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新课改的实践与思考

来源 :东方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r0op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历史新课标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方法,培养学习能力,逐步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育观点与评价方式,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下面是笔者在教学中的几点实践与体会:
  一、创设学习共同体,营造民主的师生关系
  教学实践证明,在教学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是师生之间的关系。新课标中要求大力提倡人文精神,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因此,在教与学的关系中,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知识传授者的角色,转变为学生学习知识的引导者和促进者,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态度进行引导,营造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实现师生互动。
  在新课程背景下,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比重将大大增加,教师和学生将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多面信息的交互传递,采用个体活动、配对活动、小组活动和全班活动等形式,达到以教促学,互教互学,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热情,促使学生主体参与,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如在七年级下册第九课探究中华诸姓的来历这一课内容时,学生分组搜集:(1)本村有哪些姓氏,以哪些姓氏为主,来自于何方;(2)自己长辈和同姓亲属与其他哪些姓氏通婚;(3)搜集我国许多带女字旁的古姓;(4)搜集本村中姓氏是否有赵、鲁、魏、宋、秦等姓氏,这些古姓说明了什么等等方面的资料,思考设计有关问题在课堂上分专题让学生宣讲并展示探索成果。教师在课堂上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在与学生一起合作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未接触过或解决不了的问题的过程中,形成了平等互助的师生关系。
  二、新课程科学合理,具有与时俱进的特点
  这一点主要体现在《纲要》目标的制定上,新课程十分重视调整培养目标,努力使新一代国民具有适应21世纪社会、科技、经济发展所必需的全面素质,强调学生的整体发展而不仅关注学业目标的实现。
  新课程目标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与时俱进的特点,这不仅仅关注学业目标,而且还关注思想品德目标和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目标的实现。这特别强调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能否持续发展的关键。例如,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讲隋唐这段历史,笔者比较了解新旧教材,发现新教材紧扣时代脉搏。以课题为例,第三课气势恢弘的隆唐时代,第四课昂首进取的社会风貌,第六课开放的交流等课题,把学生想知道的都告诉了学生,如唐朝人是怎样生活的,社会风貌是怎样的,是怎样与外国人交往的。通过学习,学生认识到大唐帝国的繁荣,对我们今天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有何借鉴意义,使学生切身体会到读史不仅使人明智,而且可以为当今的社会服务。自然而然地学生会对当今发生的国际、国内重大问题、社会现象进行反思,找到自己认为可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达到新课标大力倡导的注重培养学生参与社会生活,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理念。
  三、激发探索兴趣,培养创新的意识
  兴趣是成就事业的沃土。美籍华人杨振宁认为:“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兴趣是人们进行学习和创造性劳动的动力。”著名教育家霍懋征认为:“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兴趣就没有教育。”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初中生的学习兴趣是在良好的情景中产生的。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可把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脍炙人口的诗歌、启迪智慧的谜语、引人入胜的成语故事、历史上的今天等途径来创设教育情景,引发悬念,激发兴趣,学生便会产生愿问其详的心理,这是学生积极性最高的时候。通过创设教学情景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去探索、去创造,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例如:在讲七年级第七课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管鲍之交这一故事,告诉学生这是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故事,你想知道这一时期更多的成语故事?我们就来学习这一课;再如学习七年级下册第八课《璀璨的文学艺术》这一课时,我首先给学生背诵了李白的诗《蜀道难》,学生被我富有感情的背诵所感染,此时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主动地去学习、去探索,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关注学习过程,注重发展性的评价
  传统课程的评价方式,重结果而轻过程,新课标指出历史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习结果,也要关注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行为的变化。实现评价目标的多元化、评价手段的多样化,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并举,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创设一种“发现闪光点,鼓励自信心”的激励性评价机制。强化评价的诊断和发展功能,弱化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这就要求教师将评价重点由终结性转向形成性和过程性,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实现学生学习能力的持续发展。
