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从课文中寻找写作材料
读写结合是我国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认同的理论。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中心顾振彪先生认为:“以课文为写作材料,省去搜集材料之苦,可以直接投入写作训练,尤其利于培养思维能力。”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教师应竭力在教材内容中为学生寻找他们进行思考和概括的事物。”充分利用教材,把讲读课与写作结合起来,使课文成为写作的范文,体现语文课堂教学对写作的导向作用,使课文和写作两大语文肢体合为一个整体。
从课文中寻找写作材料有许多好处。首先教材中的文章大多选自古今中外名家精品,高度典型地概括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内容。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学到文化知识,提高思想认识,塑造理想人格,还可以让学生从书本中获取许多写作素材,掌握写作之道。其次课文中的内容是经过老师讲授,学生参与学习巩固过的内容,学生对它们比较熟悉,理解、运用起来更加容易并与写作的要求相吻合,选取的材料能更准确地表情达意。
在具体操作时,教师应以课文为例,组织学生分析、讨论,帮助他们从优秀范文的立意、构思、层次结构、语言表达方面入手,掌握有关写作知识和技能,进而做到讲练结合、读写结合。可采取仿写、扩写、续写、缩写等形式反复进行训练。
二、从课外阅读中获取写作材料
阅读能丰富人的知识,拓宽人的视野,能让人学会思考,提升人的境界,丰富人的情感体验。现在的学生文化积淀太少,文学感受力在下降,文学素养贫乏,无法和教师产生共鸣。而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就是学生课外阅读量太少。在中学阶段,许多学生只看作文选或高考满分作文,不喜欢看名著;对老师推介的名家名篇觉得陈旧、没味,喜欢的是一些消遣性读物或娱乐性报刊。文化积淀太少,不但学不好语文,而且妨碍学生个人的成长,文学素养的缺乏,会使人的社会经验缺乏,而这一切又会影响学生的作文水平。作为语文老师,我们有责任帮助学生提高文学素养,鼓励学生多看课外读物,丰富写作素材。
我的做法是:保证时间。每周安排一节“课堂阅读课”,主读《语文读本》。此外,不管学生各学科作业如何多,也要求学生每天挤出半小时以上的时间进行课外阅读,每个寒暑假要求读两到三本名著。
要求学生订购或相互借阅读物。老师根据学生的经济情况,要求学生或订或借一定量的读物阅读。推荐一些篇幅短小而又有思想内容价值的刊物,如《读者》《青年文摘》《意林》《特别关注》等,在“课堂阅读课”学生轮流传阅,这样学生花钱不多,却可以看到很多的书,这个做法十分受到学生的欢迎。
课堂上讨论交流阅读收获。每次我带学生去网上查找课文作者的其他资料,回来以后我都要求他们在课堂上说说自己阅读到的信息。每个学生都非常积极地进行交流,兴致很浓,这样学生可以从别人那里得到许多自己没有阅读到的东西,大大提高了阅读量。
三、从生活中撷取写作材料
首先要教会学生观察的方法并有意引导学生去观察周围美好的人和事。如观察乡村、街道的重大建设与细微变化,留心家庭中一些生活设施的添置……观察社会各阶层的工作表现。如:民警指挥交通,老工人维持社会秩序,医生热情为病人治病,营业员服务周到,教师关心热爱学生,爷爷奶奶勤劳俭朴,叔叔阿姨尊老爱幼,同学之间友爱互助……观察大自然的树木花草、虫鱼鸟兽、日月星空、小河田野……通过观察,激起学生的作文兴趣,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陶冶学生的情操。
其次要有目的把学生带入生活,让学生亲自去体验,抓住事物的特点。有一次写作文《记一处景物》,我先带学生亲自到野外走一走、看一看,观察周围景物静态和动态,感受大自然的可爱。坐在河岸上,我指导学生观察天空是怎样的?河水有怎样的声音?河里的鱼儿是怎样活动的……同学们经过我这一指导,观察、体验后就畅所欲言。结果,这次作文,同学们都能做到内容真实具体,有真情实感,中心较为突出。在实践过程中,我还注重引导学生体会实践的感受。如学会技能获得成功的喜悦;做了好事受到他人赞扬的欢乐;遇到困难、挫折时的懊丧;受到责难、误解时的痛苦……引导学生把一切所见所感装进自己的“素材库”。
再次,指导学生选择观察的对象。有的同学认为生活中的事情太平凡了,不值得写。这就碰到了一个如何正确对待观察对象的价值问题。很多看似平凡的小事,往往蕴涵着深刻的意义和哲理,要引导学生把观察和思考结合起来,透过现象深入内里,发掘内在的美质,以扩大学生观察的范围。当然学生获取写作材料的途径还有很多,看新闻、听广播、看报纸等,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操作。
