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给生态环境带来的十分严重的破坏,而在人们生态保护意识增强的背景之下,生态化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而这也是城市发展的需要。基于此,本文分析了在城市规划之中生态城市规划探讨。
【关键词】 城市规划;设计;生态城市
引言:
我国城市化建设不断加快,但随之也带来了较严重的环境污染,这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两大矛盾,对可持续性发展进程起到了一定的制约,这就需要在城市规划设计时,要以保护环境为规划设计的前提,保护生态系统的平衡,打造宜居、绿色的城市,所以进行生态城市规划变显得具有重要的意义。
1、生态城市的涵义
1972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MAB)”计划提出了“生态城市”的概念,提出了从生态学角度来研究城市的项目,指出城市是一个以人类活动为中心的人类生态系统,开始将城市作为一个生态系统来研究。1975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又正式出版了《城市生态学》杂志,标志着生态城市研究进入了一个大规模发展的阶段。生态城市是一个经济高度发达、社会繁荣昌盛、人民安居乐业、生态良性循环四者保持高度和谐,城市环境及人居环境清洁、优美、舒适、安全,失业率低、社会保障体系完善,高新技术占主导地位,技术与自然达到充分融合,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有利于提高城市文明程度的稳定、协调、持续发展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是建立在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更深刻认识基础上的新的文化观,是按照生态学原则建立起来的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的新型社会关系,是有效的利用环境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简单来讲,就是按照生态学原理进行城市设计,建立高效、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人类聚居环境。
2、生态城市的规划内容
生态城市的规划分为多个部分,文章将进行详细的介绍。首先,是自然属性方面,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其区位以及地势气候环境都存在着差异,是人们活动的自然层次,在发展过程中,其要进行一系列的竞争和平衡,才能够更好的实现地尽其能和物尽其用的目的。其次,是社会功能属性方面,这方面主要体现在城市社会经济以及城市功能结构方面,其中包含着各个子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因此,要对城市的有机能力进行提高。再次,是历史文化属性方面,主要涉及到城市的历史文脉以及延续问题,在这方面,可以将文化传承转化为人们自为性的一种行为。最后,是管理意识属性方面,这方面重点要对人们的规划意识进行提高,同时,在规划体制方面也要进行加强,这样能够确保规划计划按期实施。规划的主要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对城市周围的新生环境进行更好的利用,同时,对区域经济进行分析,对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对生产力的布局以及功能进行相互的弥补,使得城市发展过程中能够对城镇职能进行科学的分配。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其环境容量要和规模相适应,因此,要对城市进行科学的规划,对土地进行合理的利用,对绿化系统进行良好的涵养,对生态保护系统进行完善,对可再生资源进行充分的利用,提高基础设施的现代化水平,在管理体系方面进行完善。
3、生态城市规划的遵循原则
3.1、城市生态位最优化原则
所谓生态位,主要指物种在群落中、在空间、营养关系等方面的所占地位。通常来讲,城市生态位主要分为两类:生产生态位,涉及城市的经济水平;生活生态位,涉及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至于城市生态位的最优化,基本上包括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从宏观层面上讲,城市生态位反映了整个城市现状,对于人类生产、生活活动的适宜程度与吸引力,需要以生活活动为主,而且生产活动与生活活动不能发生冲突;从微观层面上讲,主要体现在城市生态位在提供优良生态位方面,要求每个城市的居民都能享有公平待遇。
3.2、生態承载力原则
