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画幅之争是个古老的话题,争论多在专业人员之间进行。但本文是写给业余摄影爱好者而不是专业摄影师的。“专业”受摄影类别的限制,业余则比较自由。拍野生动物的人不可能用大画幅,而广告摄影师因为顾客付不起太高的费用而把应该用大画幅的工作换成了中画幅这也是很常见的。所以专业人员的行为会影响也会误导业余爱好者。
使用大画幅的理由有很多。首先我们常见的中小画幅照相机,它们的镜头平面与胶片平面是完全平行的,也不能运动,而大画幅的这两个平面是可以相互运动的,这种相互运动包括了移轴、仰俯、摇摆等技术动作。这些运动包含了很多科学知识,做为业余爱好者当然应该明白这些知识,否则哪里称得上“爱好者”。本人认为业余爱好者“业余”是一个时间上的概念,也是一个是否与金钱直接挂钩的概念,而“摄影爱好者”才是正题。
正因为是爱好,是喜欢,我们才有必要弄明白前景深、后景深、影像圈、视角、清晰平面等等这些词。这些词离开大画幅是难以真正描述其意义的。为什么移动照相机的前组会改变清晰平面,而移动后组才改变透视关系?为什么施耐得XL 47mm与XL 72mm 镜头焦距不同视角却都是98°?……这都需要大画幅的知识来解释。
从掌握知识这层意义上讲,玩大画幅是非常必要的。因为从技术角度上说大画幅相机才真正综合了诸多的摄影知识于一身。玩大画幅可以让你更加深刻理解摄影原理和常识,并在实践中加以应用,让你明白“知识就是力量”的道理。
使用大画幅的第二个着眼点是影像质量。摄影是以技术为基础的艺术,离开影像质量的摄影只能算是马虎的记录。普通摄影爱好者手中可能并没有4×5或8×10,想像不出影像质量上和中小画幅照相机有什么区别,不过我们可以用一个简单的实验体会一下。
准备一个135相机和一只大变焦比的镜头,在10米远的地方用200mm焦距拍一个人,然后变焦至100mm处再拍一张,再变焦至50mm还拍这个人,最后用24mm焦距端拍同样内容。将第一张底片满幅放大至5英寸,第二张只放对角线的50%也放大至5英寸,第三张放对角线的25%,第四张放对角线的15%,这四张5英寸照片几乎是同样的内容,用同一支镜头拍摄,只是放大倍率不同。你能清楚地看到区别,它们分别代表了8×10"、4×5"、6×7cm和24×36mm的画幅。这个实验只是一种比喻,但区别是非常明显的,我们可以借此清晰地认识放大倍率这个概念。放大同样的照片,底片大,放大率就小,影像就好。在传统放大机上是这样,数码放大机上也是这样,而且更明显。我们的眼睛是雪亮的,我们能对不同的影像做出“喜”与“恶”的判断,遗憾的是我们脑子里却总是忽略了这一点。
在今天,135相机的数量恐怕是大画幅相机的1000倍以上,但最初徕卡发明135原型机的时候并没有讨人喜欢,因为当时是大画幅的天下。小型相机普及的强有力支持是胶片质量与镜头质量的提高,但时至今日,如果放大一张24英寸照片,最好的135相机也比不上最便宜的4×5,前题是二者要放到一起比较。人的口味(淡或咸)是可培养出来的,同样人的眼睛也是如此,小画幅我们看多了以至于形成了一些顽固的概念。其实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不只一个老摄影师有过这样的感慨:在当年拍片子时,没有条件使用好的器材,以至于好照片因解像力差而成了遗憾。
使用大画幅的第三个理由是“细节”。这个细节有两层意思,其一是对人眼而言的,我们的眼睛对非常微小的东西观看比较困难,这就造成了我们使用小相机在取景时忽视了许多东西,当时我们看不到它的存在,但洗成照片后我们才发现。而大画幅的影像大到我们可以关注细节,我们还可以借助放大镜看到许多更细微的东西。
细节的第二层意思是照片对微小之处的再现能力。无论是胶片还是CCD,对很小的东西记录是困难的,而摄影恰恰是把大东西缩小在底片上或CCD上(微距摄影除外),缩小的倍率可能是100倍以上。135相机如果按100倍计算,一个100毫米见方的石头在135胶片上只是一毫米见方,虽然我们的镜头解像力很高,虽然我们的胶片分辨能力达到每毫米100线对,但谁都能想像无论是放大镜头还是扫描仪,对一毫米物体的再现能力都不会太高,而如果使用8×10相机,这个100毫米见方的石头在胶片上的大小是7毫米见方,当然这就要清晰很多。