读写结合是我国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认同的理论。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中心顾振彪先生认为:“以课文为写作材料,省去搜集材料之苦,可以直接投入写作训练,尤其利于培养思维能力。”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教师应竭力在教材内容中为学生寻找他们进行思考和概括的事物。”充分利用教材,把讲读课与写作结合起来,使课文成为写作的范文,体现语文课堂教学对写作的导向作用,使课文和写作两大语文肢体合为一个整体。
从课文中寻找写作材料有许多好处。首先教材中的文章大多选自古今中外名家精品,高度典型地概括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内容。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学到文化知识,提高思想认识,塑造理想人格,还可以让学生从书本中获取许多写作素材,掌握写作之道。其次课文中的内容是经过老师讲授,学生参与学习巩固过的内容,学生对它们比较熟悉,理解、运用起来更加容易并与写作的要求相吻合,选取的材料能更准确地表情达意。
在具体操作时,教师应以课文为例,组织学生分析、讨论,帮助他们从优秀范文的立意、构思、层次结构、语言表达方面入手,掌握有关写作知识和技能,进而做到讲练结合、读写结合。可采取仿写、扩写、续写、缩写等形式反复进行训练。
二、从课外阅读中获取写作材料
阅读能丰富人的知识,拓宽人的视野,能让人学会思考,提升人的境界,丰富人的情感体验。现在的学生文化积淀太少,文学感受力在下降,文学素养贫乏,无法和教师产生共鸣。而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就是学生课外阅读量太少。在中学阶段,许多学生只看作文选或高考满分作文,不喜欢看名著;对老师推介的名家名篇觉得陈旧、没味,喜欢的是一些消遣性读物或娱乐性报刊。文化积淀太少,不但学不好语文,而且妨碍学生个人的成长,文学素养的缺乏,会使人的社会经验缺乏,而这一切又会影响学生的作文水平。作为语文老师,我们有责任帮助学生提高文学素养,鼓励学生多看课外读物,丰富写作素材。
我的做法是:保证时间。每周安排一节“课堂阅读课”,主读《语文读本》。此外,不管学生各学科作业如何多,也要求学生每天挤出半小时以上的时间进行课外阅读,每个寒暑假要求读两到三本名著。
要求学生订购或相互借阅读物。老师根据学生的经济情况,要求学生或订或借一定量的读物阅读。推荐一些篇幅短小而又有思想内容价值的刊物,如《读者》《青年文摘》《意林》《特别关注》等,在“课堂阅读课”学生轮流传阅,这样学生花钱不多,却可以看到很多的书,这个做法十分受到学生的欢迎。
课堂上讨论交流阅读收获。每次我带学生去网上查找课文作者的其他资料,回来以后我都要求他们在课堂上说说自己阅读到的信息。每个学生都非常积极地进行交流,兴致很浓,这样学生可以从别人那里得到许多自己没有阅读到的东西,大大提高了阅读量。
三、从生活中撷取写作材料
首先要教会学生观察的方法并有意引导学生去观察周围美好的人和事。如观察乡村、街道的重大建设与细微变化,留心家庭中一些生活设施的添置……观察社会各阶层的工作表现。如:民警指挥交通,老工人维持社会秩序,医生热情为病人治病,营业员服务周到,教师关心热爱学生,爷爷奶奶勤劳俭朴,叔叔阿姨尊老爱幼,同学之间友爱互助……观察大自然的树木花草、虫鱼鸟兽、日月星空、小河田野……通过观察,激起学生的作文兴趣,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陶冶学生的情操。
其次要有目的把学生带入生活,让学生亲自去体验,抓住事物的特点。有一次写作文《记一处景物》,我先带学生亲自到野外走一走、看一看,观察周围景物静态和动态,感受大自然的可爱。坐在河岸上,我指导学生观察天空是怎样的?河水有怎样的声音?河里的鱼儿是怎样活动的……同学们经过我这一指导,观察、体验后就畅所欲言。结果,这次作文,同学们都能做到内容真实具体,有真情实感,中心较为突出。在实践过程中,我还注重引导学生体会实践的感受。如学会技能获得成功的喜悦;做了好事受到他人赞扬的欢乐;遇到困难、挫折时的懊丧;受到责难、误解时的痛苦……引导学生把一切所见所感装进自己的“素材库”。
再次,指导学生选择观察的对象。有的同学认为生活中的事情太平凡了,不值得写。这就碰到了一个如何正确对待观察对象的价值问题。很多看似平凡的小事,往往蕴涵着深刻的意义和哲理,要引导学生把观察和思考结合起来,透过现象深入内里,发掘内在的美质,以扩大学生观察的范围。当然学生获取写作材料的途径还有很多,看新闻、听广播、看报纸等,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