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20%噻唑锌悬浮剂防治大蒜叶枯病效果研究结果表明:20%噻唑锌悬浮剂对大蒜叶枯病有较好的防效,该药剂与10%苯醚甲环唑的混合使用不如使用单剂防效理想,用20%噻唑锌悬浮剂1 800 mL/hm2对大蒜叶枯病防效最好,可以大面积推广应用。
关键词 20%噻唑锌悬浮剂;大蒜叶枯病;防效
中图分类号 S436.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23-0155-02
丰县常年种植大苔蒜2.6万hm2,其中产品以蒜薹为主的“四川正月早、二月早”1.7万hm2,薹瓣兼用型的徐州白蒜0.9万hm2。大蒜叶枯病是丰县大苔蒜上的主要病害,受重茬面积的扩大和连作年限的增加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大蒜叶枯病发生普遍,且呈逐年加重趋势,做好大蒜叶枯病的防治工作是夺取大蒜优质高产的关键。为此,笔者于2013年在首羡镇及华山凯宇示范园进行了20%噻唑锌悬浮剂对大蒜叶枯病的防治效果研究,以期为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概况
2013年试验安排在首羡镇张老家村一农户的责任田内,土质为黏土地。试验地内大蒜为露地栽培,地膜覆盖。行距20 cm,株距7 cm,栽植前基施芭田复合肥1 500 kg/hm2,施药时大蒜处于抽薹期,同时在华山凯宇示范园内进行了2个辅助性试验。供试药剂:20%噻唑锌悬浮剂(碧生,浙江新农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生产),50%咪鲜胺可湿性粉剂(江苏辉丰农化工股份有限公司),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世高,瑞士先正达公司)。
1.2 试验设计
试验设7个处理,分别为处理1:50%咪鲜胺可湿性粉剂1 000.5 g/hm2,处理2:20%噻唑锌悬浮剂1 200 g/hm2 50%咪鲜胺可湿性粉剂1 000.5 g/hm2,处理3:20%噻唑锌悬浮剂1 200 g/hm2,处理4:20%噻唑锌悬浮剂1 800 g/hm2,处理5:20%噻唑锌悬浮剂1 200 g/hm2 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900 g/hm2,处理6: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900 g/hm2,以清水作对照(CK1)。不设重复,处理1、2、3、4、5、6、CK区面积分别为189.2、189.2、104.0、65.2、179.2、179.2、20.0 m2。辅助试验设置基本同该试验,设6个处理,分别为处理A:50%咪鲜胺可湿性粉剂1 000.5 g/hm2,处理B:20%噻唑锌悬浮剂1 200 g/hm2 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900 g/hm2,处理C:20%噻唑锌悬浮剂1 800 g/hm2 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900 g/hm2,处理D:20%噻唑锌悬浮剂1 800 g/hm2,处理E: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900 g/hm2,以清水作对照(CK2),不设重复。
1.3 试验实施
试验共分2次施药,第1次施药时间4月11日11:00—12:30,第2次4月25日9:30—11:30。华山的辅助试验2次施药时间分别在4月16日、26日。施药时先称取(或量取)所需要的药量,先配成母液,再对水450 kg/hm2,用苏州稼乐植保机械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3WBJ-16DZ多功能静电喷雾器均匀进行茎叶喷雾,隔7~10 d喷药1次,连喷2次[1-2]。第1次施药当日(4月11日)天气晴,最高温度19.0 ℃,最低温度5.2 ℃,日均温度11.8 ℃,相对湿度37%;第2次施药当日(4月25日)天气晴,最高温度22.5 ℃,最低温度14.4 ℃,日均温度17.6 ℃,相对湿度51%。整个试验期间未出现对该试验有较大影响的天气情况。
1.4 调查内容及方法
施药前每个处理定点调查3个点,每点5株,共15株,并进行固定标记,末次药后7 d对固定标记株进行药效调查,每次均调查记录上5叶发病叶片数,并对严重度进行分级,计算病情指数和病叶率。分级标准[3-4]为0级:无病;1级:病斑面积占全叶5%以下;2级:病斑面积占全叶6%~10%;3级:病斑面积占全叶11%~25%;4级:病斑面积占全叶26%~50%;5级:病斑面积占全叶50%以上。
2 结果与分析
2.1 药后7 d防效