在生态城市规划中,需要遵循生态承载力原则:①在具体的城市规划中,必须科学地估算城市生态的承载力,并在此基础上采用技术、社会等方法进行保护,或者不断地增强这种承载能力。②需要科学地调控城市人口的总数、密度及构成,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城市生态经济的发展指标。③必须考虑产业的种类、数量结构及其布局,这些指标直接影响着生态环境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以及污染的产生与净化程度。
3.3、城市成长性原则
成长性是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所有的自然群落、人工群落都会遵循群落生长的规律而运行。当然,利用自然资源的时候,人类也必须遵循此规律,要不然就会形成“生态逆退”的后果。可见,将成长性原则应用于城市规划中,目的就是为了将城市的文脉、历史、建筑、社区的物质形式等当成生命形式和生命体系,然后要求大家在其“生命”历史和生存状态的基础上,不断地维护、保持、发展与更新。
4、生态城市规划方法
4.1、提高城市产业规划水平
提高城市产业规划水平,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科学合理地制定完善城市整体规划,重点发展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污染程度小的产业。规划应按照城市区域功能进行合理布局,遵循生态规律,优化产业布局,控制城市工业规模,进行生态监管,重点搬离市区一些污染较大的企业。同时,加强城市上风方向、城市水源及环境脆弱地带的保护,严禁项目建设,堵住污染源头,达到城市规划的思维超前、技术先进、经济适用、环境优美的良好效果,为人们工作、学习、居住提供良好环境。
4.2、提升城市交通规划水平
城市交通是城市的动脉,是影响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但是,由于我国城市人口多、人均拥有道路量低、私家车发展迅速等因素,加剧了城市交通拥挤和空气污染严重等问题。因此,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是城市生态化的首要措施,树立公共交通优先意识,在发展规划中优先考虑公共交通,加强法规与经济支持,将改革引入竞争机制,提高公共交通在城市交通中地位。
4.3、提升生态城市的认知 避免片面化生態城市是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在城区的规划、设计、施工、运营的全寿命周期内,通过技术创新、产业升级、新能源利用、物业管理制度创新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减少化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实现城区的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区域。是综合社会学、经济学、生态学、地理学、规划学等多种学科的城市发展模式。而很多地方对生态城市的理解片面化,误把“花园城市”、“绿色城市”等等同于生态城市,单纯追求自然环境的美化,以为简单增加绿地就是生态城市,而这仅仅是生态城市的一个方面。所以要强调生态城市的内涵,综合发展各产业、各方面,以此才能从根本层面上避免决策性的错误。
4.4、提升生态城市发展指标
建立符合生态城市发展的指标体系生态城市规划涉及生态技术、社会文化、经济发展、人文基底等多方面,内容广泛,所投入的人力财力物力也比较巨大。而我国区域辽阔,每个区域发展状况、面临的问题也迥然不同。因此在规划初期,应建立一套符合当地区域发展情况的生态城市指标体系作为城市的发展目标。该体系应以该城市的生态本底为基础,结合当地的城市经济发展状况和城市文化、定位来确定,指标涉及面广,甚至可设置指标明细,以及各种发展措施和路径,引导城市分阶段实现生态城市的目标。
4.5、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基础
一般来说,我国大多数城市都是沿海而建,即大江大河的沿岸成了城市的聚集地,这表明我国城市拥有先天良好的生态基础。当然,在这种得天独厚的条件下,对于生态城市建设极其有利,我们需要充分利用自然生态的基础。不仅如此,保护生态环境也至关重要,因为原始生态环境的优点无法比拟,它比任何一个人工建造都要好几百倍,生态城市规划建设人员必须积极地采取措施,最大限度地保护原始生态环境,并在此基础之进行提升,不断完善生态环境资源。因此,只有充分利用自然生态资源的基础,才能更好地建设生态型城市。
5、结语
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城市的建设与规划也将成为当今社会的一个难题,在进行城市规划建设的同时,一定要将低碳生态规划融入其中,也只有做到这种融合,才会使我国的城市建设向更加健康,更加绿色的方向发展,但是这并不是短期的过程,这还需要我们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杨明白.城市规划设计中生态城市规划的探讨[J].科技与企业,2012,19:185.
[2]于洪东,杨蕾,王宇峰.城市规划设计中生态城市规划的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10:310.
[3]王欣.生态城市规划设计探析[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S1:22-23.
