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生产要素是居民获取收入的根本来源,因而要素价格体系决定着收入分配格局和居民收入差距。当前中国生产要素价格严重失衡,对收入差距的扩大及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运用协整和回归分析对我国要素价格体系和收入差距变化进行了深入研究,得出了近些年来劳动报酬占比持续下降,区域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结论,并从要素体系层面提出了缩小我国收入差距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要素价格;收入差距;劳动报酬占比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3/j.issn.16716477.2015.04.010
一、问题的提出
自改革开放与市场经济制度确立以来,中国经济获得了显著发展。在经济增长和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我国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2011年全国居民基尼系数为0.477,高居国际警戒线之上。
首先,收入差距的存在制约着经济的发展。在学术界,陆铭等从经济学角度对收入分配不均的三大影响(贫困、社会流动性、经济增长)进行了分析,认为无论是在短期还是在长期,中国的收入差距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都是负的[1]。刘生龙引入政府政策因子,使用代际交叠模型进行研究,认为收入分配越平等,私人越是能自主地使用其所获得的投资收益,从而经济增长率就越高,反之收入分配不平等对经济增长起负面作用[2]。王少平和欧阳志刚通过阈值协整模型探讨城乡收入差距与实际经济增长的效应,认为近几年来随着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持续扩大,收入差距对经济增长的负效应也不断强化[3]。
其次,收入差距扩大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姜学洙认为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根本原因是户籍制度、二元的经济结构及二元的社会结构[4]。而市场经济的发展、行政垄断的存在、行业之间的差异等原因则导致了行业收入差距的扩大[5]。区域收入差距之所以存在并扩大,主要原因是国民经济战略与政策倾斜、地理区位和资源的差异、劳动力素质的差异、产业结构差异、市场化发育程度差异[6],除此之外,FDI、对外贸易等因素对区域收入差距也有一定的影响[78]。还有一些学者将区域收入差距归因于区域之间在资本流动、投资收益率、城市化程度、经济结构等方面的差异[9]。
在大多数学者从外部客观环境或者宏观层面来分析收入差距扩大原因的同时,有少数学者从生产要素价格的角度分析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他们认为我国生产要素价格存在扭曲现象且这一现象对经济、收入差距都有负面影响。其中,劳动力、资本这两种生产要素的价格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扭曲,进而引发了整个产业结构的扭曲[10]。并且,扭曲的要素价格体系为低质量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扭曲的获利空间,低的劳动成本、低利率、低资源价格都不利于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11]。进一步来说,有学者从国际分工和要素价格扭曲的角度来探讨中国区域差距的形成,认为参与国际分工体系的广度和深度、要素价格市场扭曲及要素价格政策扭曲是这一差距存在的重要原因[12]。与此同时,还有些学者使用 C—D生产函数或基于劳动报酬份额变化对劳动报酬进行了研究,认为劳动力价格、劳动力产出弹性、资本价格及资本产出弹性内在地决定了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占比,且劳动报酬占比的变化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呈现“U”型规律[1314]。
由于一方面少有学者从生产要素这一层面来思考收入差距存在及扩大的原因,另一方面,学者们对要素价格的研究还比较零散,不够全面,主要集中于一种或两种生产要素的片面研究,所以本文将改善这两方面的不足,对土地、资本、劳动力、企业家才能这四种生产要素进行全面明确的定价,并且围绕四种生产要素的价格与区域收入差距这两条主线进一步展开,探讨要素价格失衡对中国区域收入差距的具体影响。
二、劳动报酬占比与收入差距变化的特点
目前,我国生产要素价格呈不均衡发展的趋势,其中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生产要素报酬在GDP中占比的扭曲发展态势,其中劳动力这一要素的扭曲现象最为明显。
