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近几年的历史教学中,发现有许多学生对历史事件,历史知识掌握不牢,甚至有些学生出现厌学,认为历史知识太零碎,不会灵活的运用。面对这些情况,根据多年的历史教学经验,想探讨一下在历史教学中如何进行发散思维训练。
我们通常所讲的发散思维其实也被称为辐射思维,它是以一个思维点为中心,向四面八方辐射。就像一轮太阳,辐射到地球的各个方位。发散思维也就是以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向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运用自如。在历史教学中怎样进行发散思维培养,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触类联想,横向发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要培养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要使自己早日成才,为建设新型国家而奋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要培养学生的触类联想、横向发展的动力。所谓的横向发散就是以教学中的一个知识点为思维媒介,引导学生去联想与之相类相关的思维对象,以增强思维的敏捷性、灵活多变性的一种思维方法。我们通常所说的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就是属于这种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下面这两种方法是比较有效的。
一是鼓励创造想象。课堂上没有真正的错,只要学生敢于发言,积极参入,大胆的想象,学生就是最棒的。现在教学中提倡鼓励教育、欣赏教育,让学生积极参入。学生是主体,老师起引导作用。我们所说的鼓励创造想象有两种:一种是再造想象,另一种是创造想象。再造想象是想不出在眼前的事物的具体形象,而创造想象不同,它是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新的配合而创造出的心理过程,也就是创造性思维过程。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想象力是教师的重要任务。通过诱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想象,有利于学生的记忆和创造想象的训练。
二是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拓宽知识面。俗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读的多了,学生的知识面也就宽了。这对学生的思维机智和记忆力是必要的。因为知识贮存的越多,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就增大。例如:在“武则天的正确评价”的教学中,我们帮助学生复习有关武则天的一些治国措施,要求学生分析哪些措施能推动历史的发展,哪些措施阻碍了历史的进步。这样不仅使学生对武则天有个正确的评价,还掌握了武则天对唐朝的繁荣所作的贡献,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运用唯物主义观点,用辩证的方法去评价历史人物。也为学生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怎样面对社会中的一些问题,怎样解决问题奠定了基础,培养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
⒉抓住疑点,逆向发散,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逆向发散是创造思维的过程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式。在历史的教学中应该鼓励学生对历史结构、权威理论、传统观点的见解,大胆的提出质疑,要敢于质疑,敢于向传统挑战,树立敢为人先的精神,让学生通过质疑、证疑、解决疑问的过程,做到有疑而入,无疑而出。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精心备课,不断挖掘教材,找出更多的疑点,变换方式,从多角度、多方位设置问题。
⒊寻根问底,纵向发散,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
所谓的纵向发散,就是从一个思维点出发,顺着纵向直线深入下去,弄清事物的前因后果和来龙去脉。可以抓住历史教学中的一些难点、重点和易错点,多问几个为什么,多设置几个问题,启发学生去思考、去寻找全部可能的答案,这种多想多思的训练方法可以增强学生思维的准确性和变通性。历史教学的目的在于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和传统精神的教育,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并与时俱进,不断的创新的精神。在历史教学中要训练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应从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入手。
通过多种发散思维的训练,培养学生多向、灵活、批判地考虑问题,较快地提高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从而使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得到实质性提高。
⒋比较异同,多向发散,培养学生的鉴别能力
多向发散是一种全方位的发散思维方式,它要求综合运用逆向、横向、纵向等发散思维方式,避免单一思维带来偏激思想,要多角度、多层次去发现问题。俗话说:有比较才有鉴别,在比较中才能找到事物的区别与联系。在比较中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乐意去学,主动去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才能有动力,学生才能更好的由厌学到主动去学、去探究、去弘扬中华民族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文化,从而达到历史教学的目的。一位教育家这样说:“教育的艺术,就是使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即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兴趣。兴趣是学习中最活跃的因素,学生对知识的兴趣有年龄特征,如喜欢听生动有趣的故事,或求知欲旺盛,或爱表现自己、喜欢探究。因此,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从多方面来激发学习历史的兴趣,如借助语言的趣味性,练习的灵活性、新颖性,多媒体的形象性,内容的故事性,知识的丰富性,问题的热点性等等。例如,在学习《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故意曲解“意大利、意大利、意在大利,当时它在观望,哪里有利可图就参加到哪里。”学习兴趣一旦被激起,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积极性就调动起来。
在培养发散思维的同时还需要启发形象思维。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教师要善于把比较抽象的内容形象化,丰富学生有关视觉、听觉、语言的形象。比如尽可能地采取幻灯片投影、图标、漫画、音乐、影视等直观道具,运用生动而富有感情的描述性语言等;二是教师要加强对学生进行形象思维的训练,同时还要鼓励直觉思维。直觉思维是创造力的重要成份,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首先要教会学生掌握基本知识,特别是知识的结构,扩大知识视野,尽可能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凭直觉尝试解决问题。在教学中,要留有余地,允许和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并给予适当指导。此外,还要对学生加强逆向思维、横向思维、辩证思维等创新思维的训练。
总之,历史教学,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很关键,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探索创新,努力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历史教学的目的。
