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阿基·考里斯马基的文学改编作品《王子复仇新记》并没有按照忠实原著的标准和理念将文学原著影像化,而是提取了部分的莎士比亚原著的悲剧与批判精神。用黑白的影像和冷竣的色调奠定了影片的黑色、阴郁风格,通过对情节和外部结构进行的后现代性的改编和反叛,力图使作品具有现代主义的风格特征。影片中的哈姆雷特出身在工业世家,父亲被投毒致死,他的叔叔克劳迪斯掌管了整个家族产业并与其母完婚,影片似乎在讲述一个资产阶级版本的莎士比亚式的复仇故事,主人公套用了《哈姆雷特》中的人物名称,借用了原著的主要剧情结构,但其影片中所有的镜头画面和最后的反转性结局都颠覆了莎士比亚原著中人物所体现的意义,用旧瓶装新酒的方式展现导演真正的创作意图,通过讲述一个大资产阶级家族的堕落、背叛和死亡的故事,以呈现出现代工业时代下人们被利欲蒙蔽,变得冷酷罪恶的荒诞现实。
【關键词】:王子复仇新记;哈姆雷特;反叛;极简化
一:对原作人物性格上的反叛
莎士比亚戏剧中的哈姆雷特在他父王去世之前,是一个富有理想、谦逊热情、机智勇敢、有着敏锐洞察力和美好的品格的理想型人物,对人类、对爱情、对未来都满怀热爱和信心,充满美好的理想。直到他遭遇到父死母嫁,奸邪当道等等一切,他的精神世界也随之进入矛盾、纠结的逆转中,对世俗生活和世俗中人类感到深深失望和厌恶,从此他的性格也变为忧郁、沉重,并时常处于矛盾的深思之中。
哈姆雷特剧作中最有深刻意味的就是哈姆雷特人物本身的复杂性和他的延宕复仇行为,他的犹豫并非懦弱和胆怯而是由于他的理性思考和正直善良,他的目光也并不仅限于单一的为父报仇,他发现整个世界都处于颠倒和混乱之中,而拯救这个世界的也只有他一个人,而“倒霉的我”这一句也道出了他内心的沉重压力,他既要为父报仇更要扭转乾坤,实质上他对人类的道德良心和前途命运更为关心。他是游离在世俗世界之外的思考者,他的灵魂深处一直在探寻着人活着的意义和人生真谛,这也就是他的那句“生存还是毁灭”的经典独白所蕴含的复杂而又深刻的哲学思考。
电影中的哈姆雷特不再是忧伤的复仇者,他果敢决断、盛气骄傲、冷酷自我、有着极强的野心和目的性,可以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不仅依靠他人利益间的矛盾消灭着对方势力,甚至谋害了自己的亲生父亲而毫不手软,非常的自利冷血。
电影中的哈姆雷特相比于原著中的的人物是完全的颠覆和改变,但他也是忧郁而又痛苦的,但他的忧郁是来自于那个长久充斥在罪恶、阴谋和金钱欲望的无爱家庭的愤懑积压。影片中哈姆雷特在面对父亲鬼魂时那平静冷漠、毫无愧疚的表情,足以证明他的冷血无情和父子关系的紧张。在和母亲共进晚餐时两人无法真正沟通的短暂争执,在这里导演用长长的餐桌和反差强烈、近乎冷漠的色调表现出着他们母子之间的分歧和隔阂。在面对其他人尤其是处理对他叔叔克劳迪思的谋杀中更是极其果断,他干净利落的杀死了克劳迪思及雷欧提斯,又冷静快速的对案发现场进行布置,并迅速报警,对于哈姆雷特来说罪恶和谋杀近乎平常并不会引起他的不适。这也凸显出电影中哈姆雷特对生命的轻视和灵魂冷酷残暴。即便是对于自己唯一爱的女人奥菲利亚死亡,哈姆雷特也依然能正常生活并未表现出更多的忧伤和痛苦,影片影射的是在这个畸形的工业社会下,哈姆雷特不能成为一个真正具备爱人能力和感受的鲜活的人,他只是一个被欲望驱使的冷酷工具。
