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逆反心理容易造成学生感情失控,与家长、教师感情疏远、关系僵化,甚至对立。因此,教师有必要了解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具体原因,在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时科学、有效地引导学生,让他们学会自我控制和调节,塑造健全的人格,引导他们正确地评价自己的长处和不足,实事求是地估计自身的能力和特点。教师要成为家长和学生的润滑剂和沟通桥梁。
关键词:逆反心理;主观原因;客观原因;措施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21-015-1
造成学生不良心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学生自身生理心理发展的不平衡。这一阶段的学生刚刚进入青春期,在生理方面变化较快。强烈的成人感和独立意识成为他们重要的心理倾向。他们希望自己能象成年人一样受到尊重,对父母和老师之言不再“唯命是从”了,对家长和老师的教育容易产生逆反心理。要解决这一问题,班主任必须首先认识到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然后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
第一,要引导学生正确地评价自己的长处和不足,实事求是地估计自身的能力和特点。教师可以把青春期的生理、心理特点告诉学生,让他们了解到自己虽然懂得了一些道理但不能彻底地理解,主观上认识还不够全面,加之社会经验不足,还是会较多地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和支配,缺少一种意志上的自主调控能力。教师也可以利用班会、活动课的时间上一些心理健康活动课,如“认识自己”“做自己情绪的主人”“与人和睦相处”等,让学生在愉悦的活动过程中认识自己,学习与人相处之道。
第二,可以让学生适当参加社会活动和工作,在活动和实际工作中发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学生小李总认为班干部没能力,做事不漂亮,所以总是与班干部对着干,使班干部非常苦恼。针对这种情况,我干脆让他当一个月的班长,班中大小事情由他处理。结果,在实践中,他认识到当班干部并非易事,不该对别人要求过高,也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当然,这种方法也要在一定的范围中使用,否则,会使学生产生自卑感。
除上述由青少年主观原因造成学生逆反心理外,外在的客观原因也不容忽视,其中家庭教育问题尤其突出。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成为家长和学生的润滑剂和沟通桥梁。
许多家长缺少与学生的沟通,特别是没有尊重学生独立的人格。家长往往从主观愿望出发,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考虑问题,要求孩子这样做、那样做。这样,孩子会觉得自己是家长的附属品,毫无自由,没有独立的人格,从而对家长的话产生厌烦感,甚至反其道而行之。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就要让家长明白,必须充分尊重孩子的人格完整和平等性,充分了解孩子的心理,在相互平等的基础上提一些建议,这比单纯生硬的命令式教育效果显然要好。
有的家长不能以身作则,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都没有做到,这怎么可能让孩子服气呢?还有的家长的一些做法不够妥当,孩子对此有意见,当然就不愿意听从家长的教育。如学生小王,与父亲的对立情绪很强烈,几乎是每件事都要对着干,后来更是干脆不理父亲。他的父亲很无奈,只能向老师求助。于是我与小王就此事进行交流,了解到他是因为父亲对待爷爷的态度而对父亲不满,甚至进行报复。原来,小王的父亲是上门女婿,对岳父的态度一直是不冷不淡的。小王激动地说:“从我记事起,就一直是爷爷奶奶带着,而且,家里的开销都是爷爷奶奶出的,可以说,他们养了我们十几年。可是,我爸爸总是不大理我爷爷,一起吃饭时也总是不说一句话,吃完就走。我看得出爷爷对这件事是很伤心的,所以我也要让他尝尝子女不理睬他的滋味。”原来如此!我一方面对他进行心理疏导,一方面把他的想法告诉他父亲。他父亲表示自己在这方面确实有问题,这和自己沉默寡言的性格有关系,自己一定会尽量改变的。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发现小王更加活泼开朗,学习成绩也得到了很大的进步。再次见到他父亲,是他特地到学校道谢的那一天。他说,他回家后就与儿子交流了这件事,承认自己有做得不好的地方,并承诺自己一定会努力改正缺点。之后,自己也确实实践着,虽然一开始感到有些别扭,但一段时间后就习惯了,最让人高兴的是非但儿子对自己的敌意逐渐消失,自己与岳父的关系更是前所未有的融洽,现在一家人其乐融融。我为他感到高兴!
