特点,本文以人教版新课程标准七年级历史上册第8课百家争鸣为例,从物具情境、角色情境、现场情境、问题情境四个方面,诠释学生的核心素养: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
一、角色扮演情境培养责任担当和实践创新素养
苏霍林姆斯基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到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如何让学生对枯燥的内容产生兴趣呢?本课在导入时,利用学生的角色扮演历史故事《苛政猛于虎也》,关注历史故事背景生活,由此引起反思。
故事:有一次,孔子去齐国,路经泰山,见一妇人在坟前痛哭。他叫学生子路去询问,得知是苛政逼得他们背井离乡,来到这里,亲人又被老虎咬死。即使这样,他们仍不愿返回故乡。孔子感叹:“残暴统治比老虎还厉害呀!”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反思当今社会面临的治国问题,并提出解决办法。这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责任担当素养,在处理与社会、国家关系方面,具备社会责任感和国家认同意识。
第二个角色情境在老子教学环节,由学生扮演再现历史故事《塞翁失马,焉知非福》,配上音乐与造型。
古文故事: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读音bì,股,大腿),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侵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设计意图】采用角色扮演的方法,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在活动中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得以体现,在应对问题挑战时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二、探究情境培養人文底蕴和学会学习素养
“思维随问题而出现,并与问题形影相随”。“问题探究法”是激发学习动机,启迪求知欲望,点燃智慧火花,追求真知灼识的重要教学手方法,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疑为思之始”,有疑才会有思考,才会有探究,才会有钻研,才会有对真理追求孜孜不倦的意志和毅力。因此,“问题探究”是激发和增强学习兴趣和内驱力的有效方法。在学习孔子的学习教育成就教学环节中,通过以下环节进行探究,创设历史情境,培养人文底蕴和学会学习素养。
(1)首先提问:你知道孔子的那些教育言论?(小学学过)教师补充“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之,是知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等。指导看书,完成讨论题:孔子有哪些教育思想成就?对我们的学习有什么帮助或指导?四人小组讨论。
(2)最后出示国画:孔子“逝者如斯夫”提醒学生珍惜今天的学习生活。
展示与孔子有关的各种图片回答已有知识。了解孔子生平。
看书自读培养自学能力,展开想象回答问题。结合做人的道德,进一步认识孔子思想,增强崇敬感。
(3)合作讨论,集体探究。发挥群体智慧,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历史与现实结合,认识孔子的伟大之处。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大胆发言,积极参与,了解孔子的地位和思想对后世的影响,培养学生人文底蕴和学会学习素养。)
三、问题情境浸润科学精神素养
不断提问、不断诱导,与学生开展交流,才能让每个学生都有收获。学生思维一旦活跃了起来,同样一个问题,有时他们能想出的解决方式甚至比教师的还好。
在“总结板书”教学环节,通过在设问“本课有哪些学派,各有什么思想主张,及其著作?”由学生抢答并说出其思想主张。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和抢答的方式,使得课堂氛围一下子活跃起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且对知识点进行概括梳理,达到突破重点的目的。问题设置、积极抢答环节,使学生在批判质疑中,培养了理性思维和勇于探究的精神。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完成表格。
【设计意图】选取问题,利用表格,旨在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素养,能独立思考、独立判断;思维缜密,能多角度、辩证地分析问题,做出选择和决定。 四、辩论现场情境渗透人文底蕴和健康生活素养
通过辩论赛现场,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怎样来接受“诸子百家思想”,围绕辩题 “诸子百家的思想是否都值得继承和发扬”,由一位主持人,4个正方辩手,4个反方辩手,展开一场辩论赛。双方辩手很快进入角色,在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前提下,你一言我一语,唇枪舌剑,你来我往,互不相让。其他学生也被双方选手的表现所感染,专注于双方的激辩之中。辩论后,以小组为单位概况百家思想的消极性与积极性。
正方认为: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②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③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④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⑤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⑥墨子的“兼爱”“非攻”;
⑦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这些可以传承和发扬。
……
反方认为:
①清心寡欲,顺其自然 。
②吾以是明仁义爱惠之不足用,而严刑重罚之可以治国也
③輕人性本恶,惟法为治,轻罪重刑。
……
这些是要摒弃的。
辩论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形成课堂兴奋点;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活跃与拓展;有利于教师把握学生的思维过程,发现学生学习存在的问题;有利于“精讲、互动、高效”教育教学改革目标的实现,有利于课程标准较好地贯彻实施。
【设计意图】通过辩论和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学会搜集、整理信息,培养学生的人文底蕴。主要包括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等基本要点。通过知识、技能的智慧成果,涵养的内在精神,使人追求真善美,发展成为有宽厚文化基础、有更高精神追求的人,培养学生的健康生活素养。
总之,教学要跟随新课改的步伐,努力做好一名“教书匠”,这要求教师要适应教改,寻觅与时俱进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7-01-9.
[2]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正式发布.中国教育新闻网,2017-0-19.
[3]苏霍林姆斯基.给教师的建议.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第97页.
[4]王维.问题探究法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中国校外教育杂志.
[5]高帆,李秀华.名师营造课堂氛围的经典细节.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15页.
作者简介:周慧玲(1984—),女,广东信宜人,本科,中学二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