我们通常所讲的发散思维其实也被称为辐射思维,它是以一个思维点为中心,向四面八方辐射。就像一轮太阳,辐射到地球的各个方位。发散思维也就是以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向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运用自如。在历史教学中怎样进行发散思维培养,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触类联想,横向发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要培养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要使自己早日成才,为建设新型国家而奋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要培养学生的触类联想、横向发展的动力。所谓的横向发散就是以教学中的一个知识点为思维媒介,引导学生去联想与之相类相关的思维对象,以增强思维的敏捷性、灵活多变性的一种思维方法。我们通常所说的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就是属于这种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下面这两种方法是比较有效的。
一是鼓励创造想象。课堂上没有真正的错,只要学生敢于发言,积极参入,大胆的想象,学生就是最棒的。现在教学中提倡鼓励教育、欣赏教育,让学生积极参入。学生是主体,老师起引导作用。我们所说的鼓励创造想象有两种:一种是再造想象,另一种是创造想象。再造想象是想不出在眼前的事物的具体形象,而创造想象不同,它是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新的配合而创造出的心理过程,也就是创造性思维过程。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想象力是教师的重要任务。通过诱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想象,有利于学生的记忆和创造想象的训练。
二是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拓宽知识面。俗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读的多了,学生的知识面也就宽了。这对学生的思维机智和记忆力是必要的。因为知识贮存的越多,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就增大。例如:在“武则天的正确评价”的教学中,我们帮助学生复习有关武则天的一些治国措施,要求学生分析哪些措施能推动历史的发展,哪些措施阻碍了历史的进步。这样不仅使学生对武则天有个正确的评价,还掌握了武则天对唐朝的繁荣所作的贡献,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运用唯物主义观点,用辩证的方法去评价历史人物。也为学生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怎样面对社会中的一些问题,怎样解决问题奠定了基础,培养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
⒉抓住疑点,逆向发散,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逆向发散是创造思维的过程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式。在历史的教学中应该鼓励学生对历史结构、权威理论、传统观点的见解,大胆的提出质疑,要敢于质疑,敢于向传统挑战,树立敢为人先的精神,让学生通过质疑、证疑、解决疑问的过程,做到有疑而入,无疑而出。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精心备课,不断挖掘教材,找出更多的疑点,变换方式,从多角度、多方位设置问题。
⒊寻根问底,纵向发散,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
所谓的纵向发散,就是从一个思维点出发,顺着纵向直线深入下去,弄清事物的前因后果和来龙去脉。可以抓住历史教学中的一些难点、重点和易错点,多问几个为什么,多设置几个问题,启发学生去思考、去寻找全部可能的答案,这种多想多思的训练方法可以增强学生思维的准确性和变通性。历史教学的目的在于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和传统精神的教育,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并与时俱进,不断的创新的精神。在历史教学中要训练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应从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入手。
通过多种发散思维的训练,培养学生多向、灵活、批判地考虑问题,较快地提高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从而使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得到实质性提高。
⒋比较异同,多向发散,培养学生的鉴别能力
多向发散是一种全方位的发散思维方式,它要求综合运用逆向、横向、纵向等发散思维方式,避免单一思维带来偏激思想,要多角度、多层次去发现问题。俗话说:有比较才有鉴别,在比较中才能找到事物的区别与联系。在比较中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乐意去学,主动去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才能有动力,学生才能更好的由厌学到主动去学、去探究、去弘扬中华民族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文化,从而达到历史教学的目的。一位教育家这样说:“教育的艺术,就是使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即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兴趣。兴趣是学习中最活跃的因素,学生对知识的兴趣有年龄特征,如喜欢听生动有趣的故事,或求知欲旺盛,或爱表现自己、喜欢探究。因此,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从多方面来激发学习历史的兴趣,如借助语言的趣味性,练习的灵活性、新颖性,多媒体的形象性,内容的故事性,知识的丰富性,问题的热点性等等。例如,在学习《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故意曲解“意大利、意大利、意在大利,当时它在观望,哪里有利可图就参加到哪里。”学习兴趣一旦被激起,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积极性就调动起来。
在培养发散思维的同时还需要启发形象思维。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教师要善于把比较抽象的内容形象化,丰富学生有关视觉、听觉、语言的形象。比如尽可能地采取幻灯片投影、图标、漫画、音乐、影视等直观道具,运用生动而富有感情的描述性语言等;二是教师要加强对学生进行形象思维的训练,同时还要鼓励直觉思维。直觉思维是创造力的重要成份,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首先要教会学生掌握基本知识,特别是知识的结构,扩大知识视野,尽可能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凭直觉尝试解决问题。在教学中,要留有余地,允许和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并给予适当指导。此外,还要对学生加强逆向思维、横向思维、辩证思维等创新思维的训练。
总之,历史教学,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很关键,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探索创新,努力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历史教学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