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洪仁玕是太平军中唯一一位受过洗礼的基督教徒。他初次接触基督教是源于洪秀全。洪仁玕是拜上帝教的首批信徒。一八四三年七月七日,洪秀全把洪仁玕召到冯云山课徒的学塾中,对他们讲述了自己从一部基督教布道书《劝世良言》中领悟的道理。洪仁玕“如梦初觉,如醉初醒”,感动得热泪纵横。他与冯云山一起表示皈依上帝,当场接受了洪秀全施行的洗礼。如果说这是洪仁玕间接接受基督教教义的话,那么一八四七年三月,洪仁玕随同洪秀全到广州罗孝全处学习西方基督教教义,则是直接接触西方基督教教义之始。他们原有的关于西方宗教的知识,仅限于《劝世良言》介绍的零碎篇章,既不完整,也不准确,“对于圣经只知识无多”。这时,他们得以阅读《圣经》的《旧约》、《新约》中译本及其他布道书。大大丰富了宗教神学和礼仪的知识。在这里,我们有必要简要介绍一下罗孝全。罗孝全,美国基督教南浸礼会传教士,1837年来华传教。先在澳门,1842年到香港。1844年到广州开设礼拜堂传教,因为当时清政府禁止传教士到内地传教,因此我们可以做出这样的结论:罗孝全是把香港、澳门作为基地,深入广州来秘密传教的。从这个角度来说,此时的洪仁玕已经与香港发生了联系,只不过这种联系还是间接的。
金田起义爆发后,洪仁玕几次投奔太平天国未遂。1852年2月,他在清远谷岭起义失败后,逃到新安县李朗的洪姓家中避难。1852年4月底,他在一位名叫洪升的青年基督教徒的引导下前往香港,见到了瑞典巴色会传教士韩山文。韩闪文在《太平天国起义记》中曾这样记述洪仁玕此次赴港之事:“此青年是一个基督徒。一八二五年四月(阴历)直带洪仁玕至香港,而介绍至我处。我闻种够内地竟有人对于基督教如此热心及如此熟识,深以为异焉。我甚喜听其叙述其饶有精神之种种经历。关于洪秀全。冯云山及其信徒等。但其时我对于全局亦未有清楚的概念。盖此事人多所未悉,多所不信也。洪仁玕写出数张纸,内载洪秀全及其自身之历史。我将此记述放在书桌,留备后日之考证。洪仁玕现欲学基督教道兼求受洗礼。我以为彼将留在香港居住,但我离香港入内地数星期,回时彼已离去。以其在此处无以营生也。”由于在香港无法谋生,洪仁玕被迫重返内地。他的首次香港之行也就随之匆匆结束了。洪仁玕乔装潜回内地后,匿居东莞县牛眠铺友人张彩延家,担任塾师年余,藉此糊口。在此期间,他曾作一首七律诗,内有“际会风云应有日,扶摇直上脱红尘”,流露出对太平天国的向往与追求。然而,自己的流亡生活却逼使他难以立刻实现这种向往与追求。
1853年夏,韩山文由新安返港养病。洪仁玕再度抵港。并于9月20日在香港马礼逊会所接受韩山文洗礼。这是洪仁玕第二次香港之行。在《太平天国起义记》中也有详细的记载:“洪仁玕离开我处之后,隐居于内地为塾师,直迄一八五三年十一月(阴历)复来看我。彼仍坚欲受洗礼。似乎十分热心为上帝服务。彼声言愿将各事交托上帝。”洗礼后,洪仁玕在西洋牧师出一边任教,帮助传教士研习中文,一边自学,并致力于研究圣经。1854年,在韩山文的资助下,洪仁玕与两位友人一起乘轮船离开香港,驶往上海。准备由上海再到天京。当他们登舟出发之前,韩山文送给了洪仁玕等不少宗教书籍和各种航行必需的物品。包括《旧约》及英、美、德传教士翻译的《新约》中文本三种、《初学篇》、历书、世界地图、中国地图和巴基斯坦地图。此外还有望远镜、寒暑表、指南针等。韩山文送别洪仁玕后不久就染上痢疾,于1854年5月在香港逝世。临终前几天,还在为洪仁玕祝愿:“深望其得机安抵南京。”
洪仁玕的南京之行,没有成功。因苏、常一带在清军控制之下,西人不愿意送他去天京。上海小刀会起义领袖也不相信他是天王的弟弟。洪仁玕无法与南京取得联系,只得在上海逗留数月。他在自述中说得很明白:“甲寅由上海,洋人不肯送予进南京。”其上海城内红兵不信予为天王之弟,乃在夷馆学习天文历数。“在逗留上海约半年左右的时间里,洪仁玕进一步研习了基督教教义。伦敦会在上海的传教士,如麦都思、艾约瑟、伟烈亚力等,也均与洪仁玕”交友酬应,朝夕聚晤“,洪仁玕还常到墨海书馆随伟烈亚力学习天文历数等。在奔赴天京无望的情况下,洪仁玕于1854年冬天,返回了香港。这是洪仁玕第三次香港之行,也是他在香港呆得时间最长的一次。《洪仁玕自述》中这样写道:“是冬返回香港,仍习天文,授书夷牧。坐火轮船四日到港。吟诗一律……连四年在香港。“在香港期间”,与理、湛二教师讲学四年”,“到香港洋人馆内教书、学天文地理历数医道,尽皆通晓。洋人知道是老天王之弟,另眼相待。住香港四年,故与各头目多半相识。其国中体制情伪,我亦尽知”。“已末年洋人资助路费,由广东省到南雄,过梅岭,到饶州蔡康业营”。中途又经几番周折, 一八五九年四月二十二日,洪仁玕终于到达了太平天国首都天京。
