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教育改革与发展不断推进,尤其是教育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信息技术课程摆在了广大中小学教师的面前。信息技术教育是一个能动的过程,是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的学习活动来实现教育目标的。因此,在中学信息课教学中,教师必须树立以新课程为核心的理念,明确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把课堂更多地还给学生,使学生有自主学习的空间和环境,有施展才华的舞台;在课堂教学中,努力采用学生探究式的学习方式,组织学生开展探究、讨论、自学和辩论等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切实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信息学科课堂教学的效益。
如何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学好这门课程,是每个信息技术教师的重要责任。教学中我采用以下六点来提高教学效果:
一、注重直观教学,消除神秘感,加深学生对电脑构成及工作原理的理解和记忆
现阶段电脑已经得到了广泛的普及和应用,但对许多人尤其是农村中小学生来说,还是比较神秘的。要打破这种神秘感,加深学生对电脑构成及工作原理的理解和记忆,直观教学是一种很好的方法。通过用实物、模型、言语等可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易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所学理论有深刻理解,为良好的记忆和操作奠定基础。例如,在讲到电脑的硬件组成时,如输入设备、输出设备时,可以直接把实物键盘和鼠标、显示器出示给学生看。讲到存贮器(内存,外存:软盘、硬盘等)、CPU等概念时,打开教学机的机箱,具体指给学生看,对号入座。这样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很容易记住这些概念。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看看实物再讲解简单工作过程,做到概念、原理、实物相结合,使学生印象更深刻。讲软盘驱动器工作原理时,打开主机让学生观看软驱的工作情况,指明盘在旋转,磁头在往复无规则直线运动,变动为静,变静为动,学生可清楚地看到软盘驱动器的工作过程,加深了学生对软盘工作原理的理解。
二、注意使用联想和类比,强化学生的记忆
在学习电脑知识的过程中,学生对一些概念、结构、操作等感到抽象,又不能通过直观教学的方法来加深认识和理解,即使死记下来,也不能很好地应用。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应用类比的方法,把看起来“毫不相关”的事物联系起来,利用学生对熟悉事物的认识揭露同类事物的意义和作用,从而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如学生初学文件夹时,我将一个大包当作文件夹,大包里面的小包比作子文件夹,包里的书本比作文件,这样就将抽象的文件夹具体化了。讲到移动文本时,学生对操作过程不太理解,过程也记不住,我以剪报为类比,首先要先选中报纸上的一块内容(选定文本),再用剪刀剪下拿在手里(剪到剪切板上),再选择粘在哪里(选择粘贴点),最后涂上胶水粘上(粘贴)。这样学生将平时熟练的动作用到了电脑操作上,加深了对操作过程的理解,使操作掌握得更牢固。
三、灵活应用教材,加强重点,突破难点
初中学生的特点是好奇、好动,如果在教学中按教材顺序按部就班地讲授,先讲电脑基本构造、发展等,学生只是听记,不进行操作,势必会影响学习积极性。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安排的:先讲授电脑的硬件组成,接着讲了开机,让学生操作,接着让学生打开文字处理软件Word(讲明打开方法,要求学生作好记录),接着讲窗口的组成部分,让学生做好笔记。在以后的课中,先讲一点计算机基本知识,再让学生用Word将学到的各种知识输入,这样既练习了指法,又巩固了知识。整个教学过程有讲有练,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
四、变枯燥为有趣,让学生在轻松的教学环境里学到知识技能
指法是电脑操作的基础,如何尽快地掌握指法,提高输入速度是个难点。先引导学生观察键盘的构造,重点是字符键区。观察键的布局方式,横成行,竖直往右下方斜;又引导学生观察F和J两个键,让学生注意到它们上面的横凸起,如果两手食指分别放在这两个键上,其余八个手指该怎样放最合适?在学生弄清手指放法的基础上,接着引导他们思考,每个手指击哪几个键较方便?在教师的引导下,學生们自己归纳出了指法。因为是自己归纳的,所以记起来不费劲。让学生按英文字母的顺序慢慢地熟悉键位。再如文本编辑中剪切、复制、粘贴有三组快捷键,引导学生观察:X像小剪刀,Ctrl+X即剪切;Ctrl+C是复制,Ctrl+V是粘贴。这样使用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中学生学到了知识技能。
五、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注重逻辑记忆
某一思想只有在它构成一个人自己经验中的一个环节时才能被领悟和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引导学生寻找良好的记忆方法。如讲完文本的编辑,文本的格式化等操作后,引导学生进行总结文本的编辑和文本格式化的操作。这样在新旧知识的联系中,让学生既巩固了知识,又学到了技能,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如何学习。
六、联系实际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俗话说:“学了不用,等于耕了地不种”。要想多收获,知识就要多用,只有多用,脑子里的知识才会活,用起来才会得心应手,有所创造。如在讲文件夹的操作时,出了这样一道题让学生完成:在A盘目录下建“诸城”文件夹,在“诸城”文件夹下建“昌城”文件夹,在“昌城”文件夹中建“镇南”、“镇北”、“芝灵”、“巴山”四个文件夹,在“镇北”中建“初一”、“初二”、“初三”、“初四”四个文件夹,在“初四”中建“一班”、“二班”、“三班”、“四班”文件夹,在“一班”中建“XXX”文件夹,将“镇北”中的“初一”、“初二”、“初三”、“初四”复制到“镇南”、“芝灵”、“巴山”中。通过这些具体问题的解决,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和锻炼了技术应用能力。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了学生对概念、原理的理解,培养了应用操作技能,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学习能力就会不断地得以提高,为创造性地学习打下良好基础,为打造高效率的信息技术课堂提供保障。