从表1可以看出,各药剂处理对大蒜叶枯病均有一定的防效。以处理4病指防效最好,达71.59%;处理6次之,病指防效为67.68%;处理1再次之,病指防效为67.45%;处理2较差,病指防效为62.68%;处理3最差,病指防效为61.90%,比防效最好的处理4低9.69个百分点。总体而言,各药剂处理对大蒜叶枯病的防效均较好,都在60%以上。
从药前、药后的的病叶率来看,病叶的发展均比较迅猛,虽然各药剂处理对病叶的发展均有一定的控制作用,但控制作用并不理想,药后7 d处理5病叶率最低,但仍达到了80.0%,处理1、2、4病叶率均在90.0%以上,但是在发病程度上各药剂处理控制效果尚可(表1)。
2.2 辅助试验
在华山镇凯宇示范园内做的2个辅助试验比首羡点晚5 d,由于试验进行时发病较重(即病指较高),防效不如首羡点理想,但总体趋势与首羡点一致,均表现为20%噻唑锌悬浮剂1 800 g/hm2的处理效果最好,同时也表现出了与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复配效果不甚理想的趋势(表2)。
3 结论
该试验药剂病指防效较为理想,但病叶防效不甚理想,发展较快,可能与试验后期已接近大蒜收获期叶片的抗逆性较差有关,有待以后进一步试验。试验结果表明,20%噻唑锌悬浮剂与50%咪酰胺可湿性粉剂或者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复配时反而不如单一使用效果好,是否存在拮抗作用也有待进一步试验。此外,首羡点试验因比华山点提前了5 d,防效明显好于华山点,可见施药时期非常重要。
总体来说,各药剂处理对大蒜叶枯病防效尚可,其中20%噻唑锌悬浮剂1 800 mL/hm2对大蒜叶枯病防效最好,并且对大蒜安全,可以大面积推广应用[5-6]。
4 参考文献
[1] 常燕霞,陈书霞,程智慧,等.大蒜叶枯病及其防治方法研究进展[J].中国蔬菜,2012(6):15-20.
[2] 陈仕江.四川大蒜叶枯病病原、流行动态及防治药剂研究[D].雅安:四川农业大学,2013.
[3] 程艳姿.不同杀菌剂防治大蒜叶枯病试验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3(6):115.
[4] 孔素萍,杨崇良,段乃彬,等.大蒜叶枯病防治初步研究[J].山东农业科学,2010(4):56-58,61.
[5] 陆进泉,顾卫中.50%咪鲜胺锰盐防治大蒜叶枯病药效试验[J].现代农业科技,2008(15):137,140.
[6] 时春喜,惠浩浩,郭建挺,等.大蒜叶枯病田间化学防治试验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8):114-118.
关键词 20%噻唑锌悬浮剂;大蒜叶枯病;防效
中图分类号 S436.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23-0155-02
丰县常年种植大苔蒜2.6万hm2,其中产品以蒜薹为主的“四川正月早、二月早”1.7万hm2,薹瓣兼用型的徐州白蒜0.9万hm2。大蒜叶枯病是丰县大苔蒜上的主要病害,受重茬面积的扩大和连作年限的增加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大蒜叶枯病发生普遍,且呈逐年加重趋势,做好大蒜叶枯病的防治工作是夺取大蒜优质高产的关键。为此,笔者于2013年在首羡镇及华山凯宇示范园进行了20%噻唑锌悬浮剂对大蒜叶枯病的防治效果研究,以期为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概况
2013年试验安排在首羡镇张老家村一农户的责任田内,土质为黏土地。试验地内大蒜为露地栽培,地膜覆盖。行距20 cm,株距7 cm,栽植前基施芭田复合肥1 500 kg/hm2,施药时大蒜处于抽薹期,同时在华山凯宇示范园内进行了2个辅助性试验。供试药剂:20%噻唑锌悬浮剂(碧生,浙江新农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生产),50%咪鲜胺可湿性粉剂(江苏辉丰农化工股份有限公司),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世高,瑞士先正达公司)。
1.2 试验设计
试验设7个处理,分别为处理1:50%咪鲜胺可湿性粉剂1 000.5 g/hm2,处理2:20%噻唑锌悬浮剂1 200 g/hm2 50%咪鲜胺可湿性粉剂1 000.5 g/hm2,处理3:20%噻唑锌悬浮剂1 200 g/hm2,处理4:20%噻唑锌悬浮剂1 800 g/hm2,处理5:20%噻唑锌悬浮剂1 200 g/hm2 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900 g/hm2,处理6: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900 g/hm2,以清水作对照(CK1)。不设重复,处理1、2、3、4、5、6、CK区面积分别为189.2、189.2、104.0、65.2、179.2、179.2、20.0 m2。