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等职业教育是一种专业教育,是定向培养技术人才的技术学校。在多年的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现象:一方面有的学生底子差,不想学,不会学,可在学校、家长、社会各方面的压力下又不得不学,这种长期的压抑使他们的身心健康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另一方面,有些教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有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又采取不闻不问的态度。结果形成教师天天教,学生不爱学、不会学,教学质量上不去不说,也使很多教师感到十分苦恼,师生关系不很融洽。作为教师,如何针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研究,解决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不高的问题,从而真正有效地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率,是我们需要经常思考的问题。那么,应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呢?我从以下几方面谈一点个人的看法:
一、认真备课,明确教学目标要求
教学,教是首位。教案是教师传授知识的重要理论依据,因此备课就是教学工作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在教师水平、教材内容和学生基础已定的况下,是教师能否上好课的前提条件。教师能不能认真备课和善于备课,也是能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主要环节。教师在备课中应本着遵循教学目的决定性、教材内容的规定性、教材对象的可接受性,教学方法的适应性以及教学过程的教育性的原则,要备好教案,不仅要求教师要有渊博的专业知识,而且要深谙教学之道,做到两个“吃透”,一是“吃透”教材,在备课过程中要要认真学习教学大纲,通读教材,了解并研究本教材的编写意图、思想内容、基础知识及基础训练的要点,从而为确定教学重点难点,以便设计科学的教学方法,顺利完成教学目标做必要的准备工作。二是“吃透”学生,在掌握教材的基础上,要全面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知识基础、智力水平、个性特点、兴趣爱好和差异情况等,从而做到既备教材,又备学生,做到因材施教。
明确教学目标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教师必须以此为依据来备课、上课,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取得最佳效果。如果每节课教学目标不明确,教材的处理、课堂的结构等都会失去依据,其结果教学内容不是面面俱到、详略不分.就是喧宾夺主,多而不当,从而就不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在每节课前最好把本书的教学目标出示给学生,然后由教师把应教的内容根据教学大纲要求转化为一组组面向全体学生的序列性较强的问题,以
问题来引发学生的动机和行为。
二、灵活应用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方法是在教学原则的指导下,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所采取的途径和程序,它是发展变化的,包括教与学,是传授与学习方法的统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心理特点、教材内容及教学的实际条件,在宏观上把握,在微观上引导,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和形式,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他们的感官作用,通过抽象概括,综合分析,推理判断等方法,使学生获得一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突破,教师教得生动活泼,学生学得积极主动,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巧妙运用教具,优化课堂教学
随着教育手段的现代化,“教具”这个概念不仅包括教学模具,还包括幻灯、录像、多媒体等辅助教学手段。教具的使用可优化课堂教学组合,为学生提供必须的感性材料。那么,教师应如何巧妙地运用教具,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呢?首先应恰当地选用教具,一般来说,选择的教具要有典型性和代表性,要能显示出事物生动、清晰的形象,还要能突出学生应该观察的重点,有助于学生对教学的理解,同时要防止片面追求“趣味性”,而分散学生注意力,引起节外生枝。教具出示后,教师的讲解要与演示教具相配合,讲明观察的目的和任务,使学生明白该观察什么,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同时要提出思考性问题,以便让学生在看、听、摸的同时能进行认真思考,然后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提问、分析、总结,方可获得一个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四、教师要有掌控课堂的能力
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导”的作用不能忽视。在课堂上,有些活动是必须靠学生来完成的,如实验、实训课等,而活动的展开程度都要由教师来掌控,课堂一旦失控,任务不仅完不成,课堂效果会更糟糕。这就要求教师要有高超的技巧把握住课堂,因为在课堂上不可能完全按照教师的想法去运行,学生的突发奇想随时会打乱教师的准备,这时教师就要随机应变,及时解决新问题的出现。要想更好地解决课堂上出现的问题,还要求教师具备广博的知识和丰
富的生活经验。
五、积极培养学生良好的配合习惯