  例如:在學习七年级上册第四课《破解彩陶之谜——学习与探究》这一课内容时,笔者设计的学习和评价方案:1.通过书本、网络、电视、课外书籍等途径去搜集有关彩陶文化的图片和资料,在课堂上交流;2.按课本提供的四幅图片分四个专题小组,探究它们向我们传递了哪些信息,并把每组讨论所得写成小论文;3.挑选有代表性的图片制成相册,供大家欣赏。通过学生在这三部分活动中的表现加以评价,从学生在搜集资料、问题设计中的表现,就可以对学生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和过程性评价,也可以评价学生进行探索性活动的能力。使学生学会相互交流和学习,学会与同学合作,达到智力和能力的共同发展。从评价的方式来看,不仅考察了学生的书面表达的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还考察了学生开展社会调查的能力。
  时代在发展,新课标为历史教学提出了新要求,面对历史教学的困境,教师的自觉实践至关重要。在教师的启发培养下,学生认识到学习历史与国家四化建设、自己理想实现、自己的学习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一定能产生和强化学习历史的动机和兴趣。
  作者单位:江苏省赣榆县塔山二中
其他文献
现代教学论认为:智能的发展是教育的根本。发展智能最为重要的是发展思维,而思维的发展主要是教会学生思维的方法,学生知道如何去思维,就意味着学生学会了如何去获得知识,去了解事物,即学会了学习。叶老说:“教是为了不教。”这句话的本质就是提示了教学就是教会学生思维的方法。那么在小学阶段如何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数学思维呢?  一、巧设问题,引导思维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课堂提问,不仅能加深对知识的理
期刊
小学阶段的数学知识简单易懂,且教学节奏慢,绝大部分孩子都可以轻松地将数学学得很好,可一旦步入中学以后,许多孩子都觉得数学学习模式变化了,不能适应,因此学习数学较吃力。究其原因,中学数学的教学模式非常强调“自学”,而我们小学生的数学自学能力则较差,新课标也非常强调学生数学自学能力的培养,那么,小学阶段该怎样培养学生的数学自学能力呢?  一、课前预习——培养自学能力的良好开端  预习是指学生在课前独立
期刊
一、画画是孩子的天性,懂得保护孩子的天性才能使孩子得到更好的发展  如同孩子走路、说话一样,画画是孩子天生的本能。人类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开始感受美术元素:首先,孩子在各式各样的玩具中感受到色彩,其次感受到形状。当孩子能够握东西时,就已经开始感知这个世界;他们用各种线条和色彩自由地、快乐地、甚至是肆意地表达着自己对这个世界的认识,抒发着自己的情感;在大人看来是“乱涂、乱画”,但是若你能耐心地倾听他
期刊
《纲要》中指出:培养幼儿对生活中常见的简单标记和文字符号的兴趣,利用图书、绘画和其他各种方式引导幼儿对书籍阅读和书写的兴趣,培养前阅读和书写技能。因此,早期阅读教育不但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能为幼儿所接受、深受幼儿的喜爱,而且能促进其在不同水平上的发展。阅读也需要在慢慢培养、感受的过程中,体验到阅读带来的兴奋、乐趣以及收获。相信大家都喝过一杯香浓的咖啡,要让你来说怎么样才能品尝到咖啡中的浓郁香味?也
期刊
学校管理的任务是要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而这一任务的实现有赖于学校全体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特别需要一支数量适当、结构合理、品德高尚、业务精良、善于教书育人的教书队伍。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在学校管理工作中,抓好了教师工作管理这一环节,也就
期刊
教学是一种有明确目的性的认知活动,它必须考虑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否扎实掌握,思维能力是否得以提升,情感态度是否得以发展等。而课堂教学的有效程度直接决定教学目标的达成度,优效的课堂是广大教师的理想和追求。然而在当今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由于种种原因导致教和学的效益低下、甚至无效的现象时有发生。下面结合笔者执教的《百分数的认识》一课,谈谈自己对有效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一、尊重学生的学习基础是有效
期刊
根据建构主义理论,该理论主张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认为知识不是由教师灌输的,而是由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通过协作、讨论、交流、互相帮助(包括教师提供的指导与帮助),并借助必要的信息资源主动建构的。  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的整合是指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方法、信息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起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信息技术促进了物理教
期刊
长期任教六年级的我,今年接的是三年级的学生。一段时间下来,感慨颇多。相比六年级的学生而言,三年级的学生活泼、胆子大,课堂很活跃,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但是,我却常常看到这样的镜头:当一个学生的发言还没完,旁边的学生却高高地举起了手,大声嚷道:“老师,我来,我来……”当我指名一位学生回答时,其余举手的同学都异口同声地叹起气来,垂头丧气,根本顾不了听讲;当我讲得津津有味时,学生却在旁若无人地干着自
期刊
“生态课堂”这一时髦的名词随着人类密切关注生态和谐、创建和谐社会应运而生。生态系统中的各个物种都具有各自的生物特性、生长需求和生存规律,具有各自相应的地位和作用,人类只有把握好物种的多样性这个基础,才能保证一个生态系统平衡并持续稳定地发展,反之,生态系统就会失衡。从生态学的角度看,课堂面对的也都是生动活泼、多姿多彩、独具特色的“人”,每个人又有各自独特的思维,因此我们在保证“生态课堂”平衡的同时,
期刊
一、复习课应关注概念形成过程  中华民族创造了博大精深、灿烂辉煌的文化,但伴随着文化工业时代的到来,国民语文水平和文化素养之低下令人触目惊心。学校对培养小学生良好语文习惯越来越不重视,更强调的是书本知识的传授。良好的作文习惯包括勤观察的习惯、勤练笔的习惯、写完以后认真修改的习惯、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习惯。  二、培养勤观察的习惯  观察之于作文,有如鸟的翅膀,车的轮子,没有它,鸟不能飞,车不能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