[4]黄娅绮.我国城市建设中生态城市规划设计思路构建[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4,05:200.
【关键词】 城市规划;设计;生态城市
引言:
我国城市化建设不断加快,但随之也带来了较严重的环境污染,这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两大矛盾,对可持续性发展进程起到了一定的制约,这就需要在城市规划设计时,要以保护环境为规划设计的前提,保护生态系统的平衡,打造宜居、绿色的城市,所以进行生态城市规划变显得具有重要的意义。
1、生态城市的涵义
1972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MAB)”计划提出了“生态城市”的概念,提出了从生态学角度来研究城市的项目,指出城市是一个以人类活动为中心的人类生态系统,开始将城市作为一个生态系统来研究。1975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又正式出版了《城市生态学》杂志,标志着生态城市研究进入了一个大规模发展的阶段。生态城市是一个经济高度发达、社会繁荣昌盛、人民安居乐业、生态良性循环四者保持高度和谐,城市环境及人居环境清洁、优美、舒适、安全,失业率低、社会保障体系完善,高新技术占主导地位,技术与自然达到充分融合,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有利于提高城市文明程度的稳定、协调、持续发展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是建立在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更深刻认识基础上的新的文化观,是按照生态学原则建立起来的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的新型社会关系,是有效的利用环境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简单来讲,就是按照生态学原理进行城市设计,建立高效、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人类聚居环境。
2、生态城市的规划内容
生态城市的规划分为多个部分,文章将进行详细的介绍。首先,是自然属性方面,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其区位以及地势气候环境都存在着差异,是人们活动的自然层次,在发展过程中,其要进行一系列的竞争和平衡,才能够更好的实现地尽其能和物尽其用的目的。其次,是社会功能属性方面,这方面主要体现在城市社会经济以及城市功能结构方面,其中包含着各个子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因此,要对城市的有机能力进行提高。再次,是历史文化属性方面,主要涉及到城市的历史文脉以及延续问题,在这方面,可以将文化传承转化为人们自为性的一种行为。最后,是管理意识属性方面,这方面重点要对人们的规划意识进行提高,同时,在规划体制方面也要进行加强,这样能够确保规划计划按期实施。规划的主要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对城市周围的新生环境进行更好的利用,同时,对区域经济进行分析,对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对生产力的布局以及功能进行相互的弥补,使得城市发展过程中能够对城镇职能进行科学的分配。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其环境容量要和规模相适应,因此,要对城市进行科学的规划,对土地进行合理的利用,对绿化系统进行良好的涵养,对生态保护系统进行完善,对可再生资源进行充分的利用,提高基础设施的现代化水平,在管理体系方面进行完善。
3、生态城市规划的遵循原则
3.1、城市生态位最优化原则
所谓生态位,主要指物种在群落中、在空间、营养关系等方面的所占地位。通常来讲,城市生态位主要分为两类:生产生态位,涉及城市的经济水平;生活生态位,涉及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至于城市生态位的最优化,基本上包括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从宏观层面上讲,城市生态位反映了整个城市现状,对于人类生产、生活活动的适宜程度与吸引力,需要以生活活动为主,而且生产活动与生活活动不能发生冲突;从微观层面上讲,主要体现在城市生态位在提供优良生态位方面,要求每个城市的居民都能享有公平待遇。
3.2、生態承载力原则
在生态城市规划中,需要遵循生态承载力原则:①在具体的城市规划中,必须科学地估算城市生态的承载力,并在此基础上采用技术、社会等方法进行保护,或者不断地增强这种承载能力。②需要科学地调控城市人口的总数、密度及构成,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城市生态经济的发展指标。③必须考虑产业的种类、数量结构及其布局,这些指标直接影响着生态环境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以及污染的产生与净化程度。
