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现实中美术课作为边缘化的科目,其知识与技能对于大部被孩子而言即无中高考压力更看不到实用性,但是恰恰就是这些被世人忽视的东西,对于孩子未来的审美内涵、思想格局却有着深远的作用与影响,持续参与其中,言行、眼界、胸怀都会在不知不觉中发生改变。但现实的美术教育,有多少美术知识真正被学习者接收,有没有更为简单和直接的方法,在不违背大纲的原则下,将美术的情感、意识、文化传导给学生,并获得直观的效果呢?
关键词:教学研究;突破改变;教学探索;文化融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38-342
根据《美术课程标准》的要求,初中美术课四领域“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既包括了知识与技能的传授,也重视了内在审美的培育,更强调了综合能力的提升。通过对教材的解读,可以看到教材的编写者目的在于通过四个领域,将文化传播、审美意趣、情感共鸣、意识提升等融入于课程当中,可谓用心良苦。但在应试教育的今天,将美术课的精神按照既定目标传授给孩子们确有难度。作为边缘化的科目,美术知识与技能对于大部孩子而言即无中高考压力更看不到实用性,更何谈欣赏、造型、设计等需要拓展提升的内容了,但是恰恰就是这些被世人忽视的东西,对于孩子未来的审美内涵、思想格局却有着深远的作用与影响,持续参与其中,孩子言行、眼界、胸怀,都会在不知不觉中发生改变。但现实的美术教育,有多少美术知识能够被教导者领会,被学习者接收,有没有更为简单直接的方法,在不违背大纲的原则下,将美术的情感与精神传导给学生,并获得直观的效果呢?
找出方法,突围困境,改变现状,对于美术课有现实的意义。从家长和学校方面现实条件下难以改变,那么就从老师和孩子入手,老师改变教学方式,学生改变学习方式,找到学习的入口,获得深切的学习体验,在提升兴趣的前提下再谈美术教育,或是一种可能。以中国传统美术为例,教材中有《中国山水画》、《三位中国美术家》、《中国画的笔墨情趣》、《写意花卉》等中国画画家及作品介绍,有《大家动手做条泷》、《传统民居的艺术魅力》、《美术遗存的保护与传承》等中国民族工艺美术,任意一课都承载大量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在有限的课堂内能传授的可谓九牛一毛,在学生没有美术基础的前提下理解吸收更要打折扣了,于是我改變思路,尝试提取中国画中最有价值的部分,重新设计,将抽象的中国文化具象化,通过简单的方式在技能课或者手工课中进行创意实践,呈现出手工特色的同时体现中国文化。
经过筛选,我提取了八年级上册第八课---《中国画的形式美》,专门设计了一节结合国画赏析、名家风采、手工创作、民族文化为一体的综合性手工课,于是《爱莲说---创意美术手工画设计》产生了。又经过一次次试课、修改、实践,后在全区初中美术课教研活动中以公开课形式与老师们见面了,课后老师们对我的大胆尝试给出了掌声,更给出了很多中肯的意见,我获益良多,更留下了许多思考,我体会到,将文化引入欣赏,将欣赏投入创作,将创作融入文化,再利用现代技能手段,以新颖的方式体现中国画的风采,不是没有可能。于是关于课堂的实践与探索,研究与创新,怎样让孩子更喜爱和接收美术课,让美术成为一种唤醒自觉的力量,我有了几分感悟。
(一)易感
感是感染、是感动、是感怀。
美术课应具备美育的功能,如何在课上让学生感到美好、愉悦,发自内心的投入其中,达到共情的效果,需要老师的引导帮助,我总结了三种办法:一是文学感应,如在本次公开课上我以七年级语文课本中的《爱莲说》为引,带领学生以背诵经典桥段方式进入主题,利用中国诗词之美达到一种“文画同源”的意境;二是名作感应,诵读开始,即附以意境极美的张大千、齐白石、吴冠中等名家的莲花作品为背景,画卷缓缓打开;三是音声感应,琴声渺渺,琵琶声切切如丝,营造出了一种古风的情景。诗歌、乐曲、画卷,让知识上的衔接不仅成为可能,更成为了很好的一个辅助的工具,让课堂更具文化的味道。