1983年,我国劳动报酬在名义GDP中的占比为56.5%,是改革开放后历史最高值,此后这一占比趋于下降。由图1可知,1997年,这一比值仅为23.38%,尔后缓慢回升并于2003年达到一个小峰值26.55%,但自2003年之后,这一比值逐年下降,并在2011年降至历史最低值,为22.5%。总之,近十五年来我国劳动力在GDP中的占比一直屈居于30%的水平之下并且与国际水平存在很大的差距。与我国劳动报酬占比的持续下降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资本报酬在GDP占比的持续上升,其比重在二十年内将近上升了20个百分点。由此可见,我国生产要素价格呈非均衡发展。
图1 1997—2011年中国劳动报酬在名义GDP中的占比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2012年中國统计年鉴
与我国劳动报酬占比的持续下降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资本报酬在GDP占比的持续上升,其比重在二十年内将近上升了20个百分点。由此可见,我国生产要素价格呈非均衡发展状态。
在要素价格呈现非均衡发展状态的同时,我国区域收入差距在不断扩大。目前我国国家统计局将全国31个省市划分为四个区域,即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部。东部包括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天津、河北、福建、山东、广东、广西和海南。中部包括湖北、湖南、山西、安徽、江西、内蒙古、河南。西部包括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重庆、青海、宁夏和新疆。东北部包括辽宁、吉林和黑龙江。
由于地理区位及资源差异、改革开放政策倾向、劳动力差异等,区域发展不平衡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近十五年来,我国区域收入差距逐年扩大。我国四个区域城镇居民收入人均年收入见表1。
由表1可见,中部、西部、东北部三个区域的城镇居民人均年收入始终低于东部,与东部之间的收入差距亦是逐年增大的,并在2011年达到最大值。从1997-2011年,中部与东部之间的人均收入差距由1887.2元上升为9357.8元,西部与东部之间的人均收入差距由2186.9元上升为9358元,东北部与东部之间的人均收入差距由2077.7元上升至9062.8元。 用基于区域的全国基尼系数能更好地说明我国区域收入差距的变化特点。由于四个区域的划分是在2005年提出的,因而为了保证数据前后的统一性,本文将东北部地区的辽宁并入东部地区,黑龙江和吉林并入中部地区。在获取各省市基尼系数的前提下使用相应计算公式得出基于区域的全国基尼系数[ 15 ] ,又由于2011年相关统计数据尚未公布,因而此年的基尼系数暂取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中国居民基尼系数0.477。从而可得到近15年基于区域的全国基尼系数,见表2。
数据来源:1997年-1999年数据根据田卫民的《省域居民收入基尼系数测算及其变动趋势分析》一文中各省市基尼系数和国家统计年鉴中各省市人口数量计算而来;2000-2010年数据源于彭定赟的《中国区域基尼系数的测算及其非参数模型研究》一文中相应数据;2011年数据取自统计局公布的中国城乡基尼系数0.477 。
由表2可知,基于区域的基尼系数在近15年内处于稳中有升的趋势,在前10年这一数值一直上升并于2006年达到峰值,2006年后这一数值小幅度下跌尔后又上涨,即我国区域收入差距在前10年处于一直扩大的状态,后5年区域收入差距先是缩小然后又扩大,并于2011年再次缩小。但是由于这一数值在21世纪后就一直处于0.4的警戒线之上,并在2006年后居于0.47及以上水平,说明我国区域收入差距依然比较大。区域收入差距的存在及扩大不利于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因而有必要研究对收入起决定作用的生产要素在其中的具体影响程度。
三、 模型构建与相关变量赋值
以基尼系数G衡量被解释变量区域收入差距,以衡量劳动力价格的中国人均工资性收入X1、衡量土地价格的单位土地购置费用X2、代表资本价格的股票平均价格X3以及衡量企业家才能价格的上市公司高管薪酬X4这四个指标作为被解释变量构建指标体系。由于所获取的基尼系数与四种要素价格的数值之间存在数值上的巨大差距,因而劳动力价格、土地价格、企业家才能价格使用较小的单位来衡量,可得变量的指标衡量情况,见表3。
由以上回归结果可看到,模型的修正决定系数超过了0.95,但这两个自变量的t值却较小,均小于0.5,因而考虑模型中四个解释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多重共线性。计算方差膨胀因子VIF,当VIF大于10而小于100时则解释变量之间存在较强的多重共线性,通过计算可得到本文回归的方差膨胀因子等于24,因而表明其存在较强的多重共线性。由于经济变量之间总是或多或少存在着内在联系,并且某些解释变量在时间轴上有同方向变动的趋势,因此解释变量之间存在多重共线性也是不可避免的。当然,多重共线性的存在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本文的回归结果,这一点也有待后续改进。
五、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一)研究结论
