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38-343
2014年3月底,《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明确提出各学段学生要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那么,针对学生的发展需求,我们该如何让核心素养在我们义务阶段课堂教学中落地生根呢?我个人认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我们需要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我们要重视学生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的培养,下面我将以初中化学《一氧化碳》的课堂教学为例进行说明,谈谈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几个重要环节。
《一氧化碳》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教科书人教版《化学》教材九年级上册中的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的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第二课时。本单元是初中最为完整的学习元素和化合物知识体系的一个单元。本课题内容是本单元内容的核心和纽带,主要介绍CO的性质和用途。在本节内容的教学中,我主要关注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明确教学重点,夯实文化基础。
素质教育的基础是文化教育。在进行这堂课的教学时,我们同样要明确课堂教学的重点,夯实学生文化基础。我认为,本堂课的知识重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 了解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用途,掌握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2.从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分子组成不同,了解这两种氧化物在性质上的差异。
3.知道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原理及一氧化碳使人中毒的原因。
为了达成教学目标,教者通过学生自主学习、问题设置、小组合作讨论等途径去逐一落实。例如:在学习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时,教师先通过【材料展示】出示一则小资料,让学生感受一氧化碳的相关性质,了解物理性质。再组织学生讨论:实验室最好用什么方法收集一氧化碳?在学生充分讨论、交流、表达后,教师再通过实验去予以验证,以确保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二、注重学习过程,继承科学精神。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我们通过实验不仅要落实相关基础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通过实验去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我们要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例如:在一氧化碳化学性质的学习中,我们就可以通过设计这样一些实验来达成目标。
【实验演示】1、打开储气瓶,在出气口点燃一氧化碳,观察现象。
2、用内壁沾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倒扣在火焰上方,观察现象。
这样既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更好地培养了学生的科学实验素养。
三、改变教学方式,培养学习能力。
新课程倡导以“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使用对比教学法和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进行学习,让学生不但要“学会”,还要“会学”、“乐学”。措施1-通过实验演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的实验能力。措施2-通过对比,进一步培养学生对已学知识的迁移能力。措施3-通过多媒体课件,进一步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例如:在导入新课,引出课题时。为了激发兴趣,教师提问“煤炉上方蓝色火焰是什么物质在燃烧?一氧化碳具有什么性质和用途呢?”这样一个开头简单明了的引出本节课课题。再例如,教师通过家用可燃性气体的介绍引入一氧化碳的可燃性,通过多媒体演示实验:(1)一氧化碳的燃烧实验。通过学生观察并且描述现象训练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现代信息素养以及语言组织能力,前后呼应,用化学方程式解释煤炉燃烧的现象。(2)落实化学性质还原性,借用木炭还原性进行对比学习。引导明确实验操作顺序,比如实验前先通一氧化碳还是先点燃酒精灯、结束时先熄灭酒精的还是先停止通一氧化碳以及尾气处理等问题,最后性质决定用途,让学生根据一氧化碳的性质来说说一氧化碳的用途,并作纠正总结。总之,无论在课的设计上 ,还是在课的组织上,我们都应十分重视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性,充分体现主体性教育原则,培养学生能力。
四、关注社会发展,落实责任担当。
对学生的教育,如果仅仅停留在知识和技能上,那便是肤浅的。我们更多的是要考虑怎样把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担当的人,怎样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服务。例如:在学生仅仅认识CO有毒的基础上,通过问题-为什么一氧化碳会使生物出现缺氧状况,引起煤气中毒呢?怎么防治呢?引导学生学习CO其它性质,并引导学生分析CO在实际生活、生产中的重要用途,使学生初步学会用辩证的、全面的认识方法去认识客观事物,培养学生用辩证的观点看待问题的科学态度。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煤气中毒引入一氧化碳的毒性,培养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也让学生明确“化学就在我们身边”,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核心素养是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键能力,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综合表现。它不是只适用于特定情境、特定学科或特定人群的特殊素养,而是适用于一切情境和所有人的普遍素养。我们要通过学科教学的途径,挖掘素材,搭建平台,培养学生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也更加注重学生自主发展、合作參与、创新实践。
