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前课堂教学实践中主体性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主体性发挥的失衡、肤浅、异化等。而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进一步增强师生双方的主体意识,提高师生双方主体能力,完善师生双方的主体人格。
[关键词]主体性主体意识主体能力主体人格
现代教育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发扬人的主体性。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如何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主体性,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当前课堂教学中主体性发挥存在的问题
随着“和谐高效思维对话”课堂理念逐步深入人心,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独霸”课堂、学生被动接受、课堂死气沉沉的现象少了,出现了教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气氛活跃的现象。但我们冷静审视即可发现,在这种积极现象的背后,教师和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还存在着失衡、肤浅、异化等问题。
1、主体性发挥失衡
首先,教师与学生之间主体性发挥的不平衡。这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教师的主体性膨胀,学生的主体性受到压抑。在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总希望学生能正确而迅速地回答出自己提出的问题,而且一旦提出的问题学生能回答到点子上,教师就马上进行下一环节的教学;大部分教师都按照预先生成的设计思路进行课堂教学,假若学生提出一些偏离轨道的问题,一些课堂应对能力差的教师就不顾学生的质疑,强行将课堂活动纳入设计好的教学环节中去。[1]
另一种情况是学生的主体性膨胀,教师的主体性受到抑制,其结果仍然是学生的主体性不能很好地发挥。“和谐高效思维对话”课堂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但是,许多教师不明白“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真正含义,不明白自己在新的课程实施中应该扮演的角色,从而使教师在无所适从中压抑了自己的主体性。有时候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会及时、动态地针对某个问题提出疑问,而教师却没有能力去组织、引导和调控,课堂教学仍停留在原有的水平上。
其次,学生与学生之间主体性发挥也不平衡。这主要表现在:部分思维活跃的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发挥,而思维不活跃的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还停滞在原有的水平上,甚至受到抑制。
2、主体性发挥肤浅
首先,表现在重视认知目标实现,轻视思维训练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出于高考升学压力的考虑,在目前的课堂教学目标体系中,认知目标虽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处于较低层次,但是在教师和学生眼中,它处于显性位置,而思维、情感目标处于隐性位置。课堂中存在教师很少给学生预留思维的时间,很少创设让学生思维相互碰撞的条件,很少引导学生对问题深入研究。教师在实现认知目标时常用讲解、分析、比较这些方法,特别是注重对概念、理论的分析、比较。相比之下,综合、抽象、概括、归纳、演绎属于较高层次的思维方法,以及结合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就被忽略了。[2]
其次,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成效甚微或流于形式。有的合作操之过急,教师一提出问题,就马上要求学生合作。由于没有经过深入思考,学生的想法不多,课堂效果不理想;有的合作次数过多,频繁的讨论削弱了师生间信息的交流与反馈,使教学目标无法在短时间内达成;有的合作时间不充裕,学生刚进入角色,教师便说停止,制约了合作学习的深入展开;有的提出的问题不具备合作性,这些问题反映出部分教师不能对对学生的探究活动进行有效的启发和引导,导致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性都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
3、主体性发挥异化
主体性发挥的异化首先表现为将“思维对话”式教学演变成一种“满堂问”,认为只要自己提出了问题,学生就会受到启发,就会主动思考,就会活跃课堂气氛。于是,教师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的连续提问,而学生却无暇顾及、无暇思考。这不仅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反而还会压抑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教师自己也只是机械地循着预先的设计进行教学而已。其次,表现为教学手段与教学目标的割裂。随着班班通校园网络的实现,多媒体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教学课件集文本、图形、动画、声音等信息于一体,图文并茂,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强教学效果。但是,有些教师为了体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一味地追求多媒体教学,甚至误以为,教学课件用得越多,教学效率就越高。从表面上看,学生的兴趣的确很浓,积极性也高,但事实上,这样的课堂教学信息在传递过程中的干扰过大,学生的无意注意过多,许多学生只记住了有趣的画面、图像,而忽视了知识性强但“无趣”的重要内容。教师忙着不断的切换幻灯片,无暇顾及学生的反应,而学生在不断欣赏制作精美的课件时,无暇进行积极思维,师生的主体性就迷失在对多媒体课件的盲目崇拜中。
