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研究是基于“指南”教育研究的视角去发现幼儿不良行为的更深层的行为意识,在幼儿园常规教育教学过程中,借助于由自然观察获取的6则案例,通过对其行为的分析,了解其违法规则行为背后的动机,并从行为动机的轻重以及幼儿个性的个体差异来选择纠正其不良行为的方式方法,从而让幼儿能从心理上认可老师的教育方式,以此改变自己的不良行为。
【关键词】规则意识 不良行为 心理
年幼儿童所表现出来的不适宜行为既来源于他们生活中已经形成的一些行为模式,也与他们没有很好地理解什么样的行为是适宜的有关(社交经历有限所致),因此,他们表现出不适宜行为很正常。本文从细致观察和有效沟通中去了解幼儿发生这些不良行为背后的原因,并且采用正对性的措施来进行教育,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来让幼儿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一、一日活动中幼儿不良行为的表现
我是一周进入三个陌生的大班进行配班活动,面对120个幼儿,我从中将三个班级内个别幼儿的行为记录下来,以他们为原型进行案例分析:
案例一:当我第一天走进大(3)班的活动室时,看到轩轩坐在活动室最后边的娃娃家里等待着保育员给他倒牛奶,我问他怎么坐在这儿不坐在座位上,轩轩说我的座位就是这儿。我问为什么其他小朋友不坐在这里?他就不出声,只是对我报以微笑。过会儿上课了,只见他一个人在玩玩家偷偷的玩了起来。
案例二:大(6)班的游戏马上结束了,各个学习型区域的小朋友都在整理游戏材料,只见黎黎在建构区还在搭火车,其他几个小朋友说“下班了”准备帮他一起收拾,都被他制止了。我问黎黎现在“下班了没有”,他说我没有。我又说你看看其他区域的小朋友在干什么?他说在整理材料。我说你们建构区其他小朋友都在说“下班了”你会不知道?他轻声的说我还没有搭好。我说没搭好就下次继续再搭,你说谎对不对?他低下头说不对。我说下次听到“下班”立刻整理玩具,其他小朋友都等着和你一起吃饭了。他就和同组的小朋友很开心的整理积木了。
案例三:带着大(6)班的孩子们去风雨操场进行户外活动,我们进行集体游戏“老狼老狼几点钟”当大灰狼来追小兔们都往家跑的时候,扮演小兔的星宇跑到自选玩具那里用脚把一堆体操圈都弄乱后在跑到兔子家。我走过去叫他,星宇请你把体操圈整理好后再来玩下局游戏,他不听,跟着其他小朋友一起走。我拉住他说不整理好不能参加游戏!他说等会儿,等会儿。我说不行,必须现在整理。他就在那里发脾气,就是不整理还一边推搡一边说我是坏老师。之后孩子们在顾老师的带领下玩完游戏都在点点上等待拿自选玩具了。我说你看,小朋友们都在等你拿玩具了,现在体操圈乱七八糟的他们怎么拿?你把它们整理好,等下他们来选的时候你看好他们是不是从最上面开始拿的好吗?随即他开始整理了。在分散活动时,顾老师又把他叫了过来问他:张老师是不是坏老师?他说:不是不是,我瞎说的。
案例四:户外活动时,孩子们下楼梯都没有靠右边下,没有跟紧零零散散的,到达大型玩具场地后,搭班顾老师并没有让孩子们去玩,而是让他们先进行排队练习,只见他们都站的很神气了。顾老师就请午睡睡的好得到小红花的小朋友先去玩,只见一大半的孩子都高高兴兴的去玩了,我走过去一看熙熙头上也贴着小红花,我说你也去吧!他朝我看了一眼不动。顾老师走过来说,熙熙你去玩吧!他还是不动。我拉着他走到滑滑梯那里让他去玩,他还是不动,问他怎么了就是不说。顾老师走过来说,那你就不要玩了!只见他眼泪汪汪的站在那里,整个游戏时间都没有参与到大型玩具中。
案例五:中午吃完饭,孩子们都在认真的看书,有几个看的快的孩子去阅读区重新选书,只见朔朔和涵涵一直没有从书架那里出来,我走过去一看,只见他们叼着书一路从书架沿着娃娃家爬过来,我立马制止他们问你们学谁走路呢?他们两很高兴的说我们在学小狗走路。其他小朋友听到了在那里哈哈大笑。我让他们赶紧回座位上看书,他们两个就疯的一样超级兴奋的跑了过来。
案例六:同样是午饭过后的自由阅读时间里,大(1)班给孩子们提供了一个小桌子和胶棒、双面胶、透明胶、剪刀,专门给孩子们进行修补图书,几个孩子拿着破损的图书在那里进行修补,只见贤贤跑过来特地拿着撕坏一点点的封面说老师,我的书本破了。只听安妮大声的说老师我看到他刚刚是故意自己撕坏的!我问贤贤事情是不是这样的?他轻轻的点了点头,很自责的样子,但回到座位之后表示很无所谓。
二、这么做的原因是什么?