2014年3月底,《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明确提出各学段学生要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那么,针对学生的发展需求,我们该如何让核心素养在我们义务阶段课堂教学中落地生根呢?我个人认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我们需要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我们要重视学生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的培养,下面我将以初中化学《一氧化碳》的课堂教学为例进行说明,谈谈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几个重要环节。
《一氧化碳》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教科书人教版《化学》教材九年级上册中的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的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第二课时。本单元是初中最为完整的学习元素和化合物知识体系的一个单元。本课题内容是本单元内容的核心和纽带,主要介绍CO的性质和用途。在本节内容的教学中,我主要关注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明确教学重点,夯实文化基础。
素质教育的基础是文化教育。在进行这堂课的教学时,我们同样要明确课堂教学的重点,夯实学生文化基础。我认为,本堂课的知识重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 了解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用途,掌握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2.从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分子组成不同,了解这两种氧化物在性质上的差异。
3.知道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原理及一氧化碳使人中毒的原因。
为了达成教学目标,教者通过学生自主学习、问题设置、小组合作讨论等途径去逐一落实。例如:在学习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时,教师先通过【材料展示】出示一则小资料,让学生感受一氧化碳的相关性质,了解物理性质。再组织学生讨论:实验室最好用什么方法收集一氧化碳?在学生充分讨论、交流、表达后,教师再通过实验去予以验证,以确保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二、注重学习过程,继承科学精神。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我们通过实验不仅要落实相关基础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通过实验去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我们要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例如:在一氧化碳化学性质的学习中,我们就可以通过设计这样一些实验来达成目标。
【实验演示】1、打开储气瓶,在出气口点燃一氧化碳,观察现象。
2、用内壁沾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倒扣在火焰上方,观察现象。
这样既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更好地培养了学生的科学实验素养。
三、改变教学方式,培养学习能力。
新课程倡导以“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使用对比教学法和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进行学习,让学生不但要“学会”,还要“会学”、“乐学”。措施1-通过实验演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的实验能力。措施2-通过对比,进一步培养学生对已学知识的迁移能力。措施3-通过多媒体课件,进一步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例如:在导入新课,引出课题时。为了激发兴趣,教师提问“煤炉上方蓝色火焰是什么物质在燃烧?一氧化碳具有什么性质和用途呢?”这样一个开头简单明了的引出本节课课题。再例如,教师通过家用可燃性气体的介绍引入一氧化碳的可燃性,通过多媒体演示实验:(1)一氧化碳的燃烧实验。通过学生观察并且描述现象训练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现代信息素养以及语言组织能力,前后呼应,用化学方程式解释煤炉燃烧的现象。(2)落实化学性质还原性,借用木炭还原性进行对比学习。引导明确实验操作顺序,比如实验前先通一氧化碳还是先点燃酒精灯、结束时先熄灭酒精的还是先停止通一氧化碳以及尾气处理等问题,最后性质决定用途,让学生根据一氧化碳的性质来说说一氧化碳的用途,并作纠正总结。总之,无论在课的设计上 ,还是在课的组织上,我们都应十分重视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性,充分体现主体性教育原则,培养学生能力。
四、关注社会发展,落实责任担当。
对学生的教育,如果仅仅停留在知识和技能上,那便是肤浅的。我们更多的是要考虑怎样把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担当的人,怎样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服务。例如:在学生仅仅认识CO有毒的基础上,通过问题-为什么一氧化碳会使生物出现缺氧状况,引起煤气中毒呢?怎么防治呢?引导学生学习CO其它性质,并引导学生分析CO在实际生活、生产中的重要用途,使学生初步学会用辩证的、全面的认识方法去认识客观事物,培养学生用辩证的观点看待问题的科学态度。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煤气中毒引入一氧化碳的毒性,培养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也让学生明确“化学就在我们身边”,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核心素养是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键能力,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综合表现。它不是只适用于特定情境、特定学科或特定人群的特殊素养,而是适用于一切情境和所有人的普遍素养。我们要通过学科教学的途径,挖掘素材,搭建平台,培养学生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也更加注重学生自主发展、合作參与、创新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