相比于原著中其他几个主要人物复杂多面的性格,影片在展现上也都较为单一,在莎士比亚的原著中所有人物基本盖含了人类中的所有人,原著中的每一个人都是丰满而又复杂的,莎士比亚并不以道德标准来衡量和对待每个人物,他都是抱着一种尊重理解的态度,将这些能映射出所有人的人物展现在读者面前,这也是其作品伟大、经四百年之久而不衰的魅力所在。导演阿基·考里斯马基在影片中对人物多面和复杂并没有很深入的展现,他更多的是在展示人和人之间的疏离隔绝、冷酷残暴的关系,以及人内心无以填补的欲望和冷酷的人性。原著中的克劳迪斯虽然阴险狡诈,为了王位不择手段,但他也深深爱着王后葛特露想要占有她也是他杀死亲哥哥攫取王位的重要原因。而电影中的克劳迪斯只有阴谋和对权力的无限追求,他对葛特露并没有爱,在葛特露死后的那段电话对话则可以体现,他对误杀的葛特露并没有多么伤心也没有自责和后悔。在电影中每个人都不是清白无辜的好人,老奸巨猾、步步设计的波洛涅斯、毫无主见的听从父亲诱惑哈姆雷特的奥菲利亚、懦弱无能、依附权利的雷欧提斯,他们都被这个金钱物欲社会所污染,也都处在挣扎痛苦的境遇中得不到真正的幸福,只能在无限追逐中无限失望。
二:对原作叙事手段上的极简化处理
电影也是采用戏剧剧作的分幕式结构将影片分为八个部分,每个部分都有独立的主题和隐晦的名称,第一部分是开端,在这一幕中率先就将克劳迪斯与葛特露偷晴和谋杀事件的经过展现出来,增加了观众对双方博弈的关注,同时也误导了观众寻觅事情真相的开始,而后即开始山峰上的撒旦和耶稣基督、牙书恶的诅咒、劳里的旅行、哀愁的哈姆雷特、路边的尸体和通缉犯、悲伤的一天这几幕作为影片的分节。从叙事角度上说 ,考里斯马基对情节的处理非常的冷静和克制,他基本上是用最简单的手法和最少的展现来完成叙事,只是将原著中的主要的经典对立场面进行了展示,其中也隐藏或省略掉很多叙事环节与元素, 这种情节设计用最少的影像时间完成叙事,构建出看上去“间断的”时间流,形成了叙事时间的“减法”。
这种设计的原因在于考里斯马基在其 中减掉了很多情节发展中的不必要因素,影像形式上的“减法”,不再表现原著的的叙事核心,而是通过外围的叙事要素来营造叙事核心的想象,虽然较为不完整连贯的叙事结构时常都容易让人跳脱整个剧情的发展,有些场景的联系缺乏契合的点,有些突兀,但影片营造的整体氛围还是较为符合这部悲剧的阴郁气质。就色彩而言,考里斯马基用冷色调,黑色、白色和灰色作为主色调,延续着莎士比亚的阴郁故事脉络也映射出片中人物阴暗复杂的内心世界。 对爱情方面的展示,影片共呈现出四种爱情,一是哈姆雷特父母之间的虚有其表的摆设性的爱情,二是克劳迪斯和葛特露之间罪恶的偷情式爱情,三是哈姆雷特与奥菲利亚被这个世界影响的不受自己控制的爱情,四是司机西蒙与女仆之间纯洁、简单没有利益纠葛的爱情,这四段中只有他们获得了较为美好的爱情结局,其余都是以悲剧结尾,导演在此也表明他的爱情观,正如片中哈姆雷特所说的他只想要过简单的普通人的生活。
镜头运用上,他常常使用固定镜 头,用一种相对稳定的视角关注影片中人物的举止 投足和喜怒哀乐。在经常出现的空间,摄像机往往在房间 进门处,让观众见到房间的全景, 通过极简特别的镜头语言展示着人物的内心,例如影片中两次出现的分别是哈姆雷特和克劳迪斯在的投放毒药的卫生间的,镜头都在斜上方俯拍着他们背影的行动,有种偷窥、扭曲的可怕之感。在如多处固定全景拍摄的坐在奢华办公室座位上的哈姆雷特和克劳迪斯,给人一种他们深陷在那个座位中,被那个庞大的桌子和身后的背景所压制而显得异常弱小,正如他们早已被无尽的权利和欲望所吞噬的内心是多么的虚妄无力。
影片采用了倾斜的构图来表现事务状态和人物心绪的的多变性,使得观众不由自主进入了一种强烈不安的情绪里。在哈姆雷特与雷欧提斯会面的场景里,哈姆雷特斜侧着头看着外面,画面对应的也是颠倒的,而后雷欧提斯被羞辱叱喝出门后导演以摄影机的非正常视角和凌厉的音乐表达他内心的愤懑,幽暗的通道隐喻着他们两人后面的结局。
影片的音乐对于表现人物心理有非常大的作用,摇滚乐、蓝调和古典音乐在影片里交互出现崭露心灵的起伏。由以片中酒吧里那段激烈的摇滚乐队表演,凸显出了哈姆雷特当时内心的愤懑和煎熬,他隐藏在内心的压抑、煎熬和愤怒正要一触即发全部宣泄开来。