在对于孩子表现这些问题行为的原因是什么,我们要找其背后更深层的行为意义所在。我们在对幼儿做分析评价时,要整体的看待,而且要在具体情境中分析。如果我们单纯的只对单个的行为而不问其发生的脉络和缘由,就会得出有偏颇的结论。
1.“特殊对待”—对于惩罚表示很开心
在案例一中,轩軒由于上课对周边小朋友产生影响,因此受到老师的“特殊对待”,因此他会被请出来坐在娃娃家那里。这使轩轩可以在老师不注意时玩娃娃家,久而久之,轩轩在上课时便主动违反规则,目的是得到去玩玩家的机会。可见,轩轩对于老师的惩罚表示很开心,因此表情是愉悦的。他能在自由的空间里,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教师意义上的惩罚对他而言是特别的“奖励”。
2.反抗—不满于教师的“要求”
在案例三中,星宇对于自己的不良行为不自知,对于老师对他的要求反而觉得很苛刻,他觉得很无理,并且自认为自己会去整理,而什么时候整理也由自己说了算,当老师打扰到参与的游戏,或者说是中断他游戏时,他就会觉得老师的行为不可理喻,并且用动作、言语攻击老师。星宇的行为表现为[3]遇到问题,不能较好的管理自己的情绪,反应过激;交往语言欠缺,没有利用语言好好沟通,以表达自己的想法。
3.承认错误—降低被惩罚的程度
在案例二中,黎黎在建构游戏结束时的一系列撒谎的行为和在案例六中贤贤想得到去书吧修补图书的机会而故意破坏撒谎的行为直至最后被拆穿后的承认错误。是否是真的意识到自己此次行为的问题?还是只是为了逃避老师的批评而表现的内疚。这在之后孩子所变现出来的开心来看,并未真正深入内心的改变。 4.置之不理—不满于教师的强制干预
在案例四中,教师强制幼儿去进行滑滑梯游戏的做法感到不满,因为他不喜欢玩,为什么非要去玩不可呢?于是,熙熙对教师的要求置之不理,并且产生了委屈的想法。这则案例告诉我们,当孩子有自己的想法的时候,在不存在安全隐患的情况下不应去要求他们必须去做你想让他们做的事,如果强制干预反而对他们的身心发展起到反作用。
三、如何做?如何教育?
1.应了解幼儿违反规则的真正目的,换一种形式让幼儿得到满足
在案例三与案例六中,两各孩子在不同的情境中违反的规则不同,但是都是出于想达到自己的最终目的。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强制的要求孩子不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可能当时起到了效果,但是对于他本身而言,由于没有满足自己的需求,那么在下一次务必还会犯同样的错误。因此,我们应满足孩子部分合理的要求和好奇心,并且在不违法规则的合理的范围内,换一种形式使其得到满足。两名幼儿违反规则的行为有所不同,但最终目的却相似,都是想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2.应帮助幼儿做到"真心悔过",规则内化
在案例六中,幼儿对于自己为了目的而“不择手段”的行为表示毫不在乎,虽在大家发现之后表示承认错误,但是言不由衷地心理很快就呈现出来,此时,教师就应该及时对他进行规则的内化,以换位思考或者情景模拟的形式,让其知道自己的行为对于他人对其所形成的形象,避免下一次同样的事情发生。
3.应洞察幼儿不听要求的背后原因,杜绝不良惩罚
在案例四中,虽然教师惩罚幼儿的做法不合理,每个幼儿的性格不同,遇到不同幼儿的处理方式也应不同。当幼儿有严重违规影响到其他幼儿的身心健康时,教师应合理进行严厉处理,改变其不良行为。但当幼儿的不良行为对他人并不造成任何影响时,教师可适当冷处理,等其冷静后了解其行为背后的原因,从心理上让其认可教师的教育方式。
参考文献
[1]美國:Eva Essa(埃萨).幼儿问题行为的识别与应对.(教师篇)第6版,原著由圣智学习出版公司出版,翻译版由王玲艳、张凤、刘昊(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独家发行,2011.1(2012.8重印)第3页。
[2]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3(183)
