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职业教育课程建设所采用的最佳模式之一,是新形势下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有利于提高职业人才对社会经济需求的适应能力。
[关键词]职业教育培养模式工学结合
“工学结合”是指学习和工作交替进行的培养模式,它是在校企双方合作办学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它决定了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题地位,决定了教学活动中必须以职业技能为基础,决定了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以就业为导向。“工学结合”的基本特点:一是学校学习与企业生产做工交替进行,学用紧密结合;二是企业参与了用人的过程;三是学生具有双重身份(学生与员工);四是具有两个教学场所。“工学结合”模式反映了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遵循了职业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上进一步深化了人们的意识。
一、校企共同介入是满足企业“订单”的必然要求
职业教育从某中意义上讲是“就业教育”。企业一旦以“订单培养”方式决定用人时,则要求毕业生应具备岗位职业资格,实现“毕业即上岗”。要满足企业的这种要求,在确定人才培养“订单”的同时,必须由学校和企业双向介入,培养方案必须是工学结合。这种工学结合、双向介入的人才培养模式应体现以下基本特征:一是坚持培养学生全面职业素质、技术应用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为主线;二是充分利用学习与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通过双方介入,将学生在校的理论学习、基本训练与在企业真实职业环境中的实际工作经历的学习结合起来。
在校企双方介入的合作教育方案中,应明确合作教育的目标与定位、组织与机制运行模式、具体操作与实施程序、管理办法、保障措施等。学生、学校、企业三方目标一致,形成“利益共同体”,体现“多赢”,这将成为保证和促进“工学结合”模式成功运行的内在动力。
二、创造条件,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第一,争取企业的支持和参与,为学生提供足量的生产实践岗位。因为离开了企业的支持和参与,学生就没有真实的生产实践岗位,工学结合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为此,职业院校要开门办学,上至院校领导,下至普通教师、学生,都要有强烈的开放意识、市场意识,把寻找合作企业作为自己的职责,作为展示自己能力的窗口,积极主动地与企业联系,做大量耐心细致的工作,为学院寻找合作企业,增加更多的生产实践的岗位。
第二,校内教育教学要做好学生到企业实践锻炼的准备。既然工学结合是企业、学生和职业院校的多赢之举,职业院校就不能只从自己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而要设身处地地为合作企业着想。要认真考虑:学生到企业后能为企业做些什么?在知识、技能、素质方面要做哪些准备?校内的教育教学要做相应的调整和安排,尤其是要让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具备踏实的工作态度、高昂的工作热情,树立劳动观念、组织纪律观念,以便尽快实现角色的转换。从人校教育到最后学生顶岗实习之前,院校要对每个学生进行系统的教育和培养,并做好学生顶岗实习的组织管理工作。只有这样,才能让企业满意、学生收益,这种合作才能够长久。
第三,在工学结合过程中,院校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促合作。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上,院校是主动方,要把企业看作是自己的客户,是服务的对象。做好服务首先要了解客户,院校要主动到合作企业了解生产、经营、管理和企业文化等各方面的情况与特点,主动了解企业在产品开发、技术创新、品牌建设、企业文化建设、人力资源建设等方面的需求。针对企业的特点和需求,一方面做好教育教学工作,使自己的学生能够适应并融人所服务的企业,为企业创造价值;另一方面尽己可能为企业多方面的需求提供服务做出贡献。院校要在为企业的服务中培育亲和力求得全面合作,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创造职业教育的品牌的同时提升企业品牌。
三、“培养计划共谋”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
首先是正确处理专业设置的针对性和通用性的关系。面向市场和面向就业来设置专业,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方面。在设置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和培养方法时既要强化针对性,使毕业生就业后能做到“上手快”;也要兼顾通用性,使毕业生就业后能做到“一专多能”。
其次是正确处理基础理论、专业技术、实践教学的关系。职业院校的教学体系,应该明确地定位在“以职业和职业群为导向,以就业为目的,以职业技能为本位,以综合素质为核心”。基础理论教学要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和够用”为原则。专业课程的理论部分应削枝强干、删繁就简。教学过程不重推导而重结论和应用。教学重点不是公式和概念的“为什么”和“怎么样”,而应当告诉学生“是什么”和“怎么用”。专业技术教学要强化“针对性”和“实用性”。在专业技术教学中要增加工艺性、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强化最新技术应用方面的内容。实践教学需要强化实践能力和操作技能的训练,逐步形成基本实践能力和操作技能、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与专业技能、综合实践能力与综合技能的实践教学体系。
第三是以学校和企业合作为平台,建设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优化和完善“产学研”结合的校外实习基地非常重要。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技能水平,从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机会。这就需要坚持走出去,引进来的策略,既要聘请企业内有实践经验的管理专家和技术骨干担任实践教学教师,又要让学生和教师直接参加到企业的生产和项目开发中去。
第四是加强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要根据院校的专业设置和教学特点,全面规划,逐步实施。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要尽可能与社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相适应,形成真实或仿真的职业训练环境。
综上所述,“工学结合”模式是应市场经济而生的一种培养模式,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冲击,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也是提高职业人才对社会经济需求适应能力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耿洁.构建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框架设想[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35).
[2]陈解放.合作教育的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实践[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3]许春树,侯洁.走工学结合道路,培养高等职业技术人才[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06(06).
[4]肖化移,李谨平.工学结合的理性思考[J].职教通讯,2006(05).
[5]叶智美.工学结合:高职教育的新模式[J].江西教育,2005(17).