二、对课堂教学中主体性发挥存在问题的建议
针对当前课堂教学实践中主体性发挥存在的诸多问题,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提出一些建议。
1、进一步增强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意识
主体意识,是作为认识和实践活动主体的人对于自身的主体地位、主体能力和主体价值的一种自觉意识,是师生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观念表现。教师和学生主体意识的强弱,对于其主体性的发挥有重要影响。教师和学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增强自身主体意识:
首先,教师要将全体学生看作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自身发展的主体,教学中注意面向全体学生,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得到发展。学生也要努力在课堂中勤于思考,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特别是那些思维不甚活跃的学生,更要在课堂中发出自己的声音。其次,教师要意识到课堂教学中主体性的发挥是为了实现学生的主动、健康、全面地发展,真正领悟到知识、能力、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的不可分割性。只偏重于认知目标的实现,而忽视能力训练和正确价值观的培养是有失偏颇的。再次,教师要对发挥自身的主体性有充分的意识。例如,在创设课堂情境,提出有探究的问题,对课堂上出现的学生疑问及时点拨,都需要发挥教师的主体性。[3]
2、进一步提高教师和学生的主体能力
教师和学生的主体能力提升,需要不断地学习、总结和积累。主体能力的形成是教师辛勤劳动的结晶和学生刻苦学习的成果。教师主体能力的提高,离不开教学经验的积累、教育规律的掌握以及教学能力的锻炼,离不开教师之间的互相交流,离不开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有效互动,离不开教师自己的不断反思及教师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学生主体能力的提高,离不开知识的不断积累、学习方法的不断掌握以及学习能力的不断提高,也离不开教师的关心、热爱、信任和期望。
教师和学生的主体能力需要通过解决教学形式运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来发展和提高。针对小组合作学习中出现的问题,教师需要考虑如何创设自主探究的情境,并让学生在该情境中有一定的时间按照自己的体验进行自主探索、自主建构。只有通过不断地探索、反思、总结,教师的主体能力才能得到提高。同样,学生在学习中要培养合作探究的意识,使自己的主体能力得到发展。[4]
例如,在学习《生活与哲学》第9课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内容时,学生普遍感觉抽象,理解起来有困难,往往与学过的知识点相混淆。针对这些问题,在教学中,我向学生讲述中国哲学史上著名的“白马非马”论,让学生分小组合作探究“白马非马”论的错误实质,在讨论中学生逐渐认识到这个论断的荒谬,提高了自身的辩证思维能力。趁热打铁,我又结合实际,指导学生分析福山区政府在推进新型农村医疗合作保障制度中采取的“先试点,再实施”这一做法的合理性。通过设置问题情景,贴近学生实际,引导学生合作探究,提升了学生的合作意识、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进一步完善教师和学生的主体人格
主体人格是指人作为主体所表现出来的本质特性和独特个性品质。如果没有主体人格的推动、激活和引发,主体即使有再大的能力,也难以发挥出来。当前课堂教学中出现的诸如情感性体验缺失等问题,主要与教师和学生的主体人格不够完善有关。因此,教师和学生的主体人格需要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进一步塑造和完善。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和学生主体人格的进一步塑造和完善的有效途径是互动。教师不断地创设情境满足学生的尊重需要、理解需要、成功需要,学生就会更加尊重教师和理解教师,师生在情感上就会相互支持、反馈和接纳。在这样的互动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会得到情感上的满足,他们的主体人格也会不断地完善和丰满。[5]
例如,在学习《生活与哲学》第12课人生价值的创造和实现教学内容时,我向学生介绍烟台市著名农业科技专家、劳动模范李登海的事迹,然后要求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围绕李登海的成长、科学研究的故事,探究实现人生价值的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在学生合作探究过程中,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学生针对问题合作讨论,共同寻找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在这个探究过程中,学生遇到的疑难问题能够得到教师及时的指导,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参考文献]
[1] 吴效峰.新课程怎么教.[M] 沈阳:沈阳出版社,2003.
[2] 李建平.聚焦新课程.[M] 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2.