(二)易知
知是是知觉、是知晓、是知悉。
传统的美术课堂得不到学生的喜爱的原因之一,教材中一些专业课程和词汇与现实差距太大,让学生陌生且抗拒,如何解决?我在本课中将莲花创作以中国画形式美的四元素:色彩、笔墨、章法、形制为依据,用手工拼贴方式向学生进行了展示。用深蓝、浅蓝、灰褐、浅咖不同颜色卡纸表现荷叶体现色彩关系;用同色系荷叶、荷花、荷径、水草造型的卡纸上下前后交叠对比表现笔墨关系;用中堂、屏风、扇面、小品对比体现形制;用各具特色的诗、书、画、印作品解读章法。四元素在手工画创作中的运用一目了然。而在传统的中国画课堂上,不管是材料的准备还是学生对于笔墨纸砚的运用,都会对课堂的实际操作造成影响,难度都会大很多,我以为美术课的目的并不在于教会他们国画的技能,而是学会从怎么欣赏和理解中国画,理解中国文化,手工画创作的课程却达到了领悟知悉鉴赏的目的。
(三)易会
会是会觉、是会心、是会意。
美术课之难,在于美术课的基础教育落实之难,没有一定的美术基础,何谈领会美术之精神,尤其是中国画,代表的是几千年来沉淀的中国文人的狂放张扬、浪漫情趣、豁达胸怀,山水、人物、花鸟,工笔、白描、写意。哪一方面都是浩如烟海,尤其是神韵、意境这些只可意会的东西。因此我把思考和创作作为本课重难点,引导学生在动手过程中思考:为什么要这样做?怎样做?有没有更好的做法?一边创作一边体会中国画神韵,如“疏可走马、密不透风”说的是疏密关系,“神似而形不似”说的是造型本身的形态品味,“情景交融、虚实相生”说的是空间意境,这些中国画的精神在动手创作的过程中、调整画面过程中、剪拼过程中、组合成图过程中,一步步展示出中国画趣味、内涵、效果过程中,自然而然的切身感悟体会。
结束语
中国画源远流长,意境深远、情趣黯然,是很值得我们深入理解、挖掘,表现出其韵味的,哪怕表现不出全貌,就是一部分,一小部分,让学生感受领会,引发兴趣,带来深思,都是很值得的,美术课不仅仅在于技艺的传授,更多是文化的浸润,艺术的陶冶,让学生体会其中文化中最有价值部分,对于提升他们的未来的学习空间,种下一颗热爱祖国的文化的种子,发扬民族传统文化有深切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人美版《八年级上、下册美术教学参考用书》
[2]《百家论坛-软件(教育现代化)》2016(5)《素质教育下的初中美术教学》
[3]《美术教学研究》2019年第6期《融汇传统文化的美术教学研究》
关键词:教学研究;突破改变;教学探索;文化融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38-342
根据《美术课程标准》的要求,初中美术课四领域“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既包括了知识与技能的传授,也重视了内在审美的培育,更强调了综合能力的提升。通过对教材的解读,可以看到教材的编写者目的在于通过四个领域,将文化传播、审美意趣、情感共鸣、意识提升等融入于课程当中,可谓用心良苦。但在应试教育的今天,将美术课的精神按照既定目标传授给孩子们确有难度。作为边缘化的科目,美术知识与技能对于大部孩子而言即无中高考压力更看不到实用性,更何谈欣赏、造型、设计等需要拓展提升的内容了,但是恰恰就是这些被世人忽视的东西,对于孩子未来的审美内涵、思想格局却有着深远的作用与影响,持续参与其中,孩子言行、眼界、胸怀,都会在不知不觉中发生改变。但现实的美术教育,有多少美术知识能够被教导者领会,被学习者接收,有没有更为简单直接的方法,在不违背大纲的原则下,将美术的情感与精神传导给学生,并获得直观的效果呢?