其实起根本作用的还是放大倍率。笔者认为放大倍率的重要性要远远超过镜头、胶片。市面上销售的镜头好与劣的差别可能只是10%,充其量是50%,但放大倍率是5倍还是15倍,这个差别可不是10%的问题,而是500%。影像质量也好,细节也好,其实是相互联系的,影响这一切的就是放大倍率。我们关注芝麻的同时可别丢了西瓜。
选择大画幅的第四个理由是严谨、优雅的工作方式。许多业余爱好者总是羡慕那些专业的摄影记者身上跨着三台带马达的照相机、长枪短炮、用不尽的胶卷……慢慢也养成一种习惯,无论拍什么总要谋杀大量胶片,快门马达响成一片,而且特别爱好扎堆,爱好参加各种摄影旅游团。笔者也喜欢小相机,但如果要拍出好片子,工作方式要严谨才是,三脚架比马达更能帮助出好照片,能走近一点就别用长焦距镜头,预升反光镜,使用快门线都是有好处的。
大画幅的工作方式与小相机不同,它需要摄影师有一种严谨的工作方式。你想不严谨都不行,那会根本得不到照片。用大画幅的人都明白,大画幅会使人去几分浮躁多几分思索。也许是我们太受布勒松的影响,过分看重摄影是瞬间艺术而忽视摄影也是凝结时空的艺术。
许多人不用大画幅的理由之一是经济上的,但这些人可能没有认真算过账。用大画幅不用配太多镜头,往往两三只足够勒,就是最好的4×5相机也不过三万多元,配几只头总体价格比全套哈苏贵不了多少。拍大画幅张数是有限的,也用不了太多的胶片。
使用大画幅还有更多理由,不用大画幅也有充分理由。笔者刚刚从驾校学车回来,驾校学的是大货车,但实际上我可能一辈子也不会开大货车,但老教练总是希望学员学车最好先从大货车开始,从大货车起步你会养成非常正规的习惯。大画幅不也是这样吗?
大画幅有4×5、5×7、8×10英寸以至于更大,对于爱好者,4×5其实就够了。原因在于放大24英寸以内的照片,放大倍率在4-5倍很合理,而且能使用更广泛的镜头,此外4×5的技术调整功能也最方便,体积相对也小,选择余地也大——林好夫、仙娜、申豪等等都是不错的机器。8×10的适用性相对就差多啦,只适用于特定领域,这有其道理。超大画幅如12×20、16×20、20×24英寸虽然有诸多限制,但其意义远远超过8×10。8×10一般要经过放大,而12×20主要是印相制作黑白照片,其无与伦比的影像质量完全是另外的一个天地,不亲眼所见是难以体会的。笔者认为,业余爱好者拍彩色照片用4×5足矣,拍黑白就最好一步跨过8×10,直接用12×20或16×20。从数码角度看大画幅的生命力依然存在,把CCD的面积做到12×20英寸要走的路还很长,甚至根本不会去走,而数码取代135,也许就是今天或明天的事了。
使用大画幅的理由有很多。首先我们常见的中小画幅照相机,它们的镜头平面与胶片平面是完全平行的,也不能运动,而大画幅的这两个平面是可以相互运动的,这种相互运动包括了移轴、仰俯、摇摆等技术动作。这些运动包含了很多科学知识,做为业余爱好者当然应该明白这些知识,否则哪里称得上“爱好者”。本人认为业余爱好者“业余”是一个时间上的概念,也是一个是否与金钱直接挂钩的概念,而“摄影爱好者”才是正题。
正因为是爱好,是喜欢,我们才有必要弄明白前景深、后景深、影像圈、视角、清晰平面等等这些词。这些词离开大画幅是难以真正描述其意义的。为什么移动照相机的前组会改变清晰平面,而移动后组才改变透视关系?为什么施耐得XL 47mm与XL 72mm 镜头焦距不同视角却都是98°?……这都需要大画幅的知识来解释。
从掌握知识这层意义上讲,玩大画幅是非常必要的。因为从技术角度上说大画幅相机才真正综合了诸多的摄影知识于一身。玩大画幅可以让你更加深刻理解摄影原理和常识,并在实践中加以应用,让你明白“知识就是力量”的道理。
使用大画幅的第二个着眼点是影像质量。摄影是以技术为基础的艺术,离开影像质量的摄影只能算是马虎的记录。普通摄影爱好者手中可能并没有4×5或8×10,想像不出影像质量上和中小画幅照相机有什么区别,不过我们可以用一个简单的实验体会一下。
准备一个135相机和一只大变焦比的镜头,在10米远的地方用200mm焦距拍一个人,然后变焦至100mm处再拍一张,再变焦至50mm还拍这个人,最后用24mm焦距端拍同样内容。将第一张底片满幅放大至5英寸,第二张只放对角线的50%也放大至5英寸,第三张放对角线的25%,第四张放对角线的15%,这四张5英寸照片几乎是同样的内容,用同一支镜头拍摄,只是放大倍率不同。你能清楚地看到区别,它们分别代表了8×10"、4×5"、6×7cm和24×36mm的画幅。这个实验只是一种比喻,但区别是非常明显的,我们可以借此清晰地认识放大倍率这个概念。放大同样的照片,底片大,放大率就小,影像就好。在传统放大机上是这样,数码放大机上也是这样,而且更明显。我们的眼睛是雪亮的,我们能对不同的影像做出“喜”与“恶”的判断,遗憾的是我们脑子里却总是忽略了这一点。