另外,教师教育方法不当,也是造成学生逆反的重要原因。首先,不尊重学生是造成师生关系不融洽和对立的常见原因。一些教育者提出要求时采取了强制的或触犯学生个性的方式。中学生已形成了一定的自我意识,他们强烈地要求受到社会的承认和尊重,而教育者认为只要出于好心,要求又合情合理,那么不论怎样向学生提出,学生总是应该而且也是能接受的,这样做的结果常常适得其反。教师应该积极主动地去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尊重学生的合理要求,不能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学生。教师要站在学生的立场,设身处地想一想:“假如我是学生,我希望老师对某个问题如何处理?”学生与教师的隔阂往往是因为互不理解造成的,如果教师能够经常做到“心理换位”,就能理解学生,就能永远保持一颗“童心”,一颗理解学生的心,就能体会学生的苦恼,更深刻地了解学生的需要。教师只有与学生同乐、同忧、同喜、同悲,学生才会感到教师是“自己人”,乐意与其亲近,乐意听从教导,这样教育效果就会倍增。一般来说,师生之间思想上的反差越大越容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相近的思想相吸,相反的思想相斥,“你的调儿越高,我越不理你那套”是学生们常有的心理。因此,教师要了解学生思想水平,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对他们的标准,减少反差,以提高教育效果。
学生与教师对立的另一原因是教师在处理一些问题时有失偏颇,不够公正。学生对此特别敏感,他们认为老师专门帮某些同学说话,而自己无论如何努力,也都得不到表扬。久而久之,学生就会跟老师顶着干,看你怎么办。这就需要教师在处理问题时多考虑,忌不经调查、凭印象办事。另外,在对学生表扬或奖励时,还应扩大受表彰的范围,使一些表现较差的或学习较差的学生也有受奖励的机会,使他们产生一种实现自我价值的愿望,以此带动他们的积极性,配合老师的工作。
关键词:逆反心理;主观原因;客观原因;措施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21-015-1
造成学生不良心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学生自身生理心理发展的不平衡。这一阶段的学生刚刚进入青春期,在生理方面变化较快。强烈的成人感和独立意识成为他们重要的心理倾向。他们希望自己能象成年人一样受到尊重,对父母和老师之言不再“唯命是从”了,对家长和老师的教育容易产生逆反心理。要解决这一问题,班主任必须首先认识到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然后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
第一,要引导学生正确地评价自己的长处和不足,实事求是地估计自身的能力和特点。教师可以把青春期的生理、心理特点告诉学生,让他们了解到自己虽然懂得了一些道理但不能彻底地理解,主观上认识还不够全面,加之社会经验不足,还是会较多地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和支配,缺少一种意志上的自主调控能力。教师也可以利用班会、活动课的时间上一些心理健康活动课,如“认识自己”“做自己情绪的主人”“与人和睦相处”等,让学生在愉悦的活动过程中认识自己,学习与人相处之道。
第二,可以让学生适当参加社会活动和工作,在活动和实际工作中发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学生小李总认为班干部没能力,做事不漂亮,所以总是与班干部对着干,使班干部非常苦恼。针对这种情况,我干脆让他当一个月的班长,班中大小事情由他处理。结果,在实践中,他认识到当班干部并非易事,不该对别人要求过高,也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当然,这种方法也要在一定的范围中使用,否则,会使学生产生自卑感。
除上述由青少年主观原因造成学生逆反心理外,外在的客观原因也不容忽视,其中家庭教育问题尤其突出。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成为家长和学生的润滑剂和沟通桥梁。