三:对暴力场景的幽默话处理
影片中对暴力和杀人罪恶场面的描绘也颇具黑色幽默,例如奥菲莉亚哥哥劳里怯懦略带滑稽的冲向哈姆雷特,反被他用老式无线电电死,母亲因为女仆的内急而误食了克劳斯想毒害哈姆雷特的雞腿不幸暴亡,这种带有冷幽默的喜剧式对待死亡的方式在颠覆原作的同时也十分具有讽刺、批判意味,对人生命逝去的轻视本身就是最冷酷最可怕的人性展现,而他们所有的罪恶在恶性的循环里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影片最具深意的是哈姆雷特总是独自一人在巨大的房子中行走,在长长的餐桌前独坐,就如他在片中所说他从醒来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吐痰,从醒来开始就感到心情不好,而他在桌前对司机西蒙告白,更是让人出乎意料,在他说出就是他自己杀害了父亲后,镜头逐渐推入到他的特写时,哈姆雷特那疯狂、坚定而又可怕的眼神让人不寒而栗,而后西蒙轻而易举的毒死哈姆雷特后,他与女仆悠闲淡定的对待哈姆雷特的尸体,而后又开心充满希望的离开那里,虽然可以理解他们是在替天行道铲除罪恶,但那种诡异的气氛和荒诞的行为更加显现出现代人性的残酷一面,当最后巨大的老木门关上的一霎,罪恶似乎终止,但机械、湍流,却象征着一切并未结束,在这个机械的工业社会中,只有冷漠的不停歇的工具在冷酷的的快速转动。
影片虽然在剧情设置上有很多的不合理和难以理解之处,但在整体氛围的营造上和画面镜头的处理上都独具特色,也蕴含丰富的隐喻和象征,黑白的影像和冷竣的色调透着阴郁、悲观,用《哈姆雷特》中死亡和背叛的主题呈现在当代社会的演义,充满了对机械工业社会里的人生存状态的讥讽和批判。
参考文献:
[1]赵亚轩.浅析《哈姆雷特》中的悲剧角色[J].剑南文学(经典阅读),2011(5)
[2]唐海玲. 巧设问题,涵泳品味--《哈姆雷特》教学反思[J].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电子刊),2016(4)
[3]潘纯. 电影和戏剧文学人物形象塑造对比探讨--以《哈姆雷特》和《夜宴》为例[J]. 电影评介,2016(13)
[4](韩) 宋锡瑛. 莎士比亚探秘[M]. 吉林美术出版社,2010
【關键词】:王子复仇新记;哈姆雷特;反叛;极简化
一:对原作人物性格上的反叛
莎士比亚戏剧中的哈姆雷特在他父王去世之前,是一个富有理想、谦逊热情、机智勇敢、有着敏锐洞察力和美好的品格的理想型人物,对人类、对爱情、对未来都满怀热爱和信心,充满美好的理想。直到他遭遇到父死母嫁,奸邪当道等等一切,他的精神世界也随之进入矛盾、纠结的逆转中,对世俗生活和世俗中人类感到深深失望和厌恶,从此他的性格也变为忧郁、沉重,并时常处于矛盾的深思之中。
哈姆雷特剧作中最有深刻意味的就是哈姆雷特人物本身的复杂性和他的延宕复仇行为,他的犹豫并非懦弱和胆怯而是由于他的理性思考和正直善良,他的目光也并不仅限于单一的为父报仇,他发现整个世界都处于颠倒和混乱之中,而拯救这个世界的也只有他一个人,而“倒霉的我”这一句也道出了他内心的沉重压力,他既要为父报仇更要扭转乾坤,实质上他对人类的道德良心和前途命运更为关心。他是游离在世俗世界之外的思考者,他的灵魂深处一直在探寻着人活着的意义和人生真谛,这也就是他的那句“生存还是毁灭”的经典独白所蕴含的复杂而又深刻的哲学思考。
电影中的哈姆雷特不再是忧伤的复仇者,他果敢决断、盛气骄傲、冷酷自我、有着极强的野心和目的性,可以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不仅依靠他人利益间的矛盾消灭着对方势力,甚至谋害了自己的亲生父亲而毫不手软,非常的自利冷血。
