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叶圣陶说过:“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受教育者精于思想、富于感情、善于表达。”可见,只有学生的情感受到触动,思想才会有所感动,才能逐渐实现个体道德的内化。怎样在语文教学中让真、善、美走进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呢?在此,笔者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课前:在三分钟演讲活动中开展情感教育
在传统教学中,我们往往更重视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培养,而对听说能力的训练重视不够,以致不少学生走上社会以后非常不适应,表达能力欠缺,一到重大场合发言就不知所措,紧张万分,这样的状况直接制约了学生今后的发展。
我在语文教学中,也时时感觉到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欠缺。比如课堂提问,很少有同学能主动发言,即使发言,不是不敢大声讲出来,就是表达不准确,实在令人头疼。课下询问原因,主要是胆小,怕出风头,宁肯不回答,也不让自己当众出丑。我左思右想,觉得问题的根源还在于同学之间缺乏情感交流。于是从去年开始,我尝试在班上开展了课前三分钟演讲活动,希望在锻炼学生口才的同时,也给他们提供一个情感交流的平台。
所谓课前三分钟演讲,是指教师在讲课之前,先抽出三分钟时间,让当天的值日生登上讲台,态度大方、表情自然、声音洪亮地给同学们讲某一方面的内容。开始时,效果并不好,班上很少有同学能达到要求。大部分同学要么羞羞答答、满脸通红,局促不安地站在讲台上无话可说,要么语无伦次、前言不搭后语,声音像蜜峰嗡嗡般咕哝两句。台下有不少学生则是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模样,根本就没有认真听。更有甚者,还有人挖苦、讽刺、嘲笑台上发言的同学。面对这样的窘境,一方面我对全班学生进行了严肃的教育,告诉他们尊重他人的重要性,引导他们学会换位思考。另一方面,我介绍了开展课前三分钟演讲的作用。经过启发和鼓励,同学们对此项活动有了新的认识,认为这的确是锻炼自身的一次宝贵机会。在激发起学生参与的热情以后,我又明确了演讲内容:可以是自我介绍,可以是讲成语说典故、谈名言警句,也可以是美文佳作赏析等切合语文特点的内容,当然,更欢迎学生用原创作品与大家进行交流。我还安排了一些固定的主题要求学生进行演讲,如亲情、理想、励志、爱家、爱国等。如在学完《小巷深处》一文后,我让学生以“感谢父母”为话题,说说父母所做的最让自己感动的事情。在学完《我的老师》一文后,让学生以“回报师恩”为话题,说说日常生活中老师对自己的关爱。
这样的方式既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又在潜移默化之中对学生进行了情感教育,让学生们懂得了父母培养自己的艰辛,理解了老师教育自己的辛苦,从而让感恩之心在他们稚嫩的心灵中生根发芽。
二、课中:借助课文内容开展情感教育
1.介绍作者经历和写作背景,渗透情感教育。文学作品不可能凭空产生,往往都是作者生活的体验和感悟。了解作者的经历和写作背景,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将感情融入到所学作品之中。如在教学海伦凯勒《我的老师》之前,我先介绍了她成名前的经历:海伦在很小的时候就失去了视力和听力,后来又失去了说话的能力。尽管在黑暗和寂寞的世界里生活和学习,可她却从不放弃,克服了种种困难,终于成长为一名著名的作家和教育家。了解了作者的经历和写作背景后,学生不由自主地对她产生了敬佩之情,很自然地树立起从容面对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2.抓住关键语句,深化情感体验。课文中的关键语句往往是文眼,是作者炽热情感喷发的“火山口”。在教学文天祥的《过零丁洋》时,我紧紧抓住“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一诗眼进行教学,使学生强烈感受到文天祥舍生取义、为国牺牲的决心,不知不觉之间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