一节课是否成功,不仅取决于教师的引导,更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配合能力。试想,一节课如果教师在上面滔滔不绝地讲,学生在下面自顾自地学,效果会怎么样呢?因此,这就要求教师要积极培养学生良好的配合习惯,让学生真正“动”起来。但要做到“动而不乱”,就必须要求教师有引导课堂的能力,运用艺术性的手段,提出一些带有思考性、比较性、引导性和感知性的问题以及绘声绘色、抑扬顿挫、富有节奏感的语言启发学生真正有心去学,真正为了某一目的而学,真正用真诚的探求态度去支配自己的行为,这样才会真正使学生的学习成为有效学习,达到课堂教学的真正目的。
(作者单位:陕西榆林林业学校)
一、认真备课,明确教学目标要求
教学,教是首位。教案是教师传授知识的重要理论依据,因此备课就是教学工作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在教师水平、教材内容和学生基础已定的况下,是教师能否上好课的前提条件。教师能不能认真备课和善于备课,也是能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主要环节。教师在备课中应本着遵循教学目的决定性、教材内容的规定性、教材对象的可接受性,教学方法的适应性以及教学过程的教育性的原则,要备好教案,不仅要求教师要有渊博的专业知识,而且要深谙教学之道,做到两个“吃透”,一是“吃透”教材,在备课过程中要要认真学习教学大纲,通读教材,了解并研究本教材的编写意图、思想内容、基础知识及基础训练的要点,从而为确定教学重点难点,以便设计科学的教学方法,顺利完成教学目标做必要的准备工作。二是“吃透”学生,在掌握教材的基础上,要全面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知识基础、智力水平、个性特点、兴趣爱好和差异情况等,从而做到既备教材,又备学生,做到因材施教。
明确教学目标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教师必须以此为依据来备课、上课,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取得最佳效果。如果每节课教学目标不明确,教材的处理、课堂的结构等都会失去依据,其结果教学内容不是面面俱到、详略不分.就是喧宾夺主,多而不当,从而就不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在每节课前最好把本书的教学目标出示给学生,然后由教师把应教的内容根据教学大纲要求转化为一组组面向全体学生的序列性较强的问题,以
问题来引发学生的动机和行为。
二、灵活应用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方法是在教学原则的指导下,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所采取的途径和程序,它是发展变化的,包括教与学,是传授与学习方法的统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心理特点、教材内容及教学的实际条件,在宏观上把握,在微观上引导,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和形式,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他们的感官作用,通过抽象概括,综合分析,推理判断等方法,使学生获得一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突破,教师教得生动活泼,学生学得积极主动,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巧妙运用教具,优化课堂教学
随着教育手段的现代化,“教具”这个概念不仅包括教学模具,还包括幻灯、录像、多媒体等辅助教学手段。教具的使用可优化课堂教学组合,为学生提供必须的感性材料。那么,教师应如何巧妙地运用教具,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呢?首先应恰当地选用教具,一般来说,选择的教具要有典型性和代表性,要能显示出事物生动、清晰的形象,还要能突出学生应该观察的重点,有助于学生对教学的理解,同时要防止片面追求“趣味性”,而分散学生注意力,引起节外生枝。教具出示后,教师的讲解要与演示教具相配合,讲明观察的目的和任务,使学生明白该观察什么,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同时要提出思考性问题,以便让学生在看、听、摸的同时能进行认真思考,然后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提问、分析、总结,方可获得一个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四、教师要有掌控课堂的能力
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导”的作用不能忽视。在课堂上,有些活动是必须靠学生来完成的,如实验、实训课等,而活动的展开程度都要由教师来掌控,课堂一旦失控,任务不仅完不成,课堂效果会更糟糕。这就要求教师要有高超的技巧把握住课堂,因为在课堂上不可能完全按照教师的想法去运行,学生的突发奇想随时会打乱教师的准备,这时教师就要随机应变,及时解决新问题的出现。要想更好地解决课堂上出现的问题,还要求教师具备广博的知识和丰
富的生活经验。
五、积极培养学生良好的配合习惯
一节课是否成功,不仅取决于教师的引导,更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配合能力。试想,一节课如果教师在上面滔滔不绝地讲,学生在下面自顾自地学,效果会怎么样呢?因此,这就要求教师要积极培养学生良好的配合习惯,让学生真正“动”起来。但要做到“动而不乱”,就必须要求教师有引导课堂的能力,运用艺术性的手段,提出一些带有思考性、比较性、引导性和感知性的问题以及绘声绘色、抑扬顿挫、富有节奏感的语言启发学生真正有心去学,真正为了某一目的而学,真正用真诚的探求态度去支配自己的行为,这样才会真正使学生的学习成为有效学习,达到课堂教学的真正目的。
(作者单位:陕西榆林林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