许多家长缺少与学生的沟通,特别是没有尊重学生独立的人格。家长往往从主观愿望出发,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考虑问题,要求孩子这样做、那样做。这样,孩子会觉得自己是家长的附属品,毫无自由,没有独立的人格,从而对家长的话产生厌烦感,甚至反其道而行之。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就要让家长明白,必须充分尊重孩子的人格完整和平等性,充分了解孩子的心理,在相互平等的基础上提一些建议,这比单纯生硬的命令式教育效果显然要好。
有的家长不能以身作则,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都没有做到,这怎么可能让孩子服气呢?还有的家长的一些做法不够妥当,孩子对此有意见,当然就不愿意听从家长的教育。如学生小王,与父亲的对立情绪很强烈,几乎是每件事都要对着干,后来更是干脆不理父亲。他的父亲很无奈,只能向老师求助。于是我与小王就此事进行交流,了解到他是因为父亲对待爷爷的态度而对父亲不满,甚至进行报复。原来,小王的父亲是上门女婿,对岳父的态度一直是不冷不淡的。小王激动地说:“从我记事起,就一直是爷爷奶奶带着,而且,家里的开销都是爷爷奶奶出的,可以说,他们养了我们十几年。可是,我爸爸总是不大理我爷爷,一起吃饭时也总是不说一句话,吃完就走。我看得出爷爷对这件事是很伤心的,所以我也要让他尝尝子女不理睬他的滋味。”原来如此!我一方面对他进行心理疏导,一方面把他的想法告诉他父亲。他父亲表示自己在这方面确实有问题,这和自己沉默寡言的性格有关系,自己一定会尽量改变的。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发现小王更加活泼开朗,学习成绩也得到了很大的进步。再次见到他父亲,是他特地到学校道谢的那一天。他说,他回家后就与儿子交流了这件事,承认自己有做得不好的地方,并承诺自己一定会努力改正缺点。之后,自己也确实实践着,虽然一开始感到有些别扭,但一段时间后就习惯了,最让人高兴的是非但儿子对自己的敌意逐渐消失,自己与岳父的关系更是前所未有的融洽,现在一家人其乐融融。我为他感到高兴!
另外,教师教育方法不当,也是造成学生逆反的重要原因。首先,不尊重学生是造成师生关系不融洽和对立的常见原因。一些教育者提出要求时采取了强制的或触犯学生个性的方式。中学生已形成了一定的自我意识,他们强烈地要求受到社会的承认和尊重,而教育者认为只要出于好心,要求又合情合理,那么不论怎样向学生提出,学生总是应该而且也是能接受的,这样做的结果常常适得其反。教师应该积极主动地去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尊重学生的合理要求,不能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学生。教师要站在学生的立场,设身处地想一想:“假如我是学生,我希望老师对某个问题如何处理?”学生与教师的隔阂往往是因为互不理解造成的,如果教师能够经常做到“心理换位”,就能理解学生,就能永远保持一颗“童心”,一颗理解学生的心,就能体会学生的苦恼,更深刻地了解学生的需要。教师只有与学生同乐、同忧、同喜、同悲,学生才会感到教师是“自己人”,乐意与其亲近,乐意听从教导,这样教育效果就会倍增。一般来说,师生之间思想上的反差越大越容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相近的思想相吸,相反的思想相斥,“你的调儿越高,我越不理你那套”是学生们常有的心理。因此,教师要了解学生思想水平,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对他们的标准,减少反差,以提高教育效果。
学生与教师对立的另一原因是教师在处理一些问题时有失偏颇,不够公正。学生对此特别敏感,他们认为老师专门帮某些同学说话,而自己无论如何努力,也都得不到表扬。久而久之,学生就会跟老师顶着干,看你怎么办。这就需要教师在处理问题时多考虑,忌不经调查、凭印象办事。另外,在对学生表扬或奖励时,还应扩大受表彰的范围,使一些表现较差的或学习较差的学生也有受奖励的机会,使他们产生一种实现自我价值的愿望,以此带动他们的积极性,配合老师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