3.品析作品情节,渗透情感教育。文学作品中那些让人印象深刻的情节往往会引起读者的共鸣。我在教学的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从人物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等细节描写中细细品味,体会其精妙之处。如在教学《小巷深处》一课时,在引导学生读熟课文的基础上,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让学生说说盲养母为“我”做的哪件事最令自己感动,为什么?有很多同学都积极站起来发表自己的看法,有的说:“养母拿出所有的积蓄为我换住处,可见她对我无私的爱。”有的说:“养母站在太阳最毒的地方卖冰棍,可见她为我付出太多了。”有的说:“养母在受到‘我’的伤害后还是那样关心我。”接着我又问道:“那么‘我’对养母这样伟大无私的爱又是怎样回报的呢?”几分钟后,各小组都准备好自己的答案,踊跃发言。在此基础上,我又让学生反复朗读体会这些感人的细节。此时,我发现一个平时上课比较调皮,经常插嘴,脸上总带着笑容的男孩子突然变得沉默寡言,脸上的笑容也消失得无影无踪。于是,我问他:“读了这个细节以后,你有什么样的感想呢?”他在我期待的眼神下,终于开口了——原来他想起了自己的母亲。他爸爸因病很早就离开了人世,为了让他受到更好的教育,妈妈一个人带着他从乡下来到了市区。为了生计,同时也为了照顾好他的生活,妈妈每天都早出晚归,到街上给人擦皮鞋,中间还要抽出时间回到租来的小棚屋内给他做饭吃。以前他总是怕同学知道妈妈以擦皮鞋谋生后瞧不起他,总在内心觉得妈妈给自己丢脸了,别人的妈妈都做着体面的工作而自己的母亲却做着让他抬不起头的活。今天,想起了妈妈那满是双茧的手,想起了妈妈的辛劳,觉得自己真对不起她,今后一定要好好报答她。说完,这个男孩已经泪流满面,同学们不由自主地为他投去了钦佩的目光,并给予了热烈的掌声。我相机做了总结:我们不仅要努力学习,更要在生活上要多关心父母,帮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尽量减轻父母的负担,争取学有所成,让父母对我们放心。
三、课后:以活动为载体开展情感教育
1.指导课外阅读,培养写作兴趣。首先,我注意在指导课外阅读上下功夫,引导学生接触课外读物,让他们乐于与书报交朋友。之后,不定期地组织一些阅读活动,着力指导学生掌握读书读报的方法,练写读书笔记,积累词语,做剪贴本,开拓视野,激发阅读兴趣。如在读完《游子吟》后,就让学生联想父母平时对自己的关心和爱护,引导他们把在作品中体验到的情感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体会父母养育自己的艰辛。
2.引导亲近大自然、走进社会,发展写作兴趣。中学生天真活泼,热爱大自然,乐于参加各项有益的社会活动。为了开拓他们的视野,丰富他们的社会生活知识,积累写作素材,教师可利用课余时间,带领学生走出校园,走向色彩斑斓的田野。大自然秀丽的景色会使学生们陶醉,他们会更加热爱大自然,在美妙的大自然中陶冶情操。回家后,再指导他们写出感情真实的观察日记和习作。教师还可组织学生有目的地参观访问工厂、村民小组、敬老院、孤儿院等场所,走进社会,了解社会,认识社会,并把所见所闻所感记录下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也就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3.放手写“放胆文”,激励习作兴趣。写放胆文,就是指导学生我口说我心,我手写我心。教师应该提倡学生不受拘束,写真话,写实话,写心里话,习作内容要来自生活实际,对好事可以表扬称赞,对坏事可以批评抨击。如此,学生们写的作文内容丰富充实,语言更生动有趣,感情更真实自然。
4.开设文学讲座,深化学生兴趣。为了帮助学生初步了解习作常识,培养初步的欣赏能力,激发学生对习作的兴趣,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深入浅出的辅导,以深化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爱好,学生也一定会受益匪浅,对人生和社会的认识更深刻。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让我们共同承担起重任,帮助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让爱国主义情感、民族自豪感、集体荣誉感、对父母的爱戴、对老师的尊敬、对同学的宽容和理解,对大自然的热爱等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他们心中扎根。