1.中國劳动报酬占比持续下降。自1997年以来,我国劳动报酬占比为30%以下水平,远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及一些发展中国家。且自2003年之后,除个别年份外劳动报酬占比呈下降趋势。
2.四种生产要素的价格近些年来都呈上涨趋势。近十五年来,土地、劳动力及企业家才能这三种生产要素的价格是逐年上涨的,而资本价格的涨跌具有明显的阶段性。
3.劳动力价格和资本价格与基尼系数成反比,土地价格和企业家才能价格与基尼系数成正比。具体来看,当其它变量保持不变的时候,劳动力价格每增长1%,基尼系数减少0.008988个单位;土地价格每增长1%,基尼系数增加0.006369个单位;资本价格每增长1%则G减少0.020759个单位;上市公司高管薪酬增长1%,被解释变量G增加0.058267个单位。总之,增加劳动力价格及资本价格有利于减小基尼系数进而缩小东中西部地区收入差距,而土地价格及上市公司高管薪酬的增加则会提高基尼系数从而不利于收入差距的缩小。
(二)对策建议
由于劳动力价格和资本价格的提高有利于缩小区域收入差距,而土地价格和管理价格的提高则会扩大区域收入差距,所以可以从生产要素层面来缓解收入差距问题。而要素价格的多少是由要素市场的供需决定的,因此以下所提对策建议主要基于政府在再分配领域中的宏观调控措施。
第一,大力提高劳动力收入水平。可重视劳动力并对劳动力给予人文关怀、规范劳动力市场并严格劳动执法、提高劳动者素质这三个途径来实现。与此同时,还可通过个人所得税的差别征收、社会保障水平的调整来缩小收入差距。
第二,适度提高资本报酬。虽然我国资本价格处于上升的趋势,但我国资本市场依然存在资本运作效率较低、运营质量不高等问题,因此首先要逐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放开利率管制,让利率的多少更多地取决于市场的供求关系,反映市场风险的高低。其次要提高企业资本的运营质量,只有当资本运营质量提高了,资本获取利润的能力及资本报酬率才会提高,从而资本报酬也会随之提高。
第三,调节土地价格,规范上市公司高管薪酬。对于土地价格,一要促进土地开发的市场化,将土地一级市场的开发推向市场,通过市场的作用来实现土地资源的最优化配置;二要加快土地的开发,为土地二级市场提供足够的供给;三要进一步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而政府应将其在土地市场上的职能转为管理与服务。另外,当前我国一些上市公司高管薪酬高得离谱,所获薪酬与对公司的贡献不相匹配等情况依然存在,监管部门应出台相应措施,辅助上市公司建立科学合理的薪酬评价制度,让高管薪酬真实反映其对公司的贡献。
第四,引导生产要素跨区域流动。实现生产要素的跨区域流动可以将生产要素置于一个更大更广阔的市场,充分发挥市场的配置作用和定价作用,使市场供需决定一个合理的要素价格,从而间接地影响收入差距的扩大或缩小。
[ 参考文献 ]
[ 1 ] 陆 铭,王亦琳,章 元.为了控制收入差距的共识:经济学贡献了什么?[ J ] .南开经济研究,2006(5):5663. [ 2 ] 刘生龙.收入不平等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J ] .经济科学,2007(3):1625.
[ 3 ] 王少平,欧阳志刚.中国城乡收入差距对实际经济增长的阈值效应[ J ] .中国社会科学,2008(2):5466,205.
[ 4 ] 姜学洙.略论我国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与对策[ J ] .农业经济,2008(11):85,95.
[ 5 ] 郭纯英.我国行业收入差距问题研究[ J ] .中国证券期货,2013(8):161,163.
[ 6 ] 王飞霞.我国东西部地区之间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成因分析[ J ] .沧桑,2007(4):105106.
[ 7 ] 李汉君.对外贸易与收入差距:基于我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J ] .国际贸易问题,2010(5):2528.
[ 8 ] 戴 枫.要素禀赋框架下的FDI与我国地区收入差距分析:基于动态面板模型的GMM检验[ J ] .国际贸易问题,2010(5):7987.
[ 9 ] 王小魯,樊 纲.中国地区差距的变动趋势和影响因素[ J ] .经济研究,2004(1):3344.
[ 10 ] 夏晓华,李进一.要素价格异质性扭曲与产业结构动态调整[ J ]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12(3):4048.
[ 11 ] 肖韶峰,蔡伟民.中国经济发展的低碳转型:基于要素价格机制视角的分析[ J ]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1(7):4449.
[ 12 ] 李 刚. 国际分工、要素价格扭曲与中国地区差距[ J ] .兰州商学院学报,2009(4):3342.
[ 13 ] 张 伟,范德成,王韶华.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比重的途径研究:基于C-D生产函数的实证分析[ J ] .经济经纬,2013(1):120124.
[ 14 ] 李稻葵,刘霖林,王红领.GDP中劳动份额演变的U型规律[ J ] .经济研究,2009(1):7082.