在今天,135相机的数量恐怕是大画幅相机的1000倍以上,但最初徕卡发明135原型机的时候并没有讨人喜欢,因为当时是大画幅的天下。小型相机普及的强有力支持是胶片质量与镜头质量的提高,但时至今日,如果放大一张24英寸照片,最好的135相机也比不上最便宜的4×5,前题是二者要放到一起比较。人的口味(淡或咸)是可培养出来的,同样人的眼睛也是如此,小画幅我们看多了以至于形成了一些顽固的概念。其实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不只一个老摄影师有过这样的感慨:在当年拍片子时,没有条件使用好的器材,以至于好照片因解像力差而成了遗憾。
使用大画幅的第三个理由是“细节”。这个细节有两层意思,其一是对人眼而言的,我们的眼睛对非常微小的东西观看比较困难,这就造成了我们使用小相机在取景时忽视了许多东西,当时我们看不到它的存在,但洗成照片后我们才发现。而大画幅的影像大到我们可以关注细节,我们还可以借助放大镜看到许多更细微的东西。
细节的第二层意思是照片对微小之处的再现能力。无论是胶片还是CCD,对很小的东西记录是困难的,而摄影恰恰是把大东西缩小在底片上或CCD上(微距摄影除外),缩小的倍率可能是100倍以上。135相机如果按100倍计算,一个100毫米见方的石头在135胶片上只是一毫米见方,虽然我们的镜头解像力很高,虽然我们的胶片分辨能力达到每毫米100线对,但谁都能想像无论是放大镜头还是扫描仪,对一毫米物体的再现能力都不会太高,而如果使用8×10相机,这个100毫米见方的石头在胶片上的大小是7毫米见方,当然这就要清晰很多。
其实起根本作用的还是放大倍率。笔者认为放大倍率的重要性要远远超过镜头、胶片。市面上销售的镜头好与劣的差别可能只是10%,充其量是50%,但放大倍率是5倍还是15倍,这个差别可不是10%的问题,而是500%。影像质量也好,细节也好,其实是相互联系的,影响这一切的就是放大倍率。我们关注芝麻的同时可别丢了西瓜。
选择大画幅的第四个理由是严谨、优雅的工作方式。许多业余爱好者总是羡慕那些专业的摄影记者身上跨着三台带马达的照相机、长枪短炮、用不尽的胶卷……慢慢也养成一种习惯,无论拍什么总要谋杀大量胶片,快门马达响成一片,而且特别爱好扎堆,爱好参加各种摄影旅游团。笔者也喜欢小相机,但如果要拍出好片子,工作方式要严谨才是,三脚架比马达更能帮助出好照片,能走近一点就别用长焦距镜头,预升反光镜,使用快门线都是有好处的。
大画幅的工作方式与小相机不同,它需要摄影师有一种严谨的工作方式。你想不严谨都不行,那会根本得不到照片。用大画幅的人都明白,大画幅会使人去几分浮躁多几分思索。也许是我们太受布勒松的影响,过分看重摄影是瞬间艺术而忽视摄影也是凝结时空的艺术。
许多人不用大画幅的理由之一是经济上的,但这些人可能没有认真算过账。用大画幅不用配太多镜头,往往两三只足够勒,就是最好的4×5相机也不过三万多元,配几只头总体价格比全套哈苏贵不了多少。拍大画幅张数是有限的,也用不了太多的胶片。
使用大画幅还有更多理由,不用大画幅也有充分理由。笔者刚刚从驾校学车回来,驾校学的是大货车,但实际上我可能一辈子也不会开大货车,但老教练总是希望学员学车最好先从大货车开始,从大货车起步你会养成非常正规的习惯。大画幅不也是这样吗?
大画幅有4×5、5×7、8×10英寸以至于更大,对于爱好者,4×5其实就够了。原因在于放大24英寸以内的照片,放大倍率在4-5倍很合理,而且能使用更广泛的镜头,此外4×5的技术调整功能也最方便,体积相对也小,选择余地也大——林好夫、仙娜、申豪等等都是不错的机器。8×10的适用性相对就差多啦,只适用于特定领域,这有其道理。超大画幅如12×20、16×20、20×24英寸虽然有诸多限制,但其意义远远超过8×10。8×10一般要经过放大,而12×20主要是印相制作黑白照片,其无与伦比的影像质量完全是另外的一个天地,不亲眼所见是难以体会的。笔者认为,业余爱好者拍彩色照片用4×5足矣,拍黑白就最好一步跨过8×10,直接用12×20或16×20。从数码角度看大画幅的生命力依然存在,把CCD的面积做到12×20英寸要走的路还很长,甚至根本不会去走,而数码取代135,也许就是今天或明天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