3.3、城市成长性原则
成长性是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所有的自然群落、人工群落都会遵循群落生长的规律而运行。当然,利用自然资源的时候,人类也必须遵循此规律,要不然就会形成“生态逆退”的后果。可见,将成长性原则应用于城市规划中,目的就是为了将城市的文脉、历史、建筑、社区的物质形式等当成生命形式和生命体系,然后要求大家在其“生命”历史和生存状态的基础上,不断地维护、保持、发展与更新。
4、生态城市规划方法
4.1、提高城市产业规划水平
提高城市产业规划水平,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科学合理地制定完善城市整体规划,重点发展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污染程度小的产业。规划应按照城市区域功能进行合理布局,遵循生态规律,优化产业布局,控制城市工业规模,进行生态监管,重点搬离市区一些污染较大的企业。同时,加强城市上风方向、城市水源及环境脆弱地带的保护,严禁项目建设,堵住污染源头,达到城市规划的思维超前、技术先进、经济适用、环境优美的良好效果,为人们工作、学习、居住提供良好环境。
4.2、提升城市交通规划水平
城市交通是城市的动脉,是影响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但是,由于我国城市人口多、人均拥有道路量低、私家车发展迅速等因素,加剧了城市交通拥挤和空气污染严重等问题。因此,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是城市生态化的首要措施,树立公共交通优先意识,在发展规划中优先考虑公共交通,加强法规与经济支持,将改革引入竞争机制,提高公共交通在城市交通中地位。
4.3、提升生态城市的认知 避免片面化生態城市是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在城区的规划、设计、施工、运营的全寿命周期内,通过技术创新、产业升级、新能源利用、物业管理制度创新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减少化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实现城区的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区域。是综合社会学、经济学、生态学、地理学、规划学等多种学科的城市发展模式。而很多地方对生态城市的理解片面化,误把“花园城市”、“绿色城市”等等同于生态城市,单纯追求自然环境的美化,以为简单增加绿地就是生态城市,而这仅仅是生态城市的一个方面。所以要强调生态城市的内涵,综合发展各产业、各方面,以此才能从根本层面上避免决策性的错误。
4.4、提升生态城市发展指标
建立符合生态城市发展的指标体系生态城市规划涉及生态技术、社会文化、经济发展、人文基底等多方面,内容广泛,所投入的人力财力物力也比较巨大。而我国区域辽阔,每个区域发展状况、面临的问题也迥然不同。因此在规划初期,应建立一套符合当地区域发展情况的生态城市指标体系作为城市的发展目标。该体系应以该城市的生态本底为基础,结合当地的城市经济发展状况和城市文化、定位来确定,指标涉及面广,甚至可设置指标明细,以及各种发展措施和路径,引导城市分阶段实现生态城市的目标。
4.5、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基础
一般来说,我国大多数城市都是沿海而建,即大江大河的沿岸成了城市的聚集地,这表明我国城市拥有先天良好的生态基础。当然,在这种得天独厚的条件下,对于生态城市建设极其有利,我们需要充分利用自然生态的基础。不仅如此,保护生态环境也至关重要,因为原始生态环境的优点无法比拟,它比任何一个人工建造都要好几百倍,生态城市规划建设人员必须积极地采取措施,最大限度地保护原始生态环境,并在此基础之进行提升,不断完善生态环境资源。因此,只有充分利用自然生态资源的基础,才能更好地建设生态型城市。
5、结语
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城市的建设与规划也将成为当今社会的一个难题,在进行城市规划建设的同时,一定要将低碳生态规划融入其中,也只有做到这种融合,才会使我国的城市建设向更加健康,更加绿色的方向发展,但是这并不是短期的过程,这还需要我们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杨明白.城市规划设计中生态城市规划的探讨[J].科技与企业,2012,19:185.
[2]于洪东,杨蕾,王宇峰.城市规划设计中生态城市规划的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10:310.
[3]王欣.生态城市规划设计探析[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S1:22-23.
[4]黄娅绮.我国城市建设中生态城市规划设计思路构建[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4,05: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