[ 15 ] 彭定赟.中国区域基尼系数的测算及其非参数模型研究[ J ]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2(5):914.
(责任编辑 王婷婷)
关键词:要素价格;收入差距;劳动报酬占比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3/j.issn.16716477.2015.04.010
一、问题的提出
自改革开放与市场经济制度确立以来,中国经济获得了显著发展。在经济增长和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我国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2011年全国居民基尼系数为0.477,高居国际警戒线之上。
首先,收入差距的存在制约着经济的发展。在学术界,陆铭等从经济学角度对收入分配不均的三大影响(贫困、社会流动性、经济增长)进行了分析,认为无论是在短期还是在长期,中国的收入差距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都是负的[1]。刘生龙引入政府政策因子,使用代际交叠模型进行研究,认为收入分配越平等,私人越是能自主地使用其所获得的投资收益,从而经济增长率就越高,反之收入分配不平等对经济增长起负面作用[2]。王少平和欧阳志刚通过阈值协整模型探讨城乡收入差距与实际经济增长的效应,认为近几年来随着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持续扩大,收入差距对经济增长的负效应也不断强化[3]。
其次,收入差距扩大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姜学洙认为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根本原因是户籍制度、二元的经济结构及二元的社会结构[4]。而市场经济的发展、行政垄断的存在、行业之间的差异等原因则导致了行业收入差距的扩大[5]。区域收入差距之所以存在并扩大,主要原因是国民经济战略与政策倾斜、地理区位和资源的差异、劳动力素质的差异、产业结构差异、市场化发育程度差异[6],除此之外,FDI、对外贸易等因素对区域收入差距也有一定的影响[78]。还有一些学者将区域收入差距归因于区域之间在资本流动、投资收益率、城市化程度、经济结构等方面的差异[9]。
在大多数学者从外部客观环境或者宏观层面来分析收入差距扩大原因的同时,有少数学者从生产要素价格的角度分析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他们认为我国生产要素价格存在扭曲现象且这一现象对经济、收入差距都有负面影响。其中,劳动力、资本这两种生产要素的价格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扭曲,进而引发了整个产业结构的扭曲[10]。并且,扭曲的要素价格体系为低质量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扭曲的获利空间,低的劳动成本、低利率、低资源价格都不利于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11]。进一步来说,有学者从国际分工和要素价格扭曲的角度来探讨中国区域差距的形成,认为参与国际分工体系的广度和深度、要素价格市场扭曲及要素价格政策扭曲是这一差距存在的重要原因[12]。与此同时,还有些学者使用 C—D生产函数或基于劳动报酬份额变化对劳动报酬进行了研究,认为劳动力价格、劳动力产出弹性、资本价格及资本产出弹性内在地决定了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占比,且劳动报酬占比的变化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呈现“U”型规律[1314]。
由于一方面少有学者从生产要素这一层面来思考收入差距存在及扩大的原因,另一方面,学者们对要素价格的研究还比较零散,不够全面,主要集中于一种或两种生产要素的片面研究,所以本文将改善这两方面的不足,对土地、资本、劳动力、企业家才能这四种生产要素进行全面明确的定价,并且围绕四种生产要素的价格与区域收入差距这两条主线进一步展开,探讨要素价格失衡对中国区域收入差距的具体影响。
二、劳动报酬占比与收入差距变化的特点
目前,我国生产要素价格呈不均衡发展的趋势,其中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生产要素报酬在GDP中占比的扭曲发展态势,其中劳动力这一要素的扭曲现象最为明显。
1983年,我国劳动报酬在名义GDP中的占比为56.5%,是改革开放后历史最高值,此后这一占比趋于下降。由图1可知,1997年,这一比值仅为23.38%,尔后缓慢回升并于2003年达到一个小峰值26.55%,但自2003年之后,这一比值逐年下降,并在2011年降至历史最低值,为22.5%。总之,近十五年来我国劳动力在GDP中的占比一直屈居于30%的水平之下并且与国际水平存在很大的差距。与我国劳动报酬占比的持续下降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资本报酬在GDP占比的持续上升,其比重在二十年内将近上升了20个百分点。由此可见,我国生产要素价格呈非均衡发展。
