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历史新课标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方法,培养学习能力,逐步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育观点与评价方式,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下面是笔者在教学中的几点实践与体会:
一、创设学习共同体,营造民主的师生关系
教学实践证明,在教学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是师生之间的关系。新课标中要求大力提倡人文精神,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因此,在教与学的关系中,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知识传授者的角色,转变为学生学习知识的引导者和促进者,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态度进行引导,营造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实现师生互动。
在新课程背景下,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比重将大大增加,教师和学生将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多面信息的交互传递,采用个体活动、配对活动、小组活动和全班活动等形式,达到以教促学,互教互学,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热情,促使学生主体参与,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如在七年级下册第九课探究中华诸姓的来历这一课内容时,学生分组搜集:(1)本村有哪些姓氏,以哪些姓氏为主,来自于何方;(2)自己长辈和同姓亲属与其他哪些姓氏通婚;(3)搜集我国许多带女字旁的古姓;(4)搜集本村中姓氏是否有赵、鲁、魏、宋、秦等姓氏,这些古姓说明了什么等等方面的资料,思考设计有关问题在课堂上分专题让学生宣讲并展示探索成果。教师在课堂上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在与学生一起合作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未接触过或解决不了的问题的过程中,形成了平等互助的师生关系。
二、新课程科学合理,具有与时俱进的特点
这一点主要体现在《纲要》目标的制定上,新课程十分重视调整培养目标,努力使新一代国民具有适应21世纪社会、科技、经济发展所必需的全面素质,强调学生的整体发展而不仅关注学业目标的实现。
新课程目标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与时俱进的特点,这不仅仅关注学业目标,而且还关注思想品德目标和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目标的实现。这特别强调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能否持续发展的关键。例如,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讲隋唐这段历史,笔者比较了解新旧教材,发现新教材紧扣时代脉搏。以课题为例,第三课气势恢弘的隆唐时代,第四课昂首进取的社会风貌,第六课开放的交流等课题,把学生想知道的都告诉了学生,如唐朝人是怎样生活的,社会风貌是怎样的,是怎样与外国人交往的。通过学习,学生认识到大唐帝国的繁荣,对我们今天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有何借鉴意义,使学生切身体会到读史不仅使人明智,而且可以为当今的社会服务。自然而然地学生会对当今发生的国际、国内重大问题、社会现象进行反思,找到自己认为可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达到新课标大力倡导的注重培养学生参与社会生活,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理念。
三、激发探索兴趣,培养创新的意识
兴趣是成就事业的沃土。美籍华人杨振宁认为:“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兴趣是人们进行学习和创造性劳动的动力。”著名教育家霍懋征认为:“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兴趣就没有教育。”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初中生的学习兴趣是在良好的情景中产生的。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可把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脍炙人口的诗歌、启迪智慧的谜语、引人入胜的成语故事、历史上的今天等途径来创设教育情景,引发悬念,激发兴趣,学生便会产生愿问其详的心理,这是学生积极性最高的时候。通过创设教学情景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去探索、去创造,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例如:在讲七年级第七课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管鲍之交这一故事,告诉学生这是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故事,你想知道这一时期更多的成语故事?我们就来学习这一课;再如学习七年级下册第八课《璀璨的文学艺术》这一课时,我首先给学生背诵了李白的诗《蜀道难》,学生被我富有感情的背诵所感染,此时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主动地去学习、去探索,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关注学习过程,注重发展性的评价
传统课程的评价方式,重结果而轻过程,新课标指出历史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习结果,也要关注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行为的变化。实现评价目标的多元化、评价手段的多样化,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并举,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创设一种“发现闪光点,鼓励自信心”的激励性评价机制。强化评价的诊断和发展功能,弱化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这就要求教师将评价重点由终结性转向形成性和过程性,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实现学生学习能力的持续发展。
例如:在學习七年级上册第四课《破解彩陶之谜——学习与探究》这一课内容时,笔者设计的学习和评价方案:1.通过书本、网络、电视、课外书籍等途径去搜集有关彩陶文化的图片和资料,在课堂上交流;2.按课本提供的四幅图片分四个专题小组,探究它们向我们传递了哪些信息,并把每组讨论所得写成小论文;3.挑选有代表性的图片制成相册,供大家欣赏。通过学生在这三部分活动中的表现加以评价,从学生在搜集资料、问题设计中的表现,就可以对学生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和过程性评价,也可以评价学生进行探索性活动的能力。使学生学会相互交流和学习,学会与同学合作,达到智力和能力的共同发展。从评价的方式来看,不仅考察了学生的书面表达的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还考察了学生开展社会调查的能力。