电影中的哈姆雷特相比于原著中的的人物是完全的颠覆和改变,但他也是忧郁而又痛苦的,但他的忧郁是来自于那个长久充斥在罪恶、阴谋和金钱欲望的无爱家庭的愤懑积压。影片中哈姆雷特在面对父亲鬼魂时那平静冷漠、毫无愧疚的表情,足以证明他的冷血无情和父子关系的紧张。在和母亲共进晚餐时两人无法真正沟通的短暂争执,在这里导演用长长的餐桌和反差强烈、近乎冷漠的色调表现出着他们母子之间的分歧和隔阂。在面对其他人尤其是处理对他叔叔克劳迪思的谋杀中更是极其果断,他干净利落的杀死了克劳迪思及雷欧提斯,又冷静快速的对案发现场进行布置,并迅速报警,对于哈姆雷特来说罪恶和谋杀近乎平常并不会引起他的不适。这也凸显出电影中哈姆雷特对生命的轻视和灵魂冷酷残暴。即便是对于自己唯一爱的女人奥菲利亚死亡,哈姆雷特也依然能正常生活并未表现出更多的忧伤和痛苦,影片影射的是在这个畸形的工业社会下,哈姆雷特不能成为一个真正具备爱人能力和感受的鲜活的人,他只是一个被欲望驱使的冷酷工具。
相比于原著中其他几个主要人物复杂多面的性格,影片在展现上也都较为单一,在莎士比亚的原著中所有人物基本盖含了人类中的所有人,原著中的每一个人都是丰满而又复杂的,莎士比亚并不以道德标准来衡量和对待每个人物,他都是抱着一种尊重理解的态度,将这些能映射出所有人的人物展现在读者面前,这也是其作品伟大、经四百年之久而不衰的魅力所在。导演阿基·考里斯马基在影片中对人物多面和复杂并没有很深入的展现,他更多的是在展示人和人之间的疏离隔绝、冷酷残暴的关系,以及人内心无以填补的欲望和冷酷的人性。原著中的克劳迪斯虽然阴险狡诈,为了王位不择手段,但他也深深爱着王后葛特露想要占有她也是他杀死亲哥哥攫取王位的重要原因。而电影中的克劳迪斯只有阴谋和对权力的无限追求,他对葛特露并没有爱,在葛特露死后的那段电话对话则可以体现,他对误杀的葛特露并没有多么伤心也没有自责和后悔。在电影中每个人都不是清白无辜的好人,老奸巨猾、步步设计的波洛涅斯、毫无主见的听从父亲诱惑哈姆雷特的奥菲利亚、懦弱无能、依附权利的雷欧提斯,他们都被这个金钱物欲社会所污染,也都处在挣扎痛苦的境遇中得不到真正的幸福,只能在无限追逐中无限失望。
二:对原作叙事手段上的极简化处理
电影也是采用戏剧剧作的分幕式结构将影片分为八个部分,每个部分都有独立的主题和隐晦的名称,第一部分是开端,在这一幕中率先就将克劳迪斯与葛特露偷晴和谋杀事件的经过展现出来,增加了观众对双方博弈的关注,同时也误导了观众寻觅事情真相的开始,而后即开始山峰上的撒旦和耶稣基督、牙书恶的诅咒、劳里的旅行、哀愁的哈姆雷特、路边的尸体和通缉犯、悲伤的一天这几幕作为影片的分节。从叙事角度上说 ,考里斯马基对情节的处理非常的冷静和克制,他基本上是用最简单的手法和最少的展现来完成叙事,只是将原著中的主要的经典对立场面进行了展示,其中也隐藏或省略掉很多叙事环节与元素, 这种情节设计用最少的影像时间完成叙事,构建出看上去“间断的”时间流,形成了叙事时间的“减法”。
这种设计的原因在于考里斯马基在其 中减掉了很多情节发展中的不必要因素,影像形式上的“减法”,不再表现原著的的叙事核心,而是通过外围的叙事要素来营造叙事核心的想象,虽然较为不完整连贯的叙事结构时常都容易让人跳脱整个剧情的发展,有些场景的联系缺乏契合的点,有些突兀,但影片营造的整体氛围还是较为符合这部悲剧的阴郁气质。就色彩而言,考里斯马基用冷色调,黑色、白色和灰色作为主色调,延续着莎士比亚的阴郁故事脉络也映射出片中人物阴暗复杂的内心世界。 对爱情方面的展示,影片共呈现出四种爱情,一是哈姆雷特父母之间的虚有其表的摆设性的爱情,二是克劳迪斯和葛特露之间罪恶的偷情式爱情,三是哈姆雷特与奥菲利亚被这个世界影响的不受自己控制的爱情,四是司机西蒙与女仆之间纯洁、简单没有利益纠葛的爱情,这四段中只有他们获得了较为美好的爱情结局,其余都是以悲剧结尾,导演在此也表明他的爱情观,正如片中哈姆雷特所说的他只想要过简单的普通人的生活。