[3]王奕芳著.学前幼儿行为观察与分析.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130-131)
【关键词】规则意识 不良行为 心理
年幼儿童所表现出来的不适宜行为既来源于他们生活中已经形成的一些行为模式,也与他们没有很好地理解什么样的行为是适宜的有关(社交经历有限所致),因此,他们表现出不适宜行为很正常。本文从细致观察和有效沟通中去了解幼儿发生这些不良行为背后的原因,并且采用正对性的措施来进行教育,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来让幼儿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一、一日活动中幼儿不良行为的表现
我是一周进入三个陌生的大班进行配班活动,面对120个幼儿,我从中将三个班级内个别幼儿的行为记录下来,以他们为原型进行案例分析:
案例一:当我第一天走进大(3)班的活动室时,看到轩轩坐在活动室最后边的娃娃家里等待着保育员给他倒牛奶,我问他怎么坐在这儿不坐在座位上,轩轩说我的座位就是这儿。我问为什么其他小朋友不坐在这里?他就不出声,只是对我报以微笑。过会儿上课了,只见他一个人在玩玩家偷偷的玩了起来。
案例二:大(6)班的游戏马上结束了,各个学习型区域的小朋友都在整理游戏材料,只见黎黎在建构区还在搭火车,其他几个小朋友说“下班了”准备帮他一起收拾,都被他制止了。我问黎黎现在“下班了没有”,他说我没有。我又说你看看其他区域的小朋友在干什么?他说在整理材料。我说你们建构区其他小朋友都在说“下班了”你会不知道?他轻声的说我还没有搭好。我说没搭好就下次继续再搭,你说谎对不对?他低下头说不对。我说下次听到“下班”立刻整理玩具,其他小朋友都等着和你一起吃饭了。他就和同组的小朋友很开心的整理积木了。
案例三:带着大(6)班的孩子们去风雨操场进行户外活动,我们进行集体游戏“老狼老狼几点钟”当大灰狼来追小兔们都往家跑的时候,扮演小兔的星宇跑到自选玩具那里用脚把一堆体操圈都弄乱后在跑到兔子家。我走过去叫他,星宇请你把体操圈整理好后再来玩下局游戏,他不听,跟着其他小朋友一起走。我拉住他说不整理好不能参加游戏!他说等会儿,等会儿。我说不行,必须现在整理。他就在那里发脾气,就是不整理还一边推搡一边说我是坏老师。之后孩子们在顾老师的带领下玩完游戏都在点点上等待拿自选玩具了。我说你看,小朋友们都在等你拿玩具了,现在体操圈乱七八糟的他们怎么拿?你把它们整理好,等下他们来选的时候你看好他们是不是从最上面开始拿的好吗?随即他开始整理了。在分散活动时,顾老师又把他叫了过来问他:张老师是不是坏老师?他说:不是不是,我瞎说的。
案例四:户外活动时,孩子们下楼梯都没有靠右边下,没有跟紧零零散散的,到达大型玩具场地后,搭班顾老师并没有让孩子们去玩,而是让他们先进行排队练习,只见他们都站的很神气了。顾老师就请午睡睡的好得到小红花的小朋友先去玩,只见一大半的孩子都高高兴兴的去玩了,我走过去一看熙熙头上也贴着小红花,我说你也去吧!他朝我看了一眼不动。顾老师走过来说,熙熙你去玩吧!他还是不动。我拉着他走到滑滑梯那里让他去玩,他还是不动,问他怎么了就是不说。顾老师走过来说,那你就不要玩了!只见他眼泪汪汪的站在那里,整个游戏时间都没有参与到大型玩具中。
案例五:中午吃完饭,孩子们都在认真的看书,有几个看的快的孩子去阅读区重新选书,只见朔朔和涵涵一直没有从书架那里出来,我走过去一看,只见他们叼着书一路从书架沿着娃娃家爬过来,我立马制止他们问你们学谁走路呢?他们两很高兴的说我们在学小狗走路。其他小朋友听到了在那里哈哈大笑。我让他们赶紧回座位上看书,他们两个就疯的一样超级兴奋的跑了过来。
案例六:同样是午饭过后的自由阅读时间里,大(1)班给孩子们提供了一个小桌子和胶棒、双面胶、透明胶、剪刀,专门给孩子们进行修补图书,几个孩子拿着破损的图书在那里进行修补,只见贤贤跑过来特地拿着撕坏一点点的封面说老师,我的书本破了。只听安妮大声的说老师我看到他刚刚是故意自己撕坏的!我问贤贤事情是不是这样的?他轻轻的点了点头,很自责的样子,但回到座位之后表示很无所谓。
二、这么做的原因是什么?