图1 1997—2011年中国劳动报酬在名义GDP中的占比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2012年中國统计年鉴
与我国劳动报酬占比的持续下降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资本报酬在GDP占比的持续上升,其比重在二十年内将近上升了20个百分点。由此可见,我国生产要素价格呈非均衡发展状态。
在要素价格呈现非均衡发展状态的同时,我国区域收入差距在不断扩大。目前我国国家统计局将全国31个省市划分为四个区域,即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部。东部包括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天津、河北、福建、山东、广东、广西和海南。中部包括湖北、湖南、山西、安徽、江西、内蒙古、河南。西部包括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重庆、青海、宁夏和新疆。东北部包括辽宁、吉林和黑龙江。
由于地理区位及资源差异、改革开放政策倾向、劳动力差异等,区域发展不平衡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近十五年来,我国区域收入差距逐年扩大。我国四个区域城镇居民收入人均年收入见表1。
由表1可见,中部、西部、东北部三个区域的城镇居民人均年收入始终低于东部,与东部之间的收入差距亦是逐年增大的,并在2011年达到最大值。从1997-2011年,中部与东部之间的人均收入差距由1887.2元上升为9357.8元,西部与东部之间的人均收入差距由2186.9元上升为9358元,东北部与东部之间的人均收入差距由2077.7元上升至9062.8元。 用基于区域的全国基尼系数能更好地说明我国区域收入差距的变化特点。由于四个区域的划分是在2005年提出的,因而为了保证数据前后的统一性,本文将东北部地区的辽宁并入东部地区,黑龙江和吉林并入中部地区。在获取各省市基尼系数的前提下使用相应计算公式得出基于区域的全国基尼系数[ 15 ] ,又由于2011年相关统计数据尚未公布,因而此年的基尼系数暂取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中国居民基尼系数0.477。从而可得到近15年基于区域的全国基尼系数,见表2。
数据来源:1997年-1999年数据根据田卫民的《省域居民收入基尼系数测算及其变动趋势分析》一文中各省市基尼系数和国家统计年鉴中各省市人口数量计算而来;2000-2010年数据源于彭定赟的《中国区域基尼系数的测算及其非参数模型研究》一文中相应数据;2011年数据取自统计局公布的中国城乡基尼系数0.477 。
由表2可知,基于区域的基尼系数在近15年内处于稳中有升的趋势,在前10年这一数值一直上升并于2006年达到峰值,2006年后这一数值小幅度下跌尔后又上涨,即我国区域收入差距在前10年处于一直扩大的状态,后5年区域收入差距先是缩小然后又扩大,并于2011年再次缩小。但是由于这一数值在21世纪后就一直处于0.4的警戒线之上,并在2006年后居于0.47及以上水平,说明我国区域收入差距依然比较大。区域收入差距的存在及扩大不利于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因而有必要研究对收入起决定作用的生产要素在其中的具体影响程度。
三、 模型构建与相关变量赋值
以基尼系数G衡量被解释变量区域收入差距,以衡量劳动力价格的中国人均工资性收入X1、衡量土地价格的单位土地购置费用X2、代表资本价格的股票平均价格X3以及衡量企业家才能价格的上市公司高管薪酬X4这四个指标作为被解释变量构建指标体系。由于所获取的基尼系数与四种要素价格的数值之间存在数值上的巨大差距,因而劳动力价格、土地价格、企业家才能价格使用较小的单位来衡量,可得变量的指标衡量情况,见表3。
由以上回归结果可看到,模型的修正决定系数超过了0.95,但这两个自变量的t值却较小,均小于0.5,因而考虑模型中四个解释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多重共线性。计算方差膨胀因子VIF,当VIF大于10而小于100时则解释变量之间存在较强的多重共线性,通过计算可得到本文回归的方差膨胀因子等于24,因而表明其存在较强的多重共线性。由于经济变量之间总是或多或少存在着内在联系,并且某些解释变量在时间轴上有同方向变动的趋势,因此解释变量之间存在多重共线性也是不可避免的。当然,多重共线性的存在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本文的回归结果,这一点也有待后续改进。
五、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一)研究结论
1.中國劳动报酬占比持续下降。自1997年以来,我国劳动报酬占比为30%以下水平,远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及一些发展中国家。且自2003年之后,除个别年份外劳动报酬占比呈下降趋势。
2.四种生产要素的价格近些年来都呈上涨趋势。近十五年来,土地、劳动力及企业家才能这三种生产要素的价格是逐年上涨的,而资本价格的涨跌具有明显的阶段性。