镜头运用上,他常常使用固定镜 头,用一种相对稳定的视角关注影片中人物的举止 投足和喜怒哀乐。在经常出现的空间,摄像机往往在房间 进门处,让观众见到房间的全景, 通过极简特别的镜头语言展示着人物的内心,例如影片中两次出现的分别是哈姆雷特和克劳迪斯在的投放毒药的卫生间的,镜头都在斜上方俯拍着他们背影的行动,有种偷窥、扭曲的可怕之感。在如多处固定全景拍摄的坐在奢华办公室座位上的哈姆雷特和克劳迪斯,给人一种他们深陷在那个座位中,被那个庞大的桌子和身后的背景所压制而显得异常弱小,正如他们早已被无尽的权利和欲望所吞噬的内心是多么的虚妄无力。
影片采用了倾斜的构图来表现事务状态和人物心绪的的多变性,使得观众不由自主进入了一种强烈不安的情绪里。在哈姆雷特与雷欧提斯会面的场景里,哈姆雷特斜侧着头看着外面,画面对应的也是颠倒的,而后雷欧提斯被羞辱叱喝出门后导演以摄影机的非正常视角和凌厉的音乐表达他内心的愤懑,幽暗的通道隐喻着他们两人后面的结局。
影片的音乐对于表现人物心理有非常大的作用,摇滚乐、蓝调和古典音乐在影片里交互出现崭露心灵的起伏。由以片中酒吧里那段激烈的摇滚乐队表演,凸显出了哈姆雷特当时内心的愤懑和煎熬,他隐藏在内心的压抑、煎熬和愤怒正要一触即发全部宣泄开来。
三:对暴力场景的幽默话处理
影片中对暴力和杀人罪恶场面的描绘也颇具黑色幽默,例如奥菲莉亚哥哥劳里怯懦略带滑稽的冲向哈姆雷特,反被他用老式无线电电死,母亲因为女仆的内急而误食了克劳斯想毒害哈姆雷特的雞腿不幸暴亡,这种带有冷幽默的喜剧式对待死亡的方式在颠覆原作的同时也十分具有讽刺、批判意味,对人生命逝去的轻视本身就是最冷酷最可怕的人性展现,而他们所有的罪恶在恶性的循环里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影片最具深意的是哈姆雷特总是独自一人在巨大的房子中行走,在长长的餐桌前独坐,就如他在片中所说他从醒来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吐痰,从醒来开始就感到心情不好,而他在桌前对司机西蒙告白,更是让人出乎意料,在他说出就是他自己杀害了父亲后,镜头逐渐推入到他的特写时,哈姆雷特那疯狂、坚定而又可怕的眼神让人不寒而栗,而后西蒙轻而易举的毒死哈姆雷特后,他与女仆悠闲淡定的对待哈姆雷特的尸体,而后又开心充满希望的离开那里,虽然可以理解他们是在替天行道铲除罪恶,但那种诡异的气氛和荒诞的行为更加显现出现代人性的残酷一面,当最后巨大的老木门关上的一霎,罪恶似乎终止,但机械、湍流,却象征着一切并未结束,在这个机械的工业社会中,只有冷漠的不停歇的工具在冷酷的的快速转动。
影片虽然在剧情设置上有很多的不合理和难以理解之处,但在整体氛围的营造上和画面镜头的处理上都独具特色,也蕴含丰富的隐喻和象征,黑白的影像和冷竣的色调透着阴郁、悲观,用《哈姆雷特》中死亡和背叛的主题呈现在当代社会的演义,充满了对机械工业社会里的人生存状态的讥讽和批判。
参考文献:
[1]赵亚轩.浅析《哈姆雷特》中的悲剧角色[J].剑南文学(经典阅读),2011(5)
[2]唐海玲. 巧设问题,涵泳品味--《哈姆雷特》教学反思[J].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电子刊),2016(4)
[3]潘纯. 电影和戏剧文学人物形象塑造对比探讨--以《哈姆雷特》和《夜宴》为例[J]. 电影评介,2016(13)
[4](韩) 宋锡瑛. 莎士比亚探秘[M]. 吉林美术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