在对于孩子表现这些问题行为的原因是什么,我们要找其背后更深层的行为意义所在。我们在对幼儿做分析评价时,要整体的看待,而且要在具体情境中分析。如果我们单纯的只对单个的行为而不问其发生的脉络和缘由,就会得出有偏颇的结论。
1.“特殊对待”—对于惩罚表示很开心
在案例一中,轩軒由于上课对周边小朋友产生影响,因此受到老师的“特殊对待”,因此他会被请出来坐在娃娃家那里。这使轩轩可以在老师不注意时玩娃娃家,久而久之,轩轩在上课时便主动违反规则,目的是得到去玩玩家的机会。可见,轩轩对于老师的惩罚表示很开心,因此表情是愉悦的。他能在自由的空间里,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教师意义上的惩罚对他而言是特别的“奖励”。
2.反抗—不满于教师的“要求”
在案例三中,星宇对于自己的不良行为不自知,对于老师对他的要求反而觉得很苛刻,他觉得很无理,并且自认为自己会去整理,而什么时候整理也由自己说了算,当老师打扰到参与的游戏,或者说是中断他游戏时,他就会觉得老师的行为不可理喻,并且用动作、言语攻击老师。星宇的行为表现为[3]遇到问题,不能较好的管理自己的情绪,反应过激;交往语言欠缺,没有利用语言好好沟通,以表达自己的想法。
3.承认错误—降低被惩罚的程度
在案例二中,黎黎在建构游戏结束时的一系列撒谎的行为和在案例六中贤贤想得到去书吧修补图书的机会而故意破坏撒谎的行为直至最后被拆穿后的承认错误。是否是真的意识到自己此次行为的问题?还是只是为了逃避老师的批评而表现的内疚。这在之后孩子所变现出来的开心来看,并未真正深入内心的改变。 4.置之不理—不满于教师的强制干预
在案例四中,教师强制幼儿去进行滑滑梯游戏的做法感到不满,因为他不喜欢玩,为什么非要去玩不可呢?于是,熙熙对教师的要求置之不理,并且产生了委屈的想法。这则案例告诉我们,当孩子有自己的想法的时候,在不存在安全隐患的情况下不应去要求他们必须去做你想让他们做的事,如果强制干预反而对他们的身心发展起到反作用。
三、如何做?如何教育?
1.应了解幼儿违反规则的真正目的,换一种形式让幼儿得到满足
在案例三与案例六中,两各孩子在不同的情境中违反的规则不同,但是都是出于想达到自己的最终目的。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强制的要求孩子不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可能当时起到了效果,但是对于他本身而言,由于没有满足自己的需求,那么在下一次务必还会犯同样的错误。因此,我们应满足孩子部分合理的要求和好奇心,并且在不违法规则的合理的范围内,换一种形式使其得到满足。两名幼儿违反规则的行为有所不同,但最终目的却相似,都是想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2.应帮助幼儿做到"真心悔过",规则内化
在案例六中,幼儿对于自己为了目的而“不择手段”的行为表示毫不在乎,虽在大家发现之后表示承认错误,但是言不由衷地心理很快就呈现出来,此时,教师就应该及时对他进行规则的内化,以换位思考或者情景模拟的形式,让其知道自己的行为对于他人对其所形成的形象,避免下一次同样的事情发生。
3.应洞察幼儿不听要求的背后原因,杜绝不良惩罚
在案例四中,虽然教师惩罚幼儿的做法不合理,每个幼儿的性格不同,遇到不同幼儿的处理方式也应不同。当幼儿有严重违规影响到其他幼儿的身心健康时,教师应合理进行严厉处理,改变其不良行为。但当幼儿的不良行为对他人并不造成任何影响时,教师可适当冷处理,等其冷静后了解其行为背后的原因,从心理上让其认可教师的教育方式。
参考文献
[1]美國:Eva Essa(埃萨).幼儿问题行为的识别与应对.(教师篇)第6版,原著由圣智学习出版公司出版,翻译版由王玲艳、张凤、刘昊(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独家发行,2011.1(2012.8重印)第3页。
[2]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3(183)
[3]王奕芳著.学前幼儿行为观察与分析.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130-131)