3.劳动力价格和资本价格与基尼系数成反比,土地价格和企业家才能价格与基尼系数成正比。具体来看,当其它变量保持不变的时候,劳动力价格每增长1%,基尼系数减少0.008988个单位;土地价格每增长1%,基尼系数增加0.006369个单位;资本价格每增长1%则G减少0.020759个单位;上市公司高管薪酬增长1%,被解释变量G增加0.058267个单位。总之,增加劳动力价格及资本价格有利于减小基尼系数进而缩小东中西部地区收入差距,而土地价格及上市公司高管薪酬的增加则会提高基尼系数从而不利于收入差距的缩小。
(二)对策建议
由于劳动力价格和资本价格的提高有利于缩小区域收入差距,而土地价格和管理价格的提高则会扩大区域收入差距,所以可以从生产要素层面来缓解收入差距问题。而要素价格的多少是由要素市场的供需决定的,因此以下所提对策建议主要基于政府在再分配领域中的宏观调控措施。
第一,大力提高劳动力收入水平。可重视劳动力并对劳动力给予人文关怀、规范劳动力市场并严格劳动执法、提高劳动者素质这三个途径来实现。与此同时,还可通过个人所得税的差别征收、社会保障水平的调整来缩小收入差距。
第二,适度提高资本报酬。虽然我国资本价格处于上升的趋势,但我国资本市场依然存在资本运作效率较低、运营质量不高等问题,因此首先要逐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放开利率管制,让利率的多少更多地取决于市场的供求关系,反映市场风险的高低。其次要提高企业资本的运营质量,只有当资本运营质量提高了,资本获取利润的能力及资本报酬率才会提高,从而资本报酬也会随之提高。
第三,调节土地价格,规范上市公司高管薪酬。对于土地价格,一要促进土地开发的市场化,将土地一级市场的开发推向市场,通过市场的作用来实现土地资源的最优化配置;二要加快土地的开发,为土地二级市场提供足够的供给;三要进一步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而政府应将其在土地市场上的职能转为管理与服务。另外,当前我国一些上市公司高管薪酬高得离谱,所获薪酬与对公司的贡献不相匹配等情况依然存在,监管部门应出台相应措施,辅助上市公司建立科学合理的薪酬评价制度,让高管薪酬真实反映其对公司的贡献。
第四,引导生产要素跨区域流动。实现生产要素的跨区域流动可以将生产要素置于一个更大更广阔的市场,充分发挥市场的配置作用和定价作用,使市场供需决定一个合理的要素价格,从而间接地影响收入差距的扩大或缩小。
[ 参考文献 ]
[ 1 ] 陆 铭,王亦琳,章 元.为了控制收入差距的共识:经济学贡献了什么?[ J ] .南开经济研究,2006(5):5663. [ 2 ] 刘生龙.收入不平等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J ] .经济科学,2007(3):1625.
[ 3 ] 王少平,欧阳志刚.中国城乡收入差距对实际经济增长的阈值效应[ J ] .中国社会科学,2008(2):5466,205.
[ 4 ] 姜学洙.略论我国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与对策[ J ] .农业经济,2008(11):85,95.
[ 5 ] 郭纯英.我国行业收入差距问题研究[ J ] .中国证券期货,2013(8):161,163.
[ 6 ] 王飞霞.我国东西部地区之间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成因分析[ J ] .沧桑,2007(4):105106.
[ 7 ] 李汉君.对外贸易与收入差距:基于我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J ] .国际贸易问题,2010(5):2528.
[ 8 ] 戴 枫.要素禀赋框架下的FDI与我国地区收入差距分析:基于动态面板模型的GMM检验[ J ] .国际贸易问题,2010(5):7987.
[ 9 ] 王小魯,樊 纲.中国地区差距的变动趋势和影响因素[ J ] .经济研究,2004(1):3344.
[ 10 ] 夏晓华,李进一.要素价格异质性扭曲与产业结构动态调整[ J ]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12(3):4048.
[ 11 ] 肖韶峰,蔡伟民.中国经济发展的低碳转型:基于要素价格机制视角的分析[ J ]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1(7):4449.
[ 12 ] 李 刚. 国际分工、要素价格扭曲与中国地区差距[ J ] .兰州商学院学报,2009(4):3342.
[ 13 ] 张 伟,范德成,王韶华.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比重的途径研究:基于C-D生产函数的实证分析[ J ] .经济经纬,2013(1):120124.
[ 14 ] 李稻葵,刘霖林,王红领.GDP中劳动份额演变的U型规律[ J ] .经济研究,2009(1):7082.
[ 15 ] 彭定赟.中国区域基尼系数的测算及其非参数模型研究[ J ]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2(5):914.
(责任编辑 王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