(作者单位:山东省滨州职业学院)
[关键词]职业教育培养模式工学结合
“工学结合”是指学习和工作交替进行的培养模式,它是在校企双方合作办学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它决定了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题地位,决定了教学活动中必须以职业技能为基础,决定了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以就业为导向。“工学结合”的基本特点:一是学校学习与企业生产做工交替进行,学用紧密结合;二是企业参与了用人的过程;三是学生具有双重身份(学生与员工);四是具有两个教学场所。“工学结合”模式反映了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遵循了职业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上进一步深化了人们的意识。
一、校企共同介入是满足企业“订单”的必然要求
职业教育从某中意义上讲是“就业教育”。企业一旦以“订单培养”方式决定用人时,则要求毕业生应具备岗位职业资格,实现“毕业即上岗”。要满足企业的这种要求,在确定人才培养“订单”的同时,必须由学校和企业双向介入,培养方案必须是工学结合。这种工学结合、双向介入的人才培养模式应体现以下基本特征:一是坚持培养学生全面职业素质、技术应用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为主线;二是充分利用学习与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通过双方介入,将学生在校的理论学习、基本训练与在企业真实职业环境中的实际工作经历的学习结合起来。
在校企双方介入的合作教育方案中,应明确合作教育的目标与定位、组织与机制运行模式、具体操作与实施程序、管理办法、保障措施等。学生、学校、企业三方目标一致,形成“利益共同体”,体现“多赢”,这将成为保证和促进“工学结合”模式成功运行的内在动力。
二、创造条件,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第一,争取企业的支持和参与,为学生提供足量的生产实践岗位。因为离开了企业的支持和参与,学生就没有真实的生产实践岗位,工学结合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为此,职业院校要开门办学,上至院校领导,下至普通教师、学生,都要有强烈的开放意识、市场意识,把寻找合作企业作为自己的职责,作为展示自己能力的窗口,积极主动地与企业联系,做大量耐心细致的工作,为学院寻找合作企业,增加更多的生产实践的岗位。
第二,校内教育教学要做好学生到企业实践锻炼的准备。既然工学结合是企业、学生和职业院校的多赢之举,职业院校就不能只从自己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而要设身处地地为合作企业着想。要认真考虑:学生到企业后能为企业做些什么?在知识、技能、素质方面要做哪些准备?校内的教育教学要做相应的调整和安排,尤其是要让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具备踏实的工作态度、高昂的工作热情,树立劳动观念、组织纪律观念,以便尽快实现角色的转换。从人校教育到最后学生顶岗实习之前,院校要对每个学生进行系统的教育和培养,并做好学生顶岗实习的组织管理工作。只有这样,才能让企业满意、学生收益,这种合作才能够长久。
第三,在工学结合过程中,院校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促合作。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上,院校是主动方,要把企业看作是自己的客户,是服务的对象。做好服务首先要了解客户,院校要主动到合作企业了解生产、经营、管理和企业文化等各方面的情况与特点,主动了解企业在产品开发、技术创新、品牌建设、企业文化建设、人力资源建设等方面的需求。针对企业的特点和需求,一方面做好教育教学工作,使自己的学生能够适应并融人所服务的企业,为企业创造价值;另一方面尽己可能为企业多方面的需求提供服务做出贡献。院校要在为企业的服务中培育亲和力求得全面合作,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创造职业教育的品牌的同时提升企业品牌。
三、“培养计划共谋”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
首先是正确处理专业设置的针对性和通用性的关系。面向市场和面向就业来设置专业,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方面。在设置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和培养方法时既要强化针对性,使毕业生就业后能做到“上手快”;也要兼顾通用性,使毕业生就业后能做到“一专多能”。
其次是正确处理基础理论、专业技术、实践教学的关系。职业院校的教学体系,应该明确地定位在“以职业和职业群为导向,以就业为目的,以职业技能为本位,以综合素质为核心”。基础理论教学要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和够用”为原则。专业课程的理论部分应削枝强干、删繁就简。教学过程不重推导而重结论和应用。教学重点不是公式和概念的“为什么”和“怎么样”,而应当告诉学生“是什么”和“怎么用”。专业技术教学要强化“针对性”和“实用性”。在专业技术教学中要增加工艺性、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强化最新技术应用方面的内容。实践教学需要强化实践能力和操作技能的训练,逐步形成基本实践能力和操作技能、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与专业技能、综合实践能力与综合技能的实践教学体系。
第三是以学校和企业合作为平台,建设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优化和完善“产学研”结合的校外实习基地非常重要。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技能水平,从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机会。这就需要坚持走出去,引进来的策略,既要聘请企业内有实践经验的管理专家和技术骨干担任实践教学教师,又要让学生和教师直接参加到企业的生产和项目开发中去。
第四是加强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要根据院校的专业设置和教学特点,全面规划,逐步实施。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要尽可能与社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相适应,形成真实或仿真的职业训练环境。
综上所述,“工学结合”模式是应市场经济而生的一种培养模式,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冲击,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也是提高职业人才对社会经济需求适应能力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耿洁.构建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框架设想[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35).
[2]陈解放.合作教育的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实践[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3]许春树,侯洁.走工学结合道路,培养高等职业技术人才[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06(06).
[4]肖化移,李谨平.工学结合的理性思考[J].职教通讯,2006(05).
[5]叶智美.工学结合:高职教育的新模式[J].江西教育,2005(17).
(作者单位:山东省滨州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