[3] 吴永军.新课程备课新思维[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4] 李如密.教学艺术论[M] 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
[5] 郑克进.和谐高效思维对话---新课堂教学的实践探索[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
(作者单位:烟台福山一中)
[关键词]主体性主体意识主体能力主体人格
现代教育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发扬人的主体性。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如何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主体性,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当前课堂教学中主体性发挥存在的问题
随着“和谐高效思维对话”课堂理念逐步深入人心,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独霸”课堂、学生被动接受、课堂死气沉沉的现象少了,出现了教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气氛活跃的现象。但我们冷静审视即可发现,在这种积极现象的背后,教师和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还存在着失衡、肤浅、异化等问题。
1、主体性发挥失衡
首先,教师与学生之间主体性发挥的不平衡。这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教师的主体性膨胀,学生的主体性受到压抑。在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总希望学生能正确而迅速地回答出自己提出的问题,而且一旦提出的问题学生能回答到点子上,教师就马上进行下一环节的教学;大部分教师都按照预先生成的设计思路进行课堂教学,假若学生提出一些偏离轨道的问题,一些课堂应对能力差的教师就不顾学生的质疑,强行将课堂活动纳入设计好的教学环节中去。[1]
另一种情况是学生的主体性膨胀,教师的主体性受到抑制,其结果仍然是学生的主体性不能很好地发挥。“和谐高效思维对话”课堂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但是,许多教师不明白“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真正含义,不明白自己在新的课程实施中应该扮演的角色,从而使教师在无所适从中压抑了自己的主体性。有时候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会及时、动态地针对某个问题提出疑问,而教师却没有能力去组织、引导和调控,课堂教学仍停留在原有的水平上。
其次,学生与学生之间主体性发挥也不平衡。这主要表现在:部分思维活跃的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发挥,而思维不活跃的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还停滞在原有的水平上,甚至受到抑制。
2、主体性发挥肤浅
首先,表现在重视认知目标实现,轻视思维训练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出于高考升学压力的考虑,在目前的课堂教学目标体系中,认知目标虽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处于较低层次,但是在教师和学生眼中,它处于显性位置,而思维、情感目标处于隐性位置。课堂中存在教师很少给学生预留思维的时间,很少创设让学生思维相互碰撞的条件,很少引导学生对问题深入研究。教师在实现认知目标时常用讲解、分析、比较这些方法,特别是注重对概念、理论的分析、比较。相比之下,综合、抽象、概括、归纳、演绎属于较高层次的思维方法,以及结合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就被忽略了。[2]
其次,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成效甚微或流于形式。有的合作操之过急,教师一提出问题,就马上要求学生合作。由于没有经过深入思考,学生的想法不多,课堂效果不理想;有的合作次数过多,频繁的讨论削弱了师生间信息的交流与反馈,使教学目标无法在短时间内达成;有的合作时间不充裕,学生刚进入角色,教师便说停止,制约了合作学习的深入展开;有的提出的问题不具备合作性,这些问题反映出部分教师不能对对学生的探究活动进行有效的启发和引导,导致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性都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
3、主体性发挥异化
主体性发挥的异化首先表现为将“思维对话”式教学演变成一种“满堂问”,认为只要自己提出了问题,学生就会受到启发,就会主动思考,就会活跃课堂气氛。于是,教师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的连续提问,而学生却无暇顾及、无暇思考。这不仅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反而还会压抑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教师自己也只是机械地循着预先的设计进行教学而已。其次,表现为教学手段与教学目标的割裂。随着班班通校园网络的实现,多媒体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教学课件集文本、图形、动画、声音等信息于一体,图文并茂,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强教学效果。但是,有些教师为了体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一味地追求多媒体教学,甚至误以为,教学课件用得越多,教学效率就越高。从表面上看,学生的兴趣的确很浓,积极性也高,但事实上,这样的课堂教学信息在传递过程中的干扰过大,学生的无意注意过多,许多学生只记住了有趣的画面、图像,而忽视了知识性强但“无趣”的重要内容。教师忙着不断的切换幻灯片,无暇顾及学生的反应,而学生在不断欣赏制作精美的课件时,无暇进行积极思维,师生的主体性就迷失在对多媒体课件的盲目崇拜中。