如何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学好这门课程,是每个信息技术教师的重要责任。教学中我采用以下六点来提高教学效果:
一、注重直观教学,消除神秘感,加深学生对电脑构成及工作原理的理解和记忆
现阶段电脑已经得到了广泛的普及和应用,但对许多人尤其是农村中小学生来说,还是比较神秘的。要打破这种神秘感,加深学生对电脑构成及工作原理的理解和记忆,直观教学是一种很好的方法。通过用实物、模型、言语等可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易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所学理论有深刻理解,为良好的记忆和操作奠定基础。例如,在讲到电脑的硬件组成时,如输入设备、输出设备时,可以直接把实物键盘和鼠标、显示器出示给学生看。讲到存贮器(内存,外存:软盘、硬盘等)、CPU等概念时,打开教学机的机箱,具体指给学生看,对号入座。这样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很容易记住这些概念。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看看实物再讲解简单工作过程,做到概念、原理、实物相结合,使学生印象更深刻。讲软盘驱动器工作原理时,打开主机让学生观看软驱的工作情况,指明盘在旋转,磁头在往复无规则直线运动,变动为静,变静为动,学生可清楚地看到软盘驱动器的工作过程,加深了学生对软盘工作原理的理解。
二、注意使用联想和类比,强化学生的记忆
在学习电脑知识的过程中,学生对一些概念、结构、操作等感到抽象,又不能通过直观教学的方法来加深认识和理解,即使死记下来,也不能很好地应用。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应用类比的方法,把看起来“毫不相关”的事物联系起来,利用学生对熟悉事物的认识揭露同类事物的意义和作用,从而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如学生初学文件夹时,我将一个大包当作文件夹,大包里面的小包比作子文件夹,包里的书本比作文件,这样就将抽象的文件夹具体化了。讲到移动文本时,学生对操作过程不太理解,过程也记不住,我以剪报为类比,首先要先选中报纸上的一块内容(选定文本),再用剪刀剪下拿在手里(剪到剪切板上),再选择粘在哪里(选择粘贴点),最后涂上胶水粘上(粘贴)。这样学生将平时熟练的动作用到了电脑操作上,加深了对操作过程的理解,使操作掌握得更牢固。
三、灵活应用教材,加强重点,突破难点
初中学生的特点是好奇、好动,如果在教学中按教材顺序按部就班地讲授,先讲电脑基本构造、发展等,学生只是听记,不进行操作,势必会影响学习积极性。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安排的:先讲授电脑的硬件组成,接着讲了开机,让学生操作,接着让学生打开文字处理软件Word(讲明打开方法,要求学生作好记录),接着讲窗口的组成部分,让学生做好笔记。在以后的课中,先讲一点计算机基本知识,再让学生用Word将学到的各种知识输入,这样既练习了指法,又巩固了知识。整个教学过程有讲有练,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
四、变枯燥为有趣,让学生在轻松的教学环境里学到知识技能
指法是电脑操作的基础,如何尽快地掌握指法,提高输入速度是个难点。先引导学生观察键盘的构造,重点是字符键区。观察键的布局方式,横成行,竖直往右下方斜;又引导学生观察F和J两个键,让学生注意到它们上面的横凸起,如果两手食指分别放在这两个键上,其余八个手指该怎样放最合适?在学生弄清手指放法的基础上,接着引导他们思考,每个手指击哪几个键较方便?在教师的引导下,學生们自己归纳出了指法。因为是自己归纳的,所以记起来不费劲。让学生按英文字母的顺序慢慢地熟悉键位。再如文本编辑中剪切、复制、粘贴有三组快捷键,引导学生观察:X像小剪刀,Ctrl+X即剪切;Ctrl+C是复制,Ctrl+V是粘贴。这样使用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中学生学到了知识技能。
五、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注重逻辑记忆
某一思想只有在它构成一个人自己经验中的一个环节时才能被领悟和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引导学生寻找良好的记忆方法。如讲完文本的编辑,文本的格式化等操作后,引导学生进行总结文本的编辑和文本格式化的操作。这样在新旧知识的联系中,让学生既巩固了知识,又学到了技能,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如何学习。
六、联系实际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俗话说:“学了不用,等于耕了地不种”。要想多收获,知识就要多用,只有多用,脑子里的知识才会活,用起来才会得心应手,有所创造。如在讲文件夹的操作时,出了这样一道题让学生完成:在A盘目录下建“诸城”文件夹,在“诸城”文件夹下建“昌城”文件夹,在“昌城”文件夹中建“镇南”、“镇北”、“芝灵”、“巴山”四个文件夹,在“镇北”中建“初一”、“初二”、“初三”、“初四”四个文件夹,在“初四”中建“一班”、“二班”、“三班”、“四班”文件夹,在“一班”中建“XXX”文件夹,将“镇北”中的“初一”、“初二”、“初三”、“初四”复制到“镇南”、“芝灵”、“巴山”中。通过这些具体问题的解决,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和锻炼了技术应用能力。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了学生对概念、原理的理解,培养了应用操作技能,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学习能力就会不断地得以提高,为创造性地学习打下良好基础,为打造高效率的信息技术课堂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