辅助试验设置基本同该试验,设6个处理,分别为处理A:50%咪鲜胺可湿性粉剂1 000.5 g/hm2,处理B:20%噻唑锌悬浮剂1 200 g/hm2 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900 g/hm2,处理C:20%噻唑锌悬浮剂1 800 g/hm2 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900 g/hm2,处理D:20%噻唑锌悬浮剂1 800 g/hm2,处理E: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900 g/hm2,以清水作对照(CK2),不设重复。
1.3 试验实施
试验共分2次施药,第1次施药时间4月11日11:00—12:30,第2次4月25日9:30—11:30。华山的辅助试验2次施药时间分别在4月16日、26日。施药时先称取(或量取)所需要的药量,先配成母液,再对水450 kg/hm2,用苏州稼乐植保机械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3WBJ-16DZ多功能静电喷雾器均匀进行茎叶喷雾,隔7~10 d喷药1次,连喷2次[1-2]。第1次施药当日(4月11日)天气晴,最高温度19.0 ℃,最低温度5.2 ℃,日均温度11.8 ℃,相对湿度37%;第2次施药当日(4月25日)天气晴,最高温度22.5 ℃,最低温度14.4 ℃,日均温度17.6 ℃,相对湿度51%。整个试验期间未出现对该试验有较大影响的天气情况。
1.4 调查内容及方法
施药前每个处理定点调查3个点,每点5株,共15株,并进行固定标记,末次药后7 d对固定标记株进行药效调查,每次均调查记录上5叶发病叶片数,并对严重度进行分级,计算病情指数和病叶率。分级标准[3-4]为0级:无病;1级:病斑面积占全叶5%以下;2级:病斑面积占全叶6%~10%;3级:病斑面积占全叶11%~25%;4级:病斑面积占全叶26%~50%;5级:病斑面积占全叶50%以上。
2 结果与分析
2.1 药后7 d防效
从表1可以看出,各药剂处理对大蒜叶枯病均有一定的防效。以处理4病指防效最好,达71.59%;处理6次之,病指防效为67.68%;处理1再次之,病指防效为67.45%;处理2较差,病指防效为62.68%;处理3最差,病指防效为61.90%,比防效最好的处理4低9.69个百分点。总体而言,各药剂处理对大蒜叶枯病的防效均较好,都在60%以上。
从药前、药后的的病叶率来看,病叶的发展均比较迅猛,虽然各药剂处理对病叶的发展均有一定的控制作用,但控制作用并不理想,药后7 d处理5病叶率最低,但仍达到了80.0%,处理1、2、4病叶率均在90.0%以上,但是在发病程度上各药剂处理控制效果尚可(表1)。
2.2 辅助试验
在华山镇凯宇示范园内做的2个辅助试验比首羡点晚5 d,由于试验进行时发病较重(即病指较高),防效不如首羡点理想,但总体趋势与首羡点一致,均表现为20%噻唑锌悬浮剂1 800 g/hm2的处理效果最好,同时也表现出了与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复配效果不甚理想的趋势(表2)。
3 结论
该试验药剂病指防效较为理想,但病叶防效不甚理想,发展较快,可能与试验后期已接近大蒜收获期叶片的抗逆性较差有关,有待以后进一步试验。试验结果表明,20%噻唑锌悬浮剂与50%咪酰胺可湿性粉剂或者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复配时反而不如单一使用效果好,是否存在拮抗作用也有待进一步试验。此外,首羡点试验因比华山点提前了5 d,防效明显好于华山点,可见施药时期非常重要。
总体来说,各药剂处理对大蒜叶枯病防效尚可,其中20%噻唑锌悬浮剂1 800 mL/hm2对大蒜叶枯病防效最好,并且对大蒜安全,可以大面积推广应用[5-6]。
4 参考文献
[1] 常燕霞,陈书霞,程智慧,等.大蒜叶枯病及其防治方法研究进展[J].中国蔬菜,2012(6):15-20.
[2] 陈仕江.四川大蒜叶枯病病原、流行动态及防治药剂研究[D].雅安:四川农业大学,2013.
[3] 程艳姿.不同杀菌剂防治大蒜叶枯病试验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3(6):115.
[4] 孔素萍,杨崇良,段乃彬,等.大蒜叶枯病防治初步研究[J].山东农业科学,2010(4):56-58,61.
[5] 陆进泉,顾卫中.50%咪鲜胺锰盐防治大蒜叶枯病药效试验[J].现代农业科技,2008(15):137,140.
[6] 时春喜,惠浩浩,郭建挺,等.大蒜叶枯病田间化学防治试验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8):114-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