时代在发展,新课标为历史教学提出了新要求,面对历史教学的困境,教师的自觉实践至关重要。在教师的启发培养下,学生认识到学习历史与国家四化建设、自己理想实现、自己的学习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一定能产生和强化学习历史的动机和兴趣。
作者单位:江苏省赣榆县塔山二中
一、创设学习共同体,营造民主的师生关系
教学实践证明,在教学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是师生之间的关系。新课标中要求大力提倡人文精神,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因此,在教与学的关系中,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知识传授者的角色,转变为学生学习知识的引导者和促进者,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态度进行引导,营造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实现师生互动。
在新课程背景下,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比重将大大增加,教师和学生将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多面信息的交互传递,采用个体活动、配对活动、小组活动和全班活动等形式,达到以教促学,互教互学,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热情,促使学生主体参与,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如在七年级下册第九课探究中华诸姓的来历这一课内容时,学生分组搜集:(1)本村有哪些姓氏,以哪些姓氏为主,来自于何方;(2)自己长辈和同姓亲属与其他哪些姓氏通婚;(3)搜集我国许多带女字旁的古姓;(4)搜集本村中姓氏是否有赵、鲁、魏、宋、秦等姓氏,这些古姓说明了什么等等方面的资料,思考设计有关问题在课堂上分专题让学生宣讲并展示探索成果。教师在课堂上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在与学生一起合作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未接触过或解决不了的问题的过程中,形成了平等互助的师生关系。
二、新课程科学合理,具有与时俱进的特点
这一点主要体现在《纲要》目标的制定上,新课程十分重视调整培养目标,努力使新一代国民具有适应21世纪社会、科技、经济发展所必需的全面素质,强调学生的整体发展而不仅关注学业目标的实现。
新课程目标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与时俱进的特点,这不仅仅关注学业目标,而且还关注思想品德目标和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目标的实现。这特别强调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能否持续发展的关键。例如,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讲隋唐这段历史,笔者比较了解新旧教材,发现新教材紧扣时代脉搏。以课题为例,第三课气势恢弘的隆唐时代,第四课昂首进取的社会风貌,第六课开放的交流等课题,把学生想知道的都告诉了学生,如唐朝人是怎样生活的,社会风貌是怎样的,是怎样与外国人交往的。通过学习,学生认识到大唐帝国的繁荣,对我们今天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有何借鉴意义,使学生切身体会到读史不仅使人明智,而且可以为当今的社会服务。自然而然地学生会对当今发生的国际、国内重大问题、社会现象进行反思,找到自己认为可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达到新课标大力倡导的注重培养学生参与社会生活,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理念。
三、激发探索兴趣,培养创新的意识
兴趣是成就事业的沃土。美籍华人杨振宁认为:“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兴趣是人们进行学习和创造性劳动的动力。”著名教育家霍懋征认为:“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兴趣就没有教育。”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初中生的学习兴趣是在良好的情景中产生的。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可把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脍炙人口的诗歌、启迪智慧的谜语、引人入胜的成语故事、历史上的今天等途径来创设教育情景,引发悬念,激发兴趣,学生便会产生愿问其详的心理,这是学生积极性最高的时候。通过创设教学情景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去探索、去创造,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例如:在讲七年级第七课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管鲍之交这一故事,告诉学生这是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故事,你想知道这一时期更多的成语故事?我们就来学习这一课;再如学习七年级下册第八课《璀璨的文学艺术》这一课时,我首先给学生背诵了李白的诗《蜀道难》,学生被我富有感情的背诵所感染,此时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主动地去学习、去探索,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关注学习过程,注重发展性的评价
传统课程的评价方式,重结果而轻过程,新课标指出历史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习结果,也要关注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行为的变化。实现评价目标的多元化、评价手段的多样化,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并举,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创设一种“发现闪光点,鼓励自信心”的激励性评价机制。强化评价的诊断和发展功能,弱化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这就要求教师将评价重点由终结性转向形成性和过程性,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实现学生学习能力的持续发展。
例如:在學习七年级上册第四课《破解彩陶之谜——学习与探究》这一课内容时,笔者设计的学习和评价方案:1.通过书本、网络、电视、课外书籍等途径去搜集有关彩陶文化的图片和资料,在课堂上交流;2.按课本提供的四幅图片分四个专题小组,探究它们向我们传递了哪些信息,并把每组讨论所得写成小论文;3.挑选有代表性的图片制成相册,供大家欣赏。通过学生在这三部分活动中的表现加以评价,从学生在搜集资料、问题设计中的表现,就可以对学生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和过程性评价,也可以评价学生进行探索性活动的能力。使学生学会相互交流和学习,学会与同学合作,达到智力和能力的共同发展。从评价的方式来看,不仅考察了学生的书面表达的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还考察了学生开展社会调查的能力。
时代在发展,新课标为历史教学提出了新要求,面对历史教学的困境,教师的自觉实践至关重要。在教师的启发培养下,学生认识到学习历史与国家四化建设、自己理想实现、自己的学习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一定能产生和强化学习历史的动机和兴趣。
作者单位:江苏省赣榆县塔山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