(作者单位:常德市第十三中学
湖南常德415000)
责任编辑徐向阳
一、课前:在三分钟演讲活动中开展情感教育
在传统教学中,我们往往更重视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培养,而对听说能力的训练重视不够,以致不少学生走上社会以后非常不适应,表达能力欠缺,一到重大场合发言就不知所措,紧张万分,这样的状况直接制约了学生今后的发展。
我在语文教学中,也时时感觉到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欠缺。比如课堂提问,很少有同学能主动发言,即使发言,不是不敢大声讲出来,就是表达不准确,实在令人头疼。课下询问原因,主要是胆小,怕出风头,宁肯不回答,也不让自己当众出丑。我左思右想,觉得问题的根源还在于同学之间缺乏情感交流。于是从去年开始,我尝试在班上开展了课前三分钟演讲活动,希望在锻炼学生口才的同时,也给他们提供一个情感交流的平台。
所谓课前三分钟演讲,是指教师在讲课之前,先抽出三分钟时间,让当天的值日生登上讲台,态度大方、表情自然、声音洪亮地给同学们讲某一方面的内容。开始时,效果并不好,班上很少有同学能达到要求。大部分同学要么羞羞答答、满脸通红,局促不安地站在讲台上无话可说,要么语无伦次、前言不搭后语,声音像蜜峰嗡嗡般咕哝两句。台下有不少学生则是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模样,根本就没有认真听。更有甚者,还有人挖苦、讽刺、嘲笑台上发言的同学。面对这样的窘境,一方面我对全班学生进行了严肃的教育,告诉他们尊重他人的重要性,引导他们学会换位思考。另一方面,我介绍了开展课前三分钟演讲的作用。经过启发和鼓励,同学们对此项活动有了新的认识,认为这的确是锻炼自身的一次宝贵机会。在激发起学生参与的热情以后,我又明确了演讲内容:可以是自我介绍,可以是讲成语说典故、谈名言警句,也可以是美文佳作赏析等切合语文特点的内容,当然,更欢迎学生用原创作品与大家进行交流。我还安排了一些固定的主题要求学生进行演讲,如亲情、理想、励志、爱家、爱国等。如在学完《小巷深处》一文后,我让学生以“感谢父母”为话题,说说父母所做的最让自己感动的事情。在学完《我的老师》一文后,让学生以“回报师恩”为话题,说说日常生活中老师对自己的关爱。
这样的方式既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又在潜移默化之中对学生进行了情感教育,让学生们懂得了父母培养自己的艰辛,理解了老师教育自己的辛苦,从而让感恩之心在他们稚嫩的心灵中生根发芽。
二、课中:借助课文内容开展情感教育
1.介绍作者经历和写作背景,渗透情感教育。文学作品不可能凭空产生,往往都是作者生活的体验和感悟。了解作者的经历和写作背景,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将感情融入到所学作品之中。如在教学海伦凯勒《我的老师》之前,我先介绍了她成名前的经历:海伦在很小的时候就失去了视力和听力,后来又失去了说话的能力。尽管在黑暗和寂寞的世界里生活和学习,可她却从不放弃,克服了种种困难,终于成长为一名著名的作家和教育家。了解了作者的经历和写作背景后,学生不由自主地对她产生了敬佩之情,很自然地树立起从容面对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2.抓住关键语句,深化情感体验。课文中的关键语句往往是文眼,是作者炽热情感喷发的“火山口”。在教学文天祥的《过零丁洋》时,我紧紧抓住“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一诗眼进行教学,使学生强烈感受到文天祥舍生取义、为国牺牲的决心,不知不觉之间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