找出方法,突围困境,改变现状,对于美术课有现实的意义。从家长和学校方面现实条件下难以改变,那么就从老师和孩子入手,老师改变教学方式,学生改变学习方式,找到学习的入口,获得深切的学习体验,在提升兴趣的前提下再谈美术教育,或是一种可能。以中国传统美术为例,教材中有《中国山水画》、《三位中国美术家》、《中国画的笔墨情趣》、《写意花卉》等中国画画家及作品介绍,有《大家动手做条泷》、《传统民居的艺术魅力》、《美术遗存的保护与传承》等中国民族工艺美术,任意一课都承载大量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在有限的课堂内能传授的可谓九牛一毛,在学生没有美术基础的前提下理解吸收更要打折扣了,于是我改變思路,尝试提取中国画中最有价值的部分,重新设计,将抽象的中国文化具象化,通过简单的方式在技能课或者手工课中进行创意实践,呈现出手工特色的同时体现中国文化。
经过筛选,我提取了八年级上册第八课---《中国画的形式美》,专门设计了一节结合国画赏析、名家风采、手工创作、民族文化为一体的综合性手工课,于是《爱莲说---创意美术手工画设计》产生了。又经过一次次试课、修改、实践,后在全区初中美术课教研活动中以公开课形式与老师们见面了,课后老师们对我的大胆尝试给出了掌声,更给出了很多中肯的意见,我获益良多,更留下了许多思考,我体会到,将文化引入欣赏,将欣赏投入创作,将创作融入文化,再利用现代技能手段,以新颖的方式体现中国画的风采,不是没有可能。于是关于课堂的实践与探索,研究与创新,怎样让孩子更喜爱和接收美术课,让美术成为一种唤醒自觉的力量,我有了几分感悟。
(一)易感
感是感染、是感动、是感怀。
美术课应具备美育的功能,如何在课上让学生感到美好、愉悦,发自内心的投入其中,达到共情的效果,需要老师的引导帮助,我总结了三种办法:一是文学感应,如在本次公开课上我以七年级语文课本中的《爱莲说》为引,带领学生以背诵经典桥段方式进入主题,利用中国诗词之美达到一种“文画同源”的意境;二是名作感应,诵读开始,即附以意境极美的张大千、齐白石、吴冠中等名家的莲花作品为背景,画卷缓缓打开;三是音声感应,琴声渺渺,琵琶声切切如丝,营造出了一种古风的情景。诗歌、乐曲、画卷,让知识上的衔接不仅成为可能,更成为了很好的一个辅助的工具,让课堂更具文化的味道。
(二)易知
知是是知觉、是知晓、是知悉。
传统的美术课堂得不到学生的喜爱的原因之一,教材中一些专业课程和词汇与现实差距太大,让学生陌生且抗拒,如何解决?我在本课中将莲花创作以中国画形式美的四元素:色彩、笔墨、章法、形制为依据,用手工拼贴方式向学生进行了展示。用深蓝、浅蓝、灰褐、浅咖不同颜色卡纸表现荷叶体现色彩关系;用同色系荷叶、荷花、荷径、水草造型的卡纸上下前后交叠对比表现笔墨关系;用中堂、屏风、扇面、小品对比体现形制;用各具特色的诗、书、画、印作品解读章法。四元素在手工画创作中的运用一目了然。而在传统的中国画课堂上,不管是材料的准备还是学生对于笔墨纸砚的运用,都会对课堂的实际操作造成影响,难度都会大很多,我以为美术课的目的并不在于教会他们国画的技能,而是学会从怎么欣赏和理解中国画,理解中国文化,手工画创作的课程却达到了领悟知悉鉴赏的目的。
(三)易会
会是会觉、是会心、是会意。
美术课之难,在于美术课的基础教育落实之难,没有一定的美术基础,何谈领会美术之精神,尤其是中国画,代表的是几千年来沉淀的中国文人的狂放张扬、浪漫情趣、豁达胸怀,山水、人物、花鸟,工笔、白描、写意。哪一方面都是浩如烟海,尤其是神韵、意境这些只可意会的东西。因此我把思考和创作作为本课重难点,引导学生在动手过程中思考:为什么要这样做?怎样做?有没有更好的做法?一边创作一边体会中国画神韵,如“疏可走马、密不透风”说的是疏密关系,“神似而形不似”说的是造型本身的形态品味,“情景交融、虚实相生”说的是空间意境,这些中国画的精神在动手创作的过程中、调整画面过程中、剪拼过程中、组合成图过程中,一步步展示出中国画趣味、内涵、效果过程中,自然而然的切身感悟体会。
结束语
中国画源远流长,意境深远、情趣黯然,是很值得我们深入理解、挖掘,表现出其韵味的,哪怕表现不出全貌,就是一部分,一小部分,让学生感受领会,引发兴趣,带来深思,都是很值得的,美术课不仅仅在于技艺的传授,更多是文化的浸润,艺术的陶冶,让学生体会其中文化中最有价值部分,对于提升他们的未来的学习空间,种下一颗热爱祖国的文化的种子,发扬民族传统文化有深切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人美版《八年级上、下册美术教学参考用书》
[2]《百家论坛-软件(教育现代化)》2016(5)《素质教育下的初中美术教学》
[3]《美术教学研究》2019年第6期《融汇传统文化的美术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