洪仁玕三次赴港,前后约四年多时间。正是在外的这段交流与经历,使洪仁玕的内心世界发生了深刻变化,也才有后来《资政新篇》的问世。
(作者单位:河北省邯郸市第四中学)
金田起义爆发后,洪仁玕几次投奔太平天国未遂。1852年2月,他在清远谷岭起义失败后,逃到新安县李朗的洪姓家中避难。1852年4月底,他在一位名叫洪升的青年基督教徒的引导下前往香港,见到了瑞典巴色会传教士韩山文。韩闪文在《太平天国起义记》中曾这样记述洪仁玕此次赴港之事:“此青年是一个基督徒。一八二五年四月(阴历)直带洪仁玕至香港,而介绍至我处。我闻种够内地竟有人对于基督教如此热心及如此熟识,深以为异焉。我甚喜听其叙述其饶有精神之种种经历。关于洪秀全。冯云山及其信徒等。但其时我对于全局亦未有清楚的概念。盖此事人多所未悉,多所不信也。洪仁玕写出数张纸,内载洪秀全及其自身之历史。我将此记述放在书桌,留备后日之考证。洪仁玕现欲学基督教道兼求受洗礼。我以为彼将留在香港居住,但我离香港入内地数星期,回时彼已离去。以其在此处无以营生也。”由于在香港无法谋生,洪仁玕被迫重返内地。他的首次香港之行也就随之匆匆结束了。洪仁玕乔装潜回内地后,匿居东莞县牛眠铺友人张彩延家,担任塾师年余,藉此糊口。在此期间,他曾作一首七律诗,内有“际会风云应有日,扶摇直上脱红尘”,流露出对太平天国的向往与追求。然而,自己的流亡生活却逼使他难以立刻实现这种向往与追求。
1853年夏,韩山文由新安返港养病。洪仁玕再度抵港。并于9月20日在香港马礼逊会所接受韩山文洗礼。这是洪仁玕第二次香港之行。在《太平天国起义记》中也有详细的记载:“洪仁玕离开我处之后,隐居于内地为塾师,直迄一八五三年十一月(阴历)复来看我。彼仍坚欲受洗礼。似乎十分热心为上帝服务。彼声言愿将各事交托上帝。”洗礼后,洪仁玕在西洋牧师出一边任教,帮助传教士研习中文,一边自学,并致力于研究圣经。1854年,在韩山文的资助下,洪仁玕与两位友人一起乘轮船离开香港,驶往上海。准备由上海再到天京。当他们登舟出发之前,韩山文送给了洪仁玕等不少宗教书籍和各种航行必需的物品。包括《旧约》及英、美、德传教士翻译的《新约》中文本三种、《初学篇》、历书、世界地图、中国地图和巴基斯坦地图。此外还有望远镜、寒暑表、指南针等。韩山文送别洪仁玕后不久就染上痢疾,于1854年5月在香港逝世。临终前几天,还在为洪仁玕祝愿:“深望其得机安抵南京。”
洪仁玕的南京之行,没有成功。因苏、常一带在清军控制之下,西人不愿意送他去天京。上海小刀会起义领袖也不相信他是天王的弟弟。洪仁玕无法与南京取得联系,只得在上海逗留数月。他在自述中说得很明白:“甲寅由上海,洋人不肯送予进南京。”其上海城内红兵不信予为天王之弟,乃在夷馆学习天文历数。“在逗留上海约半年左右的时间里,洪仁玕进一步研习了基督教教义。伦敦会在上海的传教士,如麦都思、艾约瑟、伟烈亚力等,也均与洪仁玕”交友酬应,朝夕聚晤“,洪仁玕还常到墨海书馆随伟烈亚力学习天文历数等。在奔赴天京无望的情况下,洪仁玕于1854年冬天,返回了香港。这是洪仁玕第三次香港之行,也是他在香港呆得时间最长的一次。《洪仁玕自述》中这样写道:“是冬返回香港,仍习天文,授书夷牧。坐火轮船四日到港。吟诗一律……连四年在香港。“在香港期间”,与理、湛二教师讲学四年”,“到香港洋人馆内教书、学天文地理历数医道,尽皆通晓。洋人知道是老天王之弟,另眼相待。住香港四年,故与各头目多半相识。其国中体制情伪,我亦尽知”。“已末年洋人资助路费,由广东省到南雄,过梅岭,到饶州蔡康业营”。中途又经几番周折, 一八五九年四月二十二日,洪仁玕终于到达了太平天国首都天京。
洪仁玕三次赴港,前后约四年多时间。正是在外的这段交流与经历,使洪仁玕的内心世界发生了深刻变化,也才有后来《资政新篇》的问世。
(作者单位:河北省邯郸市第四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