3.品析作品情节,渗透情感教育。文学作品中那些让人印象深刻的情节往往会引起读者的共鸣。我在教学的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从人物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等细节描写中细细品味,体会其精妙之处。如在教学《小巷深处》一课时,在引导学生读熟课文的基础上,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让学生说说盲养母为“我”做的哪件事最令自己感动,为什么?有很多同学都积极站起来发表自己的看法,有的说:“养母拿出所有的积蓄为我换住处,可见她对我无私的爱。”有的说:“养母站在太阳最毒的地方卖冰棍,可见她为我付出太多了。”有的说:“养母在受到‘我’的伤害后还是那样关心我。”接着我又问道:“那么‘我’对养母这样伟大无私的爱又是怎样回报的呢?”几分钟后,各小组都准备好自己的答案,踊跃发言。在此基础上,我又让学生反复朗读体会这些感人的细节。此时,我发现一个平时上课比较调皮,经常插嘴,脸上总带着笑容的男孩子突然变得沉默寡言,脸上的笑容也消失得无影无踪。于是,我问他:“读了这个细节以后,你有什么样的感想呢?”他在我期待的眼神下,终于开口了——原来他想起了自己的母亲。他爸爸因病很早就离开了人世,为了让他受到更好的教育,妈妈一个人带着他从乡下来到了市区。为了生计,同时也为了照顾好他的生活,妈妈每天都早出晚归,到街上给人擦皮鞋,中间还要抽出时间回到租来的小棚屋内给他做饭吃。以前他总是怕同学知道妈妈以擦皮鞋谋生后瞧不起他,总在内心觉得妈妈给自己丢脸了,别人的妈妈都做着体面的工作而自己的母亲却做着让他抬不起头的活。今天,想起了妈妈那满是双茧的手,想起了妈妈的辛劳,觉得自己真对不起她,今后一定要好好报答她。说完,这个男孩已经泪流满面,同学们不由自主地为他投去了钦佩的目光,并给予了热烈的掌声。我相机做了总结:我们不仅要努力学习,更要在生活上要多关心父母,帮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尽量减轻父母的负担,争取学有所成,让父母对我们放心。
三、课后:以活动为载体开展情感教育
1.指导课外阅读,培养写作兴趣。首先,我注意在指导课外阅读上下功夫,引导学生接触课外读物,让他们乐于与书报交朋友。之后,不定期地组织一些阅读活动,着力指导学生掌握读书读报的方法,练写读书笔记,积累词语,做剪贴本,开拓视野,激发阅读兴趣。如在读完《游子吟》后,就让学生联想父母平时对自己的关心和爱护,引导他们把在作品中体验到的情感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体会父母养育自己的艰辛。
2.引导亲近大自然、走进社会,发展写作兴趣。中学生天真活泼,热爱大自然,乐于参加各项有益的社会活动。为了开拓他们的视野,丰富他们的社会生活知识,积累写作素材,教师可利用课余时间,带领学生走出校园,走向色彩斑斓的田野。大自然秀丽的景色会使学生们陶醉,他们会更加热爱大自然,在美妙的大自然中陶冶情操。回家后,再指导他们写出感情真实的观察日记和习作。教师还可组织学生有目的地参观访问工厂、村民小组、敬老院、孤儿院等场所,走进社会,了解社会,认识社会,并把所见所闻所感记录下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也就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3.放手写“放胆文”,激励习作兴趣。写放胆文,就是指导学生我口说我心,我手写我心。教师应该提倡学生不受拘束,写真话,写实话,写心里话,习作内容要来自生活实际,对好事可以表扬称赞,对坏事可以批评抨击。如此,学生们写的作文内容丰富充实,语言更生动有趣,感情更真实自然。
4.开设文学讲座,深化学生兴趣。为了帮助学生初步了解习作常识,培养初步的欣赏能力,激发学生对习作的兴趣,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深入浅出的辅导,以深化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爱好,学生也一定会受益匪浅,对人生和社会的认识更深刻。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让我们共同承担起重任,帮助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让爱国主义情感、民族自豪感、集体荣誉感、对父母的爱戴、对老师的尊敬、对同学的宽容和理解,对大自然的热爱等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他们心中扎根。
(作者单位:常德市第十三中学
湖南常德415000)
责任编辑徐向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