二、对课堂教学中主体性发挥存在问题的建议
针对当前课堂教学实践中主体性发挥存在的诸多问题,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提出一些建议。
1、进一步增强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意识
主体意识,是作为认识和实践活动主体的人对于自身的主体地位、主体能力和主体价值的一种自觉意识,是师生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观念表现。教师和学生主体意识的强弱,对于其主体性的发挥有重要影响。教师和学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增强自身主体意识:
首先,教师要将全体学生看作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自身发展的主体,教学中注意面向全体学生,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得到发展。学生也要努力在课堂中勤于思考,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特别是那些思维不甚活跃的学生,更要在课堂中发出自己的声音。其次,教师要意识到课堂教学中主体性的发挥是为了实现学生的主动、健康、全面地发展,真正领悟到知识、能力、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的不可分割性。只偏重于认知目标的实现,而忽视能力训练和正确价值观的培养是有失偏颇的。再次,教师要对发挥自身的主体性有充分的意识。例如,在创设课堂情境,提出有探究的问题,对课堂上出现的学生疑问及时点拨,都需要发挥教师的主体性。[3]
2、进一步提高教师和学生的主体能力
教师和学生的主体能力提升,需要不断地学习、总结和积累。主体能力的形成是教师辛勤劳动的结晶和学生刻苦学习的成果。教师主体能力的提高,离不开教学经验的积累、教育规律的掌握以及教学能力的锻炼,离不开教师之间的互相交流,离不开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有效互动,离不开教师自己的不断反思及教师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学生主体能力的提高,离不开知识的不断积累、学习方法的不断掌握以及学习能力的不断提高,也离不开教师的关心、热爱、信任和期望。
教师和学生的主体能力需要通过解决教学形式运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来发展和提高。针对小组合作学习中出现的问题,教师需要考虑如何创设自主探究的情境,并让学生在该情境中有一定的时间按照自己的体验进行自主探索、自主建构。只有通过不断地探索、反思、总结,教师的主体能力才能得到提高。同样,学生在学习中要培养合作探究的意识,使自己的主体能力得到发展。[4]
例如,在学习《生活与哲学》第9课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内容时,学生普遍感觉抽象,理解起来有困难,往往与学过的知识点相混淆。针对这些问题,在教学中,我向学生讲述中国哲学史上著名的“白马非马”论,让学生分小组合作探究“白马非马”论的错误实质,在讨论中学生逐渐认识到这个论断的荒谬,提高了自身的辩证思维能力。趁热打铁,我又结合实际,指导学生分析福山区政府在推进新型农村医疗合作保障制度中采取的“先试点,再实施”这一做法的合理性。通过设置问题情景,贴近学生实际,引导学生合作探究,提升了学生的合作意识、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进一步完善教师和学生的主体人格
主体人格是指人作为主体所表现出来的本质特性和独特个性品质。如果没有主体人格的推动、激活和引发,主体即使有再大的能力,也难以发挥出来。当前课堂教学中出现的诸如情感性体验缺失等问题,主要与教师和学生的主体人格不够完善有关。因此,教师和学生的主体人格需要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进一步塑造和完善。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和学生主体人格的进一步塑造和完善的有效途径是互动。教师不断地创设情境满足学生的尊重需要、理解需要、成功需要,学生就会更加尊重教师和理解教师,师生在情感上就会相互支持、反馈和接纳。在这样的互动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会得到情感上的满足,他们的主体人格也会不断地完善和丰满。[5]
例如,在学习《生活与哲学》第12课人生价值的创造和实现教学内容时,我向学生介绍烟台市著名农业科技专家、劳动模范李登海的事迹,然后要求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围绕李登海的成长、科学研究的故事,探究实现人生价值的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在学生合作探究过程中,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学生针对问题合作讨论,共同寻找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在这个探究过程中,学生遇到的疑难问题能够得到教师及时的指导,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参考文献]
[1] 吴效峰.新课程怎么教.[M] 沈阳:沈阳出版社,2003.
[2] 李建平.聚焦新课程.[M] 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2.
[3] 吴永军.新课程备课新思维[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4] 李如密.教学艺术论[M] 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
[5] 郑克进.和谐高效思维对话---新课堂教学的实践探索[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
(作者单位:烟台福山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